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陶瓷的雕塑性造型特质研究

2020-06-20冯金平涂彦珣

陶瓷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器物技法雕塑

冯金平 涂彦珣

(景德镇陶瓷大学,景德镇,333000)

0 引言

陶瓷即是日常生活之物也是日常生活中的艺术之物,中国传统的陶瓷造型多为实用型日用器具。日用陶瓷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劳作过程中接触最多、经常使用的器物。一件好的的日用陶瓷即可以是赏心悦目的工艺美术品,又可以是人们必须的生活用具,是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统一,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雕塑性的装饰技法在中国传统陶瓷造型中应用广泛,但从以往的研究成果中可以发现,陶瓷装饰、陶瓷纹样等研究较多,对于陶瓷造型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对于陶瓷造型的雕塑性研究甚少,对陶瓷造型的雕塑性的研究目前没有得到研究者的足够重视,因此目前对陶瓷造型的雕塑性研究的文献相对有限,没有充分认识陶瓷造型的雕塑性在陶瓷设计中的巨大作用。对中国传统陶瓷造型的雕塑性的研究能为我们今后的设计创作提供一些理论和借鉴经验,使我们能够创作出符合这个时代潮流和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新的陶瓷造型,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1 陶瓷造型及雕塑性概念解读

1.1 陶瓷造型

造型是陶瓷器皿存在的基础。在最早出现的陶器中只有造型却没有装饰纹样,可见造型是首要的,是陶瓷器物存在的基本形式。“器皿的造型,犹如人体的骨架,是形象的根本。”[2]杨永善先生在《陶瓷造型艺术》一书认为“造型”的含义是:“创造物体形态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体的具体形态。”[3]前者针对的是创造活动,后者针对的是创造对象的形态和样式。杨永善先生把造型看作是人类自产生以来创造的一种活动,而且这种活动是人有目的、有意识创造的,同时也突出了造型的人工性。

陶瓷作为工艺美术的主要门类,造型在陶瓷艺术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成就陶瓷器物合理美观与否的关键因素。“陶瓷造型是指从工艺美术的角度出发,根据生活的各种要求,利用不同的陶瓷工艺材料,采用相应的工艺技术,设计和制作有一定审美价值的陶瓷器皿样式。”[11]这是杨永善先生在《陶瓷造型基础》一书中所提到的。

1.2 陶瓷造型中的雕塑性特质

就中国美术史与工艺美术史的发展脉络来看,没有一门艺术门类是能够是独立发展的。陶瓷艺术与雕塑、绘画等其他艺术形式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某些内在的联系。其中,陶瓷艺术的发展历史与雕塑艺术的发展历史紧密相连,两者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创造出不少具有雕塑性特征的陶瓷器物,如人面彩陶瓶,陶楼,青瓷虎子等。作为一种独特的造型手法,雕塑性装饰技法之所以能够广泛应用在陶瓷造型上,主要归结为陶瓷艺术与雕塑艺术在表现形式上有众多的类似之处,须要合理运用一定的原材料,结合一定的想象形式创造出雕塑性的陶瓷造型,即表现造型立体感与三维空间。另一方面陶瓷造型自身具有的雕塑性,所有的陶瓷造型在其本质上都具有雕塑性的特征。传统的陶瓷匠人们使用一定的原材料通过一定的技艺来制造陶瓷器物,陶瓷器物和雕塑作品的塑造、建造过程是相通的。因此,陶瓷造型在制造的过程中就展现出一定的雕塑性特征。

2 中国传统陶瓷中“雕塑性”造型特质的流变

陶瓷造型的演变、发展与同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是不可分割,紧密相连的。中国传统陶瓷造型的制作是“在逐步的演变中转化为模拟或半模拟,并从初级的模拟仿效进入高级的象形取意阶段,”[10]这一演变转化过程成为现今一种重要的造型方法。这种方法被杨永善先生称为“象形取意”的造型方法,也就是我们现代所称的仿生设计在陶瓷上的应用表现,在装饰方法上称为雕塑性技法在陶瓷造型上的应用。从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到封建社会的清朝,这种独具特色的造型方法一直贯穿其中。

“从打制石器到制造陶器,人们经历了一个对形的意识、认识到形的塑造的进化过程。人类从事的设计和造物实际上是一种造物活动,这种造物活动正是建立在对形的感受和认识基础之上的。”[8]人们对形态有了新的要求和审美方面的需求间接促使陶瓷技术的改进与进步。在原始社会,人工取火方法的掌握和原始人的定居生活为陶器制作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在长期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发明了陶器。原始人为了生产生活制造更多的工具,在多次制造工具的过程中,三维的立体空间意识逐渐形成,为陶瓷雕塑性的装饰技法的出现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渐渐学会了对各种不同种类的陶瓷进行装饰和造型,在客观上推动陶瓷造型的雕塑性装饰技法的进一步发展。古人除了会在陶瓷器物上绘制一些浅易的彩绘、线绘和一些简单的技法(如堆、贴、捏等技法);也会结合具体的造型去进行装饰,这样就会使器物的表面出现一种凸凹感,这种装饰技法就是现在的捏雕、浮雕、雕刻等雕塑性技法的最原始状态。古人对陶器制作工艺的不断认识,使他们渐渐的掌握了浅易的肌理样式。古人用拍、打、刻、划等产生的肌理效果对陶瓷器物进行简易装饰,这也是雕塑性装饰技法的雏形。

伴随着陶器制作工艺的不断发展,古人的审美意识逐渐提高,各种形式的装饰技法在新石器时代陆续产生,也出现了雕、琢、刻、镂等一些具有立体性的雕塑式样的装饰技法。我国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大汶口文化的陶器在造型方面具有独特的风格特征,在当时就已出现雕塑性装饰的日用陶器,如白陶鬶、红陶兽形壶、猪形鬶等,制作者用陶土制成自己想要的造型,带有很强的立体雕塑性,给使用者增加了一定的趣味性。在马家浜文化中出现了镂空装饰,如马家浜文化灰陶镂孔双层壶。我国传统劳动人民在五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中就开始使用高岭土作原料制作白陶,经过长时间的技术工艺的改进提高,东汉成功烧制出瓷器。到了三国两晋时期,陶瓷造型多样如盘口壶、鸡头壶、羊头壶、香薰(如西晋镂空青瓷熏)、谷仓(如三国吴永安三年铭青釉谷仓)等,陶瓷装饰形式愈发多样,装饰手法繁多,一般有印花、刻花、划花、捏塑、镂空、堆塑等,但装饰题材比较单一。六朝时期的造型与装饰更是丰富多彩,如北齐青釉螭柄鸡头壶、南齐青釉刻花莲花尊、北朝青釉贴花仰覆莲花尊等。隋唐五代是在中国的陶瓷史上是发展的巅峰时期,这一时期窑口数目众多,陶瓷器物品种繁多,装饰技法与题材丰富多样,造型样式齐全,如隋白釉螭柄鸡头壶在使用的基础上更加注重造型的优美,隋绿釉莲瓣纹螭龙托博山炉造型挺拔,雕刻精湛;在陶瓷造型上,人们更喜欢具有立体效果的陶瓷,运用堆贴与捏塑等等一些雕塑性的装饰技法在器物表面做一些凸凹质感,如贴花青瓷凤首龙柄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鸡头壶逐渐演变成唐代的执壶,从装饰性的鸡头壶演变成实用性的执壶。”[5]两宋时期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发展的璀璨时期。宋代的陶瓷造型大多趋于修长,造型形制端秀、朴素大方,既合乎实用又很美观,为后世陶瓷造型提供了典范。当时盛行的装饰样式是刻花、印花,结构严谨丰满,线条自由流畅,耀州窑的刻花青瓷倒装壶。元代创烧大量新品种陶瓷:青花、釉里红釉上彩等,造型特点是厚重巨大,方形小口扁瓶是元代特有的造型(如元青花双龙双凤纹四系扁壶),明代陶瓷工艺集造型与装饰之大成(如明珐花罐、明珐花梅瓶),清代的瓷器造型在我国陶瓷史上达到了盛况空前的地步,装饰题材丰富,造型多样,出现了粉彩、珐琅彩等创新品种,尤其是转颈瓶、转心瓶、交泰瓶等多以镂空的立体图案进行装饰,有镂雕、堆雕双耳以及莲瓣状底座(如清康熙青花盖罐、清乾隆粉彩贴莲花描金纹壁瓶、清乾隆粉彩转颈转心瓶、清乾隆粉青釉暗花夔纹交泰瓶),极大地丰富了陶瓷雕塑性的形式语言。前人所创制的所有造型,无一不是为了适应当时人们的生活需要,在满足实用的基础上,又达到美观的目的。

3 中国传统陶瓷造型中“雕塑性”造型技法的应用

陶瓷艺术的雕塑性与其他艺术的雕塑性相比,具有卓尔不群的风格,它本身具有显著的个性特质又兼收其他雕塑语言的共性。陶瓷造型的雕塑立体感是材料与工艺完美结合而创造出的一种雕塑形象,本身就具有鲜明的特色。在中国众多具有雕塑性造型的传统陶瓷器物中都充分运用了雕塑技术,是陶瓷材料与制作工艺完美结合的产物。

雕塑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采用不同的材料来塑造不同的艺术形态,创造出具有一定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此来反应社会生活,体现艺术家的创作思维,表达艺术家的思想情感。雕、刻、塑等一些常用的工艺技术是陶瓷造型必要的技术手段。在传统陶瓷造型上的雕塑性装饰可分为二类:“一采用雕、镂、刻等方式制作纹饰、贴塑、附饰等;二是整个造型采用象生的方式”[1],模仿动植物形器、船形器等,后者具有具有明显的雕塑性。这类作品作为实用性器物,具有实用的功能与价值,作为艺术品,具有雕塑品所具有的造型特征与价值。象生型的陶瓷器物本身就是一种装饰结构化的器物,算不上是纯粹意义上的雕塑。

图1

传统陶瓷器物的雕塑性造型离不开雕塑技术这一方式的运用。“从雕、琢、刻、镂、塑的技术方式而言,传统陶瓷器物与造型有直接关系:一方面,技术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造型活动。因此,加工过程也可以说是一种造型过程。雕、琢、刻、镂、塑的技术方式本身即是一种构形的艺术造型的方式,这种方式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造型的形态特征和材料表现的特征,最终也决定了作品的技术特征。正因为工艺技术的雕塑性,传统的陶瓷器物才具备了显而易见的雕塑品格和风格。”[1]如耀州窑的贴花青瓷凤首龙柄壶(如图一),壶体主要以塑贴、刻划、模印、刻花等技法进行装饰,即吸收波斯萨珊王朝金银器造型的特点,又融合我国传统的龙凤装饰艺术,中西合璧,不失为一件稀世珍品。清乾隆粉彩贴莲花描金纹壁瓶(如图二),此瓶在造型、纹样和装饰水平上达到极致。此瓶器型宏大,连座梅瓶式样,以圆明园菱荷香所悬壁瓶为样本。瓶座与瓶身间,粉彩堆塑立体莲花、莲叶,所雕荷叶宽硕翻卷,风姿绰越,栩栩如生,装饰富丽华贵,工艺繁复,堆塑、镂空、雕刻、贴花等工艺融于一体,雕塑性的装饰手法发挥到极致强。为清代粉彩堆塑器之罕见大尺寸作品,甚为珍罕。

4 中国传统雕塑性陶瓷造型的特质

一定的陶瓷造型和陶瓷装饰是陶瓷艺术形式的主要体现方式,一定的材料和技术四陶瓷艺术形式的主要实现方式。在中国传统雕塑性陶瓷的造型中,不同的陶瓷造型具有不同的特质。中国传统雕塑性陶瓷造型的典型特质为装饰性、功能性和象征性,这充分显示出中国传统的审美取向、思想体系、民风民俗等,充分表现了古人的艺术构思和美的理想,具有东方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

4.1 装饰性

李砚祖先生在《工艺美术概论》一书中提出,装饰性实际上是人的装饰意识和装饰行为的属性所导致的装饰品格,不是一种具体化的装饰形式和美的风格。陶瓷装饰对于陶瓷造型有加强整体形式美感的作用,引发人们的购买欲。“装饰是人改变旧有事物或旧有面貌,使其变化、增益、更新、美化的活动”[9]。一般情况下,大家所说的装饰主要是指图案纹样。但不容忽视的是陶瓷造型也具有一定的装饰性。“陶瓷造型的装饰性主要是对陶瓷造型的形体进行塑造,把控好陶瓷造型中各部分的关系比例,特别是在口沿和足部等部分要进行局部处理,运用各种装饰技法来丰富整个陶瓷造型形体的视觉形象。”[7]雕塑性的陶瓷造型可以很显著的表现出陶瓷造型的美感,利用雕塑形态的本身的立体感更加突出造型装饰的美感,带给人们巨大的视觉冲击力。纵观传统陶瓷器物的造型,装饰性意味极强。有整体或局部模仿动物、植物的造型,具有明显的雕塑性;有抽象形式的也有具象形式的;也有对器物某个部分进行不同形式的造型,比如:“炊器——圆底的教“釜”,三条腿的叫“鼎”,有三条空心足的叫“鬲”,平底的叫“斝”,有把手的叫“鬶”,底部有孔、用来蒸食物的叫“甗”。也有用夹砂陶罐做炊具的。”[5]

图2

4.2 功能性

造型影响器物的功能,决定器物的基本形态。陶瓷造型的产生依赖于陶瓷的功能属性,功能是造型产生的基础。“功能合理的陶瓷器物,不仅为人们生活提供方便,也带给人们心理上的愉悦感,这种陶瓷器物造型蕴含着一种理性的形式美感,是构成陶瓷器物整体特点的主要因素。”[3]从审美价值看,雕塑形态的造型能提升整个陶瓷器物的美感;但实用功能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从实用价值看,陶瓷器物的功能也会受到雕塑形态的造型影响。正如杨永善先生在《陶瓷造型基础》一书中提到的,陶瓷造型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属性,而物质属性是首要的。雕塑形态的陶瓷造型的功能性是自然形态与造型结构相融合和相结合。如:宋代耀州窑贴花青瓷凤首龙柄壶(如图一),此壶的造型把动物凤鸟、蟠龙的“象生”造型应用于壶的造型之上,与壶的整体搭配的恰当得体,具有明显的立体雕塑性,同时又是一件酒具,具有一定的功能性,满足当时人们的生活需要。

4.3 寓意性

中国人好喜庆,所以喜欢用一些带有美好寓意的图案来装饰陶瓷器物,以求吉兆,从侧面反衬出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期盼。在陶瓷装饰中,最常见的是龙、凤这两种符号。例如宋代耀州窑的代表器物贴花青瓷凤首龙柄壶。除了龙凤之外,还有许多寓意吉祥的动植物纹饰,如以桃子比喻寿比南山,石榴、葫芦等象征多子、多福;鹿常常取“禄”谐音来表现福禄之意。此外,一些花卉图案也受到宗教文化的影响,比如莲花、菊花、牡丹花等,增添一份宗教的神秘感,如:清乾隆粉彩贴莲花描金纹壁瓶(如图二)就是宗教化的产物。因为趋吉避凶是人的天性和本能,也寄托出人们的美好愿望,所以带有寓意性的雕塑性装饰在传统陶瓷造型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一直延续至今受到人们的喜爱。

5 结论

在中国传统陶瓷器物造型中,雕塑性装饰技法是对陶瓷器物造型的装饰与美化,使陶瓷器物在具有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以外,又具有新的形式和风格。雕外塑性的立体化装饰效果需要立足于特定的陶瓷器物造型之上,应与造型风格相适应。一件成功的陶瓷器物是造型与装饰的有机结合,如果装饰强加于造型之上,不但起不到美化的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所以,在新经济时代影响下陶瓷器物的造型,一定要注重雕塑性得装饰技在陶瓷器物造型上的应用。在实用层面上,不仅要密切关注人们的日常生活,满足考量器物的日常实用功能,更要注重人们的心理与情感的微妙变化;在文化层面上,在认同中国传统的经典文化的前提之下,借鉴吸收外来设计元素,设计出满足人们需求的陶瓷器物。

猜你喜欢

器物技法雕塑
巨型雕塑
2010年新郑市郭店镇工业园区墓葬出土器物
我的破烂雕塑
听古器物讲“孝文化”
恣意浪漫的楚国器物
中国画技法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洛阳伊洛路初唐墓C7M4597出土器物
写实雕塑
作品一
例析三角恒等变换的三种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