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站在十字路口的信用卡

2020-06-22洪偌罄伊蕾

记者观察 2020年5期
关键词:发卡信用卡零售

洪偌罄 伊蕾

2016年至今,在金融科技發展、零售金融复兴的当下,信用卡成为了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获客和营收来源之一。可以说,得信用卡者得零售,得零售者得未来。信用卡的“大爆发”带来了发卡量和活跃度的激增,但风险也很快显现出来,市场格局再一次出现新的分化。信用卡进入“存量时代”,竞争的关键不在于发卡规模,更在发展方式和用户运营上。

二次爆发

消费金融的发展以及金融科技的应用深化催生了互联网信贷市场的繁荣。一时间,各种类信用卡产品层出不穷。例如,分期类的花呗、白条,现金类的微粒贷、借呗都在很短的时间内打出了市场。尤其在年轻群体中更是占得用户心智和使用习惯上的优势。以微粒贷为例,到2017年8月,这一款产品的余额便超过了1000亿,而彼时距离这款产品上线不过两年时间。这是什么概念呢?当时,上海银行、宁波银行等头部城商行的个人贷款规模也不过在1000亿元左右(包括个人房贷在内)。这也意味着,微众——这家新型互联网银行,仅凭一款产品就超越了一些头部城商行历时20年所积累的零售规模。

同时期,蚂蚁金服旗下的花呗、借呗同样增势迅猛。此外,还有一些围绕信用卡生态的“代偿”产品同样风生水起。而这些“鲶鱼”的出现,给当时包括信用卡在内的零售金融市场带去了极大的震撼。

市场环境和用户习惯的改变也让商业银行开始重新审视零售业务。2016年以来,越来越多的银行转而发力零售金融,而作为“大零售”的重要组成部分,信用卡也借势迎来一次爆发式增长,开启了第二次行业跃迁。

2017年,国内信用卡累计发卡量从前一年的4.65亿张猛增至5.88亿张,累计发卡量同比增长26.45%,高出同期借记卡增速18.9个基点,这也是近年来罕见的信用卡增速超过借记卡。其中,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招商银行三家累积发卡超过1亿张,先后迈入了信用卡的亿级俱乐部。而股份行中的平安银行、中信银行也增势迅猛,2017年新增发卡同比增长80%、70%。从规模来看,自2010年起,国内信用卡信贷余额始终保持了20%以上的增速,从约0.5万亿增长至2017年末的5.56万亿,2017年的增速更是高达37%,其在信贷总额中的占比也从不足1%提升至2017年末的4.63%。

信用卡第二次爆发式增长的背后还有一个重要的行业背景是,受利率市场化、金融自由化的冲击,中国银行业的盈利能力出现大幅下滑,这也让银行更有动力加大包括信用卡在内的零售金融权重。

麦肯锡选取了中国40家颇具代表性的上市银行作为研究标的,2016年,它们的税前利润为18842亿元,经济利润为3335亿元,相比于上一年经济利润下降33%。通过分析这40家银行2016年的财报,这份报告得出了不少有意思的结论,比如,零售贷款组合占40家银行贷款33%,但创造的经济利润高达2214亿元,资本回报高达24.5%。这也意味着,上市银行的“零售贷款占比越高,单位资产市值越高”。结合中国的市场环境和国外的发展经验,麦肯锡也在报告的最后做出预判,未来5年~10年,零售银行对于银行业的利润贡献会超过50%。而中国则具有发展零售金融条件:人均收入增加、消费习惯改变以及金融科技的发展。这种趋势性的转变在国有大行身上会格外明显。

作为一家为国家基础设施项目服务而生的商业银行,建行对公业务的投入和占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是远超个人板块的。但它从2014年开始发力个人信贷,并在2016年超越工行,成为国内最大的个人贷款银行。后来,建行又提出“零售优先”的口号。进一步进军住房租赁市场,并进一步加大了信用卡、小微贷款等业务的发展力度。到2017年、2018年建行新增贷款投向个人贷款的比重分别达到了75%和80%。伴随着信用卡行业第二次大爆发,市场格局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招行一骑绝尘,平安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势头凶猛,大行之中的建行快速崛起。在业务上,各家机构都开始大力拓展分期产品和现金产品,做大生息资产规模。这时的信用卡中心已经与成立初期时的境况截然不同,不少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异军突起,甚至成为最重要的营收来源之一,也是“大零售”板块最核心的驱动引擎。当然,这第二次行业“跃迁”引发了不少争议,也埋下了一些风险隐患。

存量时代

转折来的很快。央行数据显示,从2017年三季度开始,信用卡行业发卡量增速陡然下降,从近7%的高位一路跌至2019年一季度的0.63%,俨然从“盛夏”进入“寒冬”。与之相对应的,信用卡资产规模增量从2018年开始也进入下行通道。并且,信用卡的“不良”开始抬头,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因素是P2P、现金贷等整治所导致的共债风险加速暴露的结果。

信用卡发展放缓,有观点认为,这是银行出于对风险的考虑及监管要求,主动放缓了新增发卡的动作当然是主要因素。而也有一种声音是,过去几年中国信用卡的市场渗透率本就被过于低估了。

过去十几年里,商业银行凭借国内巨大的市场空间实现信用卡业务迅猛增长,发卡量从1.86亿张增长至9.7亿张,增长了4.2倍;交易总额从3.5万亿元增长至38.2万亿元,增长超过10倍。如果参考成熟市场的指标,按照人均持卡量看,我国的信用卡渗透率并不算高。央行数据显示,截止2019年四季度末,国内人均持有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0.53张。但被忽略的是,跟成熟市场(例如美国)相比,两地的人口结构是不同的(美国和中国的农业人口占比分别为18%、41%)。并且,作为信用卡服务的主要人群,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和比重已经连续7年出现双降。

此外,同一时期伴随着新金融的发展,各种消费金融产品、“类信用卡”产品层出不穷。这除了带来更充分的市场供给之外,还伴生的一个问题就是加剧了“共债”的可能性,因为这些体系外的产品没有进行“刚性扣减”。(商业银行授信审批和额度调整时,要在本行核定的总授信额度基础上扣减申请人在他行已获累计信用卡的授信总额。)

所以,这是一道并不复杂的算术题,作为分母的目标人群数量在萎缩的同时,作为分子的信用卡和“类信用卡”产品却在增加。加上银行本身所采取的收缩策略,行业内逐渐形成共识——信用卡的“存量时代”已经到来。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截止2019年四季度末,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新发卡0.45亿张,环比下降15.95%,这也是近三年来信用卡市场第一次出现发卡量环比下降,也是历史上第一次环比降幅达到两位数。

当然,新金融对于信用卡的冲击不仅体现在发卡数量上,更在发展方式和服务模式上。互联网头部平台依托场景和流量优势跨界布局,并快速渗透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同时,这些互联网巨头通过线上线下的场景垄断重塑了人们的支付习惯,使银行在支付场景中逐渐被后台化。

随着互联网彻底颠覆了平台与客户的连接方式,以卡片为载体切入支付场景再衍生出其他金融服务的业务逻辑在整个业务链条上的发展空间都被逐渐压缩。换言之,以金融交易为核心的单一商业模式已经难以留住客户并为他们创造更多的价值。而当线上流量红利消失,规模扩张的方式不再适用;当市场强敌环伺,用户基数不再是難以跨越“护城河”;信用卡的上半场已然终结。“银行卡只是一个产品,APP却是一个平台,承载了整个生态。”这是招商银行行长田惠宇在该行2018年财报中喊出的一句话。在其他信用卡APP上同样可见这一发展趋势,大量生活场景和功能被并入其中。因为,对于不少银行来说,信用卡APP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获客入口以及金融科技成果的展示窗口。

步入发展的十字路口

经历了两年的急速狂奔之后,中国的信用卡行业在2019年走到了拐点。从上市银行的2019年年报来看,信用卡市场的新增发卡大幅萎缩、交易规模增长放缓、资产质量明显下滑……信用卡业务之于银行的价值、定位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而从市场格局来看,工行、建行累积发卡量最大,招行则在交易规模、营收、APP活跃度等方面一骑绝尘。平安、浦发、光大、中信银行等稳居第二梯队,而长沙、盛京、郑州等一批城商行则格外活跃,开始发力信用卡业务。

按照行业经验,信用卡的“不良”通常会在发卡12~24个月之后才进入爆发期。而2020年伊始,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信用卡的资产质量无疑将承受更大的压力,有关信用卡危机的担忧也不绝于耳。从去年的年报数据来看,上市银行的信用卡“不良”普遍仍处于低位,但同比上升的速度却是过去十年的高位。其中不良率最高的民生、交行、浦发分别为2.48%、2.38%、2.3%。更值得关注的是,当信用卡“不良”超过2%的分水岭时,该业务的盈利空间也大打折扣,曾经追求的规模效应反而会成为负担。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信用卡板块自身的良性发展以及总行的投入力度。

到2020年,中国信用卡行业已经步入第35个年头,期间历经数次沉浮和变迁。这是中国银行业中最早与国际接轨的板块,也是最先发力线上、应用科技的领域。从信用卡这个切面,可以一窥中国消费金融、零售金融,甚至金融科技的演进过程和未来走向。如今,中国信用卡行业再次走入发展的十字路口,它是会再次逆流而上、涅粲重生,还是困于现状、停滞不前?

猜你喜欢

发卡信用卡零售
零售+深度进化
要戴发卡的小男孩
我看新零售的成败得失
招商银行:招行两大APP支持信用卡免费还款
信用卡资深用户
注意!有些信用卡不激活也收费
美丽的蝴蝶结发卡
“布包子”发卡诞生记
甜美“萝莉”
零售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