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古村落“变身”康养型民宿村落

2020-06-23赖雅凤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乡村民宿变身乡土文化

赖雅凤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之一。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强力推进,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直接刺激了乡村民宿业的自我完善和创新。文章以康养型民宿村落——“花迹·无想山居”为例,提出乡村民宿建设应该重点思考的传承当地民居建筑特色、延续当地乡土文化、保留乡村生态气息、融入乡村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为我国乡村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和民宿建设提供参考性意见。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民宿;康养型;乡土文化

随着“十三五”计划的全面开展,我国乡村地区依托“乡村旅游+民宿”的模式,走出特色乡村振兴发展道路。通过挖掘地方乡土文化,發展乡村民宿新业态,不仅推动了乡村建设发展,还为当地村民增加了不少就业的机会。

一、南京“花迹·无想山居”简介

“花迹·无想山居”精品民宿酒店改造自南京市溧水区唐家庵自然村,位于无想山脚下。这里群山环绕,山林葱郁,山明水秀,是一个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好地方。两年前唐家庵还是一片萧条的乡村景象,如今已“摇身一变”成为康养型精品民宿酒店村落。该项目在原村落建筑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改建与新建,整体建筑面积和总规划用地面积分别达到了5200m2和21650m2,是集接待中心、精品酒店、小型会议、特色餐饮、娱乐设施等于一体的特色精品民宿酒店村落。

二、改造后的现状

2019年6月22日,南京市溧水区的唐家庵村以全新身份向公众开放。新唐家庵村,在传承江南山地民居青山叠翠、曲径幽深的特征基础上,变成了一座有情感记忆、生态良好和乡土文化气息浓厚的康养型民宿村落。

(一)古朴幽静的民宿环境

乡村环境设计具有天然的生态性,多选址在依山傍水的僻静之处。乡村民宿依托乡村旅游发展起来,在地理区位上继承了天然的乡土性,与城市的车水马龙形成鲜明的对比。“花迹·无想山居”民宿村落的设计是在唐家庵村原有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生态建筑手段进行乡村整体建设,大到民居建筑改造,小到室内陈设设计,室内与建筑完全同生同长,谦和地融入这片土地。该民宿村落位于无想山一角,毗邻象山水库,融于山水之中。砂石铺成的乡间小道、旧石板砌成的台阶、村口的小广场、竹篱笆围成的围墙等去除一切繁复和装饰,与当地村落形成最大程度的贴合,像极了很多人童年生活的乡村自然环境(图1)。

(二)传承江南山地民居建筑特色

“花迹·无想山居”民宿村落延续了当地民居建筑的特征,同时秉承了“花迹”一贯的自然、质朴、温暖的设计理念,民宿内充满温馨气息,小村内的砂石小道步移景异,令人流连忘返。

空间布局。“花迹·无想山居”民宿村落总共26栋建筑,客房有5栋,分别以“土”“木”“砖”“瓦”“石”为主题,房间基本上是朝东偏南,与无想山的竹林相望,用一个长廊将它们有机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为民宿客房运营管理提供方便。民宿的每一个空间都很宽敞,是根据当地民居建筑格局发挥延展的,酒店大堂、客房、餐厅、厨房、小卖部、咖啡厅等空间,布局合理且符合乡村美学原则。除此之外,民宿村落还配套用沙土制作的传统运动场和旧学堂改造的茶室供游客娱乐和饮茶论道,与城市的休闲娱乐区域截然不同,让人感受到真正的乡间趣味。

设计手法。在江南山地民居中,建筑主体主要由砖和瓦构成,这也是“花迹·无想山居”民宿建筑设计的主要材料。设计师首先通过做加法,改善了传统民居中的通风和光照环境,增加空调、地暖等设备,提升了内部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其次进行减法的运用,即去繁化简,通过减去一些传统民居中的精神符号,让建筑形式更加简洁。“花迹·无想山居”民宿皆改造自当地民居,部分老建筑被加固修复后得以保留使用,而新建造的房子,都是从周边拆迁的村落收回来砖、瓦,经过打磨后,重新砌筑起了这里的房廊。改造后的唐家庵村,外观朴素大方,“能经得起时间的推移,并融入这山水之间,将这些承载的故事和记忆完美保留下来” (图2)。

(三)民宿空间的创新性开发

过去乡村民宿主要是提供旅客休憩的地方,所以在空间的使用上主要以客房和原有乡村民居建筑的使用空间为主。改造后的民宿有别于过去的农家客栈,是以村落的整体空间来进行划分,是集接待中心、精品酒店、小型会议、特色餐饮、娱乐设施等于一体的民宿村落。它不但满足了民宿的基本功能,还结合当地的乡土文化对空间进行创新性开发,如传统运动场、学堂、村史馆等,实现乡村旅游业的特色发展,通过乡村民宿的方式延续乡土文化(图3)。

三、关于乡村改造的设计思考

近年来,乡村民宿行业的发展大多停留在“农家乐”“民居客栈”层面上的乡村旅游,已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如今游客追求的是具有高度文化内涵、人文情怀和乡土文化的乡村休闲时光。我们应该以活态化传承的视角对乡村民宿进行改造与创新,而不是照搬成功民宿案例或单纯地还原乡村样貌。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在满足生理需求的同时,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乡村旅游的兴起不仅仅是为了欣赏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还有体验乡村生活,激发当地居民和游客对地方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第一,传承当地民居建筑特色。乡村民宿是一种区别于城市酒店的非标准化住宿设施,是乡村旅游时游客体验当地风土人情的形式之一。当地民居建筑是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独特的地方风味。因此,人们应加强对乡村民居建筑的保护与传承,而不是一味地拆除旧建筑,建造与城市雷同的新建筑。乡村民宿应该建立在当地民居建筑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环境设计原则,在室内空间的舒适度、安全性、私密性等设计问题上,摒弃过去乡村地区环境中“脏乱差”的一面,以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去设计改造乡村民居,吸取新时代设计理念,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使得乡村民居建筑得到延续性发展。

第二,延续当地乡土文化。乡土文化植根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荣昌盛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乡土文化无论是物质性的还是非物质性的,都是不可替代的无价之宝,其包含民俗风情、传说故事、名人传记、传统技艺、古树名木等诸多方面。而乡村民宿作为乡土文化传播的载体,提供的不仅仅是住宿接待的功能,而要包含地方文化特质和生活体验功能,这才是它独有的魅力。通过民宿展现地方乡土文化的同时,激发游客参与地域性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通过“修旧如旧”的设计手法对乡村民宿进行改造,不管是房梁和门窗,还是家具和摆设,都采用当地搜罗回来的老料,尽显当地乡土文化风情。游客在这里不只是简单住宿,还可以煮茶聊天,体验传统手工艺,练习书画,听民宿主人将乡村发展史娓娓道来,在潜移默化中品味着乡土文化。

第三,保留乡村生态气息。乡村是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下形成的,包含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宜居的气候,这也是人们追求乡村生活的原因。因此在民宿设计改造过程中,需要保留乡村生态气息,而不是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建设各种大小公园,对乡村进行无序开发,致使鄉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在民宿设计改造中,应避免乡村趋于城镇化且乡土性流失的现象。

第四,融入乡村生产生活方式。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居民作为乡村主体影响着乡村的建设与发展,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不可忽略的。如果乡村生产生活方式已经消失或者改变了,其村落风格、民居建筑和风俗习惯等都会随之变化,失去乡村原有的味道。因此,设计师在设计改造乡村民宿的过程中,需要融入乡村生产生活方式,打造民宿地域化的特色路线。

四、结语

乡村建设对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有的乡村地区没有充分权衡各个方面的发展,一味地追求高经济效益,忽略了地方乡土文化的重要性,导致乡村遭受无可挽救的破坏。本文通过解读南京“花迹·无想山居”民宿村落,为我国乡村建设提供一些参考性意见。在乡村建设过程中,我们要传承当地民居建筑特色,在当地自然资源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创新实践,延续当地乡土文化,将地方色彩融入乡村建设中,提升人居环境水平,保留乡村生态气息,融入生产生活方式,体验民风淳朴的乡村生活。将自然融入民宿,民宿融入乡村,最终把乡村归还自然,这是乡村民宿最终的设计理念。

图片来源:金堂奖全国联盟(https://www.jintangjiang.cn/v_detail-11688.html)

参考文献:

[1]孙寅亮.南京地区乡村聚落空间分类特征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3.

[2]王森,张晓燕.基于地域文化的乡村民宿室内设计研究[J].设计,2019(11).

[3]卢渊,李颖,宋攀.乡土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的保护与传承[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

[4]张希.乡土文化在民宿中的表达形态:回归于构建[J].闽江学院学报,2016(5).

[5]索晓霞.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土文化价值在认识[J].贵州社会科学,2018(1).

[6]张琳,邱灿华.传统村落旅游发展与乡土文化传承的空间耦合模式研究:以皖南地区为例[J].中国城市林业,2015(11).

[7]翟键.乡建背景下的精品民宿设计研究[D].浙江大学,2016.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乡村民宿变身乡土文化
简易图形的变身
借助乡土文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借助乡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试论新背景下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回归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