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群众文化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探究

2020-06-15覃庆原

视界观·上半月 2020年5期
关键词:群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覃庆原

摘    要:文化是人类社会在不断进步和发展过程中的智慧结晶,人类文明传承也是人类进行智慧的传承。群众文化作为我国文化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群众中传播,可以发挥人民群众的继承作用,丰富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内容。在进行人类精神文明传承的过程中,要重视群众在人类文明传承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奠定群众基础。

关键词:群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引言:当前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对文化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因此,在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的同时,要重视群众在人类文明保护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群众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作为人类文明继承的主体,在人民生活、工作和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地位也在不断上升。让人们在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以其作为自身行为的指导思想,能够提升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从而提升全民族的文化知识素质,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式。

一、我国非遗的主要特点

(一)无形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中华民族五千多年传承过程中积累并总结下来的智慧结晶,在国民知识创新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导致相关技术濒临消失。这种精神文明和技巧技能并没有客观事物作为依托,导致在继承的过程中没有明确的载体的出现,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无形性的特点。

(二)传承性

文化是人们在不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所总结的经验和教训,因此,是先人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智慧。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过程中,经历了数代人的努力,才得以保留,这种以生命形式存在的载体形式,时刻表现出传承性的特点。

(三)口头性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过程中,最主要的传承形式在于家庭传承和“师门传承”两种方式,在传播过程中,为保证人类文明传递活动的质量和效率,和传递的隐蔽性和独特性,在人类文明传承中始终采用口口相传的方式,言传身教。

(四)可塑性

在人类文明传承的过程中,始终展现出可塑性的特点,并始终表现在创新发展等方面。在新中国的构建过程中,人类文明传承、传播者在积极进行文化创新时,始终在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和养分,并在其基础上创作出许多优异的艺术作品。因此,在人类文明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时刻表现出可塑性的特点。

二、群众文化在非遗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足

在群众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及时认识到非遗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性,且与自身的生活格格不入,普遍认为保护和传承的意义不大。相关不笨不能做到及时宣传,或宣传力度不大,导致群众不能对非遗产生保护意识。

(二)群众对非遗不认同

由于自身的属性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和传统的文化形式有着一定的区别,不能融入人们的生活当中,并得到群众的认可。一些地区的文艺形式较为古典,不能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特点和人们的价值观念,导致许多艺术作品不能有效的和当代人们的价值观念相融合,很难进入群众的生活当中。

(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还原度较差

在非遗保护和传承发展的过程中,受到语言文字、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社会背景等各种因素影响,人们不能理解有着深度思考的古代艺术,一些优秀的文化形式已经不能得到保留,人们无法进行艺术作品的高度还原。

同时,在经济社会的主流思想下,一些非遗已经严重商业化,面目全非,还原难度极高。尤其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一些优秀文明遭受不连续的传递关系,导致不能对文化作品进行准确理解和继承。而,目前的非遗宣传手段较为单一,受到场地、条件、资源等各方面的限制,导致了文化传播活动呈现出局限性。

三、群众文化在非遗保护和继承中的主要作用

(一)在进行非遗保护的过程中,加速群众文化的建设

非遗的存在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内容息息相关,在发展群众文化的过程中,对其保护和继承,是群众文化不断发展的有力保障。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发扬,能够有效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 因此,在群众文化的传播中,要与非物质文化议程有机结合,让公民在进行艺术鉴赏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生活品位和艺术素质,将非遗传承成为群众文化发展中的途径,既保护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又能有效提升公民的艺术修养,丰富群众文化的形式。

(二)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增加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中华文化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诞生了许多优秀的爱国主义人才,并将自身的思想和故事遗留下来,并始终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的过程中,以其优秀的爱国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念想结合,能够适应当代发展的主题,使公民以传统文化为自身行为的衡量标准,形成优秀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在进行优秀文化的继承过程中,公民能够感受到中国文化独有的魅力,从而建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升公民的政治素质、文化素养、道德修养,进而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继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非遗保护和传承的过程中,创建新的文化形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依然存在民间。群众文化产生于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是最贴近人们生活的一种文明形式,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在群众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产生,受到人们的接受和认可。推动非遗保护与传承,要始终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通过宣传和推动活动,促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以非遗保护作为艺术作品创作的文化基础,能够更加使群众文化形式更加多样化,艺术作品多样化。在传统文化中吸取艺术创作的养分,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创新和创作,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艺术作品,使其更加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适应人们生活和工作需要。

(四)提升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转变人们的价值观念

文化在人们認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产生,并在人们不断对世界产生认识以后发展出来的,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进行非遗的理解和熏陶,能够帮助人们理解美、感知美和创造美。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人们日常行为的准则,能够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获得人生智慧,转变人民的生活方式、思想方式和价值观念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古代的独特艺术形式,和人类的创新创造活动的杰出作品,是人们对生活向往的一种情感表达,在人们对它进行欣赏的同时,能够体会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发展时,能够将强人们的文化传承观念,和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和文化观,在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优秀的整体观念,提升人们的文化自信心。

结束语:

总而言之,当今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特殊性,丰富和充实人们的生活内容,转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提升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和品味,是有效提升人们生活方式的有效途径。群众在对人类文明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完成了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能够有效促进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饶勇,杨岳轩,罗新.剪纸艺术类非遗生产性保护实践效果探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006:85-92.

[2]石莹.“非遗”语境下新昌调腔的调查与分析[J].黄河之声,2018,14:126-127+143.

[3]万宁.喧嚣下的务实主义——将文化馆打造为非遗保护区域性综合服务平台[J].中国民族博览,2017,01:66-67+76.

[4]饶勇,杨岳轩,罗新. 剪纸艺术类非遗生产性保护实践效果探析[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0(06):85-92.

[5]石莹. “非遗”语境下新昌调腔的调查与分析[J]. 黄河之声,2018(14):126-127+143.

猜你喜欢

群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关于当前群众文化工作的冷思考
浅论基层群众文化紧跟时代步伐
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相关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