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螺旋CT三期动态扫描在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2020-06-24王秋颖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20期
关键词:占位性正确率螺旋

王秋颖

(徐州市铜山区人民医院CT室,江苏 徐州 221006)

随着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变,肝脏占位性病变已经成为我国的高发疾病之一。肝脏占位性病变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主指肝脏发生一些继发性或原发性肿瘤病变。其主要分为良性肿瘤病变与恶性肿瘤病变,这两种的病变虽然在病理与病原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在体征与临床症状上常常有相似的表现,没有典型的特征,以至于CT检查中误诊率和漏诊率较高[1]。因此,提高肝脏占位性病检出率是提高肝脏占位性病患者治疗率与生存率前提。既往,临床上常使用CT平扫进行检测,但该方法的诊出准确率较低,现引入螺旋CT三期动态扫描,不仅提高了诊出概率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诊出速度,具有较高临床治疗价值。基于此,本文研究将开展对照试验,对比我院进行CT平扫检测与螺旋CT三期动态扫描检测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共74例,以期为后续临床检查肝脏占位性病提供更多方案选择,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8月~2019年3月在我院进行检测的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74例作为研究对象,所纳患者均知情与同意本次观察,并排除患其他严重疾病患者。患者根据检测方法分为研究组(37例)与对照组(37例),研究组年龄34~82岁,平均年龄(64.6±4.0)岁,男性23例,女性14例,病灶直径为1.4~12.3 cm间,平均直径为(7.5±1.4)cm;对照组年龄31~83岁,平均年龄(65.1±4.1)岁,男性24例,女性13例,病灶直径为1.3~12.6 cm间,平均直径为(7.8±1.5)cm。俩组在患者在年龄、性别组成、病灶直径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P>0.5)

1.2 检测方法

采用德国西门子16层螺旋CT。检测前6小时内不能吃任何食物,可饮水600 ml左右。扫描范围为从膈顶至肝下缘,管电流300 mAs、准直器宽度0.5 mm×65、机架转速0.47 s/r、螺矩1.0、视野(FOV)体部范围、扫描层间隔5 mm、扫描层厚5 mm。两组使用同样扫描参数和设备。对照组予CT平扫检查模式,采用横断面连续扫描。观察组予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扫描前从静脉注入非离子型碘造影剂(300 mgI/ml)90 ml,注射速率2.5~3.5 ml/s,门脉期扫描时相延迟60~65 s、动脉期扫描时相延迟30~35 s、延迟期180 s。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在CT平扫完成后再进行,采用螺旋扫描[2]。

1.3 评价指标

记录两组的检测结果,通过与病理检查结果相比,判断两组的检出率,再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软件处理数据。进行t检验和x2检验。以P<0.05提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诊断结果比较

螺旋C T 三期动态扫描方法的临床诊断正确率(9 1.9%)明显比C T 平扫的临床诊断正确率(5 1.3%)高,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诊断结果比较(n,%)

3 讨 论

肝脏作为人体重要器官,易发生肝脏占位性病变,从而影响人类的健康,危险人类生命安全。肝脏占位性病指代大部分的肝脏肿瘤,其种类繁多,但临床表现均相似,由此极易出现漏诊、误诊现象,从而错过最佳治疗时间或者所选治疗方案不佳,降低肝脏占位性病患者的生存率[3]。因此众多医学者致力于提高肝脏占位性病的诊出效率,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近年,在众多学者的努力下,CT技术在肝脏占位性病检测方面的应用不断发展成熟,在CT平描检测的基础上出现了螺旋CT三期动态扫描,该检测方法从静脉注入水溶性有机碘,再进行扫描,成像逼真,检测范围大,使病变呈现更加清楚,极大的提高了病变早期的诊断正确率与检出率,在临床治疗中可以优先选择。

猜你喜欢

占位性正确率螺旋
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的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在肺和纵隔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Role of telomere shortening in anticipation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门诊分诊服务态度与正确率对护患关系的影响
胃肠超声造影对胃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的诊断研究
蝶鞍分区联合影像征象对鞍区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旋风“螺旋丸”
生意
品管圈活动在提高介入手术安全核查正确率中的应用
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