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圆锥曲线中的三种斜率结构及相关试题分析

2020-06-22唐正泉

理科考试研究·高中 2020年6期
关键词:试题分析圆锥曲线斜率

唐正泉

摘 要:斜率是高中解析几何模块的重要概念,也是高考解析几何问题的重要考点.本文对圆锥曲线中斜率之和、斜率之积的结构进行研究,总结了若干结论,并对相关试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圆锥曲线;斜率;试题分析

斜率是高中解析几何模块的重要概念,也是高考解析几何问题的重要考点.本文总结了圆锥曲线问题中的三种经典的斜率结构的性质,并展示了基于这三种结构的若干试题.限于篇幅,本文主要围绕椭圆进行探讨,读者不难将问题推广到双曲线、抛物线的背景中.

1 三種斜率结构

1.1 关于坐标轴方向对称:斜率之和为零

结论1 给定椭圆x2 a2+y2 b2=1(a>b>0)和两定点K(x0,0),P(a2 x0,0),其中0

结论2 给定椭圆x2 a2+y2 b2=1(a>b>0)和椭圆上的定点P(x0,y0).在椭圆上取两点A,B满足直线PA与PB关于x=x0对称,则直线AB的斜率为定值,且该定值为椭圆在点P处的切线斜率的相反数.

这两个结论的关键都是关于坐标轴方向对称,用解析几何的语言刻画就是kPA+kPB=0.

结论1在2018年的全国Ⅰ卷中出现:

题1 (2018年全国Ⅰ卷理科第19题)设椭圆C∶x2 2+y2=1的右焦点为F,过点F的直线l与C交于A,B两点,点M的坐标为(2,0).

(1)当l与x轴垂直时,求直线AM的方程;

(2)设O为坐标原点,证明:∠OMA=∠OMB.

结论2是2011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解析几何问题的命制背景.

1.2 垂直结构:斜率之积为-1

结论3 给定椭圆x2 a2+y2 b2=1(a>b>0)和椭圆上的定点P(x0,y0).在椭圆上取两点A,B满足PA⊥PB,则直线AB过定点((a2-b2)x0 a2+b2,-(a2-b2)y0 a2+b2).

该结论的关键是PA⊥PB,用解析几何的语言刻画就是kPAkPB=-1.

该结论在2017年的高中联赛福建省预赛中出现:

题2 (2017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福建省赛区预赛)已知椭圆C∶x2 a2+y2 b2=1(a>b>0)过点P(-2,1),且离心率为2 2.过点P作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分别交椭圆于A,B两点(点A,B与点P不重合).求证:直线AB过定点,并求该定点的坐标.

1.3 “第三定义”:斜率之积为-b2 a2

结论4 给定定点A(-a,0),B(a,0).设动点P满足kPAkPB=-b2 a2,则动点P的轨迹方程是x2 a2+y2 b2=1(y≠0).

结论5 给定椭圆x2 a2+y2 b2=1(a>b>0)和椭圆上关于坐标原点对称的两定点A,B.在椭圆上取点P使得直线PA,PB斜率存在,则直线PA,PB斜率之积为定值-b2 a2.

结论4来自一个教材的习题,将这一结果称为椭圆的“第三定义”,是因为用它可以以不同于第一定义、第二定义的方式定义椭圆.结论5是结论4逆命题的一个推广,对点P和点A运用“点差法”可以简捷地证明.

2019年的全国Ⅱ卷运用“第三定义”的方式给出椭圆:

题3 (2019年全国Ⅱ卷理科第21题第(1)问)已知点A(-2,0),B(2,0),动点M(x,y)满足直线AM与BM的斜率之积为-1 2,记点M的轨迹为曲线C.求C的方程,并说明C是什么曲线.

2 基于三种斜率结构的试题分析

以上探讨的三种斜率问题在处理上有很强的共性,即围绕kPAkPB和kPA+kPB形式的结构进行一系列的对称计算.相关问题涵盖了轨迹方程、定点、定值等基本设问,也涉及了设而不解、韦达定理、点差法等常见手法,因此成为了设置考题的经典背景.为了使试题更具有创新性,命题者还可以在这些斜率结构的交汇处命题,下面给出若干例子.

2.1 结合“坐标轴方向对称”与“垂直”

题4 (2020年泉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已知△PAB的两个顶点A,B的坐标分别是A(0,3),B(0,-3),且直线PA,PB的斜率之积是-3 2.

(1)是否存在定点F1,F2,使得|PF1|+|PF2|为定值?

(2)设点P的轨迹为Γ,点C,D,E是Γ上互异的三点,且满足AC,AD关于y轴对称,AC⊥AE.求证:直线DE过定点.

解析 (1)轨迹方程为y2 3+x2 2=1(x≠0),定点为F1(0,-1),F2(0,1).

(2)由于点C,D,E在Γ上,所以AC,AD,AE斜率存在.

由条件kAD+kAC=0,kAE·kAC=-1可得kAD·kAE=1.

设lDE∶y=kx+m,D(x1,kx1+m),E(x2,kx2+m),

则kAD·kAE=1(kx1+m-3)(kx2+m-3)=x1x2.

联立直线和椭圆方程并消元,用韦达定理将上式化为m2-6 3m+15=0.

解得m=3(舍去)或m=5 3.

所以直线DE过定点(0,5 3).

分析 本题第(2)问将斜率之和为0与斜率之积为-1两个关系巧妙结合,构造了斜率之积为1的结构,使图形更加新颖,也更有“几何味”.

笔者经过探究发现,此题的结论可以进一步一般化为:

结论6 给定椭圆x2 a2+y2 b2=1(a>b>0)和椭圆上的定点P(x0,y0),在椭圆上取两点A,B满足kPAkPB=t,则直线AB过定点(-(ta2+b2)x0 a2+b2,(ta2+b2)y0 a2+b2).

证明需要繁琐的计算,这里略去.

2.2 结合“第三定义”与“垂直”

题5 (2019年全国Ⅰ卷理科第21题第(2)问)给定曲线C:x2 4+y2 2=1(y≠0),过坐标原点的直线交C于P,Q两点,点P在第一象限,PE⊥x轴,垂足为点E,连结QE并延长交C于点G.证明:△PQG是直角三角形.

证明 由结论5,kPGkQG=-1 2.(证明可采用点差法,此处略)

由两点间的斜率公式可以看出,kQG=1 2kPQ.

综合以上两式得到kPGkPQ=-1,这表明PG⊥PQ,即△PQG是直角三角形.

分析 不难看出,此题正是从结论5的斜率乘积结构出发,以kQG=1 2kPQ为桥梁,构造了一个垂直结构.有了对以上几种斜率结构的探讨和对本题命题思路的分析,我们得到了上面的简捷解法.

题6 给定椭圆C:x2 3+y2=1和圆O∶x2+y2=1,设点A,B为椭圆C的上、下顶点,过点A作直线l,l与椭圆C和圆O的另一个交点分别是点P,Q,则∠PBQ的最大值是.

解析 由结论5,klkPB=-1 3;又由l⊥QB,klkQB=-1,所以kQB=3kPB.

由图形关于y軸的对称性,不妨设kl<0.设kPB=t,则kQB=3t,其中t>0.

所以tan∠PBQ=3t-t 1+3t2=2 1 t+3t≤3 3,其中,当且仅当t=3 3时等号成立.

所以tan∠PBQ的最大值是3 3,即∠PBQ的最大值是π 6.

分析 此题巧妙设计图形,综合“第三定义”与“垂直”两个结构,得到了kQB=3kPB的有趣性质.在这一性质上,该题结合三角函数、基本不等式等考点设置了一个最值问题,形式新颖,具有很高的区分度.

2.3 结合“坐标轴方向对称”与“第三定义”

当我们同时有k1+k2=0和k2k3=-b2 a2时,我们会得到k1k3=b2 a2,这恰好是双曲线的“第三定义”的结构.因此,结合“坐标轴方向对称”与“第三定义”能够使我们在图形中沟通椭圆和双曲线,得到一系列有趣的问题.限于篇幅,我们不加证明地展示一个简单的例子.

题7 给定椭圆C1:x2 4+y2=1和双曲线C2∶x2 4-y2=1,设点A,B为C1和C2的两公共点,过点A的直线l与C1和C2的另一个交点分别是点P,Q,求证:∠PBA+∠QBA=π.

本文以椭圆为例,介绍了圆锥曲线问题中三个经典的斜率结构,并展示了基于这三种结构的创新式、综合式的命题实践.将综合问题拆解为几个简单的背景,有利于解题者理解试题的内涵;而将简单的背景组合成综合问题,有利于命题者设置有区分度的试题.

(收稿日期:2020-02-27)

猜你喜欢

试题分析圆锥曲线斜率
巧甩直线斜率公式解数学题
圆锥曲线中定点问题的常见方法
基于学生发展视角的中考试题分析
求斜率型分式的取值范围
2016年高考全国Ⅰ卷物理选择题试题分析
探究发散思维教学法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015年盐城市中考英语试题分析及教学对策探讨
聚焦热点:高考中与病毒有关的试题分析
基于考题分析的圆锥曲线内容备考探究
导数几何意义的深层次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