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全景式记录中彰显人性光辉
——《壮哉,大武汉——献给英雄的武汉人民》采写手记

2020-06-12唐卫彬

中国记者 2020年5期
关键词:封城新华社英雄

记者:唐卫彬

新华社武汉前方报道指挥部总指挥

新华社湖北分社社长

“封一座城,护一国人。”

2020年1月23日,武汉因汹涌狰狞的新冠肺炎疫情断然“封城”。这座千万级人口城市和人民做出的牺牲和奉献,必将通过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战被载入史册!

在这个世所罕见的特大公共卫生事件中,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社,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探寻追问真相和原因,全景式记录历史,总结抗疫精神,彰显人性光辉,是职责所在,使命所系。

3月30日,我和记者一道精心策划、泣血噙泪采写的全媒头条融合报道《壮哉,大武汉——献给英雄的武汉人民》,一经推出,便产生了“镇版”“刷屏”之效。《新华每日电讯》和《中国青年报》均头版头条刊登,《人民日报》以大半个版面突出采用,《经济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湖北日报》《长江日报》等众多报纸广泛刊载。据统计,稿件共被431家媒体采用,新华社微信阅读量超过20万,新华社客户端点击量270万次。学习强国、新浪、腾讯、凤凰等各网站纷纷转载,网信办全网推送,部分客户端置顶展示。

报道受到中央指导组宣传组的充分肯定,并被列入相关经典报道案例。

报道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共鸣,“感动”“致敬”“泪目”,是受众评论中的高频词汇。有的网友留言说:“是英雄的人民共同造就了英雄的城市。”

全景式记录惊心动魄的历史

为历史记录,为时代立传,这是新华人应有的水准和担当。

壮士断腕,何等悲壮。

关闭离汉通道,奋力阻止疫情向外扩散,那是怎样痛心疾首而又迫不得已的选择!

未知的凶险病毒、呈几何级数增长的感染病例、一个又一个逝去的生命……形势万分紧急!偏偏又正值春运人流迎来最高峰,“九省通衢”的武汉若不果断“封城”,后果不堪设想!

“武汉胜则湖北胜,湖北胜则全国胜。”武汉,顿时成为全国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和决胜之地。

作为武汉人民的一员,我们亲身经历了疫情从初显、到突袭、再到迅速蔓延、疯狂肆虐的全过程。

作为深爱这座城市的居民,我们切身感受了美丽繁华的都市从“封城”暂停的痛苦,到终于重启的期盼,再到逐渐复苏的欣慰。

作为武汉保卫战的报道者,我们更是参与和见证了武汉人民在极为艰难的情况下,以不畏艰险、顽强不屈、坚韧不拔、高风亮节的壮举,书写可歌可泣的战“疫”历史。

碎片化传播时代,考验着宏大叙事的本领;灾难性报道中,更加需要突出彰显人性光辉。

面对众声喧哗、过度煽情甚至消费悲惨故事,主流权威媒体责无旁贷,要加强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推出更多恢宏大气、内涵丰富,有思想深度、有历史厚度、有情感温度的报道。

习近平总书记于3月10日到湖北视察疫情防控工作后,新华社领导要求前方报道团队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精心策划组织,推出一批重点报道。

□4月8日,在武汉站,乘客在进站口准备进站(无人机照片)。4月8日零时起,武汉市正式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措施,有序恢复对外交通。(新华社记者 才扬/摄)

3月下旬,以武汉为主战场的全国本土疫情传播基本阻断,全国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效,“封城”已经两个多月的英雄之城即将迎来“解封”。在这样一个重要时间节点和战“疫”的重要转折点,为了不负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我提出,以“识大体、顾大局”“传大爱、担大义”“迎大考、战大疫”为主要内容,组织精兵强将采写全媒融合报道《壮哉,大武汉——献给英雄的武汉人民》。

在新华社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通过这一报道,立体式地呈现了身处疫情漩涡中心和“风暴之眼”的900多万武汉人民众志成城、英勇抗击的感人战“疫”故事;融合式表达了这座有3500年历史的英雄城市在伤痛中奋起,从“暂停”、到“重启”、再到“复苏”的艰难历程;全景式地反映了艰苦卓绝的武汉保卫战如何从困苦逆境一步步迎来胜利的曙光,令世界瞩目。

真情聚焦伟大的人民力量

人民创造历史,历史造就英雄。

工作和生活在武汉30余年,我对武汉人的喜怒哀乐、一颦一笑,已是非常熟悉。与江城人民一道并肩抗击过98长江特大洪水、08特大冰雪灾害,更深深感受到他们在码头文化背景下的英雄底色。

尽管在突如其来的特大灾难面前,他们也曾有过“嚇懵了”“嚇苕了”的过程,惊恐、焦灼、迷茫、悲伤……但回过神来,迅速恢复的是“冇得么事”的勇敢、“不信邪”“不服周”的倔强。

此次报道中,我们将视线集中聚焦于平凡而又伟大的武汉市民。通过系统梳理,深刻分析其精神内核,大家形成强烈的共识:

武汉人民的识大体、顾大局,撼人心魄——本该是走亲访友的春节,900多万人坚忍自律,闭门宅家,开展特殊的战斗、无声的奉献。长达两个多月的时间里,经历了多少孤独恐惧,克服了多少艰难痛苦?14岁的小女孩孙婉清在给医生父亲的家书中写下了:“吾坚信,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身为5万余名患者之一、3869名(编辑注:截至4月17日)逝世者的家属之一的阿念姑娘,挺过艰难,克制哀伤,不忘感恩,含泪签下外婆的遗体捐献书。

武汉人民的传大爱、担大义,感天动地——张继先、张定宇、张笑春、王伟等白衣天使向险而行,逆战出征,同时间赛跑,与疫魔搏斗;刘智明、李文亮等医护人员把生的希望留给患者,自己却献出宝贵的生命;一个个普通而又不平凡的人与城市共同进退、生死相守,迎难而上,无惧无悔。

武汉人民的迎大考、战大“疫”,彪炳史册——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迎来曙光在前,经济社会秩序正加快恢复。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一碗麻香四溢的热干面,勾起了多少人的感慨和泪水。

2月27日,本文作者唐卫彬(左)在武汉市钢院小区调研社区防控情况,采访党员志愿者杨磊。

即将迎来“解封”,英雄的武汉人民依然保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慎终如始,再接再厉。但我们坚信:英雄的武汉人和他们英雄的城市一起,一定能够闯关夺隘,彻底走出阴霾。

在采写稿件的过程中,我们一次次为英雄人民戮力同心、共赴国难的壮举而感动,几度热泪盈眶。高度的共情和共鸣,使我们内心迸发出强烈的情感冲动,武汉人民值得被书写和铭记,必须要用自己手中的笔和镜头,尽情讴歌,表达敬意!

不懈追求直抵人心的传播效果

秉持“工匠精神”,下足“绣花功夫”。

报道的主题立意、行文构思早已确定。在叙事和情感上要结构分明,层层递进,以封城期间的“识大体、顾大局”、勇斗疫魔中的“传大爱、担大义”、闯关夺隘时的“迎大考、战大疫”,六个“大”共同诠释和烘托支撑主标题中“大武汉”之“大”,展现武汉人民的大格局、大气度、大情怀。

与此同时,还必须有内涵深刻、层次丰富、文字凝练、鲜活生动的表达。尽管支撑其厚度的,有新华社整体疫情报道的积累和沉淀,但在一个多星期的时间里,团队成员经历了日夜苦战、为伊憔悴、备受折磨、艰辛付出的创作过程。

抓紧采访,完善人物故事;虚实结合,延展小标题;理清层次,勾勒宏大叙事脉络;配置图片视频,精心融合呈现……文章数易其稿,几度推倒重启。切磋苦想之中,每一个经典故事的选择,每一个精彩金句的涌出,团队小伙伴们都殚精竭虑。

精心推敲,细致打磨,一些精彩的表达几乎是倾泻而出——“冰封的城市,连接着恍若隔世的此去经年;渐暖的春日,映照着紧咬牙关的顽强坚持。”“一个个再平凡不过的普通人,挺身而出,将自己幻化为‘超人’,尽力拯救这座深爱的城市。”“每位武汉人,如同钻石的每一个切面,都闪耀着自己独特的光”……

稿件以江汉关大楼“整点响起的钟声,仿佛这座城市的心跳”“见证了武汉历经沧桑,也见证了武汉一次次从逆境中的崛起”开篇,结尾则是孕产妇患者诞下的新生命隔离观察后将于4月8日首次与亲人团聚:“那一天,正好迎来武汉解除‘封城’”……我们希望以首尾情境的强烈对比、巧妙呼应,以及收笔的意味深长,表达在苦难中迎接新生、在黑暗中看见黎明的象征意义。

首尾之间,一线串珠。从坚强、善良的普通市民、患者、亡者亲属,到白衣执甲、以生命赴使命的医护人员,再到守望相助、微光成炬的社区工作者、下沉干部、民警、科学家、清洁工、快递小哥、志愿者……构成一幅波澜壮阔的武汉人民英雄群像!

“英雄者,国之干。”3月30日,稿件经正在值班的何平总编辑审改签发。武汉人民在疫情防控斗争中凝心聚力、众志成城、闯关夺隘、决战决胜的故事,通过新华社用心用情的记录和呈现,产生了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筑同心的良好传播效果。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院长王伟说,《壮哉,大武汉——献给英雄的武汉人民》真实大气,直抵人心。透过文字看到的点点滴滴都是我们一起战斗的场景,无数个感动瞬间令人动容。相信经受过这样大考的城市,一定会越来越好。

“磨难中奋起,逆境中前行”。长江日报评论员华智超表示,新华社这篇重磅报道气势恢弘、震撼人心。参与了这场战“疫”的武汉人,会更加坚韧地拥抱未来。

战争与瘟疫,永远是人类的公敌。中华民族精神的薪火传承,总是在危难的关头闪耀出夺目的光芒。

谨以这篇报道,献给英雄的武汉人民,也献给披甲持戈、出生入死,英勇奋战在抗疫报道一线的新华社武汉前指将士。

猜你喜欢

封城新华社英雄
英雄犬
北京:“封城”“静默”是谣言
再创新高
逗·乐
封城令
武汉封城大事记
视界
应用“8K+5G”技术创新国庆阅兵报道——新华社的实践与思考
“刚刚体”走红,新华社“小编”如何专业卖萌
重走英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