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花注射液经眼部皮肤离子导入对眼部动脉血流动力学影响的超声观察

2020-06-30李慧丽谢昭鹏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20年6期
关键词:红花多普勒眼部

刘 可 邢 静 李慧丽 谢昭鹏

中药制剂经眼部皮肤离子导入治疗是传统医学和现代科技相结合的产物,作为一种改良型的经皮给药方式,传承和发展了中医外治法的优势,但其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常用于角膜炎、眼睑炎、干眼症、视疲劳等眼部疾病的治疗[1]。常用的中药导入药物有红花、丹参、川芎等[2]。本研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比观察红花注射液经眼部皮肤离子导入治疗前后眼部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旨在为眼部离子导入中药制剂治疗眼科疾病寻求科学客观的超声血流动力学依据。

资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征集 2017 年 9 月至 2019 年 6 月体检健康者 40 例(共 80 只眼),男18 例,女22 例,年龄20~36 岁,平均(28.34±4.50)岁;均经过临床严格筛查,双眼眼压正常,无角膜炎、结膜炎、葡萄膜炎、高度近视,无视网膜及视神经疾患等眼科疾病;均无高血压病、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疾病等全身综合征;心电图、血、尿、肝肾功能均无异常。设右眼为红花注射液经眼部皮肤离子导入治疗组,左眼为生理盐水对照组。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受试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二、仪器与方法

1.超声检查:使用日立HI VISION Avius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5~13 MHz。患者取仰卧位,双眼自然闭合,将探头放置于眼睑处进行扫查,二维超声及CDFI 显示视网膜中央动脉、睫状动脉、眼动脉;脉冲多普勒测量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舒张末期流速(end diastolic velocity,EDV)及阻力指数(resistence index,RI);计算 PSV 与EDV 的差值(PSV-EDV),比较治疗前后各血管血流参数的变化。各血管的超声识别主要依据解剖位置及频谱特征。本研究脉冲多普勒取样位置[3]:视网膜中央动脉在球后5 mm 范围视神经暗区内,睫状动脉在球后3~5 mm 视神经两侧,眼动脉在球后15 mm 左右视神经旁;探头位置结合转动眼球使多普勒夹角<15°。由同一操作熟练的超声医师进行检查,于治疗前、后在同一位置进行测量。

2.治疗方法:眼部离子导入仪器为西安华亚电子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DY-1 型多功能低频电子治疗仪,右眼用面纱浸湿红花注射液20 ml,覆盖右眼部皮肤,左眼用面纱浸湿生理盐水20 ml,覆盖左眼部皮肤,然后将离子导入仪的阴性电极衬垫放置在浸湿的面纱上,阳极置于右手腕部,启动仪器同时行离子导入;均治疗20 min。

三、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3.0 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及组内治疗前后比较行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治疗前两组视网膜中央动脉、睫状动脉、眼动脉的PSV、EDV、RI及PSV-EDV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经红花注射液经眼部皮肤离子导入治疗后,视网膜中央动脉、睫状动脉、眼动脉的PSV、EDV 均较治疗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增加幅度由大至小依次为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睫状动脉;上述血管的PSV 增加明显大于EDV,PSV-EDV值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I略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和图1~3。

表1 左、右眼治疗前后眼部主要血管脉冲多普勒测值及PSV-EDV比较(±s)

表1 左、右眼治疗前后眼部主要血管脉冲多普勒测值及PSV-EDV比较(±s)

与治疗前比较,*P<0.05。PSV:收缩期峰值流速;EDV:舒张末期流速;RI:阻力指数;PSV-EDV:收缩期峰值流速与舒张末期流速的差值

组别视网膜中央动脉PSV(cm/s)EDV(cm/s)RI PSV-EDV(cm/s)睫状动脉PSV(cm/s)EDV(cm/s)RI PSV-EDV(cm/s)眼动脉PSV(cm/s)EDV(cm/s)RI PSV-EDV(cm/s)治疗组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12.70±1.65 14.93±2.36*3.95±1.07 4.81±1.08*0.69±0.06 0.68±0.06 8.74±1.17 10.12±1.96*12.86±2.28 14.74±2.64*4.56±1.34 5.36±1.10*0.65±0.07 0.64±0.05 8.30±1.57 9.38±2.05*31.71±5.95 35.91±6.71*6.56±2.06 8.13±2.36*0.79±0.05 0.77±0.06 25.15±5.11 27.78±5.82*25.53±4.50 24.87±5.06 12.91±2.17 13.05±1.97 4.18±1.03 4.50±0.96 0.68±0.05 0.66±0.04 8.73±1.48 8.55±1.36 13.19±2.43 13.21±2.26 4.71±1.27 4.86±1.17 0.64±0.06 0.63±0.06 8.49±1.83 8.35±1.69 32.84±5.01 32.53±5.57 7.31±2.40 7.66±2.23 0.78±0.06 0.76±0.06

图1 治疗组治疗前后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频谱图

图2 治疗组治疗前后睫状动脉血流频谱图

对照组治疗前后视网膜中央动脉、睫状动脉、眼动脉的PSV、EDV、RI 及PSV-EDV 仅轻微波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图3 治疗组治疗前后眼动脉血流频谱图

讨 论

中药制剂眼部离子导入是传统医学和现代科技相结合的产物,作为中医眼科外治的方法,其原理是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将带电荷的药物分子及微粒置于电性相同的电极下,利用同性相吸、异性相斥的特性[4],使所需药物经眼部皮肤或黏膜被直接斥入到眼组织内[1]。经皮给药方式不经过胃肠吸收和肝脏的首过效应,将药物直接导入组织内,提高局部药物的浓度和维持时间[5],从而更好地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组织营养,保证治疗眼部疾病的疗效,攻邪而不伤正,传承和发展了中医外治法的优势;另也避免了口服和注射药物带来的风险,目前常用于角膜炎、眼睑炎、干眼症、视疲劳等眼部疾病的治疗。常用的中药导入药物有红花、丹参、川芎等。红花注射液是以单味中草药红花为原料提取而成,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功效,临床已广泛用于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并发症、妇科疾病等治疗[6],但均是通过静脉滴注或注射来完成的,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实验室证实红花注射液的电极性为负离子型,通过电极定位,在电场作用下,其有效成分通过皮肤最大限度地达到眼组织内,发挥其药理作用。有临床研究[7]运用中药红花注射液眼部离子导入治疗外伤性玻璃体积血,但其作用机制目前并无确切的影像学依据。

彩色多普勒超声用于眼科领域开始于20 世纪80 年代,其可清晰地显示视网膜中央动脉、睫状动脉及眼动脉,频谱多普勒技术能定量分析眼部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已广泛应用于眼部各种疾病的血流动力学的评估[8-11],但红花注射液经眼部皮肤离子导入治疗的超声多普勒血流评估目前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首次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比观察红花注射液眼部离子导入治疗前后眼部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表明,红花注射液眼部离子导入治疗后,视网膜中央动脉、睫状动脉、眼动脉的PSV均增加(均P<0.05),增加幅度依次为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睫状动脉,表明该治疗方法能够有效增加眼部的血液灌注。经红花注射液导入治疗后,眼部血管的EDV 增大、PSV-EDV 增大(均P<0.05),RI 略有下降,表明该治疗方法还可有效改善眼部远端组织的血流供应,从而改善眼部微循环、促进眼组织内的新陈代谢,达到治疗目的。本研究生理盐水对照组治疗前后的视网膜中央动脉、睫状动脉、眼动脉的PSV、EDV、RI 均出现了一定波动,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其机制可能是:生理盐水为中性分子,在电场的作用下,Cl-也同样可以透过皮肤,进入眼组织内,可能对血流有一定影响;另外,离子导入时的电刺激和直流电效应,对眼部血管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综上所述,中药制剂红花注射液经眼部皮肤离子导入治疗可改善眼部动脉血供;本研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其治疗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为该方法治疗眼部疾病提供了科学客观的超声血流动力学依据。但本研究为初步研究,研究对象均为无眼部疾病的年轻人,年龄跨度小,尚有待大样本的临床眼部疾病进一步验证。

猜你喜欢

红花多普勒眼部
红花榜
红花榜
多路径效应对GPS多普勒测速的影响
红花榜
红花榜
超微血流与彩色多普勒半定量分析在慢性肾脏病肾血流灌注中的应用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剖宫产术后瘢痕妊娠21例
窥见眼部瑜伽
《多普勒效应》的教学设计
美目莫忘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