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代盘鼓舞的意蕴之美

2020-06-27胡万丽

大观 2020年1期
关键词:意蕴

胡万丽

摘 要:舞蹈《相和歌》是孙颖先生对汉代盘鼓舞的复现作品,盘鼓舞作为中国古代舞蹈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盘或鼓或盘鼓并用作为舞蹈道具的俗乐舞,它的发展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文章从当代复现作品《相和歌》出发,探索汉代盘鼓舞中蕴含的文化之美与意象之美。

关键词:盘鼓舞;意蕴;复现

舞蹈《相和歌》是孙颖老师编排舞剧《铜雀伎》中的女子群舞部分,由二十位轻纱罗裙的少女踏鼓而舞,舞姿曲折多弯,身姿轻巧。舞蹈编创者从汉画像、舞俑的形象,和汉代诗词歌赋遗存的历史文献资料获取灵感,对汉代盘鼓舞进行大胆的艺术想象和舞蹈创作,试图展现汉代盘鼓舞的艺术表现形式。从舞蹈《相和歌》呈现的风格形态上看,其两大特点十分显著。一是舞者踏鼓而舞,利用脚的舞步动作奏出鼓声,并带有强烈的节奏感;二是群舞场面宏大,带有明显的汉代欣欣向荣的乐舞风格与先秦乐舞的遗风。

一、汉代盘鼓舞的历史背景

在中国三千多年的舞蹈发展史上,汉、唐两代是舞蹈艺术发展的两座高峰,这与当时的历史环境有很大的关联,汉、唐两代国家昌盛、经济繁荣,是有利于中国文化艺术得以大发展、大前进的时代。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已有初步的发展,思想流派多元,百家争鸣。在秦始皇统一大业的过程中,各国的优秀的文明成果也汇聚在秦宫,在秦始皇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等的同时,多姿多彩的七国乐舞文化及其他表演艺术也都汇聚秦宫,使得乐舞艺术的发展得到相互交流融合,也深刻地影响了汉代乐舞的发展。直到农民起义,显赫而又短暂的秦王朝灭亡,汉王朝取而代之,汉代统治者,采取了休生养息的政策,使得汉代的经济文化艺术得到大发展,这也使得舞蹈艺术得以繁荣发展,它表现在舞蹈活动兴盛繁荣,乐舞百戏等表演艺术水平大幅度提高,并且出现了一些优秀的舞蹈作品和舞人。由于经济文化的不断交流,西域乐舞的杂技幻术和边疆少数民族舞蹈传入中原,与中原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乐府收集民间乐舞也对汉代乐舞艺术取得巨大成就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汉代的舞蹈艺术能有一个相对安稳、和平并且开放的发展环境,才得以有新的突破和提高。

二、盘鼓舞简述

盘鼓舞是汉代民间兴盛的舞蹈表演形式,它是将盘或鼓或盘鼓皆有放置于地面作为舞蹈道具,舞人在盘、鼓之上或者围绕盘、鼓进行表演的舞蹈。据汉画像石(砖)和历史文献中的描述,这种舞蹈以使用七盘为多,所以又称七盘舞。从汉画像石(砖)、壁画上看,舞具的使用灵活多样,没有准确的布局规定,摆放较为自由,一般分为三种情况出现:一是有盘无鼓,这种情况极少;二是有鼓无盘,多至五鼓,少则一鼓;三是鼓、盘并有。鼓或盘的数量、陈放的位置无统一的格式,可以根据舞蹈动作的要求灵活掌握,要求舞人必须既要演唱又要舞蹈,用足蹈击鼓面。舞者的服饰多继承先秦时期传统的袖舞服饰,细长的束腰,飘逸的裙摆,扬抑有序的长袖。盘鼓舞的起源已不可考究。从查阅的资料看,有学者推测是由楚国的饲神乐舞里发展演变而来。楚国的饲神乐舞以用鼓为主要特点。《楚辞·九歌》王逸注:“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的《九歌》在描述饲神乐舞时也多有提到。而汉代的乐舞发展受楚文化影响深远,汉代的民间祀神也继承楚的传统,有《汉书·郊祀志》:“民间祀有鼓舞乐。”亦有《潜夫论·浮侈篇》:“今多不修中馈,休其蚕织,而起学巫祝,鼓舞事神。”《后汉书·刘盆子传》也有谈到赤眉军中常有齐巫鼓舞祠城阳景王的事情。祠神乐舞发展演变为汉代著名的盘鼓舞是有很大可能性的,并且在文献研究上也有可考证之处。张衡的《南都赋》曰:“結九秋之增伤,怨西荆之折盘。”唐人李善注释曰:“西荆即楚舞也,折盘,舞貌,张衡有《七盘舞赋》,咸以折盘为七盘也。”据此可推断,汉代盛行的的盘鼓舞(又称为七盘舞)是楚舞的遗存。

三、盘鼓舞之意蕴

舞蹈与诗歌一样,是富有感情的艺术,它们都是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和对艺术的敏感,从生活中提炼出生动的形象、浓厚的气氛、深刻的寓意来进行艺术形象的创作。盘鼓舞就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舞蹈艺术,是技与艺的结合,也是这个时代舞蹈艺术发展突破性一步,在技巧出新、情感表达等方面彰显了它的思想内涵以及生活哲理。笔者从查阅的汉画像、壁画中,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与社会思潮,以及古代诗人对盘鼓舞的描述,探寻盘鼓舞的意蕴之美。

(一)盘鼓舞蕴含的儒家“礼”学之美

“礼”,是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价值观之一,是人类社会相互往来的重要规则,在中国古代思想中就占有重要地位。汉代独尊儒家,儒家重礼、尚礼、倡礼,社会文化生活重视“礼”学的传播与教育,它是人们日常交往的行为规范,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舞蹈作为人们重要的文化娱乐活动,一定是在“礼”的范畴之内。董仲舒提出:“礼乐教化之功”“深入教化于民”的音乐美学思想,说明音乐可以教化于人,用其特殊的艺术功能感化人民,舞蹈与音乐的关系紧密而又特殊,它们是相邻艺术,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舞蹈是视角的艺术,音乐传达到人们的耳朵中从而影响人们的思想,舞蹈便是直接进入人的眼睛感化人们的思想。在汉代有“礼乐治国、礼乐教化”,舞蹈当然也应具备这样的功能,才会被大众所接受、认同和喜爱。如在山东嘉祥出土的汉画像石上的两个男舞者,舞于三鼓之上,左边舞者左脚踏于鼓上,右腿大幅度向空中腾跃,作大弓箭步并甩袖回身,右舞者则倒立于两鼓之上,腿部弯曲,头看前方,两舞者一正一反,一个向上一个向下,庄重而又诙谐,近可助兴于高朋,远可恭迎与车骑宾客,是所谓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盘鼓舞传递的待客之礼,一种待人接物的方式。汉代的盘鼓舞受到儒家文化思想的深刻影响,“礼”学文化是儒家思想的重要部分之一,为此盛行于汉代的盘鼓舞也蕴含着“礼”学之美。

(二)神仙观念在盘鼓舞中的体现

在汉代存在多个思想体系,主流是儒家,但道家的神仙观也影响到儒家思想体系的发展。“天人感应”是新儒学的核心思想,其要旨是“天帝”有意识地创造了人,有意识地生下了帝王来统治万民,并立下统治的“秩序”。在汉代流行的思想体系中,存在有天、地、人、神共存的社会思潮,他们的思想中有两个世界,一个是现实的生存世界,一个是死后未知的神秘世界,在他们的心目中,那个未知的神秘世界是美好的、幸福的,没有饥饿没有病痛没有苦恼,如同神仙世界般,他们对那个世界充满了想象与向往,他们痴迷地幻想着那个美好世界,并对那个世界进行膜拜。汉代的思想也正是被这种神秘的思维方式滋养着,才能散发出勃勃的生命力。

如上所说,汉代神仙观念盛行,汉代人向往神仙世界,他们想象的神仙世界没有饥饿也没有病痛。这种思想影响了舞蹈艺术的发展,其中盘鼓舞便是典型的代表之一。许多学者认为盘鼓舞的盘与鼓代表了日与月,或者星辰,盘、鼓的数量没有规定要求,布局也经常不同,除了脚下道具外,便是手执道具,多为长袖。女舞者多头梳高髻,衣服胸前交领,裹细腰,下身为喇叭形长裤外搭短裙,或只着喇叭形长裙,衣袖衣带向后飘拂,双手舞袖,以求飞天之感,这不仅是外像的延伸,更是心中之情的拓展。男舞者也如此,只是发髻改为高冠飘樱,动作更为硬朗有力。在七盘一鼓或两鼓之间飞跃舞动,七盘象征的是北斗七星,两鼓分别象征着日与月,那么盘与鼓之间的回旋舞动象征着在广阔无垠的天际间翱翔。汉代的编舞者在外在的服饰造型上追求飘逸清新之感,在汉画像石(砖)看到的舞姿形态中,有很多腾空之式,舞者飞舞着长袖,追求一种轻盈之美,好似飞天。也有刚强有力的一面,柔中带刚,刚中有柔,在盘鼓上舞姿形态如同仙子一般。从汉代盘鼓舞的舞者舞具、舞蹈服饰及发髻的象征意义上,都可以看出汉代人民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渴望更接近这种虚无缥缈的美。

(三)盘鼓舞之意象

意象,是指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盘鼓舞的舞蹈形态中的“意”是意味深长的,“象”便是舞人身体的具体表达,展示的舞姿形态。盘鼓舞舞人利用这一舞蹈表演形式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与观众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由于“百戏”的影响,展示技巧也成为了盘鼓舞的表达方式之一。盘鼓舞舞者既要在盘鼓上完成难度很大的技巧动作,又要借其宣泄情感,在汉画像石(砖)看到了许多下腰、倒立等杂技动作,他们不仅要在盘鼓上起舞,还要打击出鼓乐,因此,也被称为“杂技舞蹈”。技与艺的结合,充分彰显出生命的活力,技艺的创新加上优美的舞蹈动作,形成鲜明的风格特点。山东济宁市喻屯镇出土的汉画像石上有这样的杂技舞人的情形,第一行为十位乐人,第二行是十位杂技舞人,左起三人在表演盘鼓舞,在鼓上倒立、虎跳,其余杂技舞人也在做着其他杂技表演,伎人个个聚精会神,场面十分生动有趣,这种技艺结合、技艺并重的独特点,充满活力,仿佛是脉搏的跳动,有力而富有生机。盘鼓舞舞人做着各种大幅度的舞姿动作,舞姿变换快,时而端庄典雅时而惊鸿起舞,彰显了盘鼓舞厚重的气势、内在的张力、古朴的柔美。盘鼓舞这一种独特的表演形式,带来强烈的活力,从出现到盛行于汉代,逐渐成为汉代的代表舞蹈之一,凸显出汉代乐舞艺术活跃明朗、欣欣向荣的特色,彰显汉代的时代精神与人文气息,是汉代人民活跃思维的体现及乐观精神的表达,是汉代人民展现生命活力的一种表达方式。

四、盘鼓舞的当代复现

虽然盘鼓舞盎然的生命力只延续了一百多年,由于各种原因在魏晋之后就逐渐衰亡了,但它作为中国古代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缺少的。盘鼓舞蕴含着汉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技与艺的巧妙结合中彰显其内在精神,所蕴含的深刻的人文精神与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给古代舞蹈带来了磅礴的生命力。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盘鼓舞都具有毋庸置疑的研究价值。我们现在已不可能去重现当时的盘鼓舞,也没有任何关于汉代盘鼓舞的舞蹈作品流传至今,孙颖先生创作的盘鼓舞都是依据发现的汉画像石(砖)、壁画、舞俑等图像资料,以及相关的史料记载,在图像中、文字中去揣摩古时人们的思想,所想表达的深刻意义,从中提炼出舞蹈的体态特征、风格性,并加以我们的想象与创造,以求得舞蹈的形态特征、整体风貌上的“神”似。复现过程中,我们既不能脱离于古代历史文化,又要立足于当代的审美,对历史展开思考、发现与审视,我们追求它的时代精神和文化内涵,将其灵魂与生命在舞蹈作品创作中传承。《相和歌》是孙颖先生依据史料遗存进行研究和创作的作品,舞蹈的整体风格也让人感受到了汉代的人文气息,汉风浓郁,彰显了汉代盘鼓舞的鲜明特色和深刻内涵,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的重要范例。

五、结语

在汉代大一统的环境下,繁荣的经济和开放的文化思想为舞蹈艺术的创作提供了很大的空间,舞蹈艺术是多么富有生命力,百戏技艺得到迅速发展,也影响了盘鼓舞的表演方式,汉代乐舞不仅继承前代的乐舞传统,又有突破创新,深入发展。其中蕴含的“礼”学思想教化了群众,技与艺的结合,让生命跳动出精彩的篇章,彰显了汉代活跃的人文思想,人们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日月星辰的追求,表现在盘鼓舞的舞姿上,这样的浪漫情操岂能不让人为之心动。盘鼓舞对中国古代艺术具有重要意义,现代中國舞蹈艺术也正是在继承古代的优良品质精神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和创作,对于汉代盘鼓舞的研究,对中国现代舞蹈艺术发展有很多的启示,促进现代舞蹈艺术进步与繁荣。

参考文献:

[1]萧亢达.汉代乐舞百戏艺术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

[2]祝仰东.汉画像“盘鼓舞”价值研究[J].艺术百家,2011(6).

[3]刘斌.盘鼓舞的艺术特征及历史传承[J].人民论坛,2011(32).

[4]陈婕.传统舞蹈作品的再生:谈舞剧《铜雀伎》中的鼓舞[J].音乐时空,2013(10).

[5]袁禾.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6]孙颖.中国汉代舞蹈概论[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0.

[7]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8]冯双白.中国舞蹈史及作品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9]刘建.汉画像舞蹈图像的表达[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10]季伟.汉代乐舞百戏考述[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3.

[11]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 [M].北京: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12]张晗.动静之美:南阳画像石《盘鼓舞》表现手法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4.

猜你喜欢

意蕴
发掘动漫创编的德育意蕴——兼以“疫情防控”主题动漫德育剧为例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文化的意蕴研究
《青鸟》之象征的多重意蕴及机理发微
浅谈中国传统图案在标志设计中的运用
融合本土文化意蕴的中国现代平面设计探寻
名师读意林
名人名师读《意林》——刘心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