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那年梅花开

2020-06-30王一博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清军扬州梅花

王一博

南明弘光元年(1645)正月,扬州。

漫天风雪中,城郊梅花岭的梅花照常开放了,一片片粉红的花朵舒展在覆满白雪的山上。远远望去,犹如江南美人粉白姣容上的一抹抹胭脂,让人心生爱意。往常,这梅花下是一张张仰头欣赏的脸,一双双眼睛里盛满了踏雪赏梅的喜悦;然而此时,这里一片寂静,只有粉艳的花海随风荡漾。

远处的扬州城内,尽管年关刚过,却毫无节日的喜悦。扬州,这座自古备受文人墨客盛赞的古城,如今已无当年的繁华景象。一片肃然中,扬州城内的百姓仿佛可以听见传自城外的人言马啼声。

淮阳督师、东阁大学士史可法,此时正在北城墙头不安地徘徊。他的身上已被洒满一层薄雪,但他无暇打理,他那苍老、浑浊而又布满血丝的眼睛长久地盯着城外的军营:军营内人马喧哗,一尊尊大炮正在城东布置,一队队头戴高大锦盔的骑兵正在集结。快要攻城了吧,史可法站在寒风中,仰天长叹了一口气。

忽然,史可法被城外的一抹鲜红吸引,他纳罕着向身边一本地甲士询问。甲士上前道:“秉大人,此梅花岭也,元月正是花开之时,故红艳至此。”

“哦,‘雪虐风饕愈凛然,诚如斯言啊!”史可法沉吟道,“若无军务在身,倒真想去看看啊,只是……”他的眼睛又不安地轉向了城外的军营。

清顺治二年,清豫亲王多铎率军南下,征讨尚在襁褓中的南明弘光政权。是年正月,清军兵临扬州城下。风萧萧兮,白雪飘零,新生的南明政权正在来自朔北的寒风中飘摇。

数周前,史可法受命督师淮阳,镇守南明北境。他心中清楚:这是一个有去无回的上任,但作为大明的重臣,他必须担负起这个重任。他何尝不知,他要面对的是久经沙场的八旗精锐,他要防守的是一座几乎无兵可用的危城;可是,他怎能退却?他必须拼死一搏,因为如果扬州失守,南京就岌岌可危。临行前,他回头望了望那座曾让帝国引以为傲的南都,他明白这可能是他今生对南京的最后一瞥,不禁涕泗横流。挥泪扬鞭之际,史可法想起了孔圣人的一句教诲:知其不可而为之。

刚到扬州,史可法就下令征召兵勇。尽管百姓积极响应,可前来应征者多是少年和老者,史可法不禁叹息连连。肃立一旁的地方官见状,上前低声道:“大人不知,连年战火,城中青年死伤殆尽,府中官吏亦悉数登城备战,城中已无多余青壮男丁。”闻听此言,史可法忧愁万分。他立即上疏请求援兵,怎料近日淮阳地带守军被抽调去抵御左良玉军。“哎”,史可法无奈地叹息一声,头发在数日之内竟白了许多。

日复一日,史可法在城头巡视,他认真检查每一个炮位、每一处关口,殷殷叮嘱士兵们一心备战。城头的风很大,天又寒冷,史可法受了风寒,部下屡次请求他回屋避风雪,可他坚决不同意,喃喃自语道:“吾不可愧于吾师。”

大明天启年间,御史左光斗因直言上谏,触怒权阉魏忠贤,不幸被陷害,“下广狱”。左光斗的学生史可法,“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最终通过化装成清洁工来到了狱中。在一间湿冷的牢房,史可法见到了自己的老师。被严刑拷打的左公,此时“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史可法跪着抱住已不成人形的老师的膝盖哭泣,却被怒斥道:“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说罢,左公在地上摸索刑具作势欲击。史可法这才含泪而去。

十余年后,史可法站在扬州城头,手抚着皇上御赐的宝剑,心中无限悲凉:左公,城将破矣,学生愧对先生啊。

随着东边的一声炮响,一道火光划破天际,史可法循声望去,原来清军指挥官下达了攻击命令。一时间,扬州城墙上浓烟滚滚、火光冲天,南明军死伤惨重。漫天硝烟中,史可法被呛得睁不开眼睛,可他仍抽刀大呼杀贼。在炮火的掩护下,大队清军集结完毕,向扬州城墙发起冲锋。史可法在城头亲自挥刀督战,指挥南明军多次杀退清军的冲锋。但在一次又一次潮水般的攻击中,明军的防御逐渐不支,最终扬州城门被攻破,大批清军涌入扬州城。

史可法自知败局已定,他整理衣冠,叩首礼拜南方,仰天长啸:“先生,学生至矣!”转身向城外望去,白雪上的梅花显得格外鲜红,他苦笑着喃喃道:“‘向来冰雪凝严地,力斡春回竟是谁?天下糜烂至此,吾辈诚无力回天啊。”可即便如此,怎可束手被擒!“舍生而取义者也”,史可法拿起宝剑,率领南明军残部,冲下城墙,在城内与清军展开激战。虽拼死抵抗,奈何敌众我寡。在清军一波又一波的猛攻下,扬州城最终被清军占领。史可法在乱军中力战殉国,年仅44岁。

清军以优势兵力围攻扬州,但在史可法率领的南明军的拼死抵抗下,亦付出了代价。占领扬州后,清军屠城十日以示报复,扬州城由此“堆尸贮积”“处处焚灼”,史称“扬州十日”。

清乾隆年间,清廷下诏许可民间为史可法立祠,以表彰其民族气节。史公祠位于苏州古城河畔的梅花岭麓,祠内银杏蔚秀,腊梅交柯,香火至今不绝。扬州人辈辈相传,立祠那年腊月,岭上梅花开得格外茂盛。

【简评】本文以历史事件发展顺序为经线,以人物性格命运发展为纬线,将人物放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中加以展示,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血肉丰满的英雄形象。作者综合采用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主人公,让人感受到了史可法忠君爱国、体恤百姓、爱戴师长、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人格和责任担当。文章还善于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渲染气氛、烘托主题,如结尾处的银杏、腊梅,象征着史可法的浩气长存,象征着后人对他的敬仰和思念!(指导教师:朱献华)

【他山之玉】

大雪纷飞的季节,踏上梅花岭,只见万花纷谢,独寒梅怒放。香山雪海中,史可法纪念馆巍然耸立,朱德委员长亲笔题写的“史可法纪念馆”的匾额,浓墨正楷,雄健遒劲,使纪念馆更显得庄严肃穆。

进入庭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悬挂在飨堂的一副楹联:“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这是清代诗人张尔荩撰的联,言简意赅的内容,雄壮雅健的笔墨,让人领略到史可法“吾誓与城为殉”的凛然正气。飨堂内堂正中供奉着1985年为纪念史可法殉难340周年而塑的两米高的史可法干漆夹像。史公沉着之概、深思之神,使人仿佛见到“行不张盖,食不重味,夏不扇,冬不裘,寝不解衣”的一代忠良之臣的风采。堂内明间有云纹形梅花罩格,上悬“气壮山河”横匾。两边悬有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吴熙载篆书的楹联:“生有自来文信国,死而后已武乡侯。”

飨堂后为史公衣冠冢,墓园内绿柳,翠竹,劲松,寒梅,清幽而肃穆,优雅而宁静。飨堂前两株银杏树,已经有近三百年的历史,粗大,高直,浓荫蔽天,犹如两杆旗帜,亦似两方丰碑,为墓园添色,为史公壮威。

——韩丰《记扬州史可法纪念馆》

猜你喜欢

清军扬州梅花
清军中火器的来源、使用情况与作用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蹉跎至暮年的初见
梅花
一曲《扬州慢》,尽道《黍离》之悲
浅析后金军(清军)攻城方略
梅花
为什么梅花能在寒冬开放
“扬州绒花”
浅析清军第一次鸦片战争战败的火器装备因素
是“上扬州”还是“下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