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困境与路径分析

2020-06-28湛佳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思政教育立德树人困境

湛佳

摘 要:高校思政教育肩负着落实“立德树人”这一崇高的教育宗旨,但是当前我国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极大地制约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故而,分析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困境,对有效发挥高校思政课的学科职能,切实提高思政课堂效率,全面提升高校的思政教育水平,进而探讨在“立德树人”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可行路径,都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立德树人” 高校 思政教育 困境 路径

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应以“立德树人”作为高校的立身之本和中心环节,高校培养人才的方向及目标应服务于国家,其现实诉求则是立足于未来的发展。[1]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教书育人的全过程之中,“立德树人”这一育人理念,既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指导方针,更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行动指南。因此,分析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困境,对有效发挥高校思政课的学科职能,切实提高思政课堂效率,全面提升高校的思政教育水平,进而探讨在“立德树人”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可行路径,都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立德树人”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困境

(一)重要性認识不足

源于高校思政教育学科属性使然,使得其在高校所受到的重视度不够,无论是在资金投入上,还是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都极度缺乏,这些都使得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极度被动的地位。在新时期下受复杂的国际环境影响,使得当前社会在不同利益的驱使下种种价值倾向和错误观念间杂其中,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也有着不同程度的侵蚀。这些都使得高校对思政教育工作绝不能轻视,更不能仅将思政教育工作只停留在表面,这对大学生的思想健康构成极大威胁。

(二)课堂效率不高

高校思政教育课旨在通过课堂教学让大学生能够从中获得一种积极主观的精神体验。而这需要高校思政教师与大学生彼此的相互配合,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却时常出现课堂不“合拍”的现象,使得高校的思政课堂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源于思政课堂上往往只注重理论灌输,致使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对这些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接收困难较大;另一方面,高校的思政课堂教学多是合班授课形式,课堂互动有限,以致大学生对教师所授知识的理解只能靠个人领悟,难以保障思政课堂的教育效果。

(三)评价机制不健全

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主要由思政课教师承担,在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全校不同院系、专业的大学生,他们的思政公修课程几乎都是由思政教师们来负责,使得思政教师的教学任务极为繁重。加之,高校思政师资力量不足,也使得对思政教师队伍的评价体系不健全,存在着极大的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真实性和有效性,这些都极大地制约了思政教师队伍的工作热情。

二、“立德树人”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可行路径

(一)加强宏观把控,促进思政建设

立德树人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立身之本,因而,在新时代下肩负“立德树人”的教学使命与社会重任,就责无旁贷地落到各大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中。[2]因而,各高校领导决策层必须要高度重视思政教育工作,积极推动高校的思政学科建设,并在全校起着模范带头作用,对思政工作给予全力支持。这种浓郁的思政教育氛围下,能够使得高校大学生更加重视思政课程的学习,这也思政工作得以有效开展的第一步。此后,在校方的大力支持下,再将思政课程教育工作与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有机结合,从而使得思政教育工作和教学途径能够有更多的创新空间。譬如,积极组织和聘请校内外的知名人士,为大学生进行思想指导报告和当前社会形势及相关政策的思想教育,使得大学生能够从中汲取更多新的理论导向,使得其能够更加健康的成长。还可以开展一些讲学活动、知识竞赛、主题演讲比赛、热点话题的辩论赛等形象多样的思想教育活动,带领学生到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进行参观学习。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洗礼和人格熏陶,使得革命精神能够成为大学生的行动指南,从而促进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二)践行三全育人,主抓教育实效

高校要切实抓好“三全育人”,这也是新时期下落实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工作有效性的主要途径。[3]各高校的思政师资力量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口,故而必须要全面调动高校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密切配合,进而提倡和鼓励与思政学科相近的教师通过择优培训的方式,加入思政教师队伍中去。此外,还可以将一些党政机关干部通过转岗的形式担任高校的思政教师,还可以动员一些政治素质过硬、理论知识扎实的相关学科的带头人或专家学生共同担任高校思政课程的授课教师。将“三全育人”理念真正践行到思政教育工作的始终,使得思政教育得以有效贯彻到立德树人的方方面面,进而有效营造思政教育的大环境,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有机融合,切实提高高校的思政教育效果。

(三)优化师资队伍,突显责任担当

高校的思政教师既是思政课程落实的主导者,又是思政课堂教学工作中的有效组织者,在面对“立德树人”这一崇高的教育使命面前,任重且道远。[4]可以说,要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提高思政课程质量和教育水平,都离不开高校的思政教师队伍。但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最终成效还得益于思政教师从业水平的高低,高效的思政课堂,教师不仅要极强的政治素养和深厚的个人情怀,还要不断创新的思维能力、广阔的视野面、严谨的自律精神、正直的人格素养等。这些都是思政课堂取得良好成效的必要前提,因而,可以说思政师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校的思政教育效果。故而,思政教师必须要认真备课,积极钻研,相互交流,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反思,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从而使得思政课程更具思想性和亲和力,这也是落实立德树人培养优质人才的重要保证。

(四)健全评价机制,增强学科认同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要有效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宗旨,还要不断健全思政教师的评价机制,结合在这一评价机制在实践应用中的问题,从而探寻其中的规律,使得其能够成为激励思政教师不断进取、重燃教育工作热情的有效措施。[5]特别是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中,由于各个教师的综合素养各有千秋,故而要构建对全校教师的一个考核评价机制时,应结合不同教师的业务素质进行测评,并在运行的过程中对这一评价机制进行不断完善,使其日益健全。譬如,对评价机制最终评定的结果,应与高校教师的切实利益挂钩,才能使得那些真正潜心科研的教师得以与其职称相统一。此外,还可以将高校教师的绩效工资与教师的评价机制有机结合,借此以不断增强评价机制的激励力度,从而也使得思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得以有效地增强。与此同时,高校的思政教师也可以通过这一评价机制,进而不断地查找自身不足,通过不断地学习来弥补自身的缺陷,切实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从而使得高校的思政教育功能与作用得以切实有效地发挥。

总之,以“立德树人”为教育核心和教学目标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绝非一蹴而就,依然是一个任重且道远的教育工程。这需要高校决策层的高度重视、高校教师与大学生的密切配合,才能共同实现的宏伟教育目标。因而,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去,才能使得高校可以在“立德树人”的方针指引下,不断规范大学生的思想与言行,从而为国家、为社会输出更多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甘麒燕,郭曼.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开展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研究[J].智库时代,2020(03):164-165.

[2]谭畅,刘峰.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农林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0(01):51-52.

[3]付学军.“立德树人”背景下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J].西部素质教育,2020,6(01):23-24.

[4]周本红,张圆.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素养发展思考[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6):77-79.

[5]潘雪义.立德树人视角下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36):111-112.

猜你喜欢

思政教育立德树人困境
困境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