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课程校本化的改进

2020-06-28白春荣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0年11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校本课程标准

白春荣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学科思维和学科特色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王宁教授指出,“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中积累和建构的语言能力和素质,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语言知识与能力、思维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表现”。这与课程标准所提到的语文素养的内涵基本一致。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程校本化实施,就是以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以课程标准为导向,基于学校办学特色、文化特色,对语文课程的目标、内容、结构、实施方式、评价方式进行整体架构,以语文课程为中心,以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立足学生语文素养发展,通过重组、补充、取舍、替换等策略对三级课程资源进行整合,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国家语文课程具体形态的动态过程。

由于教师对课程标准的解读存在地区差异、学校差异和个体差异,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停留在较低层次,课程实施的有效性还有待提高。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如何因时、因地、因校制宜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这是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课题,也是小学语文课程校本化实施中要改进的课题。在小学语文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过程中,立足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本文拟从课程规划、实施以及评价等方面进行探索,提出改进的策略。

一、小学语文课程校本化规划:从被动开发到走向自觉

课程规划方案是课程实施的基础。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学校课程建设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的特点。但在实践中,由于缺乏课程规划的整体意识,教师参与课程开发更多依靠行政指令或者获奖驱动,导致校本课程开发多有重复,比如,有的教师开发的诵读课程,只照抄课本上的诗文篇目,没有指导方法和阅读拓展。这种被动开发,看似热闹,课程门类繁多,实则缺乏整合,呈现碎片化的特点。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课程也有重复现象,亟须对语文课程进行校本化规划,使课程实施从被动开发到走向自觉,促进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有机衔接与融合。

1.树立大课程意识,实现课程的自主性变革

所谓大课程意识,就是能够从学生未来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角度对语文课程进行规划设计,基于“汉语言特点”和“核心素养”,开展自主性课程变革。杨四耕认为,“所谓自主性变革,用费孝通先生的观点来讲,就是基于‘文化自觉的课程变革。”教师要改变那种把教材当课程、把教学内容当课程、把科目当课程等狭隘的课程观,关注人的终极价值、人本性及整体实现,立德树人,把“儿童放在课程的中央”,把影响学生和谐发展、长远发展的包括学习、生活、家庭、环境、经验等要素都作为课程元素,根据不同的素养要求,自觉主动地整合课程,对课程进行创编、重构、融合,结合时代特点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赋予课程新的思想,改变碎片化的课程开发,架构具有学校特色的大的课程体系框架,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形成校本化的实施策略,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以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笔者所在学校的“养正慧通”课程体系,就是基于大课程的意识,开发出了“两读两自”拓展课程,重视积累、表达。“两读”即经典诵读、整体阅读,“两自”即自信表达、自如写作。“两读”课程纳入课表,“两自”课程作为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通过自主性课程变革,学校制订了明晰的课程规划等,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提供更多的可能。

2.注重情境创设,体现语文课程的综合性

语文课程是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充分结合语文课程,依据单元主题编排的特点,构建大单元、大情境的语文学习空间。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描写祖国山河壮美的。习作《这儿真美》也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身边的一处美景并介绍给别人。教师可以通过本单元的课文引导学生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让学生感受美的景,体会美的情,提升鉴赏能力,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同时,还可以利用交流、图片展示、习作等方式,让学生介绍自己身边的或曾经游览过的美景,也可以与第七单元的主题“大自然的赐予”结合起来,思考大自然与人类的关系。在大单元、大情境创设中,教师还可以跨学科整合课程资源。仍以三年级上册为例,通过学期初的跨学科教研,我们发现第二单元的主题“秋天”,与三年级的科学、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都有关联,那么就把“秋天”作为跨学科的关联点来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结合时令节气,从科学课上寻找秋天开始(观察秋天的景色),再进入语文课的学习(《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再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制作树叶贴画与美术学科的《留住秋天》合并,用学生的作品来呈现秋天的主题,可以写一首诗,做树叶贴画,讲一讲环保小知识等。通过不同学科的衔接,探索学科协同教学、合作教学,增强课程资源利用的有效性、开放性、情境性和灵活性,体现语文课程的综合性。

二、小学语文课程校本化实施:从目标导向到素养导向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相比于语文课程的目标来讲,是又一次的凝练和提升,跨越了“双基”和“三维”目标,是更加明晰的课程实施的行动指南。语文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就需要从目标导向到素养导向,把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与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深度融合,探索语文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路径,实现更高阶的课程实施。

1.聚焦核心素养要素的内涵及关系

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基础,也是最关键的层面,是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体现。在课程实施中,教师要重视汉语言在文化传承与文化自信方面独特的育人价值,重视语文课程作为基础学科对学生思维能力发展与思维品质提升所起的关键作用,重视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在自主发展和沟通合作方面的重要作用,重视健康、健全的人格与审美对人幸福生活的影响,重视尊重和理解文化的多样性,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当然,语文核心素养对于语文课程实施的目标来说,是不断建构、积累、运用、沉淀、上升的过程。教师在目标解构时不必平均用力,要注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特点。

2.实现核心素养与课程标准的深度融合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和实施的依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有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在语文课程实施中,怎么把这些具体目标内化为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一线教师想要突破的重点和难点。那么在课程的实施中,教师要把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提升为基于标准与素养的教学设计,在目标叙写与任务完成时,注意总体目标、学段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一一对应,通过对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不同课型的教学研究,对不同学段的知识脉络、目标实现、学习策略、核心素养、评价方式形成“知识树”,实现课程标准与学科素养的深度融合,为课程的高效实施打下基础。

三、小学语文课程校本化评价:从重视结果到关注过程

如何发挥评价的导向和促进功能,是小学语文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又一重点和难点。从重视结果到关注过程,改变单纯的纸笔测试,形成校本化的评价策略是语文课程有效实施的重要环节。结合语文教育的特点,可以開展“培养学习力”的评价改革。所谓“学习力”,就是指学习动力、毅力、能力的综合体现。具体到语文学科的学习力,就是能够自我阅读、自我思考、自我实践,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等,并能达到自如运用、自觉传承。

笔者所在的学校以“乐学嘉年华”星级乐园评价开展单元评价,根据低、中、高不同学段设置不同的星级评价,学生是评价的主体。把口语交际、经典诵读、课文背诵也作为主要的评价内容,形成常态下的诵读活动评价机制。每个班级都有记录学生阅读篇目的“读书墙”,每个学生都有相应的阅读本,结合线上阅读、录音展示,形成常态下的阅读机制。教师引导学生不但要重视读和写,还要注重听和说,学以致用,体现教、学、评的一致。期末评价,除了纸笔测试,低年级还以语文为圆心,开展多学科融合的评价改革,如“诗词大PK”“迷宫大挑战”“体育小健将”“小小音乐家”“巧手我会画”“图形大比拼”“创客乐园”等,打破学科界限,通过阅读闯关卡片和自信问询等,开展智慧游园闯关活动。中高年级,通过开放性的题目来对学生的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等能力进行考察,关注真实情境下学生的思维发展。

祖国语言文字博大精深,语文核心素养内涵丰厚,教师要在语文课程校本化探索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校本课程标准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