APP下载

浅谈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

2020-07-04井继源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5期
关键词:传承传统文化创新

【摘要】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传承的国家,不但孕育了璀璨的文明,还具有历史人文的文化传承。当前,我国正在致力于经济建设,所有行业建设都要围绕这个中心展开。本文通过浅谈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分析,了解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实现方法:坚持文化自信的建设原则,辨析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及糟粕,协调传承与创新二者之间的关系,利用多元化的传播方式,加大宣传力度,使传统文化更具现代文化内涵。

【关键词】传承;传统文化;多元化传播;创新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只有不断借鉴历史的成败得失,才能更好地着眼于未来,整个国家的社会建设才能合理有序地展开。在这期间,文化是重要的传承纽带,各国之间的文化与经济交流,都要以尊重别国的文化历史为背景,才能更好地开展相互之间的合作。由此可见,文化传承对于国家建设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正在致力于经济建设,首要的工作便是利用创造性的思维,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科学有序地开展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工作。要想整个民族的复兴梦得以更好的实现,必须以尊重文化传承为基础,应用创新的思维模式,合理有序地开展相关的经济活动。

一、坚持文化自信的建设原则

自信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基础,只有坚定自身的民族信仰及民族文化,才能真正做到文化创新。一旦缺乏文化自信,就不能更加系统地了解文化内在的真正意义,创新与传承便失去了实际的作用。文化不但可以更好地展现一个历史人文的底蕴,更能展示一个人的思想深度,是辩证哲学理论更好的体现方式。道德文化的传承对于人们更好地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我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度,通过文化的不断传承,形成当前具有现代文化气息的历史传统。传统文化犹如一颗种子,早已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而且对于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方式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是价值观念与思想行为指导,传统文化不仅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缩影更是思想的升华,对于形成正确的“三观”具有重大的裨益。从三国时期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良相工作态度,到南宋岳飞的“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为国捐躯的爱国情怀,再到清代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可以更好地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及爱国的情怀。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值得代代传诵的文化精髓。另外,作为一个中国人,不但对传统文化有深入的了解,更有义务将文化进行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民族的悠久历史,从而树立建设祖国的强大信心,更好地开展相应的经济建设活动。中国不但孕育了传统特色的建筑,更有各种文学形式的经典之作。从《诗经》至唐诗、宋词、元曲至现代的京剧、昆曲、黄梅戏都能看到历史传承的影子。

当前,我国正在改革开改的形势下大力开展经济建设,人们的生活品質与生活的节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诗歌中蕴含的深邃、感情的抒发,都是每个中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生财富。此外,书画、绘画、陶瓷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朴的建筑群落、名扬海外的丝绸,每一样都可以见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卓而不凡。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脊梁,也是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更是每个中华儿女都可以引以为豪的资本。所以,要想使传统文化能够更好的发展、更好的发扬,一定要对传统文化报以足够的信心。

二、辨析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及糟粕

当前在进行文化传承的过程中,不能应用“全盘吸收,拿来主义”的做法。文化中既有精华部分,也有需要摒弃的糟粕部分。所以,在传统文化的吸收上,要有选择地筛选。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的环境之下产生,有些传统文化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建设的进程,这就需要通过科学判断,应用创新的思维模式,根据当前社会建设的实际需要,既要能够借鉴还要加入主观的分析,从而更好地确定是应该使用,还是应该放弃。以群众的利益作为切入点,剖析当前的社会形势,以唯物主义理论为评价的主要依据,使文化的传承更具有现代的应用价值。与此同时,还要认清精华与糟粕具体的概念,每个时代对于精华与糟粕的理解不同,具体区分以实际生活的背景有关。每个人对于精华与糟粕的诠释也有不同的认知,但是评判准则是一致的。首先,要能够经得起岁月的考验,能够对民众具有深层次的积极影响;其次,要能够经得住多数人的推敲,文化认知允许有不同的声音,只有多数人都能表示认同才能形成文化,而不是少数专家学者给予的片面性解释。同时还要对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产生重要的价值;再者,文化是否能够与时代进行接轨,能否适应整个时代的建设进程,如果能够引导时代的进步,对于整个世界和平与稳定就具有重要的思想指引。通过对文化的标准理解能够发现,有些文化需要摒弃,不能适应当前的社会进步。

例如:“三纲五常”是封建社会的哲学,经过了几千年的历史洗礼,能够反映当时的社会礼仪。“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表明了严格的社会地位及不平等的等级,君、父、夫具有决对的统治地位,臣、子、妻则需要无条件服从,这对于当前我国宪法制定的“人人平等”思想格格不入,不能更好地适应当前的时代进步,与整个社会民主与和平主旨相被离,应及时的摒弃。“五常”:“仁义礼智信”则表明了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的社会关系,与当前社会建设的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异曲同工之妙,不仅对于整个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的裨益,对于整个世界的和平趋势也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可以称之为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值得继续传承,在当前社会建设的期间,应用“五常”的处世思维,与当前社会建设的特点相适应,应用创新的思维模式及时进行转化,更好地适应整个社会建设的进程。

三、协调传承与创新二者之间的关系

在进行文化传承的过程中,要协调好传承与创新二者之间的关系,要对传承与创新进行深入的分析。传承是优秀文化得以延续的重要手段;而创新则是在原有文化传承的基础之上,利用创新的思维式,与当前所处的时代背景相融合,深究文化的内在涵义。正如《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一零·列传第二十二·魏徵》:“以铜为鉴,可正衣寇;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文化是由历史的不断更迭所形成,为了能够对于现代甚至未来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在传承的过程中要与社会的现实相融合,才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

因此,在对文化进行创新性转变的期间,要将传统文化与社会的社会的实践相结合,将传统文化精化与实际应用语境相结合,使传统文化更具时代的气息,更好地服务于当前的社会建设事业。

四、利用多元化的传播方式,加大宣传的力度

要想使传统文化得以更好的传承,需要利用当前多元化的传播途径,加大宣传的力度,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社会建设与生活的重要意义。当前,整个社会的生活节奏加剧,每个人生活都有一定的压力,传统文化虽然可以使人的思想压力得以缓解,但并不具备朝夕可以效果的神奇效果。也正因如此,很多群众对于文化的传承作用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文化的传承仅在小众群体传播。因此,要想使传统文化的创新与传承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必须让其真正走入大众的视野。利用当前的互联网、新闻传媒、智能APP、微信公众号的形式进行传播,开展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适时加大在小学教学的课程中插入传统国学的内容;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传统文化,学会使用传统文化,进而达到更好地传播传统文化的目的;利用微视频的形式,将传统文字与通俗易懂的解释相结合的方式,声情并茂地展示在大众面前。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浅谈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分析,认识到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实现方法;坚持文化自信的建设原则,辨析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及糟粕,协调传承与创新二者之间的关系,利用多元化的传播方式加大宣传的力度,相信在科学合理的方法应用之下,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会得以更好的应用,为整个国家建设增添更强的助力,同时也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凤青.构建齐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体系的三个维度[J].山东干部函授大学学报(理论学习),2018(12):49-52.

[2]官伟波,牛建涛,张小英.“中国丝绸技艺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教学资源库建设实践[J].轻工科技,2018,34(12):195-197.

[3]张林.传统文化传承与“大思政”教育模式创新[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11):163-164.

[4]闫春娥.浅谈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市场论坛,2018(9):90-92.

[5]孫天垚.创新中激活传统文化 传承中增强城市动能——以成都文创产业发展为例[J].科技智囊,2018(8):46-67.

[6]黄春霞.高校传承和创新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索——以亳州学院亳文化传承为例[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8,34(6):110-113.

作者简介:井继源(1982—),男,汉族,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区,本科,济南市济阳区文化馆,中级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

猜你喜欢

传承传统文化创新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