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重修热”现象探析

2020-06-15李静

高教学刊 2020年18期
关键词:教学管理教学质量

李静

摘  要:重修是高校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保证。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重修不仅是获得课程学分的一种补救手段和措施,也将成为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提升自我、追求个性化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和途径。文章从教师、教务教学管理者和学生角度分析了大学生“重修热”的成因,并提出三点建议,为大学生“重修热”降温。

关键词:重修热;教学质量;教学管理;学习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18-0024-05

Abstract: Courseretaking is an important link in the teaching work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a strong guarantee for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In the new era, course retaking is not only a remedial means and measure to obtain course credit, but also an important means and approach to stimulate students' learning potentials, enhance themselves and pursue individualized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the "Course-retaking Fever"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puts forward three sugges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eachers, teaching administrators and students to lower the temperature of the "Course-retaking Fever" of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 "Course-retaking Fever"; teaching quality; teaching management; learning management

一、問题的提出

重修是高校学分制管理的一项制度,也是大学生选择重新学习的一种方式和手段。传统的重修生通常是指所学课程的期末成绩不及格,补考后仍不及格的学习基础较差或学习自制力不强的学困生,重修制度的实施旨在帮助学困生在学习年限内申请重新学习该课程并通过考核而获得该课程的学分。

进入新时代,随着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本科教育教学的深化改革,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大学校园里悄然刮起了“重修风”,而且此风有越刮越强之势。重修生队伍里既有传统的学困生,也有已获得课程学分的普通学生,甚至还有学优生。

2019年10月,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高校提升学业挑战度,强化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过程和教学考核等方面的质量要求,严格教育教学管理,严把考试和毕业出口关。该《意见》的实施势必助推“重修大军”的形成,如何应对大学生不断升温的“重修热”俨然成为高校不得不面临的新课题;在突如其来的疫情下,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在线教学中,新时代“常态化”的重修教学要如何应对,是当前各高校迫切解决的新问题。

二、大学生“重修热”现状

(一)重修生的构成

在本科学习阶段,每个学生都可能有重修课程的要求或需求而成为重修生,因此,新时代的大学重修群体呈现多层次化,大致分为四个层次:1. 补考成绩不及格的学生;2. 期末成绩不及格或因其他原因未获得课程学分的学生;3. 期末成绩及格,但未达到学位课程成绩的学生;4. 期末成绩及格且达到学位课程成绩的学生。其中,第1、2层次的重修生为“传统型”重修生,属于以获得课程学分为目标的“被动式”重修生,第3、4层次重修生为“提升型”重修生,属于以提升学分绩点为目的的“主动式”重修生,详见图1。

如图1所示,新时代的重修生不再是“学困生”的代名词,既有“传统型”和“提升型”之分,更有“被动重修”和“主动重修”之别。随着大学校园重修生在数量、规模、层次以及需求上的变化,高校的常规教学质量、重修教学管理、重修教学质量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等必将随之发生变化。

(二)重修课程的分布特点

相关调查研究结果显示[1][2],在地方普通本科院校,传统型重修生遍布每个年级,而且几乎每门课程都有学生重修,但是其分布具有一定的特点。从年级分布上看,大二、三年级学生申请重修的比例远远高于大一、四年级;从专业分布上看,理工科学生重修比例远远高于文科学生;从重修课程分布上看,理工科基础类专业课程,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线性代数、微积分等,和通识必修课程《大学英语》的重修比例都很高,存在二次甚至多次重修的现象。

以《大学英语》课程为例,笔者所在高校在2016年之前,每学期申请重修的学生不足百人。但是在2016级学生入校后,重修生的数量成倍上升,而且近4年来重修生数量居高不下,始终占据必修课程之首,详见表1。

(三)重修方式

目前的重修方式主要有三种:插班重修、开班重修和自学重修。插班重修是指重修生插到低年级开设重修课程的班级,和该班学生共同学习,此种方式的重修生可以系统地重新学习该课程;开班重修是指申请同一门课程的重修生达到一定人数(如30人以上等),可单独开班教学;自学重修是指重修生申请“免学不免考”的形式完成重新学习,即平时可以不跟班上课,但是必须参加相应的考试,如期中、期末考核等,如图2所示。

插班重修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课程重新学习,但是由于重修生的课业压力和心理压力,在主观上和客观上,他们都无法保证插班学习的时间和质量,加之教师不愿接收插班重修生,故真正能够插班重修的学生比例不大。由于有限的师资力量,实际上能够提供开班重修方式的学校并不多。自学重修方式相对自由,压力小,可以有效利用“碎片时间”,但是对于学习自控力不强的重修生,重修学习效果无法保证,往往出现“修了也白修”的现象。

(四)重修教学管理

教务教学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发布重修报名通知、收纳重修费和重修数据汇总等基础性工作,重修教学及其他工作疏于管理,重修方式大多采取简单的“一刀切”处理方式。重修生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使其在高校教学中常被边缘化,时常遭受冷眼和慢待,被推来推去,申请课程重修过程较费周折,在学习过程中重修生缺乏信心和积极性,没有安全感。以笔者所在高校《大学英语》课程为例,无论哪个层次的重修生,只能选择跟班学习的“插班重修”方式,或者选择“免学不免考”的自学重修方式,疫情期間的重修课程申请和重修教学工作全部推迟延后。

(五)大学生重修课程研究现状

笔者分别以“课程重修”、“重修课程”、“重修课”以及“重修教学”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检索到的文献分别为33篇、28篇、18篇和30篇,除去重复和不相关的文章,有关“大学生重修问题研究”的文献总计不足百篇。研究者来自普通本科院校、独立学院及高职院校,既有大学专业教师,也有高校教务人员,几乎都是围绕着如何完善重修制度,提高传统型重修生的重修质量而开展的实证研究和策略研究,缺少有关重修的深度研究。针对主动提升型重修生的描述,只是寥寥几语,极为有限。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重修问题始终没有得到高校应有的重视,重修教学被边缘化、形式化。学界针对主动提升型重修生的关注和研究处于盲点状态,难以找到相关的研究资料和文献,已有的大学生重修问题研究广度及深度都有待于拓展和挖掘。

三、大学生“重修热”现象剖析

从表象上看,大学生“重修热”现象属于一种好兆头,标志着大学生的学习观念已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对校园学习风气的建设起到积极向上的作用。但是从高等教育教学管理角度看,大学生“重修热”现象实质是一种警示,也是一种倒逼行为,倒逼高校教学管理者和教师去反思为什么会有越来越多的重修生。

(一)大学基础阶段的常规教学低效

总体来说,新时代大学新生的入学成绩和学习能力都好于以往,但是宥于高中时期的学习方法和管理机制,大学新生整天忙忙碌碌,实则碌碌无为,度过大学“蜜月期”之后,便逐渐失去学习的动力和努力的方向。在课业压力相对小、课程难度相对低、学习时间相对宽松、学习氛围相对轻松的大一、大二阶段,一部分学生学习上漫不经心,学习成果与心理预期有落差,甚至成为“挂科”一族,糊里糊涂地走上重修之路。

世界各国大学都存在着大学新生不适应大学学习的问题,而且大学新生能否适应,适应得快与慢、好与坏,都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情感的发展状况和学业的成功与否”[3]。因此,作为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接口”,成功的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和大一阶段的课程衔接教学是必不可少,而且至关重要。低质低效的大学基础阶段(大一、大二阶段)常规教学会导致大二、大三年级重修生数量大幅增多,此类现象在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屡见不鲜。

(二)重修教学管理不到位

重修教学管理是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仅包括组织重修报名、督促重修费用缴纳和开展重修教学,更重要的职责体现在对重修课程教学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和对重修生的人性化管理。然而,教务教学管理部门往往缺乏重修课程教学的过程管理,甚至没有管理,而且重修效果验收和考核标准比较单一。对于大多数被动式重修生来说,重新学习最终发展成“不修也得修,修了也白修”的结果,而对于学有余力的自我提升型重修生来说,往往是“不修还想修,修了也白修”的结局。

(三)学生学习管理缺少科学指导

导致大学生“重修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自身的学习管理能力差、甚至有些混乱,而且缺少教师及时和科学的引导和指导,欠缺合理的时间管理方法和自主学习方法。主要表现在大学学习目标不明确或没有目标、沿用高中阶段的学习方法应对大学课程的学习、学习积极性不高、对教师的依赖性强、思维定势严重等,这些现象主要出现在大一和大二阶段,是大二和大三年级重修生比例大的主要原因。

此外,有些重修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存在“重修必过”的侥幸心理,学习的自觉性和自律性差,即使插班重修课程,重修效果同样欠佳,还破坏原班学生的学习氛围,这也是任课教师不愿接收这类学生插班重修的主要原因。

四、大学生“重修热”引发的思考

大学生“重修热”现象的产生说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有重修课程的要求或需求,不论是因没有通过学业考核而采取的“不得已而为之”的被动式重修,还是因未达到预期学业成绩的主动式重修,他们选择重修的首要目的是提高课程的学业成绩,同时培养学习独立性和追求个性化发展。遵照《意见》所提出的“提升教学过程和教学考核等方面的质量要求”,切实解决现行重修制度存在的问题,为大学生“重修热”降温,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赋能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升常规教学质量

根据《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础类专业课程和通识必修课程基本上都在大一和大二阶段开设,而这些课程重修率之高的原因之一是学生大多处于浅层学习状态和常规教学的低质化。

赋能教师的主导作用,实施“赋权增能型”的课程教学,促进教学共同体和个体的协同发展。通过有效开展高中与大学课程衔接教学,加强大学基础阶段的常规教学,帮助大学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引导学生树立学业目标和生活目标,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稳步提高,最大可能降低基础类专业课程和通识必修课程的重修率。

建立师生沟通平台,赋能学生的主体性发挥。通过沟通平台搭建師生心理桥梁,矫正学生不良的学习态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业追求。

(二)增强教务管理者的责任意识,提升重修教学质量

1. 强化教务管理者的责任感

高校教务教学管理的职责不仅体现在常规教学过程的监控,还包括重修教学过程的监管。为适应大学生“重修热”的新形势和本科教学改革的新要求,教务教学管理者要践行“人本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管理理念,制定相应的改革政策和措施,实行人性化的教务教学管理模式,迅速由“行政管理”向“人文管理”转变[4]。加强教学督查、督导和督学制度,创新特色的重修模式和考核方式,为各层次重修生提供方便的教学条件,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满足他们在学习方式上的不同需求。

2. 创新重修课程的教学模式

重修教学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保证。基于区域性人才培养目标,各高校应结合本校的办学特色和教学资源,兼顾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制定校本特色的课程重修模式。以广西民族大学《大学英语》课程为例,经过梳理与重组不同的学习资源,采取线上与线下混合式学习方式,创建“混合式多语种教学”的重修模式,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避免传统重修模式中的“想上课,时间冲突;不上课,考试难过”的矛盾[5]。此外,大学英语学困生可以选择“第二外语(东盟语种)课堂学习”的方式,获得学分顶替大学英语课程的学分,也可以为提升型重修生和所有本科生提供学习第二外语的机会,详见图3。

3. 丰富重修课程的考核方式

考试是评价体系中的一种手段,但不是唯一的考核标准,重修教学要强化阶段性和过程性考核和评价。将考核内容模块化处理,课程的考核方式、考核时间和考核内容应丰富多元、灵活多样,除传统的笔试外,还可以通过小论文、微讲座、个人秀、团队作业、课堂讨论、口试、教学展示、学科竞赛、社会服务等形式,纸质考试、机考和网络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全方位、多维度地考查和评定学生的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避免期末一次性考试带来的过度紧张和时间冲突问题[6]。

(三)制定合理的重修计划,提升学生重修成果的满意度

影响重修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除了重修学生层次、任课教师队伍、教学条件、学习氛围和教学管理水平之外[7],重修时间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科学合理地安排重修时间,可以减少重修生的学业压力和心理压力,最大化实现重新学习的目的和目标,基础知识和能力双提升,反之,在焦虑急躁的状态下,重修效果不但无法保证,甚至是“修了也白修”的结果,不仅浪费时间、金钱和教学资源,又增添不必要的烦恼和心理负担。

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申请课程重修的时间有一定的规律性。无论是学校要求还是学生个人意愿,重修生几乎都是在升入高一年级时马上申请下一年级该课程的重修,造成课程拥挤、时间冲突等问题,实际上大可不必,尤其是专业类基础课程和通识类必修课程。对于需要重修此类课程的重修生来说,可自行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客观分析重修的原因,设计“私人订制”的重修计划,合理安排申请重修课程的时间,选择在自己学业相对轻松、学习压力相对小的学期申请重修,比如大四阶段,避开学习课程比较集中的大二和大三阶段。主动提升型重修生可将重修计划纳入个人的大学学业规划中,尽量排除课程安排、学习时间和课业压力等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使重修达到最佳的效果。

五、结束语

重修生的刻板印象使重修制度被视为学困生获得课程学分的一种补救手段和措施,但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重修将成为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提升自我、追求个性化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和途径。因此,从学习主体的角度看,课程重修不仅是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弥补,也是新时代大学生学习独立性、自主性和探究性的“自我培养过程”[8]。

作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重修制度的改革创新必须与时俱进,秉承“人本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理念,切实彰显教务教学管理者的责任感和教师作为“引路人(guide)”的使命感。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本科教育教学深化改革以及本科人才培养层次化、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进程中,常规教学和重修教学并重,协同助力大学生的终身教育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让大学生真真切切体验到“学了不白学”、“修了不白修”的获得感。

参考文献:

[1]陈田田,杨永高,葛洁琨.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重修现状分析及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4(9):212-214.

[2]汤剑灵.高校大学生重修现状调查分析[J].科教文汇,2011(10):28-29.

[3]龚放.大一和大四:影响本科教学质量的两个关键阶段[J].中国大学教学,2010(6):17-20.

[4]程良龙.影响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因子的逻辑诊断与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69-72.

[5]王非,杨彬彬.慕课时代的本科生重修架构的设计[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6(8):58-59.

[6]张常宾.大学课程重修教学质量影响因子分析与提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9):50-52.

[7]王同坤,马爱林.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影响因素分析与保障体系构建[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7-11.

[8]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教学管理教学质量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双减”背景下农村初中教学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云模型及其在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谈如何提高初中历史线上直播的教学质量
浅析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协调各种关系学习先进理念完善管理制度
大数据视角下的高校教学管理探讨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部分)
云教学管理平台在教学运行管理方面的运用
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