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大历三年《监朔方军使杨献庭墓志》所见唐蕃关系

2020-06-19

关键词:吐蕃墓志中华书局

杜 镇

(西安石油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8)

近获读未刊唐大历三年(768)《监朔方军使杨献庭墓志》(以下皆简称《墓志》)拓片一帧,据拓片推测志石右下角断裂,局部损泐。拓高56 厘米,宽60 厘米(见图 1)。

图1 唐大历三年《监朔方军使杨献庭墓志》

志文行书,21 行,行 16~32 字,共 565 字。志文于“天王 ”“重明”“先 烈”“主”“诏”“天”等 避 讳 处施以平阙之式。志文显示,志主杨献庭是唐代重要群体——宦官监军使代表之一,其名不见于传世典籍,惟其见证玄宗天宝至代宗大历间唐蕃关系变化与地方军政而应予以特别关注。为便于参考,兹迻录志文如下:

大唐故镇军大将军右领军卫将军上柱国华阴县开国子监朔方军使杨府君墓/ 志铭

大理评事吴通微撰、濮州别驾张楚昭书/

公讳献庭,字献庭。弘农人也。曾祖毅,朝散大夫、守岳州司马;祖爽,朝议/行晋州司户参军;父思礼,银青光禄大夫、行内侍省内侍。河源自远,钟鼎承家/贤,史谍详矣。公风标秀朗,挺嶷。明诗礼以自立,蕴忠贞以奉上。才兼文/韬钤。天王嘉其用心,试以监统。释褐掖庭令,董安西诸军事。,/汉虏千群。烟云接连,金鼓骈杂。公与节使封常清,肃将天/ 礼,不以智轻敌,不以贵骄人。同士卒之休劳,察风云之应变。由是,/ 视死如归,破大、小勃律。又收播先等三万余众。特加朝散大夫。/内给事,上柱国。寻迁内常侍,赐紫金鱼袋。重明缵历,九/圣臣良,云行雨施。以公祗奉先烈,载膺时选,监朔方军事。北/ 之难,西有犬戎之乱。公董正师旅,观抚元戎,故能辟国千里,斩首万级。/ 僕固玚,复灵武城。蕃戎由是北面而称臣,胡雏不敢南向而牧马。此真/事也。迁云麾将军、右领军卫将军。寻迁镇军大将军、右领军卫将军/华阴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前董朔方军事。降年不永,遘疾弥留;哲人/其萎,吾将安放。大历三年三月八日,终于灵州都督府,享年六十。即以其年七月十四日,葬于/长安县龙首原,礼也。夫人上谷郡梁氏。嗣子特进、试太常卿、弘农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 次子宣议郎、试右金吾卫兵曹参军翼。并攀号罔极,孝敬无衰。思刊贞石之文,用识封/丘之下。铭曰:

天生哲人,出身事主;一戎奉诏,三驱黠虏。位列爪牙,职参/ 貔武;登坛捧日,需云望雨。天鉴孔昭,唯德是辅;如何斯人,鲜不克举。泉/ 台永閇,松风共苦;贞石识,流芳万古。

一、杨献庭家族世系官履概况

杨献庭字献庭,《墓志》称为弘农杨氏,卒于大历三年(768)三月八日,享年60 岁,据此则可推其生于中宗景龙三年(709)。杨献庭曾祖杨毅,曾任朝散大夫、守岳州司马;祖父杨爽,朝议郎、行晋州司户参军;其父杨思礼,银青光禄大夫、行内侍省内侍。从守岳州司马和行晋州参军这样的中下层官职,可以看出志主祖上名位并不扬显。杨献庭之父杨思礼职为行内侍省内侍,从四品上,由外官而入内廷,这样代际间的仕宦轨迹变化是颇值得注意的。杨献庭本人自掖庭令先后监军北庭、朔方,屡预大战、屡建殊勋,最后病卒于监朔方军使任上,地点在治所灵州都督府,五个月后的七月十四日得以归葬长安龙首原。杨献庭夫人为上谷郡梁氏,嗣子杨 特进、试太常卿、弘农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次子杨翼宣议郎、试右金吾卫兵曹参军。《墓志》最吸引人之处,莫过于提及了封常清、大小勃律、播先(仙)镇、朔方军、仆固玚等重要信息,以下将结合史传分别展开研讨。

二、杨献庭与安史之乱前后西域朔方形势与唐蕃关系

公元7 世纪中叶以后,吐蕃逐渐强盛,统合诸羌势力,向西拓展与天竺接临,经过系列扩张与经营,其与唐帝国在实际控制版图边缘地带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双方大小摩擦军事对抗不断。吐蕃一直在尝试寻找军事突破口,将势力扩至西域、陇右,如对吐谷浑的征服行动早在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就已开始。高宗时期,吐蕃东向吞并吐谷浑,控制了吐谷浑道,从此不断滋扰唐帝国西境,以至于西域及河西地区在唐和吐蕃之间数度易手。唐政府曾一度罢置安西四镇,直至武周时期王孝杰收复四镇,同时部署重兵,提升了西域防务,史载其时“于阗东界有兰城、坎城二守捉城。西有葱岭守捉城,有胡弩、固城、吉良三镇。东有且末镇,西南有皮山镇”①〔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 40《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 年,第 1048 页。,形成阻断吐蕃的形势。急于打开局面的吐蕃遂将视野转向西方的大、小勃律(分属今巴控克什米尔地区的巴尔蒂斯坦,吉尔吉特、亚辛一带),企图控制大、小勃律而直抵四镇②杨铭:《唐代中西交通吐蕃—勃律道考》,《西域研究》2007 年第2 期,第76-84 页。。此后较长一段时间,大、小勃律一直在唐和吐蕃之间摇摆,而是否实际控制这两个政权成为双方进取/遏制战略实施的焦点。以下将以杨献庭参与的三场主要战役来梳理其在北庭与朔方等地的主要经历。

(一)远征勃律

以大勃律向唐中央派遣使节情况推测③〔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 221 下《大勃律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 年,第 6251 页。,约在开元之初,吐蕃已吞并大勃律。而小勃律诸城也为吐蕃所控制,除了嫁女和亲羁縻小勃律王,史载其“(王)城中大酋五六,皆吐蕃心腹”④〔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 221 下《大勃律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 年,第 6251 页。,而此时已至玄宗天宝初。小勃律在脱离唐政府控制“贡献不入”的情况下,“安西都护三讨之无功”,这里“三讨”指挥者当即田仁琬、盖嘉运和夫蒙灵詧几任节度使。

直至高仙芝出任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天宝六载(747),玄宗以高仙芝为行营节度使,率马步万人讨伐小勃律,曲折行军历经三月余,最终扫平小勃律,虏获勃律王及公主。封常清作为节度使判官参与了这一役,据《墓志》推杨献庭此时或刚刚涉足西域。杨献庭因为素得玄宗(“天王”)赏识,才有机会释褐掖庭令,任从第七品下阶①〔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 42《职官志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 年,第 1799 页。,而以监军试用“董安西诸军事”的。在此,杨献庭与封常清、高仙芝,乃至整个帝国西境、北境产生了联系,通过监军使一职完成唐中央与地方军镇的资讯—政治意图互动,唐皇与外藩的“君意臣心”也得以体现。监军职能由来已久,至汉武帝始设,后代沿用未衰。至唐虽“时有其职,非常官也。开元二十年(732)后,并以中官为之,谓之监军使”②〔唐〕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通典》卷29《职官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8 年,第804、805 页。。监军使替代皇帝行使监护军事(将领)之职能,决定其与边将之间的关系必将处于微妙状态。比如攻打小勃律时的监军使边令诚,与主将高仙芝“搭档”,两人在进退策略等方面龃龉不断。此役最终虽然获胜,然而其后在封常清汜水战败,高仙芝退守潼关之际,边令诚即向中枢奏报,直接导致高仙芝、封常清二人同日被诛③〔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 104《封常清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 年,第 3209 页。。清人赵翼在总结影响战争进程因素时,对监军之弊进行了批评④〔清)赵翼著,王树民校证《廿二史札记校证》卷20“中官出使及监军之弊”,北京:中华书局,1984 年,第427 页。。

监军使杨献庭与封常清关系如何?通过《墓志》可得以大致管窥“公与节使封常清,肃将天礼,不以智轻敌,不以贵骄人。同士卒之休劳,察风云之应变。由是,视死如归”。墓志撰者在选用语词时很有分寸,令人不易分清“公与节使封常清”之后的临阵用智、审时度势、待接士卒等重要细节的描述对象到底是志主杨献庭抑或杨献庭、封常清二人?当然这对理解节度使与监军使职权关系方面稍有帮助,具体到二人来说,《墓志》铭词“出身事主……位列爪牙,……登坛捧日,需云望雨”等寥寥数语大致或可描绘一位竭忠尽智、屈身幕后而发挥参佐作用的中使形象。而这或许也是杨、封组合能够继续在高仙芝统一指挥下连连取得战功的原因所在。

(二)回戈播仙

封常清在军事上迅速脱颖而出,不得不说与唐军为巩固唐蕃之战优势,伺机扩大战果,在西域由被动防御而转为主动出击的战略转变有关。这其中的重要转折在天宝十年(751)七月的怛逻斯之战,长途奔袭与投入兵力不足导致惨败⑤李琪:《唐代高丽边将高仙芝及其在西域的活动》,《西北民族研究》2000 年第2 期,第116-126 页。。次年末,封常清已取代高仙芝出任安西节度使。天宝十三载(754)三四月间,北庭都护程千里入朝为右金吾大将军。封常清遂取代程千里以左羽林上将军权北庭都护、持节充伊西节度等使⑥〔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 9《玄宗纪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 年,第 228 页;[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 104《封常清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 年,第 3208、3209 页。,代高仙芝征讨大勃律。此后封常清又破播仙镇,俘获播仙三万余守军。播仙镇(今新疆且末县西南),即《墓志》所言“播先”,唐上元三年(676)改且末置,后入吐蕃,是通往安西的要冲,史载:“(渡且末河)五百里至播仙镇,故且末城也。高宗上元中更名。”⑦〔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 43《地理志七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 年,第 1151 页。

大致在天宝三年,岑参就已为北庭节度判官⑧朱雷:《吐鲁番出土天宝年间马料文卷中所见封常清之北庭行》,《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15 辑,1997 年,第103-111 页。,追随封常清来往北庭、安西。可想而知,天宝三年至十三年间,高仙芝、杨献庭、岑参三人在军旅、军营中产生了交集。此一时期岑参的诗作也能为后人提供一些参考,比如《北庭西郊侯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754)、《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754)、《陪封大夫宴瀚海亭纳凉》(754)、《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755)等,其中的“封大夫”皆指封常清,诗歌集中描绘安西北庭边地景致与军旅生活。如岑诗《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章》⑨〔唐〕岑参著,陈铁民、侯忠义等校注《岑参集校注》卷2“编年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年,第153-155 页。:

“汉将承恩西破戎,捷书先奏未央宫。天子预开麟阁待,只今谁数贰师功。

官军西出过楼兰,营幕傍临月窟寒。蒲海晓霜凝马尾,葱山夜雪扑旌芊。

鸣笳叠鼓拥回军,破国平蕃昔未闻。丈夫鹊印摇边月,大将龙旗掣海云。

日落辕门鼓角鸣,千群面缚出蕃城。洗兵鱼海云迎阵,秣马龙堆月照营。

蕃军遥见汉家营,满谷连山遍哭声。万箭千刀一夜杀,平明流血浸空城。

暮雨旌旗湿未干,胡烟白草日光寒。昨夜将军连晓战,蕃军只见马空鞍。”

此诗为破播仙后,战争亲历者岑参为封常清颂功所作,其中“千群面缚出蕃城”当对应着杨献庭《墓志》所记“收播先等三万余众”一句。

播仙之役是杨献庭与封常清的最后合作,此役

(三)收复灵州

朔方节度使于开元九年(721)由原行军总管而改,其治所为灵州。从开元到至德间,朔方节度使又兼关内道采访处置使②〔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 64《方镇表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 年,第 1763 页。,是以所管辖范围由今宁夏—陕北—内蒙西一线向南扩至今甘南与关中以西地区,遂成为防守唐帝国北边—西北—西边的重镇,与核心统治区域的关中毗邻呼应。

广德元年(763)七月“以仆固玚为朔方行营节度使”③〔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23 唐纪39《代宗广德元年》,北京:中华书局,1956 年,第7146 页。,次年玚随其父仆固怀恩举兵反唐、进军河东。仆固玚率军围攻榆次时为十将焦晖、白玉所杀。仆固怀恩河东出师不利,于是回军灵武,杀守将浑释之(浑瑊父)。这一年秋,吐蕃回纥联军又犯关内。唐中央由“上亲率六军,令鱼朝恩屯苑中,下诏亲征”④〔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121《仆固怀恩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 年,第3489 页。,外由郭子仪、李光进、郝廷玉、李抱玉等方面分别屯军入关门户,严阵以待。

郭子仪三子郭睎领朔方行营节度使,以朔方军驰援邠州,作为先锋而屡破吐蕃回纥联军⑤[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 120《郭睎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 年,第 3468-3469 页。。《郭睎墓志》对平定仆固怀恩之乱是这样记载的:“逆臣仆固怀恩诱结二番,犯我亭障,擢兼御史中丞,统朔方先军以讨之……其时贼军乘秋大下,尚父使领步骑一万当锋,以挫其锐。怀恩遂与回纥首领及吐蕃大相驱铁骑四万阵于泾北,烟尘横亘近廿里。公乃选神将提步骑三千,以当吐蕃。公自将五千,以当回纥……大破之,斩五千级。”⑥赵力光主编《西安碑林博物馆新藏墓志续编》,《郭睎暨妻长孙璀墓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4 年,第414页。同年九月,仆固怀恩病卒于灵武,回纥吐蕃联军瓦解,当即《墓志》中所言“僕固玚,复灵武城”。

杨献庭前后历经了收复大小勃律、播仙镇、灵武等战,虽然并非作为直接意义上的指挥者,然而就其前后官职变化,也能推测监军使的作用是否发挥。安史之乱前后的北庭与朔方,与唐争夺的主要是吐蕃、回纥两股势力。借助西域兵与朔方兵的力量稳固帝国西部,也有避免陷入两线甚至多线作战的考虑。而安史之乱后,归义军承担了多数驻防任务,甚至一度在吐蕃与唐中央之间扮演重要角色。《墓志》中的“犬戎”“蕃戎”与“胡雏”,应侧重指代吐蕃。而在唐军征服大小勃律、播仙镇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吐蕃扩张势力也确实得到了遏制,如《墓志》所言“由是北面而称臣,胡雏不敢南向而牧马”。杨献庭效命朔方军中,因随军收复灵州而再建功勋,于是升迁云麾将军、右领军卫将军。不久迁镇军大将军、右领军卫将军、华阴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前董朔方军事。此后不久,杨献庭遇疾而终于任上,结束了看似低调而精彩的人生。

三、墓志撰书者吴通微、张楚昭

墓志撰者大理评事吴通微,两《唐书》均无记载,有其兄吴通玄《传》①〔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 190《文苑下·吴通玄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 年,第 5057、5058 页;[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 145《吴通玄传》,北京:中华书局,1956 年,第 4732、4733 页。,知其为海州人,但不知通微、通玄孰长孰幼。《吴通玄传》称其父吴道瓘“为道士,善教诱童孺,大历中,召入宫,为太子、诸王授经”②〔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190《文苑下·吴通玄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 年,第5057 页。。德宗在东宫时就已“师道瓘”,因此之故,通玄、通微兄弟得以“出入宫掖,恒侍太子游”。此后德宗即位,兄弟二人一同被召入翰林学士院。《旧唐书》载“(建中四年783 十二月)乙丑,以祠部员外郎陆贽为考功郎中,金部员外郎吴通微为职方郎中,翰林学士如故”③〔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190《文苑下·吴通玄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 年,第5058 页。。其后,吴通微“(贞元七年791),改礼部郎中,寻转中书舍人”④〔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190《文苑下·吴通玄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 年,第5058 页。,两《唐书》所记吴通微最早仕宦情况即以上入翰林学士院之事,《杨献庭墓志》保留了吴通微其人在大历三年左右的职务——从八品下的大理评事,可补史传之阙。贞元十年(794)吴通玄以东宫恩宠介入陆贽、窦参政争而为德宗赐死于长城驿,吴通微则以白衣之身待罪。

杨献庭墓志书者濮州别驾张楚昭,行书流传后世,有大历六年闰三月于益撰、张楚昭行书《唐再修信行禅师塔碑》⑤〔宋〕赵明诚撰、金文明校证《金石录校证》卷8 目录8,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年,第140 页。,至两宋仍存,《墓志》无疑为保存唐大历年间书家张楚昭的书法作品提供了一件不可多得的实物。

四、结 语

以上借助大历三年朔方监军使杨献庭《墓志》重温了天宝前后唐与吐蕃关系,体现为对大小勃律、播仙镇等交通军事要地的争夺,对广德二年关内道防御战进行回顾,叙述“大时代”下的个人作用与历史进程。在这个过程之中,杨献庭《墓志》作为核心材料的作用大多为历史背景所取代,产生个体生命“消失”于政治军事当中但又时时“如影随形”之感。一方面是由中古史、史料记载的政治军事倾向决定,也再次申明了利用墓志碑刻材料探幽小问题背后大问题的重复特征。

《墓志》首先为唐中后期唐—吐蕃关系以及边塞将领事迹予以补充、印证,不仅体现在“增加一个活生生的个体人生生命”的墓志材料。监军使这一职务的特殊作用,既从正面保留杨献庭外放边藩,在安西、朔方之间迁转的事功,也从侧面反映唐中央处理唐蕃关系的原则和政治意图。

猜你喜欢

吐蕃墓志中华书局
吐蕃王权研究海外学术史钩沉①
唐德宗时期唐蕃关系探析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辽耶律公迪墓志考
吐蕃金银器知见录
辽代《韩德让墓志》疏解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西夏及其周边吐蕃语地名考释举隅
辽代《耶律弘礼墓志》考释
潜心磨砺 精益求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