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风文明建设初探

2020-06-29叶芳罗英邓磊李娅

成都工业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乡风文明乡村振兴

叶芳 罗英 邓磊 李娅

摘要:四川省绵竹年画村在乡风文明建设中,以基础设施为载体,传承传统文化、宣传村规村约;以特色活动为载体,强化思想文化阵地建设;以观光旅游业为载体,促进年画村经济发展。这些载体的合理使用使绵竹年画村乡风文明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际的乡风文明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表现为村民主体地位意识薄弱、陈规陋习分散存在、村民对相关政策法规了解甚少、休闲文化娱乐活动单一。主要原因在于体制机制不健全、宣传教育不到位、人力资源排列组合不合理、社区文化营造力不足。立足补充建立“政策、村民、社会工作机构和绵竹年画”这四个载体,促进绵竹年画村乡风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关键词:乡风文明;绵竹年画村;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5383(2020)02-0079-05

Abstract: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rural civilization in Nianhua Village of Mianzhu,Sichuan Province, there are several carriers. On the one hand, taking the infrastructure as one carrier to inherit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publicize the village regulations; on the other hand, taking the characteristic activities as another carrier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base. Meanwhile, taking the tourism industry as the third carrier to promot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Nianhua Village. The rational use of these carriers have obtained certain achievement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ivilization of Mianzhu Nianhua village.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mainly focusing on the weakness of dominant roles awareness of the villagers, the scattered existence of outmoded conventions and customs, the villagers poor understanding of relevant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and the simplicity of the leisure culture and entertainments. The main reasons include the imperfect system and mechanism, the unfulfill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the irrational arrangement of human resources, and the insufficiency community culture construction. Based on optimizing the carries of policies, villagers, social work institutions and New Year pictures of Mianzhu, this paper aim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ivilization of Mianzhu Nianhua village to a new level.

Keywords:rural civilization; Nianhua Village in Mianzhu; rural revitalization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这个战略庄严地写进党章,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报告中对新时代乡村建设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总要求,为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提出了根本要求。[1]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指出到2020年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得到基本满足”。[2]党的十九大后,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文化和旅游部等多部门出台各类相关文件,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的制度保障。鄉风文明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推进乡村振兴的品质品位。[3]在此背景下,“乡村振兴”既面临重大发展机遇,又肩负着前所未有的历史使命。乡风文明是乡村建设的长期任务,不能一蹴而就,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内容,也是难点所在。

四川省绵竹市年画村作为“5·12汶川地震”的重灾区,历经十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以乡村旅游、年画商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为主,结合新农村建设的精品型乡村民间工艺文化的旅游景区。本研究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了绵竹年画村209位村民作为调查对象,深度访谈了6位村民,以绵竹年画村为实践样本,通过乡风文明建设的载体探究,全面提升以地震灾区乡村为代表的乡风文明建设。

1 绵竹年画村乡风文明载体的现状

1.1 国家和地方政府支持,推进灾后重建更上新台阶

绵竹年画村位于四川省绵竹市孝德镇,2010年12月由原大乘村和原射箭台村合并而成,占地面积8.5 km2,北靠江苏工业园,西邻成青公路,东接德阿公路,距绵竹市区5 km,是全国四大年画之一“绵竹年画”的发源地。[4]“5·12汶川地震”中,该地损毁严重,在国家和地方政府支持下,各项援建工作顺利进行。根据“科学发展、注重民生、构建和谐”的总体要求,围绕“中国西部小苏州”的发展定位以及“继承和发扬绵竹年画文化、展示三国文化、传承忠孝文化、打造旅游文化”的工作思路,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年画产业发展规划,由绵竹市委、市政府和援建单位组织,于2009年引进了苏州援建专项资金4 190万元打造中国绵竹年画村。同时政府还投资400万用于年画村道路改造配套、绿化改造、设施维护等,挖掘特有的年画文化和“德、孝”文化资源,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转移成产业优势,建立和发展绵竹年画产业基地。

1.2 以基础设施为载体,传承传统文化、宣传村规村约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乡风文明建设的必要条件。自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年画村不仅修建了崭新的村舍、道路、居委会办公室,还建设了年画村的年画展示馆、农家书屋、党员活动室、篮球场、法制广场等,基础设施完备。采用年画上墙的方式,将传统题材的《二十四孝图》《百戏图》和现代年画题材的《十二生肖图》《抗震救灾图》等年画画在農家的院墙上,运用二十四孝雕塑群、廉政景观等宣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礼、义、廉、忠、孝。另外,通过悬挂、绘画、书写等方式在村口牌坊、生活广场、农家乐、路灯、垃圾桶等各种位置宣传法规政策、村规村约。

1.3 以特色活动为载体,强化思想文化阵地建设

坚持开展特色活动,树立典范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成立“红白喜事理事会”“五老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等乡贤明理会,开展道德评议活动,对评议对象进行公示。广泛开展“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爱岗敬业户”“诚实守信经营户”等评选活动,以此提升村民的道德素质,不断推进“善行义举榜”进村社区、进小组,积极倡导善行义举。将德孝文化融入到村规民约中,引导群众诚实守信、孝老爱亲、勤俭持家,开展“好家风好家训”“孝子、孝媳”“十佳小孝星”等评选活动,评选出好家风好家训,“孝子、孝媳”“十佳小孝星”,并将好家风、好家训统一制作成标牌,悬挂在村民家门口,利用宣传栏、LED显示屏、村民大会等宣传孝子孝媳、小孝星的典型事迹,不断拓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阵地与渠道。

1.4 以观光旅游业为载体,促进年画村经济发展

利用绵竹年画资源,开发形成了以年画商品研发、生产、销售、展示、游客体验的文化旅游线路。建设观赏性葡萄园33 333.5 m2、桃园和梨园80 000.4 m2、热带水果采摘基地20 000余m2,举办年画灯会、油纸伞节、自行车骑游等活动,打造本土品牌,做到四季有主题,月月有活动。目前有乡村旅游接待单位78家,专业合作社3家,农家乐30余家,年画创意加工企业12家,乡村主题酒店1家。乡村旅游度假产品丰富,为游客提供传统文化体验、花卉展览、邮政旅游纪念品、特色陶版年画酒、仕女图、刺绣等特色旅游产品。年画村形成了以年画体验观光为主、生态农业观光为辅的景区游览模式。截至2018年末,年画村吸引了四汇斋等30余位艺术家和艺术团体到村落户及创作,开发了200余种与年画有关的创意产品,年销售额从2010年200余万增长至2017年1 500余万,极大增强了村民幸福感和获得感。

2 绵竹年画村乡风文明调研发现的问题

绵竹年画村自2011年以来,先后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四川省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和“生态文明教育基地”。[4]虽然乡风文明趋势向好,乡村振兴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2.1 村民主体地位意识薄弱

2018年1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中发〔2018〕1号)

中明确指出,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乡风文明建设亦如此,但现实中村民对此认识不足。如表1所示,根据调查数据分析,认为乡风文明建设的主体是“国家”的占23.9%,“政府”占23.9%,“村委会”占15.3%,累计占63.2%,仅有36.8%的村民认为乡风文明建设的主体应该是村民自己,村民主体地位意识较为薄弱。“等靠要”思想仍然存在。在个案访谈中,有村民表示:政府集中资金发展年画村“景区”核心区域,修建宽阔的马路、统一规划村舍,这部分村民可以享受政策的红利,但是对于远离核心区域的其他村民来说,不能享受到政府的“好处”。

2.2 陈规陋习仍然分散存在

当前,绵竹年画村在摒弃陋习、推进移风易俗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表2所示,根据调查数据分析显示,累计69.4%的村民表示身边或多或少存在大操大办婚丧喜庆事、闹婚、吃流水席的现象。村民表示,现在这年头“酒席”非常多,人情宴、满月酒、生日酒、升学酒、搬家酒等,让村民们应接不暇。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村里办婚事,大都要讲究排场,攀比现象普遍存在,结婚所用的房子、车子、彩礼等远超过普通家庭的承受能力。薄养厚葬现象时有发生,有的老人子女外出打工,没有陪在老人身边,等老人去世后摆宴席、请道长做道场、看日子、选风水宝地下葬老人。55%的村民表示“随地吐痰、乱扔垃圾、随地大小便”等不文明行为时有发生,极大损害了年画村整体村容村貌,增加了环境治理的成本。

2.3 对相关政策法规了解甚少

生活在乡村地区的村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如表3所示,69.9%的被调查人员学历是初中及以下,大多数村民知道我国在2017年召开了党的十九大,但很少有人知道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更鲜有人知道国家为乡村振兴出台的系列文件。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为例,根据调查数据分析显示,非常了解该规划的占1.0%,了解该规划的占6.2%,不了解该规划的占92.8%,村民们没有主动学习这些与自身发展、乡村发展紧密相关文件的习惯,但也很少通过其他途径有所了解。部分受访村民谈到,绵竹年画村有自己的村规村约,有时也会在路边的墙上看到一两条,但是不知道全部内容是什么。

2.4 休闲文化娱乐活动单一

绵竹年画村虽建有完备的硬件设施,图书室、阅览室、篮球场、运动场、多媒体学习中心等一应俱全,但这些休闲文化娱乐场所利用率极低,很少有村民主动到这些地方学习、运动。调查数据如表4所示,有20%的村民平时的娱乐活动是打麻将,33%的村民平时的娱乐活动是看电视,还有15.8%的村民表示平时的娱乐活动是聊天。有村民表示:如今人上了年纪,不能出去打工,除了农忙季节,平时在家也没事做,只能白天打麻将、晚上看电视,消磨时间。单一的休闲娱乐文化活动使村民之间的交流呈现分散状态,不利于凝聚力的提升,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

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历史遗留问题和新时期发展过程中的新问题使乡风文明建设在推行过程中遇到一定的困难,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体制机制不健全

一是缺乏上级指导文件。近年来,中央和四川省委针对乡村振兴出台了系列文件,包括《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9—2022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等,但针对乡风文明建设的文件较少。加之乡风文明建设没有统一的建设指标、监督体制和考核指标,很多东西无法量化,操作起来难度较大。二是村规村约对村民的约束力小。费孝通曾以“熟人社会”概括传统乡土社会的结构特征,他认为乡村就是一个熟人社会,人们从熟悉获得信任感,获得可靠性认可,以及对行为规矩的身体化遵守,而不是法律、行政条例。[5]因此,村规村约在推行时往往流于形式,效果大大弱化。

3.2 宣传教育不到位

一是顶层设计不系统。村委会在政策法规、村规村约等方面的宣传缺乏规划,力量分散,资源整合不足,呈现出较强的随机性。二是宣传形式单一,村民接受度低。绵竹年画村采用标语上墙、漫画上册的方式,把需要村民了解的東西呈现出来,但因为长久以来都采用这种方式,村民们已经对宣传内容产生了“抗体”。三是覆盖人群有限。村委会定期举办的教育活动、培训会等都是在村委会的活动室举行,教室承载人数有限,受教育范围较小。近些年随着自媒体技术的发展,绵竹年画村也建立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在微信公众号中发布相关政策、新闻等,但在调查者中有70.3%的人表示没有关注该微信公众号,宣传效果大打折扣。

3.3 人力资源利用不足

一是部分村民对自己角色认识不清。自2008年灾后重建以来,国家、政府、各类企业累计投入年画村建设经费超过6 000万元,主要用于年画村年画大道沿线基础设施的建设,以至于让大多数村民以为任何事情都应该是国家、政府和村委会的责任,村民只是扮演着配合者的角色,对村民主体责任认识不清。二是没有有效利用本村人力资源。年轻人是年画村最大的人力资源,中小学生是乡风文明传播及传承的重要群体,本村在读大学生是乡风文明建设的智囊团,然而他们却没有发挥作用的平台。三是没有合理利用外来资源。年画村经常会有高校学生来访参观、暑期实践的情况,但并没有与此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多呈现出“走一趟”的观光现象。

3.4 社区文化营造力不足

一是村民无社区意识。村民们在没有组织凝聚的情况下,是以单独的个体而存在,形态分散,较多采取“打麻将、看电视”等个体活动,没有社区意识,无法自下而上实现社区参与。二是未培育出较多的“社区精英”。在很多具体事务上没人愿意带头行动,更不能号召更多村民参与到乡风文明建设中去,无法带领更多社会组织开展活动。

4 乡风文明建设的协调推进

完善的硬件设施为绵竹年画村的乡风文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载体,但形式相对单一。社会系统理论认为,所有的有机体都是系统,系统由子系统组成,各个组成部分相互连接,共同组成一个具有秩序的稳定模式。因此,乡风文明建设需要各子系统协同发力,本研究从政策、村民、社会工作机构和村民4个角度出发,提出完善乡风文明载体形式的建议。

4.1 以政策为载体,建立健全体制机制

一方面,地方政府需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把乡风文明建设写进政府年度重点工作中,并配套出台乡风文明建设方案,明确建设标准,量化考核指标,不断加强组织、协调、指导、督促、检查,充分调动广大干部投身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同时,建立健全农村信用体系,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罚机制。另一方面,村委会牵头组织村民一起完善乡风文明建设的村规村约,严格婚丧嫁娶等事务事前备案、事后报告制度,规范村民红白喜事的标准、流程、仪式、礼金限额、宴席档次,倡导“婚事新办、丧事俭办、喜事简办、小事不办”之分。建立移风易俗监督机制,强化自我管理。

4.2 以村民宣传教育工作为载体,提高村民文明素养

明确村民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提高他们的文明素养是促进乡风文明建设的关键。一是发挥本村共产党员的示范作用。组织成立共产党员之家,带头开展乡风文明活动,坚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动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自觉抵制陈规陋俗,不大操大办喜事、不铺张浪费,主动关心和帮助弱势群体,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不断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二是发挥本村学生宣传教育作用。成立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加强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节假日期开展环境保卫活动、敬老爱老活动。密切联系本村大学生,建立微信、qq群,成立大学生宣讲团,定期开展法律法规宣讲活动,线上线下相结合,为本村发展贡献智力因素。三是加强家庭教育作用,传承良好家风家训。

4.3 以社会工作机构为载体,提升社区文化营造力

引进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开展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活动。一是孵化、培养各类社会组织。挖掘村民特长,成立类似年画协会、青少年志愿服务队、舞蹈协会、老年人骑游协会、手工坊协会等社会组织,丰富村民业余生活,加强村民之间的沟通,提高乡村凝聚力。二是培养社区精英。通过开展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发掘一批心系人民群众、关心乡村发展、热爱公益事业的村民,培养他们成为社区精英,带领社会组织不断发挥作用。三是协助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通过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帮助解决因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现象而产生的次生问题,通过链接社会资源、修复社会支持体系、完善社会生态系统,让这部分群体重新适应社会,恢复能力,从而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4.4 以绵竹年画为载体,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美丽乡村建设是历史记忆与社会记忆恢复和重建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核心要素是文明的再生产,是乡村的美丽重构与型塑。[6]绵竹年画作为年画村的一张亮丽名片,应当扩大其影响力,传承传统文化,反哺乡风文明。与高校开展对口交流与合作,在高校里建立绵竹年画研究中心,挂牌建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基地,开发年画专业课程,不定期到外地开展巡展。同时,完善年画村的年画体验场所和流程,合理规划游客旅游线路,合理规划景区内布局及商业,吸引本地及外地游客到此参观。不断增强乡村的文化自信,提升村民的认同感、幸福感和获得感。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01).

[2]新华社.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2-05(01).

[3]姜长云,等.乡村振兴战略:理论、政策和规划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8:43.

[4]李君.中国绵竹年画村[J].巴蜀史志,2018(3):55-58.

[5]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出版社,2007:9.

[6]曹英,程曼诗.观念树立、政策红利与符号构建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三个重要逻辑[J].国家治理,2016(6):36-41.

猜你喜欢

乡风文明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浅析教育对凉山彝区新农村乡风文明道德建设的影响
皖北美丽乡村建设中乡风文明培育解析
乡风文明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研究
加快乡风文明建设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浅析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