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法百问(二)

2020-06-21洪厚甜

艺术品 2020年2期
关键词:结字点画中锋

文/洪厚甜

葵园:请洪老师谈谈章法、结构、线条之间的关系。

洪厚甜:章法、结构和线条之间的关系实际上说的就是整个一件作品的构成关系,线条是反映一件作品审美品质的最基本的元素。但是再好的元素。它也要通过结构对汉字的处理,在汉字结构允许的空间之内进行处理,来给观者带来视觉上的大的宏观感受。章法即是线条整体反映一个人的审美取向和审美向往。

元 赵孟苏轼《烟江叠嶂诗》 局部 辽宁省博物馆藏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线条的训练是第一位的,同时对结构的认识和结构规律的把握也不能放松。我们说线和线的空间关系,这个空间关系包括结构,同时也包括章法。没有离开好的线质的结构会是一件好作品,也没有只有好线质没有好的结构而称为好作品的。

总之,线条要有内涵,要丰富,要充分表达书写者的审美取向,结构要尊重汉字传统的结构习惯。同时要把握规律性,写出自己的、个人的、有追求的,有审美取向、有审美要求的结字。章法也是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要不断地随时间的推移、随时代的推移发展,来努力拓展它的审美形式和新的样式,让线条、结构和章法高度地融洽、融合、融会,从而深刻地反映书写者、书法家的审美理想和审美向往。

书茶先生:洪老师,首先感谢您给我说中锋用笔,其次,我想问您,当自己有了五体书的技术积累,怎样一个人去解读古代法帖?

洪厚甜:第一,一定要注意,我在讲课的过程中,从来没有提醒或强调过中锋用笔,我也没有给谁讲过中锋用笔。为什么我不讲中锋用笔呢?是因为我们所有的线是建立在篆书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篆书小篆和大篆它不存在强调不强调中锋用笔的问题,而且我们所有的线,历史上所有一流的大师的线,你把两头一压,线条中段都是篆书的状态。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去强调什么中锋不中锋,侧锋不侧锋。

第二,当你具备了五体书的技术后,你去解读那一个帖还需要什么呢?中国历代这些书法大师的经典,它不是楷书就是行书,不是行书就是草书,不是行草书就是篆隶书,总之它是在一种状态里面。而且你一定要注意,每一个书体不是把所有的五体书的技术都用上去,才是这个书体。(五体书)只是在一些,比如行草书的衔接问题,隶书的方块字构造线与线的空间关系上,还有楷书在塑造一个字的点画个性化方面存在。

总之,你把这些技术运用上去,哪里还有什么进入不了古人的法帖?!不要把技术的存在和去解读古人的对立起来,它就是一体的,每一个优秀的技术,每一个精湛的技术,都是存在于经典之中的,没有离开经典而存在的优秀技术系统。

秦 诏量 国家图书馆藏

结字因时相传,结字是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审美需要,一代有一代的风尚,先秦、秦,前汉、后汉,初唐、中唐、晚唐,它都不一样,结字它是随着时代的审美的变迁而推移的。

书法的核心本质传承的是用笔,是用笔的技巧,所以说用笔千古不易。结字因时相传,就是上一代的结字的审美空间能够对后人产生影响,但是它是要变易的,要根据一个时代的人的审美需要而去改变的。

慕庄:“形式构成”和“现代艺术”等西方艺术思想和形式对当下的书法创新有借鉴意义吗?是不是借着笔墨的“外衣”玩些脱离传统(技和道)的把戏呢?进一步说,怎样去结合时代特色变革书法呢?

洪厚甜:形式等西方现在很多美术理念上的东西,对中国书法在当代的发展,肯定是有借鉴意义的,这个是毫元疑问的。中国书法在当代展厅的呈现,从书斋走向展厅,从文人的个人私下雅玩变成一个公器,成为一个国家文化的象征,它必须在形式上有所突破,有所发展。

我们要避免一个思维模式,就是吸收了新的东西,就否定了传统的东西,把新的东西和传统对立。这个我觉得是一个不太好的思维形式。应该是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这种思维形态。

书法核心的价值是内在的笔墨和人的内心之间的这种共鸣,或者是内心的这种修为修养在笔墨之间体现出来的一个境界。但是,当书法在展厅里面展出、有视觉要求的时候,它增加一些形式上的东西,包括西方构成原理上的一些东西。我觉得都是应该的,而且是必须的。

我们要做的事就是如何让这种形式能够更加深刻地服务于中国传统书法的内在表达,所需要呈现的一种新的外在的状态,还有让这种外在的形式也同时存在更多的中国人的审美理想,和审美的向往或追求。这种形式只要有利于人内心的审美表达,它就是健康的、积极的。健康的、积极的、有效的就应该是艺术发展需要的,或者艺术进一步发展过程中必须的支撑。我觉得要避免它的负面的,要张扬和充分借鉴、发扬它正面的意义。

颜真卿《颜卿礼碑》拓片 局部

超然:洪老师您好!请问初学书法怎样解决临与摹的关系?临摹过程应注意些什么?

洪厚甜:临和摹是书法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不二法门。我们学习书法学习什么呢?就是学习古人的技巧,古人的技巧包含两个:一个是对点画的书写、点画线条的表现;第二个就是塑造点画形态和点画形态的空间关系。那么这些古人的思想方法,古人的观念理念,都在古人的作品当中,我们不临摹作品就不能把控古人,你就不能读懂、解读古人,了解古人。那么古人跟我们现在联系的唯一的东西,传递古人的这些东西,就是古人留下的作品。

所以说我们第一从作品获得古人书写这种点画的技巧技术,书写字的点画转化技术、运动技巧,毛笔的运动技巧,还有是在组合点画与点画、局部与局部的空间分割上完成对字的造型。但是这还不够,我们是要通过古人的这种造型、古人的这种线条表达,去读懂古人作品背后所传递给我们的审美的信息、审美的指向、审美的理想。

那么临摹过程中,首先我们是要写实古人的举手投足,然后按照古人的每一个细节去惟妙惟肖地模仿古人,在模仿的过程中,去获得古人的技术技巧。第二,在熟练技术技巧的基础上,需要去读懂古人,然后根据古人表述表达自己审美的这种过程去感受,去表达书写者我们自己的审美理想,把古人语言转换成表达我们思想、我们审美、我们目标的一种东西、一种工具。最终是要通过这个获得技术技巧,获得理念来实现对我们审美的表述、表达、表现。

琅琊山樵:洪老师您好!请问如果想在书法上进行深层次的学习,临帖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才可换帖呢?比如按您的授课计划,两年学这么多帖,是到三个月就换一本吗?

洪厚甜:书法的学习,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的教学计划,是规划一生的学习内容,不是一个阶段的学习内容。也就是说,每一个帖,我们是介绍方法和操作的手段,并不是说你按照我这个一天做一个帖或者三个月做一个帖就能够掌握。实际上对一个字帖的掌握,它是反反复复的,可能你是解决它的一个层面的东西,然后又要通过一年之后两年之后再回过来,然后解决下一个层面的东西,第三个层面的,从形质到意趣,到深层次的文化內涵,它都需要一个过程。所以说那个不是一个帖学一段就不学了,它是需要不断地反复、从不同层面的目标去学习。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我们的规划,那是为你规划一生的一个学习过程。

唐 怀素 苦笋帖 25.1cm×12cm 绢本 上海博物馆藏

琅琊山樵:洪老师您好,临摹经典作品就是对经典作品的技术手段进行解读和掌握,那么,经典作品中会有所谓的“败笔”吗?如何识别?如何对待呢?

洪厚甜:对经典作品的临摹,确确实实是通过技术去逐步深入的,技术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当然这里边也包括技术所传递的审美意向,和技术所要表达的技术后面的一些意思。古人经典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是后来者学习的一个重要的范式、范本,具有模范的意义。这里边你说的“败笔”这种概念,其实在我们现在学习艺术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它所有的技术手段都服务于作者主观审美意向的表达,那么在这个表达的前提下,尤其是我们有一些好的经典里边,它在技术的表达上应该达到了一个相当完美的高度,但是这个高度的上面,作者对技术的取舍、引申、变异,都是一种技术的延伸,你这样去理解,而不要把一个非常态的状态,简单地称为什么“败笔”。

心田似海:洪老师,当临某个帖已经到了瓶颈期,没有明显的进步,是该继续坚持临下去呢还是说去临一临和该帖风格相近的帖,或者说干脆去临一临其他书体,如何突破临帖的瓶颈期?

洪厚甜:临帖中的瓶颈,实际上就是说一个人在认识一个事物的时候,他进入了一个死胡同,就是进入了一个惯性思维,就是很难在技术上有新的感觉。其实对一个善于学习、能从宏观上把控的人,他不会出现瓶颈不瓶颈的,他知道自己在哪一段时间需要从哪个方面入手。首先你视野要开阔,不要盯住一个。

你比如说我们做楷书,我在做线质的时候,不是通过楷书来完成一件字,而是通过篆隶书来完成的。我在做它的点画映带和点画之间的这种血脉贯通、技术的衔接上,通过行草书来完成的。我在做点画形态塑造的时候,我会去选择一个比如《始平公》、比如点画很肯定的欧阳询的楷书这些,它对点画的形态很肯定的这些帖,来训练我对楷书点画形态的塑造。不是说我们学习一个帖就盯住一个帖去学它的东西,而是通过其他方面的积累,来完成对一个点的突破和提升,所以整个要有分解意识,同时要有整合意识,你这样科学地学习,它不可能有瓶颈出现的。

猜你喜欢

结字点画中锋
简论启功的书法教育成就
隶书“接笔”论
论晚明立轴行草书风在清代的衰落
浅谈书法中的侧锋原理及运用
七绝·春雪
徐州《从事墓志》书法艺术研究
从“书画同源”探析书法与绘画之间联系的多种可能性
A Contrastive Study of Progressive Aspect in English and Chinese
蔡中锋闪小说四题
蔡中锋闪小说两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