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良AAO工艺处理低浓度碳源废水的优化分析*

2020-06-13柯浪文周少奇

贵州科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碳氮比硝酸盐碳源

柯浪文,陈 轩,周 伟,周少奇,3▲

(1广州市沥滘污水处理厂,广东 广州 510290;2贵州科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3华南理工大学 环境与能源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1)

0 引言

AAO工艺是生活污水的常规处理工艺,所研究的污水厂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污水管网系统主要采取合流制,导致进水碳源偏低,碳氮比较低容易导致脱氮效果低下及污泥浓度下降,进而影响传统AAO工艺的脱氮除磷效果[1-2]。进水碳源过低时,通常做法是另投加有机碳源[3-9]。出于节约成本考虑,在不另投加碳源基础上,通过优化AAO工艺主要因素,尽量保证生化系统的脱氮除磷处理能力。

1 工艺概况

1.1 改良AAO工艺简介

污水厂共有1#、2#两条污水处理线,以1#线为例,工艺流程如图1。污水分别进入预缺氧区和厌氧区,然后进入缺氧区,最后进入好氧区,好氧区共有7条廊道。好氧区出水汇合后,经二沉池泥水分离后进入滤池,再经过消毒外排河涌。污泥回流到预缺氧区,混合液回到缺氧区。

图1 改良AAO工艺流程图Fig.1 Flow chart improved AAO process

改良型AAO工艺是在原AAO工艺的基础上增设一个预缺氧段。微生物以进水中的有机物作为碳源,以回流污泥中的硝酸氮作为电子受体进行反硝化,从而消除厌氧段存在大量硝酸盐对厌氧释磷的抑制。通过向预缺氧、厌氧段两点配水,配水比例1∶6,有效平衡碳源需求[10-13]。

1.2 水质情况

该污水厂出水水质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的一级A标准,出水排入河涌。从表1可知,其设计进水水质和1月实际进水水质差异较大。

表1 设计进水水质与实际进水水质差异Tab.1 Difference between design water quality andactual water quality

按设计进水要求,预设碳氮比为4,预设碳磷比为35,但实际进水COD仅为设计值66%,碳氮比为2.98,碳磷比为23.77。同时进水量不足,实际污泥负荷仅为设计值的58%。实际进水碳源偏低,与设计值相差较大。当进水COD/TN比较低时,由于反硝化所需的电子供体不足,系统脱氮效果降低。当进水C/P比较低时,由于碳源的缺乏不能厌氧充分放磷,系统除磷效果不理想[14-18]。

2 运行参数及运行结果

在实际进水碳源只有设计值66%,TN为设计值88.8%,TP为设计值97.5%,保持好氧DO,使厌氧正常,在19天长泥龄条件下,内回流130%,外回流80%,出水能稳定达标,符合国家一级A排放标准。

表2 各运行参数数据表Tab.2 Operation parameters

表3 改良型AAO进出水水质表Tab.3 Inlet and outlet water quality of improved AAO process

3 实验材料与方法

采样时间为2017年9月至2018年5月,监测采样点为污水总进水口以及出水口。采样频率为每天一次,时间为上午9点,使用采样瓶采集完之后立即送往污水厂水质分析室进行测定。COD、总磷、硝酸盐氮当天测定。

当污水中C/N>3~5时,即可认为碳源充足,勿需外加碳源[19]。实际进水C/N为2.98,进水碳源略低,碳氮比失调。通过长泥龄,利用污泥自身氧化补充碳源。活性污泥自溶释放出来的有机碳称为内碳源,为常规碳源的十分之一[19]。通过内碳源的补充,使系统中实际C/N>3,达到碳氮比最低要求。缺氧段有足够碳源时,增大内回流可以提高脱氮效果。实际进水碳氮比低,内回流越大,带回缺氧段的硝酸盐越多,在碳源不充足条件下,反硝化速率不高,只会增加动力消耗[20-22]。

因进水COD、氨氮低于设计值,氧气利用少,曝气池出水容易DO偏高,回流液携带的DO高,就会导致厌氧段和缺氧段的微氧环境受到破坏。在厌氧段前增加了预缺氧段,克服了传统A2/O工艺的固有弊端,预缺氧段有效反硝化,避免了厌氧段的厌氧环境受到破坏。在预缺氧段,微生物利用从沉砂池输送过来的14%的污水提供的碳源,对来自二沉池的回流污泥中的硝酸盐进行反硝化,将硝氮还原成氮气,消除了回流污泥中硝酸盐对后续厌氧段聚磷菌释磷的干扰,从而保证了除磷效果[23-24]。

4 结果与讨论

4.1 进出水COD关系分析

污泥负荷低,污泥活性弱,抗冲击能力差,COD处理效果易受影响。通过对2017年9月至2018年5月的进出水COD关系分析,得到图2。

图2 进出水COD分析图Fig.2 COD analysis of inlet and outlet water

从图2可知,进水COD在220~250mg/L时,出水COD稳定在12~13 mg/L之间。当COD在250~300 mg/L时,出水COD会随进水有上升变化。当COD小于220 mg/L时,出水COD小于12 mg/L,且不会随进水COD变化而变化。污泥负荷偏低,污泥活性弱。当进水COD在220~250 mg/L,COD碳源总量刚好满足系统活性污泥的需要,剩下12~13 mg/L难生物降解碳源。在当前污泥活性弱情况下,最佳的进水COD为220~250 mg/L。

4.2 预缺氧段分析

通过设置预缺氧区,可以使回流污泥中的硝态氮充分反硝化,尽量减少厌氧段硝氮的存在,避免硝氮对释磷的影响。对DO、进水COD和预缺氧反硝化量进行跟踪,结果如表4。

从图3和表4 可知,当DO为0.36 mg/L、DO为210 mg/L时,反硝化量最大。而DO为0.3 mg/L时,反硝化量较DO为0.36 mg/L时小,是由于受到碳源变小影响。而DO为0.57 mg/L时,反硝化量比DO为0.3 mg/L时的反硝化量要大,是由于碳源变大所致。而COD为180 mg/L时,反硝化量较COD为168 mg/L时小,是由于DO变大的原因。因此,反硝化量受到DO和COD共同影响,碳源被用于反硝化脱氮时提供电子供体,氧抑制硝酸盐还原酶的形成,而反硝化量受进水COD影响更大。故,优化反硝化时,需充分考虑进水COD的影响。

表4 DO、进水COD和反硝化量关系(单位:mg/L)Tab.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O,influentCOD and denitrification

由表4得出图3。

图3 DO、进水COD和反硝化量关系图Fig.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O,influent COD and denitrification

4.3 缺氧段分析

聚磷菌分为两部分,反硝化聚磷菌和好氧聚磷菌,反硝化聚磷菌可同时利用氧或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对缺氧区前中末三段取水样检测,结果得到表5。

表5 缺氧区前中末水质(单位:mg/L)Tab.5 Water quality in pre,middle and late stages of anoxic zone

由表5得到图4。

图4 缺氧区前中末水质变化Fig. 4 Change of water quality in pre,middle andlate stages of anoxic zone

从图4可知,缺氧前中末三段,硝氮呈下降趋势,前中段比中末段的下降更快。而COD和TP均有先降后升的现象。缺氧条件下发生的主要反应为反硝化除磷,硝酸盐首先与外碳源发生反硝化反应,同时伴随磷的吸收。待外碳源耗尽时开始利用胞内储存物作为碳源发生反硝化。利用胞内储存物时,活性污泥发生自溶,COD升高的同时,TP也升高。优化碳源,利用内碳源来补充碳源不足时,要注意对TP的影响。

4.4 结论

采用多点进水改良的A2/O工艺取得了较好的脱氮除磷效果,说明在传统A2/O工艺厌氧池前增加预缺氧池,而且经过预处理的污水多点分配进入生化池,可以在低碳源条件下,优化生物脱氮除磷效果。

1)在低碳源的情况下,通过工艺优化,可以确保正常处理效果。

2)污泥负荷低,污泥活性弱时,存在最佳进水COD。该厂目前最佳的进水COD为220~250 mg/L。

3)硝氮削减受到DO和COD共同影响,反硝化量受进水COD影响更大,优化反硝化时应充分考虑进水COD的影响。

4)优化利用胞内储存物时,活性污泥发生自溶,COD升高的同时,TP也升高。

猜你喜欢

碳氮比硝酸盐碳源
硝酸盐并不致癌还或有益处
缓释碳源促进生物反硝化脱氮技术研究进展
竹豆间种对柑橘园土壤化学性质及微生物碳源代谢特征的影响
不同碳源对铜溜槽用铝碳质涂抹料性能的影响
内蒙古草原露天矿区复垦地重构土壤碳氮比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新型复合碳源去除工业综合园区废水中硝酸盐试验研究
不同碳氮比培养基对泰山赤灵芝农艺性状的影响*
短期水分胁迫影响巴旦杏植株对硝酸盐的吸收
一种阴离子交换树脂的制备及其对饮用水原水中硝酸盐的吸附效果
基蘖肥与穗肥氮比例对双季稻产量和碳氮比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