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技术变革教育的中国经验

2020-06-27陈琳陈耀华

中国电化教育 2020年4期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教育技术教育信息化

陈琳 陈耀华

摘要: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技术在我国教育变革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探讨技术变革教育的中国经验,有助于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作用,有助于加速实现新时代的教育现代化,有助于讲好中国教育故事。该文通过回顾我国改革开放后教育的变革与发展历程,总结我国技术变革教育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对比国内外技术变革教育的发展,归纳提炼我国改革开放后技术变革教育的经验。研究认为,我国技术变革教育的主要经验为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和战略导航三大方面。组织推进、远程突破、试点先行和专业固本,是其四大特色;升师技、促公平、创模式和构平台,是重要创新路径;实现教育最优化、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以及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動教育现代化,是环环相扣并递进上升的三代战略。

关键词:改革开放;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教育现代化;中国经验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860(2020)04-0051-09

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教育领域也初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技术变革教育道路。探讨技术变革教育的中国经验,有助于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作用,有助于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有助于讲好中国教育故事。

回顾我国改革开放后的教育发展历程,总结我国技术变革教育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对比国内外技术变革教育的发展,可以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技术变革教育的经验,归纳提炼为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和战略导航等三大方面。

一、特色发展

特色发展的核心是立足国情走适合我国实际的技术变革教育之路,相应形成了组织推进、远程突破、试点先行和专业固本等四大特色。

(一)组织推进

在10多亿人口的大国,技术变革教育是大的系统工程,零星的和枝节的改变难以发挥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之效,因此需要持续性地顺势而为的强有力组织推进;技术变革教育同时是持续进行的教育革命,需要改变人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惯性,必须有强大的力量推动。我国科学把握技术变革教育的特殊规律,40多年来始终将建立健全技术变革教育组织、以组织力量推进技术变革教育,作为重要行动方略,建立起了相应的司局级事业单位、国家级一级协会、教育部专业指导委员会、教育系统信息管理中心、教育信息化专家组等各类组织,形成了多维度的推进技术变革教育的组织系统。

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教育部就设立了电化教育组,随后不久建立行政性司局机构——电化教育局。电化教育局是司局级技术变革教育的行政设置,其设立对于我国技术变革教育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文化大革命中教育事业遭受极大摧残,现代教育手段失去了资金、物质、技术、人才的基础支持,如果没有强有力的行政组织专司技术变革教育驱动,教育手段十分落后的状况就无从迅速改变。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电化教育局相应以其他名称代替,最先是电化教育司,后来是电化教育办公室,直到现在挂靠于教育部科学技术司的教育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以及教育部科学技术司下设的教育信息化处。行政主导,政府推动,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技术变革教育的重要特色之一。

技术变革教育既要有行政推动,还要有专门的业务部门研究和组织实施。在改革开放开始不久的1979年,我国成立了教育部直属事业单位中央电化教育馆。国家层面有推动技术变革教育的事业单位,同样是中国特色。中央电化教育馆成立40多年来,不忘初心,不辱使命,开拓进取,在推动技术变革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组织、动员、指导广大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开发优质教育资源,以及激励教师创新教育实践等方面,贡献巨大,创办的《中国电化教育》杂志(最初为《电化教育》)2019年跃居中文期刊H5指数之首。

技术变革教育,需要研究、实践、创新、协同,社团组织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技术变革教育的行业社团组织:1979年成立中国电化教育研究会,在创办《电化教育研究》杂志、开展电化教育培训和交流活动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1980年《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电化教育》)创刊发行;1991年成立中国电化教育协会,2002年更名为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它作为我国教育信息化领域唯一的国家级行业协会,通过举办学术年会、组织学术交流活动与培训、出版学术著作、举办征文评比活动、主持国家教育技术课题研究、制定教育技术行业标准、推动新技术应用等工作,在推动技术变革教育方面发挥了其他机构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技术变革教育,需要集聚专家的智慧,需要名师大家的谋划与引导,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注重专家作用的发挥:1984年建立全国电化教育课程教材编审组;1991年成立全国电化教育教材指导委员会(后更名为全国电化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高等院校教育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2001年成立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这些专家委员会在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方面,尤其是在课程、教材、资源建设与教育决策咨询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通常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只设在专业大类,而为单一的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设置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是寄希望于对高等教育的技术变革教育进行研究、开拓、示范。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在成立初期,在创新教材建设、搭建技术变革教育学术交流平台、推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创新技术教育变革实践等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2013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更名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并新组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与方法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18年又将新组建的教学指导委员会更名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信息化与教学方法创新指导委员会。此外,建立了教育部教育信息管理中心,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家组、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专家组,在职教领域成立了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

迄今,我国形成了如下的技术变革教育的组织体系:

(1)教育信息化行政系统:教育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教育厅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教育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

(2)电化教育馆系统:中央电化教育馆/省级电化教育馆/地市级电化教育馆/县市区级电化教育馆、站;

(3)教育电视台系统:中国教育电视台/省级教育电视台;

(4)信息管理系统:教育部教育信息管理中心/省级教育信息管理中心;

(5)教育技术协会系统;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省或行业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协会;

(6)开放大学系统(原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国家开放大学/省开放大学/地市开放大学;

(7)教学指导委员会系统: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信息化与教学方法创新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省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

(8)教育信息化专家系统:全国教育信息化专家组、全国教育管理信息化专家组/省教育信息化专家组或指导委员会;

(9)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系统:各级各类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或信息中心,或电化教育中心。

以上各个组织系统,在我国技术变革教育或基于技术的教育创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远程突破

改革开放初期各方面建设迫切需要大量的高级专门人才,但十年浩劫造成整整一代人失去接受大学教育的机会,致使专业人才奇缺,尤其是高等教育遭受严重摧残,导致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师资奇缺,使得在短时间内扩大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似乎成为不可能,也就是说走常规专业人才培养之路是无法满足期待尽快甩掉贫穷落后帽子的我国发展需要的,举国上下呼唤不拘一格降人才。国家领导人将战略锁定在运用广播电视手段的远程教育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上。

邓小平1978年提出“要制订加速发展电视、广播等现代化教育手段的措施,这是多快好省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途径,必须引起充分的重视”。兴办广播电视大学扩大专门人才培养规模,举国重视:中央电视台支持播出最先的电大课程;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亲自开讲我国广播电视大学第一课。广播电视大学首批招收入学32.4万名学员,其首届招生数量超过了1977恢复高考当年招生录取的27.3万人的规模,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大学,圆了数以千万计人的大学梦,为国家建设造就了大批专门人才。显而易见,利用广播电视培养专门人才,是我国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多快好省发展教育事业的正确途径。

改革开放21年后的1999年,我国实施远程教育的重大转型,加速网络远程教育,并以2000年开始批准68所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和2012年开始广播电视大学升华为开放大学为标志。全国现代远程教育试点成效显著,以新兴的网络为媒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仅僅2016年全国网络毕(结)业本专科人数就多达187万人,其中本科70万人,授予学士学位56694人,当年新招生230万人,其中本科85万人,当年在读学生达到645万人,其中本科生234万人。

以远程教育方式扩大教育规模,最能体现大国优势,而且无疑在我国发挥的作用是最大的,在我国通过技术手段扩大教育规模的技术变革教育的作用发挥,也是全世界最为显著的。

广播电视大学创办之初请名家大师授课,是最典型的强强联合——先进现代远程教育方式+名家大师。

远程突破不仅仅在于以远程教育的方式扩大教育规模,而且还在于以远程教育的方式促进教育公平。

(三)试点先行

40多年来技术发展异常迅猛,并常有突破性的新技术出现,使技术变革教育成为持续的过程。我国人口数量庞大,区域差异巨大,教育条件千差万别,决定了技术变革教育方式方法的多样性。鉴于此,我国在技术变革教育方面采取了非常务实的试点先行、以点带面、小步快跑、久久为功的策略,鼓励教师、学校、区域、专业与学科立于时代、立足国情大胆创新、先行先试,在此基础上总结表彰,宣传推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保障技术变革教育的持续与成功,而且试点先行采用两条腿走路的办法:

一是有组织地开展技术变革教育的试点工作。就全国而言,组织开展的较大规模的技术变革教育的试点,有计算机选修课教学试点、电化教育科学研究实验试点、现代远程教育院校试点、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教育电子政务试点,等等,而最大规模的技术变革教育的试点首推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2012年教育部在全国遴选确定了715家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包括区域试点、专项试点、中小学试点、职业院校试点和本科院校试点等试点类型。随后几年,各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涌现出许多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式。2016年教育部启动教育信息化试点的验收工作,委托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属地试点单位进行验收,并于2017年组织专家组赴各地现场抽查验收情况,综合省级验收和专家评议,161个单位被确定为教育信息化试点优秀单位。该试点工作,在规划、投入、环境、资源、应用、机制等方面,取得了与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相适应的成效。

二是持续性地鼓励自发性的先行先试。在此基础上发现典型,通过经验交流会、现场观摩活动、应用现场会等形式加以推广。仅2015年以来,全国层面上就举办了信息化教学现场观摩活动、全国教育信息化区域应用典范推选活动和教学信息化应用展览,召开了教育信息化应用现场会、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示范案例交流会、边远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现场会。此方面工作周密部署,扎实有效,比如教育部于2016年启动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示范培育推广计划,推出的每一个示范案例都通过遴选一培育一再遴选的过程,经历推荐与遴选、培育与研究,并建立“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示范网站”、开通“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展示”微信公众号、出版《中小学信息化应用典型示范案例汇编》、在主流教育媒体上重点推出示范典型案例专版或专题,进行多形式的展示。我国还通过年度教育信息化十大新闻评选以及点评的形式,对技术变革教育的典型进行总体性推广。

试点先行,成效显著。在首次全口径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有101项教育信息化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四)专业固本

技术变革教育,必须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人才,必须有能够设计技术变革教育的专业人,在我国相应诞生了电化教育专业,后来改称为教育技术学专业。世界上有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国家很少,世界上一国有上百所高校拥有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唯有我国,我国的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成为世界上教育技术专门人才培养的独特风景线。

办电化教育专业是我国的创造,是立于国情的创造,是适应技术变革教育的新形势发展需要的创造。我国长期处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发展时间较短,教育基础薄弱,因此20世纪70年代、80年代的教师,对新兴的电化教育缺少了解,要将电化教育手段引进教育教学,必须有专门人研究、实践、服务,否则难以完成“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优化教育过程”的任务。

电化教育专业的诞生,南国农、李运林、李克东等老电教人作出了非常大的努力。早在1980年,华南师范大学李运林、李克东就与西北师范大学南国农等全国电教界元老联手,加紧做创立电化教育学科的基础性工作,借鉴国外的电化教育理论建立中国特色的电化教育理论体系,派送教师到海外研修造就学科专门队伍等。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3年的学科建设,1983年向教育部提交的开设电化教育专业申请与主管副省长向教育部汇报相结合,诞生了新中国第一个电化教育本科专业。

办电化教育专业是我国的创造,把握好电化教育专业发展的节奏同样彰显了中国特色。1983年到1998年的16年间,我国共批准31所高校办电化教育专业,那时原则上一个省只批准一、两所高校办电化教育专业,这样既保障了人才培养质量,又很好保障了培养的专业人才最大化地发挥作用。1999年开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开始迈向大众化时期、我国电化教育研究力量的极大提升和教育信息化高速发展的需要,电化教育专业相应进入井喷式增长时期,仅仅在2004年教育部就批准38所高校新办电化教育专业,一年批准数量超过以前16年批准之总和。

电化教育既是事业,又是学科,还是应用与环境,决定了电化教育专业(教育技术学专业)具有跨学科性、综合性,这就要求培养的学生在业务上是“四位一体”的,即要达到理论、技术、艺术、工程“四项全能”,在教育信息化2.0时期,还要求其具有利用新技术、新理念和新方法破解教育问题的创新能力,成为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者、服务者、管理者、研究者、创新者,为此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师资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是教学之师、科研之师、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培养之师,要求教师具有与时代对话、学界对话、政界对话、基层对话的能力,是与时俱进的开拓者,是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楷模,是技术变革教育的先行者,否则是无法办好该专业的。一些学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师资远未达到这种高要求,停辦部分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也就在情理之中,不是市场不需要教育技术学专业,而是社会发展需要优秀的师资团队办高水平的时代化的教育技术学专业。

国内始终有种声音,认为教育技术学专业没有存在的必要,其理由是国外鲜有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事实表明,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适合中国国情,是中国特色,如果没有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就不可能有我国教育信息化持续的高速发展和当今如此的繁荣。我们要坚持走符合国情的创新之路,要坚定专业自信。

随着技术变革教育任务的层次提升,我国分别在1986年和1996年开始了教育技术学硕士和博士的培养历程,2012年开始创设了远程教育学博士点,建立起了技术变革教育的完整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二、创新发展

特色发展是基于国情,创新发展更多的是基于时代。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始终根据时代的要求创新技术变革教育的理论、实践、平台、资源、政策,其创新是多方面的,以下仅探讨主要方面的创新。

(一)“升师技”

技术变革教育,关键在教师。我国始终将转变教师观念、培训提升教师和塑造时代化的教师,作为推动技术变革教育的重要抓手,使广大教师在基于现代技术的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素养与能力等方面得以不断提升,而且对于不同类型的教师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

对于中小学教师,主要采用4种方式转变观念和培训提高:(1)在师范院校开设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最先称为电化教育课程),使新走上教师岗位的师范生,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高起点地进行技术支持教育和变革教育的实践。此项工作抓得早、效果好。早在1979年教育部电化教育局就委托南国农、肖树滋先生所在的西北师范大学(当时的甘肃师范大学)举办全国电化教育讨论班,为改革开放的电化教育建设和发展撒播了“火种”,并于1982年举办高等师范院校电化教育课程师资进修班。参加讨论班的教师和参加师资进修班的教师,纷纷在各自的高等师范院校率先开设电化教育选修课程,后来相应的课程由选修课变为必修课,并发展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截至2017年全国有8所高校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成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我国电化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和教育学教学法课程的结合,是中国特色的教师培养的TPACK,较西方国家后来盛行的TPACK要早20年。(2)对在职教师进行系统化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早在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仅江苏省就对全省中小学教师进行两轮名称分别为电化教育培训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全员培训。2004年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正式启动了全国性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2013年又启动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到2017年年底完成了新世纪对全国中小学教师两轮系统的信息技术应用培训,2019年又开始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3)通过竞赛激发教师技术变革教育的活力。从1998年开始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并使之打造成为涵盖各级各类教育、面向广大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教育信息化重要赛事,后又与时俱进地更名为全国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交流活动。(4)开展全国教育信息化现场观摩和展示。

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迟,基础相对薄弱,对于职业院校教师的转变观念和培训提高,最主要的是采用以赛促进的办法:以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为主抓手,推动职业院校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师技术变革教育教学的能力。

大学教师转变观念和培训提高,主要是由教育部建立的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负责,采用同步培训、项目定制培训和在线点播培训等多种培训方式,开展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技术对教育的变革作用越发显著,其变革不再局限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媒体、教学资源、教学过程,还不断向教育模式、教育管理、校园环境、课程形态、学校形态、治理结构、现代评价等方面扩展,因此提高教育领域管理人员特别是干部的素质和水平,提高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基于教育信息化的决策水平,就显得非常关键,因此2012年开始我国加大了教育信息化领导的培养力度,其培养对象包括县级、地区级的教育局局长以及省级的教育厅厅长,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信息化分管处室负责人、中小学校长、职业院校校长等。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教师是技术变革教育的第一资源,尽管围绕“升师技”我国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但在新时代还需要有新举措,至少可在如下方面优化发展:

(1)强化提升教师技术变革教育培训的刚性要求,将培训与晋职、晋薪关联;

(2)精心挑选能将教师带到时代前沿的培训师,教师对已有培训师满意度不高的问题必须得到有效解决;

(3)更加重视师范院校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近几年该课程在全国层面上处于无人管的状态。要提出目标要求,加强课程教师培训提升,将该课程内容作为教师资格证考试的重要内容,并对非师范生人职教师岗位,提出必须参加现代教育技术岗前培训且取得合格证书的刚性要求;

(4)实现技术变革教育培训的学前、中小学、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教师的全覆盖,并以网络培训作为培训的主形式,实现不间断式的常態化培训;

(5)强调教育信息化岗位的专业性,学校现代教育技术机构和电化教育馆系统的领导等从事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人,要尽可能是懂行的具有教育技术专业或学科背景的人;

(6)尽快启动“人工智能+教育”的培训。

(二)“促公平”

公平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不懈追求,是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宗旨的执政党国家的不懈追求,而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我国在采用多样化物质措施推进教育公平的同时,注意构建以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的新机制,运用信息化手段建构时代性的公平,力求少投入见大效。

当今时代,人们除了运用传统的物质资源外,还拥有了支配信息资源的权利,而且信息资源与物质资源相比,具有近乎零成本复制的特点,将信息资源作为公共产品,具有投入小、受益广、绩效高的特征。因此,我国将构建以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上升为教育创新发展的国家战略,推出了多项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公平的工程,其中最典型的是“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的价值在于,让大山里的孩子不离乡土就可跟上城里人的现代化脚步,其实施及持续推进,有效解决了教学点师资短缺和教学点总体教学水平不高的问题,既提升了教学质量,也通过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为教学点学生养成适应信息时代的观念、习惯、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开辟了渠道,为处于深山的孩子命运的极大改变创造了条件。“全覆盖”项目在提升教育公平方面发挥了“大势能”和“高压强”的作用:优质的资源作用于最薄弱的学校——教学点,给教学点所施予的教学质量提升作用力是最大的,因而对教育公平的提升度是最大的。当然,全覆盖项目也要与时俱进,要尽快由“全覆盖”上升为“全融通”。

(三)“创模式”

技术变革教育的本质是教育的时代化再造,而教育再造的核心是方式方法的再造,是模式的再造,是教育的根本性改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我国教育的模式不断创新和优化,从全国层面看,重点是推进了课堂模式、建设模式的创新,正在向治理模式创新发展。

1.开放的课堂模式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通讯、新型视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我国相应创新了基于多样信息技术融合支撑的同步课堂、名师课堂、专递课堂,这是在认识信息技术使教师具有了“分身术”和“腾云驾雾术”本领基础上的创造,使优质“名师”资源产生了裂变效应、放大效应、倍增效应,加速了落后地区教育质量的提升,缩小了数字鸿沟,促进了教育的均衡。

2.多样的建设模式

技术变革教育要以各类建设为基础,相应创新了建设模式和建设机制。

(1)创新资源建设模式。在自发建设、共建共享的基础上增加了国建、公建的数字资源建设模式。国建、公建的数字资源建设,既可在全国调配最强的队伍建设优质资源,建设的优质资源又可迅速得到共享利用,进而实现作用最大化。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示范中心、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国家教育资源服务公共服务平台、国家虚拟访真实验教学项目,都是国建、公建资源的标志性产物,使国家投入产生的标杆效应特别显著,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2)创新资源建设机制。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条腿”走路,既用好“看不见的手”,又用好“看得见的手”,形成了“政府政策主导支持、企业参与投入建设、学校自主选择使用”的机制。

(四)“构平台”

数字化云平台是新时代教育变革的重要条件支撑。在教育信息化走向融合创新的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抓紧构建国家级数字教育平台,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应运而生,在服务我国新型教育现代化实现方面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是将教师、学校、学生、家长、教育信息化企业和事业单位作为服务对象,是国家提供教育基本公共服务的创新。其创新主要体现在三方面:(1)在提供资源上传下载服务的基础上,实现以学习空间为核心的资源推送,将不同用户所需要的资源送入不同的个人空间,以教师的教学空间应用带动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应用,促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2)将国内教育优势地区的名校、名师资源汇集开放,力求让优质资源和创新应用惠及人人,加速优质资源的共享;(3)与区域教育资源平台和企业资源服务平台互联互通,为资源提供者和资源使用者搭建网络交流、共享和应用环境,真正发挥云平台的作用。

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核心是依托创新建设的三大基础数据库和五大类管理信息系统,形成大国教育的新型管理模式。建立学生、教师、学校三大基础数据库,为全国所有学生、教师、学校建立全国唯一电子档案,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学生和教师“一人一号”、学校“一校一码”、教育基础数据“一数一源”,实现国家核心系统之间数据共享。建设全国学生、教师、学校经费资产及办学条件、教育规划与决策、教育专项业务等五大类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系统全国联网实现相关业务的信息化管理和教育基础数据的“伴随式”收集。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在提高教育服务水平、支撑教育科学决策、加强教育管理等方面作用独特,使教育信息化管理越发科学规范,中国气派的教育管理信息化体系初步建成。

创新平台并不断迭代优化平台更好满足人们对美好学习的需求,是我国教育信息化人所追求,现在我国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已进入既实现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融合发展,又建成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的“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建设阶段。

三、战略导航

改革开放以来的技术变革教育,贯穿了以战略指引航向,以战略举旗定位,以战略焕发斗志,以战略凝聚力量,“战略”成为我国教育变革浪潮不断、改革持续推进、技术变革由无为向引领迈进的重要经验之一。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在技术变革教育方面先后产生了前后呼应的三代战略:一是改革开放之初就开始并持续20年实施的“教育最优化”战略;二是进入新世纪的“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战略;三是在人类由信息社会走向智慧社会之际的“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战略。三代战略环环相扣,递进上升,层层推进,凝聚了中国教育人的大智慧,是与时俱进发展的典范,推动着我国技术变革教育不断跃上新高度。

(一)教育最优化战略

作为我国技术变革教育第一代战略的“教育最优化”战略,直接体现在“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并与传统教育媒体恰当结合,传递教育信息,以实现教育最优化”的电化教育定义中,其内涵是运用以电为标志的视觉、听觉、视听觉媒体以及后来的多媒体,改变传统教育内容表现几乎单一的文字性和教育传播几乎唯言语听觉性的局限,提高教学效率,增进教学效果,以及发展新型的远程教育扩大教育规模。

力学常识表明,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重力势能,在物体的质量一定时,随物体被举的高度增高而增大,即高度差越大可释放的势能越大,势能大可产生的作用力就越大。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教育一方面是遭受文化大革命的摧残后百废待举,在技术方面几乎是一穷二白,另一方面是追求最优化,提出教育最优化战略,如此巨大反差对教育人产生的激发最大,使改革开放后的新老电教人迸发出无穷的力量,设计开发教学幻灯片、教学投影片、教学电影片、教学电视片一丝不苟,通宵达旦是家常便饭。课堂教学是教育最优化的主战场,广大教师与电教人密切合作、共同切磋,使课堂教学在新兴的艺术化道路上高歌猛进,幻灯教学精彩纷呈,投影教学活灵活现(我国在活动投影片设计开发方面独树一帜),电视教学出神入化(当时特别强化电视电影的化大为小、化小为大、化远为近、化快为慢、化慢为快),与发达国家在视觉教育、视听教育、教育技术方面本来存在的几十年的差距迅速缩小。尽管教育最优化理论是舶来品,但在我国教育产生的效用犹如阳光雨露,使技术变革教育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实现教育最优化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后技术变革教育的原始初心,且应该始终不忘。

持续20多年教育最优化战略实施,使专业与学科从无到有并形成完整学科体系,建立起中国特色的组织体系并不断优化,广大教师对幻灯、投影、影视、多媒体等从知之甚少到能自如驾驭地进行艺术化般的教学,各类电教教材、多媒体与网络软件从一无所有到比肩世界一流的质量,并在技术与表现形式的部分方面有所创新,现代教育媒体从空白到“三机一幕”进教室、普遍建设多媒体教室,现代教育技术实践研究从无到产生国字号的成果,理论从引进到建构起“七论”的电化教育理论体系,将教学、学科和课堂作为技术变革教育的主战场,在“深入课堂、深入学科、深入教学”的“电教三深入”方面持续发力,尤其是诞生了以协作、奉献、开拓、敬业等为核心的“电教精神”,培养造就了大批有大擔当的专业化人才,大大增进了教育教学效果,世界最大规模的远程教育圆了上千万人的大学梦(截至2019年7月,我国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大学累计培养毕业生1440多万),彻底改变了我国教育的技术和手段落后的面貌,为我国教育注入了现代性。

(二)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战略

当人类即将进入新世纪之际,世界各国都在谋划新世纪新作为,我国更是加大了对教育变革的更高层次谋划和更长远的规划,尤其是谋划教育的改革在新兴的信息技术支持下全面展开,相应诞生了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新战略。

从2000年起实施的作为技术变革教育第二代战略的“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战略,本质是发挥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对教育的引领作用以及示范效应,促进教育界转变观念,提升信息技术能力,加速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在“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战略作用下,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全方位加速推进,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成效卓著,成为世界上教育信息化起步迟而发展快的典型,在2015年首次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上得到公认。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平台开始建或建起来了(包括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网络远程教育兴起并实实在在地发展,且发挥了重要作用,建设了多种国字号精品系列资源(包括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升,提升了教师和大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相对健全优化了教育信息化组织,教育信息化环境快速建设、不断优化并实实在在地发挥了作用,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为代表的以信息化创立教育公平新形式的探索取得了成效,顶层设计、规划引领成为推动教育信息化以及技术变革教育的新特色(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及教育部每年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自建、共建、公建、企建、众创助推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初步构建了有特色的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子。

(三)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战略

进入新世纪的前15年,我国技术变革教育全景式展开,“三通两平台”进展迅速总体超出预期,技术变革教育推进机制不断创新,在世界最大规模教育体系里初步构建了广覆盖、多层次的教育信息化系统,使优质教育资源惠及了广大师生,推进了教育公平,提升了教育质量,技术变革教育可以在更高层面上展开了,相应地伴随着“十三五”的启程,我国开始实施技术变革教育的第三代战略—一“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战略。

“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战略是以现代信息技术助推教育制度、教育人、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管理、教育评价、教育方式方法的全面现代化,加速实现人类历史上第二次教育现代化,使我国由教育现代化的追赶型国家向引领型国家超越,以新型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更好地支持创新强国、人才红利的实现。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战略的实施,更多的着眼于“器”和“术”,而“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战略的实施,将贯通“器”“术”“法”“道”,将会使我国的教育在世界教育中由跟跑、并跑并存,走向并跑与领跑并存,为人类的教育新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四、总结与展望

与40多年改革开放相伴的我国技术变革教育,是多方位的、全景立体式的,特色发展、创新发展、战略导航是中国经验,组织推进、远程突破、试点先行、专业固本是中国特色,升师技、促公平、创模式、构平台是中国创新路径,实现教育最优化、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是适合中国国情的特色发展战略。然而,以上并非40多年技术变革教育中国经验、中国特色、中国创新路径的全部,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弯道超越、应用驱动、小步快跑同样是中国经验,并且“初步探索出了一条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有机融合、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子”。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技术变革教育方面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特色与经验众多,但也存在许多不足甚至于教训。比如,曾经在相当长时间内存在唯“美”、唯“新”、唯“商”、唯“硬”和唯“量”的倾向性问题,以智慧时代的眼光看,还存在重大理论创新缺失、重大原始实践创新不足以及相关学科地位不高的问题,教育信息化在促进教育模式改革以及学生创新创造能力提升方面取得的高标志度成果还不多,特别是在部分地区和学校还一定程度上存在事实上的技术中心主义,将技术变革教育错误地理解为一味用新技术,忘却了技术变革教育以生为本、提高教育效率效益效果的宗旨,教育信息化的巨大投入尚未使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得到充分发挥,技术变革教育还更多地停留在加固提升传统教育上,而没有完全上升到建构时代化的新教育层面,教育远未超越单一的技术或生命之维而耦合达成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

人類正走向以创新创造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为重要特征的智慧时代,我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表由2050年提早到2035年,对优先发展的教育、对要率先在2035年总体实现的教育现代化相应提出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和高要求,教育基本遵循必须由“知行合一”进化为“知行合一”与“知行创合一”的统一,教育培养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必须是知识型、技能型和创新型三合一的,相应要赋予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战略新内涵,迫切需要教育信息化转型升级、进入2.0融创新阶段,开启创新引领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技术变革教育必须在建构时代新教育的层面上展开,定位于新时代技术变革教育中国引领世界而不懈努力,加快“互联网+教育”和“人工智能+教育”的进程,在40多年积淀的基础上加速发展有特色的中国教育信息化路子成为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道路,真正推动走向智慧时代的教育现代化实现,支持我国成为新型教育现代化——人类历史上第二次教育现代化率先实现的国家。

作者简介:

陈琳:教授,主任,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智慧教育(chen16666@126.com)。

陈耀华:博士,研究方向为远程教育、学习分析(chenyaohua@njupt.edu.cn)。

责任编辑:赵云建

猜你喜欢

教育现代化教育技术教育信息化
智慧教育平台助推大连教育现代化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探讨
高职学院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思考
现代教育技术在体育院校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
从《ET&S》与《电化教育研究》对比分析中管窥教育技术发展
从教育技术的视角看数字化教育出版
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