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2020-06-12彭瑞良

新丝路(下旬) 2020年6期
关键词:大思政思政课程课程思政

彭瑞良

摘 要:随着“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其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但从目前的探索来看,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方案尚在形成之中。在“课程思政”的研究与实践中,存在发展不平衡、教育主体积极性不高、内容体系构建不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贯通不强、教育深入性不够、教育方法不活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大思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党的十九大提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人民的信仰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而是通过不断教育学习逐渐树立起来的。”作为高等教育一个类型的高职教育,立德树人亦是其根本任务。新时代,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和可靠接班人。欲提高育人的实效性和学生的获得感,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都要守好一段渠,大通育人微通道,打造育人同心圆,形成人人处处时时的“立体思政”势在必行。

为了直观清晰地反映当前陕西地区高职院校 “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课题组在陕西区域内一些典型职业学院对一些学生及部分老师中进行了一项主题为“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现状、问题研究”的抽样调查,共发放400份问卷,收回389份,回收率为97.25%,有效率为94.25%。调查问卷调查和调研、访谈,总起来说,我省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近年来取得了一些进步,但也存在的如下主要问题:

一、“课程思政”教育发展不平衡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以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以来,各高校都加快了探索“课程思政”的步伐,对“课程思政”的建设做出不少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形成了几种模式:部分院校利用区位优势、专业优勢、人才优势和学科优势增设新课程,如西安美术学院的“一画一课”;有的院校按照“核心课程—辅助课程—专题讲座课程”的思路,通过专题设计、案例化教学、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等方式,正在探索构建立体交叉式的特色课程体系;有的是新开一门或几门类似于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选修课;有的是在专业课中融入一些德育内容等。

通过文献查询、调研发现,陕西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发展不平衡,在“课程思政你知道多少”、“你认为你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如何”的调研中,有近乎30%的普通高职院校学生对此不太了解、不怎么样,而60%左右的国家骨干、示范和省级示范却发展较好。有些院校如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和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转变较快,课程思政建设速度、效益日趋加快、显现。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正在实现课程思政向“领航校”转变,而绝大多数学校的课程思政建设还在路上。基本呈现“强者恒强”态势。此外,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的课程之间或者不同的教师之间实施课程思政也不够均衡。

二、“课程思政”教育主体积极性不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提高思想政治课实效性的关键是教师,又在3·18座谈会时提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并对思政课教师明确提出了“八个统一”和“六要”希望。同样,在教育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是教师。通过文献查询、调研发现,高职院校教师课程思政发展不平衡,部分专业课教师因学时短、课程任务重较少在教学中涉及德育元素,甚至少部分教师认为德育是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事情,而心里抵触;有的教师因自身学识水平的限制,精于专业课,或时政分析能力不足,或不愿进行材料搜集,不愿增加备课量;有的教师也很想进行课程思政,但苦于不得法或缺氛围导致实效性不高。在“您学校的专业课教师是否在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的调查中,超过60%的学生认为“有时”,只有不到6%的学生认为“经常”,还有5%的学生认为“从不”。可见,然而,高职院校教师情况落实课程思政情况参差不齐。

1.“课程思政”教育内容体系构建不全

毋庸置疑,在党和国家政策指引下,思想政治教育被提到一个很高的高度,并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实情况作为对学院的考核内容,故各高职院校普遍高举“德育生活化”和“全课程全学科思政”的大旗,但往往为了提高专业课教学质量,提升就业率和社会认同度,个别管理服务人员和教师误认为思政教育相对专业课较“软”。此外,大多数学院课程思政建设方案、标准尚在摸索阶段,很少能形成像上海大学的“大国方略系列课程”和“一院一课”,更多的学院只要能够在专业课中经常融入思政元素就不错了,至于融入的内容则相对比较松散,很少形成相对成熟体系,亦无相对标准,更多凭借任课教师的认知等强调,导致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在内容上一定程度存在“两张皮”现象。

2.“课程思政”教育方法不活

教学手段未能与时俱进,目前“课程思政”还是以专业课教师教授为主,辅以少许调查等实践教学,教授方法也是以讲授法为主,甚至在个别学校有部分教师为了体现“课程思政”元素,在专业课讲授中留出一段时间念时政新闻情况,有的采取生搬硬套、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和形式,甚至为了体现“课程思政”,出现“低级红”“高级黑”现象,而较少结合专业特点,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精神、职业道德、劳模精神等中挖掘思政元素,在讲授专业课的过程中融入家国情怀、法制意识、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精神等,像“盐”融入“汤”那样在润物无声中实现德育功能。

3.思想政治教育深入性不够

就目前而言,我国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深入性不够问题,很多思政课教师秉承社会为本的教育理念,更多的注重社会价值,部分教师因“合班”或“大班额”授课,往往忽视学生个体价值的实现。此外,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强调“三维目标”,但因学时紧、教学任务重、考试等原因,许多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自觉不自觉的侧重理论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及信仰教育很多时候流于形式,亦很少探索与专业课程、职业标准相衔接,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工匠精神、劳模精神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的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辅助思政课程体系,往往为思政而思政。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以来,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教师的教学理念逐步发生了改变。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的观念深入人心,专业思政、学科思政、课程思政教育结合的趋势越来越普遍,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职院校的地位逐渐凸显。

深度挖掘所有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或组建多学科、跨领域的师资团队,开发、新设蕴含思政元素的新专业课程,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成为趋势。此举也必将深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系统性、整体性和实效性。

4.“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贯通不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一方面,目前学校所使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国编教材本科和高职通用,虽然按照国家要求各个高校结合校情学情进行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转化,但因各校师资水平、重视程度等不同,出现课程内容交叉现象。在关于“您认为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否存在重复出现的问题?”这是关于学生对教育内容的了解状况和态度调查。超过半数受访者认为课程内容有重复交叉出现,甚至个别内容大中小学重复。由于认识等原因,甚至个别专业课教师误以为“课程思政”就是在专业课堂穿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这种越俎代庖显然本末倒置。

5.“课程思政”教育整体效益、效率不高

相关调查显示,随着认知发展、心智逐渐健全和教育深入,绝大多数高职生的思想道德状况积极向上,但与党和国家、社会对新时代青年的要求还存在差距。知行不一现象仍在许多大学生身上存在,不仅不符合大学生身份,也不合社会道德标准,令人疑惑的是大多数学生明明懂得道理,也知道应该怎么做是正确的,但往往表现的行为事与愿违。另外,相当部分学生在不同环境下行为表现也有所不同: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网上网下出现偏差,甚或面对不同对象行为表现出现偏差等,这种“言行不一”与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求一定程度上存在偏离,影响了“课程思政”教育的整体效益。

猜你喜欢

大思政思政课程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对高校思政课程创新的探索
传统节日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职业中专思政课程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