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镜头中的战“疫”温情

2020-06-12陈晔华

中国记者 2020年5期
关键词:汉明医疗队武汉市

记者:陈晔华

新华社摄影部

在“封城”76天后,4月8日零时起,武汉市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措施,有序恢复对外交通。尽管解除通道管控不等于解除疫情防控,但这一刻,我的心情也跟全武汉市人民一样激动,经过了那么多艰难困苦,现在终于迎来曙光。2月1日,我作为增援疫情报道一线的摄影记者来到武汉。回望这两个月,我见证了这里的人们与疫情战斗的日日夜夜,那点滴瞬间让我终生难忘。

一、凡人英雄

从1月下旬开始,来自全国各地以及军队的援鄂医疗队奔向湖北、聚集武汉,他们是冲在疫情最前线的白衣战士,是抗疫战斗中的精英部队。他们和武汉本地的医疗力量一起扛起了救治新冠肺炎病患的责任。除了医务工作者,在武汉“封城”的日子里,社区工作者、下沉干部、民警、环卫工人、志愿者等,竭尽所能为抗击疫情、维持城市运转作出自己的贡献,还有更广大的市民克服困难,坚守在家,足不出户,他们也为抗击疫情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月5日,我和同事才扬来到武汉市江岸区永清街道的仁义社区和吉林社区采访,刚到仁义社区,就碰到社区副书记李娟娟给一位独居老人送菜上门。由于疫情防控的要求,居民基本不能出门。老人、孩子以及困难群体,社区工作人员需要重点照顾,按需给他们送菜上门成为日常工作。这位独居老人的子女在武汉,但离老人家比较远,特殊时期不能来照顾老人,社区工作人员和邻居就成了老人最大的依靠。“他们都不容易,我们能帮的就多帮帮。”李娟娟说。我们拍摄了李娟娟为独居老人送菜、关心独居老人的身体等场景。

那天在吉林社区,我又拍摄了穿着防护服的吉林社区工作人员张敏为发热门栋的独居老人送药的场景。张敏给老人送完药下楼后,对我们说,她想到了自己家的老人,又想到成千上万的武汉老人,这时她的眼圈已经通红,泪水在眼眶里打转。这双隔着护目镜的眼睛分外明亮,这也许就是摄影的魅力,无需千言万语,只需一个眼神。

3月4日,我和两名同事一起跟随承担发热病人转运工作的志愿者刘浩采访,当天他没有任务。刘浩是东方航空武汉公司的一名空警,疫情暴发之后,刘浩从新闻里看到一个个医护人员,在隔离病区里忙碌着,全身的防护服穿得严严实实,工作间隙,并排躺在冰冷的地板上休息。刘浩曾无数次为这些逆行者泪流满面,他说“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武汉人,又是老党员,又是一名警察,还是国企员工,现在正是干事的年龄,多少也应该为这个城市做点贡献”,于是他报名成为负责转运工作的社区志愿者,为了方便随时到岗转运病人,同时避免感染家人,从2月5日开始,刘浩一个人住在为了女儿上学租的陪读房里。我们跟着刘浩来到他住的陪读房里采访,他说“妻子女儿都十分支持我的决定,只是怕家里老人担心,所以至今我还没告诉母亲”。因为很长时间没有见到女儿,他拨通视频电话和女儿聊了几句,关心女儿的功课,拍下这一瞬间的我开始理解,为什么武汉的疫情防控能取得阶段性成果,是因为有像这样千千万万的普通人舍小家顾大家,齐心协力、守望相助。

二、年轻人的担当

历史一再证明,每个时代的年轻人都堪当重任。就像新华社播发的一篇新媒体稿件中写的:“成长,有时很漫长,有时又在瞬间。一个人如此,一座城亦如此。经此一疫,是什么,让你一夜长大?”我在这些年轻人的身上看到了太多的闪光点。

□2月5日,武汉市江岸区永清街道吉林社区工作人员张敏为独居老人送药后想到自己家的老人和武汉千千万万的老人,不禁眼含泪水。

□3月7日,郑欣怡(中)在武汉中百仓储百步亭花园路店摆放打包好的蔬菜。

1997年出生的郑欣怡是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大三学生。疫情发生后,她主动报名参加志愿服务,不仅承担着在线“小老师”的工作,为父母在武汉抗疫一线的孩子补习功课,还在超市里帮忙分拣蔬菜,保障社区团购。

3月4日晚上,我们到郑欣怡家里拍摄她为山西太原的一名初三学生在线辅导功课。这名学生的妈妈是山西援助湖北医疗队的一名护士。3月7日,我们又跟着郑欣怡从她出家门开始一直跟拍到她在一家中百仓储超市帮忙分拣蔬菜,采访了大半天时间。她说,“16岁那年我生了一场很严重的病,病好之后就一直在想我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后来我明白了,人生是可以有厚度的,是可以站出来,实现更多的社会价值。”通过这两次的采访和拍摄,我做了一个图片小故事,它向社会传递了当代年轻人的价值观,展示了年轻人的担当。因为视角独特、采访扎实、信息量大被不少网友评论转载。

此外,我还采访了一名00后的社区志愿者余汉明。2000年出生的余汉明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学院学生,目前还未满20岁。今年寒假,余汉明从北京回到了家乡武汉后,疫情趋于严重,所在小区实施封闭管理,生活上出现了非常多的不便,而此时社区工作人员十分有限,并且全部投入到防疫工作一线,一时间很多日常生活问题无法处理。为了给社区居民提供物资保障,减轻社区的工作量,他毫不犹豫地报名成为志愿者,和其他志愿者一起为大家联络生活物资配送,为空巢老人和生活困难居民送爱心菜。在参加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余汉明似乎一夜长大,曾经对于自己身边的人并没有过多关注的他,现在能够耐心冷静地处理不同人的不同需求。我跟余汉明约了好几次想去拍摄他的工作和生活,但因为跟我自己的其他工作任务冲突,一直没有实现,留下了一些遗憾。

三、送别逆行者,他们和武汉人互存感激

从3月17日开始,部分援鄂医疗队开始有序离开武汉,返回家乡。有许多医疗队员在此期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离别之际,深情的眼泪、花开的期待、再见的约定,成为那几天我镜头里最动人的影像。我和同事在机场、高铁站、医疗队驻地等地用镜头记录下这一幕幕感人的离别场景。

□3月23日,武汉市第一医院医护人员在武汉天河机场为广东第14批援鄂医疗队送行。

□3月25日,在武汉西北湖,市民周女士带着孩子在樱花树下奔跑。

3月23日一早,我来到广东第14批援鄂医疗队驻地,这里正在举行一场送行仪式。准备护送他们前往机场的武汉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直属大队汉警快骑机动队早早就到了现场,他们向广东的医疗队员表达敬意,向医疗队员敬礼。来自广东佛山的这些医疗队员大部分难掩即将回家的兴奋,有一位在一旁默默擦拭眼泪的医疗队员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在拍摄了多张她流泪的照片后采访得知,原来这位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的护士钟燕妮觉得自己给武汉添了太多麻烦,也特别感谢为他们提供服务的志愿者的辛苦付出。

我坐上送医疗队的大巴车一路跟随他们到机场采访,沿途见证了驻地酒店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与医疗队告别、在家里透过窗户向医疗队员挥手致敬的武汉市民、路上向医疗队员致敬的标语等场景。到达天河机场后,来自不同驻地的广东第14批援鄂医疗队员会合了,他们在航站楼里合影,这时我观察到有一些医疗队员在朝大门外挥手,有的还蹦起来挥手,我顺着她们的目光看出去,原来门外有十几位穿着护士服的医务人员,她们高高举起的手朝里面的广东医疗队员挥舞着,中间还有一位医务人员用双手比出心形,我感觉这是一幅极佳的人物群像,高调的画面简洁明朗,逆光带来的柔和边缘让“白衣天使”的形象不禁跃然而出,于是我快步走到门前拍摄了几张照片,随后了解到,她们都是武汉市第一医院的护士,当天是特意过来送别广东第14批医疗队的,广东第14批援鄂医疗队在武汉期间,整建制接管武汉市第一医院4个重症病区,与她们这些本地医护人员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

四、唯有记录 才是历史

疫情期间,武汉市很多建筑物点亮灯光,打出“武汉必胜”“中国必胜”“武汉加油”等字样为武汉加油,增强了医务工作者等各抗疫战线的工作者和市民战胜疫情的决心和信心。在援鄂医疗队开始部分返程的那几天里,武汉的不少建筑灯光又打出很多向医务工作者表示感谢、致敬的标语:“白衣执甲”“逆行出征”“守望相助”“风雨与共”等。我连续几天夜晚前往武汉的多处标志性点位拍摄,想尽可能记录下这些珍贵的历史瞬间。

与此同时,我也希望尽可能多地用镜头记录下这座城市“封城”期间的状态,于是,我用零零散散的时间拍摄了一些武汉的街头巷尾,以及城市逐步恢复“生活气息”过程的影像,所有这些都是武汉这座城市的印记,也将给我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

猜你喜欢

汉明医疗队武汉市
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援非医疗队
武汉市中小学优秀自制教具评选活动成功举办
军地医疗队驰援武汉
出征
——致敬赴援武汉的医疗队
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中国(福建)第15批援博医疗队首诊记
中年研究
汉明距离矩阵的研究
妻子眼中的陶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