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是教育“问题学生”的利器

2020-07-04黄丽文

师道·教研 2020年6期
关键词:小俊小浩问题学生

黄丽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笔者以曾经教过的四位学生为例,通过事件史的研究与深度访谈的分析方法,探索爱的种子如何播撒在其心田,进而如何影响其方方面面的行为举止,详细探讨其影响机制和作用机理。

案例一:亲情式的关爱让小俊告别叛逆

小俊同学来自离异家庭,跟着父亲生活,父親是个脾气暴躁的人,经常喝酒,酒后就会殴打小俊。小俊读二年级时,父亲失业了,对小俊就更粗暴了。为此,小俊逐渐变得叛逆,无心向学,回到学校上课也是处于游离状态,和同学间稍有不愉快,就动手打人。于是,笔者电话约见小俊的父亲,和他进行了面谈,其父亲表示目前下岗了,生活很拮据,生活压力很大。笔者提出帮他们向学校申请特困生补助,减轻他们的生活负担。之后,笔者又找了小俊谈话,把和其父亲见面内容告知其,并希望其能认真对待学习,不要随意和同学打架。

因小俊学习基础差,上课走神成了他的常态。于是,笔者每天放学后,都会留下他补习,辅导他完成当天的语文作业再走,课堂上,也总是创造机会提问他一些简单的问题,当他答对时,及时给予他表扬、鼓励,树立其信心。知道他早上基本是空着肚子回校的,笔者会每天都多给他准备一份早餐,放学补习后,也经常给他饼干或牛奶。慢慢的,小俊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课堂上能见到他留心听课的身影,有时甚至还能举手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加之其本来就是个聪明的孩子,所以在期末考时,语文和数学都拿到了“A”的好成绩。因为他的转变,同学都乐意和他玩了,他和同学关系也越来越好,已很少再出现和同学打架的现象了。

案例二:用心陪伴让小恩摆脱焦虑

小恩是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孩子,三年级教她时,她给人腼腆、内向的感觉。开学大概两周后的一天,小恩反映,她有些头痛,想回家,虽然给她擦了药油,但她仍坚持很不舒服,要回家。之后的第二三四天,她又反映肚子疼或头痛,想回家。看到她这样,笔者提醒家长,要带她去医院仔细检查,看身体是否有什么问题,但另一方面,笔者也隐忧:这孩子该不是患了上学恐惧症或焦虑症吧?之前也有过学生如此。

一天早上,小恩母亲打来电话,表示小恩不肯去上学,身体也没有不舒服,不管父母怎样劝说,就是不愿上学。电话那头的妈妈请求老师的帮助。上完一二节课,笔者来到小恩家家访,小恩看到笔者,显得怯怯的。笔者和小恩进行了谈话,了解到小恩不愿意去上学,是因为新学期增加了英语学科,这让她很困惑,很害怕,担心学不好,所以不愿上学。笔者先肯定了小恩是个聪明的孩子,然后鼓励她只要肯下功夫去学,以她的聪明,学好英语是没问题的,还给她讲了爱迪生小时候读书和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以此激励她。笔者邀请小恩一起回校上课,但到了学校门口,她又表现得有些畏缩,笔者又适时鼓励她,还跟她约定,以后每天早上和她一起回学校。

之后的一段时间,上午上学时,笔者都刻意在小恩家附近的巷口等她,见到她后,总是先关心她有否吃早餐及前一晚的睡眠质量,还跟她交流一些所见所闻,让她放松心情,再牵着她的手一起回学校。平时课间,笔者也会关切询问小恩,是否学会英语单词,学英语有否困难,并提醒她晚上回去要多听录音,多读课文。就这样,小恩在慢慢变化中,她由开始的胆怯,到后来高兴地告诉笔者,她英语进步了,现在会主动背英语单词和课文,还得到英语老师的表扬,再也不害怕学英语了。

案例三:激励式的关爱让小宇告别多动症

小时候调皮捣蛋、多动的小宇,虽毕业多年了,每到教师节,仍不忘给笔者发来问候的信息。记得刚接班时,上任班主任表示,小宇同学非常不好教,好像患有多动症一般,上课经常捣乱、过位,骚扰同学,作业基本不做,每次测验考试都不及格,班上的同学也都不喜欢他,跟他的父母反映情况,他们也说无能为力。

教小宇的第一个星期,他表现得还算规矩,估计是还没摸清老师的脾性,所以不敢乱来。这应该就是个教育的好时机吧。于是,给他安排了四人学习小组,让三个学习成绩好、乖巧的孩子跟他一组,这样既及时地在学习上帮助他,又能减少其他同学对他的干扰。此外,笔者也常利用课间给他补缺补漏。

鉴于他有些好动,也想更好地发挥他的作用,增强他的信心,所以安排了他担任劳动委员,每天课间都要负责巡视课室和走廊,并督促同学及时做好值日工作。小宇对这工作非常满意,自从当上劳动委员后,变得更懂事了,上课基本都能坐在位置上。

为了更好地了解小宇,笔者利用下班时间去他家家访。了解到他家境贫寒,父母靠打散工维持生计,平时没时间关心孩子。这孩子心里其实很渴望别人的关爱,所以才会通过捣乱、影响别人这样的方式去引起他人的注意。

在学校,笔者更多地关注他,只要他有点滴进步,都及时大力地表扬他。有时会奖励他一些文具,因为他上课回答问题了;有时放学时会特意给他一瓶牛奶或一个苹果,原因是他的作业做得好。就这样,小宇在一点一滴地进步,大部分的作业,他基本都能按时完成了,上课也没有再出现离开座位的现象了,语文、数学期末还考了“B”呢。学期末,全班同学一致评选他为“进步生”。

案例四:善用优点,平等的爱让小浩脱离艾斯伯格综合症困扰

小浩是一个很特别的孩子,虽然他已经毕业好几年,但教育他的过程,至今想起,仍历历在目。刚接触小浩,总感觉他和别的孩子不同,他很喜欢独处,课间从不与同学一起玩耍,总是一个人默默地站在花坛边,自言自语,只要有人靠近,他就惊慌地走开。有时上课时,他会突然舔自己的书本或课桌,有时又不断地重复同一句话或同一个动作。通过和他父母的交流,才知道原来小浩患有艾斯伯格综合症,他父母表示对他的成长很担心。笔者宽慰小浩的父母,一定尽力教好小浩,尽量做到和普通孩子一样对待他,绝不会嫌弃或放弃他。

小浩对画画特别感兴趣,画得也很好,上课时,总能见到他安静地在位置上画画。笔者决定先从画画入手,去打开他紧闭的心扉。笔者对小浩表示很喜欢他的画,希望他能送一幅给笔者,在一次看图习作课上,还用小浩的一幅画作为素材,引导同学们去观察和习作。

当同学们知道那幅栩栩如生的画出自小浩的手时,都向小浩投去了赞赏的目光。那一刻,小浩脸上散发着光彩。

之后的日子,笔者都会以画画作为话题,和小浩进行聊天,如几岁开始画画,在哪里学的画画,最喜欢画什么等等之类的问题,只要是关于画画的,小浩都乐意回答。笔者还对他委以重任,班里每期的墙板插画由他来负责。渐渐地,他没有那么封闭自己了,课间见到同学和老师,不再惊慌地避开。遇到出墙报,笔者会趁机鼓励他多跟同学交流,并找了几个坐他身边的同学下课多跟他聊天,当然话题都是从画画开始。在语文课上,小浩开始会留心听讲,甚至开始记简单笔记,而不是一直在画画了,笔者及时肯定、表扬了他,并把他的这些进步及时跟他的父母分享。

一个学期下来,小浩基本改正了上课画画的习惯,能安静听课了,虽然大部分时间他还是喜欢独处,但当有同学或老师主动找他聊天时,他没有了之前的抗拒,能做到有问必答,这对他来说是个大进步。

本研究的四个案例告诉我们,教育中需要爱,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热爱孩子,关心尊重孩子,相信一切孩子在教育中能够向好的方面转变。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有灵魂、有思想,鲜活的人,教师只有投入情感,才有可能把学生教好。教育家夏丐尊先生曾说过:“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没有水就没有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诚然,教育任重而道远,需要我等好好用心、用爱去培养学生。

同时,爱的具象化过程还可以进一步思考:作为孩子的家长,是否应该更多地陪伴、关爱孩子,在家庭中为孩子营造一个舒适、温馨的家庭环境,这样更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在节假日,可否也让孩子更多地参与社区活动,如探访孤寡老人,当一回小小志愿者或做一天卖报童,舒缓紧张学习压力的同时,又能让孩子更自信、勇敢?又或是让孩子在课余时间,更多地与同龄小朋友接触,一起交流、玩耍,学习别人的长处,共同进步?转变“问题学生”的方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等着我们去慢慢探究。

责任编辑 邱丽

猜你喜欢

小俊小浩问题学生
山不让尘,川不辞盈
邻桌的故事
我的爸爸是谁
一个被妈妈厌恶的小孩
浅谈问题学生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