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价值观下的大学生民族认同理论研究

2020-06-29黄海冰梁华荣

法制与社会 2020年16期
关键词:民族认同意识形态价值观

黄海冰 梁华荣

关键词 价值观 意识形态 大学生 民族认同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广西财经学院2019年度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立项课题“价值观维度下的大学生民族认同研究”(2019 SZA05)、“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广西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策略研究”(2019SZB19)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黄海冰,广西财经学院教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统一战线理论;梁华荣,广西财经学院教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6.099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主体,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繁荣稳定。当今局势下,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壁垒已被打破,文化交往、交流、融合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哪一种价值观占主导地位的拉锯过程。为保证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牢牢把握青年人的思想阵地显得尤为重要。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团结工作,不单单是狭义上的对本民族的认同,而是要从个体层次的单一民族认同,向更高层次的中华民族认同发展。

一、当前大学生民族认同面临的现实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下中华民族观念的淡化

文化通过代际传递逐渐内化为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习惯,对现实生活起着约束和规范的作用,文化凝聚着一个民族最深厚的历史认知与现实感受,体现了内在于民族之中的行为规范及其价值追求。经济全球化打破了文化的壁垒,经济发达地区的文化,往往被看作是先进文化,极易获得人们的推崇和效仿,造成了“外国的月亮比较圆”的局面,并在青年人中产生了看欧美电视剧瞧不起看日韩、国产剧的鄙视链。经济的发展的不足,导致物质及精神文化的不足,从而影响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在缺少中华民族主流文化熏陶的情况下,会让大学生树立错误的价值观,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同时,更会造成民族不自信、文化不自信、对中华民族观念淡薄的局面。

(二)新时代舆论传播影响大学生民族价值观的建构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移动互联网用户接入流量1220亿GB,同比增长71.6%,如此高的增长率,足以说明网络信息交换率之频繁,信息交流量之大。信息现代化不止为大学生学习带来了便利,也为各种舆论的传播带来了便利。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关的网络法规,加大了对网络监管的力度,但是仍会存在一些漏洞和监管时间差。一些编造的、被恶意歪曲的涉民族事件,利用学生的共情心理,極易让其信以为真,这种游离于虚与实之间的民族价值认同,极具有煽动性。诸如,两个人之间争吵,也会因为夸张、放大某些因素,博人眼球的伪造成民族间的争端。在新形势下,面对不良舆论所主导的不良价值观,仅仅是做好舆论导向还是不够的,只有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主流价值观,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避免大学生价值观混乱,才能使大学生们真正的辨是非、明善恶。

(三)歪曲的民族宗教渗透对大学生的民族认同的破坏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因地域、各民族间经济发展的不同,衍生了诸多的民族宗教。如壮族的“麻拐”“花婆”信仰,藏族的“喇嘛”教,回族的“伊斯兰教”等等,各民族在其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先民与自然依存、改造、共生的过程中,衍生了不同的民族宗教和民间信仰。特别是边陲地区,民族宗教很大程度上凝聚了本民族的人心。《宗教事务条例》中明确了尊重信教人员的宗教信仰自由,同时明令禁止在校园内传播宗教,但还是会有一些敌对势力,恶意歪曲民族宗教教义,利用民间信仰,企图输入不良的信仰、价值观,造成民族间的分裂。在主流价值输出的方式、方法不能符合被接受者的需要的时候,就会出现大学生被邪教所吸引,更有甚者造成极端不良的社会影响。因此,如何解决民族宗教与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间的矛盾一直是统战工作的重点,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党在新时期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之一,就是引导宗教界发挥积极作用,为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我们要尊重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要让学生懂得党的宗教政策法规,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信教,积极树立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担起应有的责任。

二、大学生民族认同的内在因素

(一)大学生对美好民族文化追求的内在需要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的产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各民族之间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这揭示了民族问题的实质,民族问题由社会主要矛盾决定,不同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着不同阶段的民族问题。

新时代民族问题的实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发生了转变。为了更好地做好民族工作,我们必须要认识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再局限于物质文化,精神层面的文化追求也是不可或缺的。对于大学生而言,大学阶段是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时期,对于精神文化的追求达到了整个人生阶段的巅峰,如何满足大学生对于优秀民族文化的需求,让大学生产生对于中华文化的自信,是十分重要的。

因此,大力发展各民族的独特优秀的传统文化,保持民族文化多样性是丰富中华文化,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认同的重要法宝。

(二)大学生民族价值认同的内在选择

民族价值观寓于民族文化之中,民族文化往往是民族价值观的体现。民族价值观有不同的层次,有对错之分,但无论是哪种民族价值观,必然有一种价值观居于主导地位,起着支配性作用。从心理发展阶段来说,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在这个阶段空前的强烈。大学生的民族价值认同,为自我身份的辩护和自我意识的获得提供了精神支撑,大学生的民族价值认同首先是对基于血缘、宗法等族群文化和价值的整体认同,其次是基于对共同地理空间内的民族价值认同,最后才是基于民族国家的整体价值认同。在现实中也不难看出,刚进入校门的大学生,往往会和同一民族、同一地区的学生更容易有亲近感,这种亲近感源于身体中的民族历史记忆、价值归宿。而随着学习、生活时间的增加,会和有共同生活的室友,共同学习的同班同学有亲近感,这种亲近感源于对集体的认同感。

三、新时代对大学生民族认同教育的思考

大学生构建个人价值观的过程,其实就是大学生世界观形成的过程。我们既要为学生提供理论知识,又满足他们对多元文化学习的需求,更要树立高校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进课堂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提供了思想源泉,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民族认同实质是价值观认同,价值观是一定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一般而言,主流意识形态居于主导地位,是被大多数社会群体广泛接受和内心认可的意识形态,它必须是一元的,否则会导致思想混乱。我们要牢牢把握大学生的意识形态阵地,就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因此,大学课堂必须是由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

(二)坚持民族团结教育多样化

“共同繁荣、共同发展”是民族团结教育的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这就要求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民族团结教育应该融入课堂、融入社会实践、融入生活日常。积极在课堂上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法规,增加优秀的民族团结教育相关慕课。将学生社会实践与民族文化保护相结合,如暑期组织学生“三下乡”,到广袤的民族地域中去开展社会服务,开展民族团结课题调研。利用传统节假日开展学生民族教育,以传统节日文化不断加强大学生的民族文化兴趣及民族文化自信。

(三)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立德树人始终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中华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是爱国主义的核心,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国家认同可以最大限度地包容民族认同,也是爱国主义的核心内容。爱国主义具有民族性的特征,一方面爱国主义的民族特性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形态中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另一方面,对统一多民族国家而言,爱国主义的民族性特征是从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中来。因此,要提高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离不开爱国主义教育。

丰富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凝聚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大学生的理性精神,进行爱国主义实践教育,能够将爱国主义感情和爱国主义行为统一起来。不断创新爱国主义教育载体,利用好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也能更好地满足大学生对于教育形式多樣化的需求,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成效。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

[2]徐光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认同重要论述的理论意涵及实践要求[J].统一战线学研究,2019(5).

猜你喜欢

民族认同意识形态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和谐关系建构取向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疆民族问题的特点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法治变革中的法律移植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
伊斯兰教消费观与回族穆斯林消费行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