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赏析

2020-06-15梁钧豪

视界观·上半月 2020年5期
关键词:古典音乐贝多芬

梁钧豪

摘    要:贝多芬是18世纪德国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在他一生中,为世界音乐贡献了大量的音乐作品,而在他人生前期的作品之中,特别以《悲怆》奏鸣曲最突出特别。《悲怆》的创作理念与贝多芬儿时经历、后来发生的失聪及社会的动荡是密不可分的,另一个角度来看,《悲怆》的取名也许是为贝多芬后半生不尽如人意的生活埋下了伏笔和成为了一个写照,但本身更表现出英雄般不屈服的信念和毅力。文章从《悲怆》的三个乐章中音符的律动以及表达的思想情感进一步来赏析这篇伟大的杰作。本篇我们一起对《悲怆》奏鸣曲做出一个欣赏和分析。

关键词:贝多芬;古典音乐;《悲怆》

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作品第 13 号,创作于 1798 年至 1799 年初,作品是创作并献给他的赞助人与仰慕者利赫诺夫斯基王子。此曲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之顶峰的杰作,也是唯一让贝多芬亲自写下标题的曲目,因其戏剧性的优美旋律而成为世人所熟悉的作品。本曲无论在内容、旋律和结构等诸多方面,都渗透着一种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这也是贝多芬等德国音乐家共有的特质。本曲的演奏技巧并不太难,因此被演奏的机会也非常之多,更是许多钢琴初学者爱不释手的曲目。关于“悲怆”这个词汇,与贝多芬后半生那感人肺腑而又凄怆深刻的悲剧性生活还有相当的一段距离,因为这毕竟是他的早期作品。史科托把这部作品与《罗米欧与朱丽叶》比较,指出两者间存在共通的[青春哀伤感]第 23 号钢琴奏鸣曲由于前后两个乐章如暴风雨般有万钧一发之势而为出版商命名为热情,而[华尔斯坦]是在贝多芬制作最辉煌阶段的作品,给人以一种辉煌与壮丽的效果,钢琴大师54年在美国录制的这盘唱片,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作品中动人心强的人生激情。

全曲分为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

从引子开始,已经开始在为全曲的主题作出铺垫和映照,它实质上是作者情感矛盾因素的冲突、反复变化,是沉重的、低落又激烈的发号施令和压力以及苦恼之间的对比,而命运阴沉的压力,附带着却是痛苦的叹息,它有时暗示的是明亮的希望,有时却是可望不可即的绝望感觉, 这乐章的引子是贝多芬激烈的情感碰撞和具体逻辑强度的思维最完美的杰作,它的音调极其富有表现力,它的速度、感情处理以及节奏等等方面与快板部分保持了同一个旋律波动,其复杂精致的旋律线条仿佛隐藏了一些想说而又说不出口的语言,成为内心活动可塑的音乐形象和一种力量的积压而逐渐变得躁动起来。呈示部所采用的积极节奏和不断运动,很容易使人像是看到大海里漂泊的巨轮风雨飘摇的感觉,像卷起巨浪拍击岸上的礁石一样,为了使内容和表达回到统一,贝多芬非常天马行空的使用了统一的节奏脉动,它充满了快速变化的旋律节奏,充满了他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快板部分的旋律进行是以二分音符为单位,而引子和快板部分也在尖锐对立中求得共同的统一,要求节奏绝对准确,不允许有丝毫的自由,往上升的渴望支配了快板主题的所有部分,一种使内心获得自由的解放感,使乐思与连贯性形成统一。在分解八度轰响的背景上,主要主题用断奏弹出,暴风雨般向上和向下的冲动带有极强的威武激动的因素,充满了激昂的意志力。副主题的寂静,是一段优美非凡的旋律,表现出即兴的狂喜之情,具有那个时代不凡的“浪漫派色彩”的调性,但也只是假象的安宁,只是喘一口气,心脏的不安仍在跳动,整个音乐几乎使生理上产生呼吸紧迫的感觉,它集中反映了贝多芬钢琴艺术上的热情的幅度。展开部是简练紧凑的,但又含有新的感情细节,引子的动机与快板的动机相结合,紧密的突进到快板的内部,成为巨大的统一性的根源,整个音响好像在遠离、减弱,乃之又产生了铃铛般的铿锵声,有如旋风袭击着一切,我们可以从中听到悲惨的呼吸、凄凉的哀诉,清晰地表现出贝多芬急躁的冲动和钢铁般的意志。再现部又以变奏、扩大和缩小的手法,重复呈示部的成分。总之第一乐章以贝多芬所典型热忱的信念和刚毅的公式为结束。

第二乐章:整个乐章的结构贯穿着主题的叙述条理和令人震惊的旋律紧密感,极其宽广的旋律出现在十六分音符均匀的进行背景上,音乐的走向及陈述时比较 自由的,音和音之间稍有朗诵音调的性质,当声音成四声部旋律时,犹如男女声二重唱,这是人们在倾诉内心的愤恨,唤起对现实中的各种压迫的不满和吼声。激荡的旋律和密集的排列一步一步循序渐进的带领我们走入他所创造打的那个世界之中,乐章的确凝结着贝多芬的崇高构思和苦心雕琢的技艺,同时也预示了遥远的后期创作世界。我们可以看到这乐章与第九交响曲很相似,可以说,其构思的广阔、思想的深刻、形象的丰富已达到惊人的程度。可以说这部分的表达非常有感染力,为后来的演奏者和创作者所感叹和追捧,更体现了贝多芬令人惊叹的音乐才能和创作能力。

第三乐章:在这乐章中,忧郁思乡的情绪一直保持到曲终,快乐的情绪始终未能占据上风。由于激烈的表现出不安与动摇的气氛,掩饰不了几份神经质的感觉,贝多芬在这里治疗了内心的创伤,似乎在寻找摆脱生活暴风雨的避难所,在森林和田野中、在天空中寻找感情的发泄。这个乐章无论在音调、织体的气氛和写法上都带有与第一乐章相同的性质某种满了戏剧性的矛盾和悲壮的情绪,但并没有正面回答和解决第一乐章所呈示的矛盾,整个音乐那种排山倒海的热情是显 而易见的。在受苦难的相互敌视的人类和对人的温存、大自然的幸福这二者之间择一得问题是贝多芬经常思考的。在尾奏激烈的热情爆发中,降 A 大调的主要动机像远方安慰的幻影突然以弱音出现,不禁使我们找到了结论:内心要平稳,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勇敢地去斗争。紧接着那千军万马般往下奔腾的最强奏音阶,好像刻意把所有的一切粉碎那样,这种轰轰烈烈的结束手法,实在是天才式的构想,显示了贝多芬大胆的作风。第三乐章c小调,4/4拍,快板的回旋奏鸣曲式。这个乐章的主题与第一乐章的副部主题有些相似之处。它运用了大量的连线,弹奏时在各乐句乐段的结束处要适时地提起手腕,这样既能表现出乐句乐段的结束又能让手臂适时得到休息。最后,乐曲结束在c小调上,它用坚定有力的主和弦给了自己一个肯定的、充满信心的回答。

猜你喜欢

古典音乐贝多芬
浅析古典音乐欣赏的技巧
贝多芬只有一个
乐随心动与古典同行
论古典音乐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没良心”的贝多芬
浅析在音乐教学中影响学生提高古典音乐欣赏水平的因素
听点古典音乐
白岩松与刘雪枫对谈:古典音乐与我们的生活
贝多芬的故事(下)
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