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逆向思维方式培养研究

2020-06-28黄娜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培养研究思维方式中学生

黄娜

摘  要:小学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极强的学科,加强对小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逆向思维能力,能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增加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解决一些顺向思维无法解决的问题。老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并引导学生开展逆向思维,有机地训练和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中学生  思维方式  培养研究

逆向思维是与顺向思维相对的一种思维形式。它是逆着常规的思维方向进行思维的活动,属于创造性思维。逆向思维能力,能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增加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解决一些顺向思维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培养小学生的逆向思维,使学生形成使用逆向思维解决问题的习惯,从而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

小学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极强的学科,加强对小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逆向思维有其特殊的重要性,但很多时候教师在教学中不够重视,致使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得不到培养,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不强,对某些显而易见的逆向问题感到无从下手。

首先我们从一道简单的数学应用题来理解逆向思维。“树上有8只小鸟,飞走了一些,还剩下6只,問飞走了几只小鸟?”小学数学中普遍会教学生两种解题思路:

思路1:用“总只数-剩下的只数=飞走了的只数”来引导学生理解已知和所求的问题,列式为8-6=2

思路2:用“总只数-飞走了的只数=剩下的只数”引导学生用8-( ?)=6,然后想办法算出括号里面应填几,在学生填空的时候,自然就会用逆思维8-6来计算。

比较以上两种思路可知:我们在解决同一个问题时,可以按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考虑,即从条件到结论,从现象到本质;也可以从结论出发,追溯使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按事物变化的反方向进行思考。思路二就是人们常说的逆向思维。

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学生解决上述小鸟这一问题的时候,可以毫不费力就会得出飞走了2只,可是看看学生的列式,大多数是8-2=6,这显然不符合列式规范,但从学生的思维上来分析,这并没有错,因为学生使用了简单的逆向思维。这个时候大多数教师都会使用“思路1”来引导学生理解已知和所求的问题,学生也会乖乖地将算式改成8-6=2,可是没过多久,学生还是会犯同样的错误,甚至,有的同学需要通过一两年才能改正过来。

通过一至三年级的数学教学,诸如此类的问题学生都可以使用顺向思维掌握,当到了四年级学生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时,这个时候,教师不得不再一次引导学生用顺向思维去找数量关系。就用上述小鸟这一问题来说吧,如果要求学生用列方程解这道题,寻找数量关系时,首先想到的往往是“总只数-剩下的只数=飞走了的只数”,将得出方程8-6=X。这直接就能算出8-6=2的算式又何必用方程去解答呢?如果我们一开始用“总只数-飞走了的只数=剩下的只数”引导学生将(?)改成X,学生就会很容易列出方程8-X=6,这并不影响他们逆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不影响对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但是实际教学过程中,这种他们在一年级时就能自发找到的方式,到了四年级却成了最不易接受的。因此,我们何不从一开始就引导学生使用好逆向思维呢,这样老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容易理解。

接下来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的训练。

一、互逆概念

在小学数学中运用概念法则,培养逆向思维能力的意识。在培养逆向思维能力的过程之中,要利用现有的概念法则进行引导,小学数学中有许多“互为”与“互逆”关系的概念:如“互为倒数”“互为倍数与约数”“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正比例与反比例”等等。在教学中通过具体的概念法则来进行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从正反两面去思考与理解这些知识,不仅对于学生掌握知识本身,还是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例如:①8的倒数是( )    ②( )的倒数是8

③( )的倍数是8     ④8是( )倍数

通过这样的练习,可以使学生对概念获得全面深刻的理解和灵活运用,而且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了逆向思维的意识,这种意识将成为学生分析和解答某些数学问题的重要思想。教材中这样的例子无处不有,教师要有意识地把握和具有针对性地处理。

二、逆用公式

小学数学中求周长、面积、体积等的公式。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往往只习惯于从左往右地运用公式,缺乏逆向思维的自觉性和基本功,当遇到一些特殊的问题之后这种对于运算公式的传统就很难解答了。显然,这对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是相当不利的。在教学中注重对公式的逆运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公式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双向思维能力。

例如:

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是80平方厘米,它的底是20厘米,高是多少厘米?

组织学生思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可以逆推出平行四边形的高=面积÷底,由此可列式为:80÷20=4(厘米)。

三、转化题型

转化题型就是在解题时,能变换思维的角度分析问题。在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任何一个正向问题都可以转换为逆向问题。在学生正向理解某种数量关系后,可指导学生进行问题的逆向转换,对原题实行倒向改编,从而简化解法。

例如:甲乙两人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行6千米,两人相遇时,甲行了全程的2/5,乙40分行完全程,甲需几分钟才能行完全程?

此题若从一般思路去引导学生,显得很麻烦,且不易于学生理解,于是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

在相遇时,甲行了全程的2/5,可知道乙行了全长的多少?(3/5)

在相遇时,可知道甲乙的路程比是多少?(2:3)

甲乙速度比又是多少呢?(2:3)

在同一路程里甲乙的时间比又是多少呢?(3:2)

这一引导使学生突然醒悟,思想一转立即想出解题的方法:40×3÷2=60(分钟)。由此可见,若能引导学生学会用逆向思维解题,可减少运算量,优化解题过程,提高解题能力。

总的来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并引导学生开展逆向思维,有机地训练和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还能够运用逆向思维,使很多问题的解决取得突破性进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猜你喜欢

培养研究思维方式中学生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浅析信息终端(手机)对学生思维的影响
声乐教师数字教学技术能力培养研究
多措并举让语文学习兴趣“浓起来”
小学生数学良好预习习惯的培养研究
高中语文教学探微
古筝演奏中心理音色的培养研究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