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地域文化的特色与精彩*
——《江苏地方文化史》总览

2020-06-11贺云翱

江苏地方志 2020年2期
关键词:江苏文化

◎ 贺云翱

(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江苏南京 210023)

江苏因濒海拥江跨淮的优越自然条件、悠久持续的历史开发进程、多次南北移民与文化融合以及崇文重教的地域优良传统等,培育出瑰丽多样的地方文化,自古有“鱼米之乡”“锦绣江南”之美誉,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这套《江苏地方文化史》分别以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徐州、常州、扬州、南通、连云港、淮安、盐城、镇江、泰州、宿迁13个设区市行政区划为范围,系统反映了各市地方文化发展历程和特色文化成就,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以不同城市为中心的地域文化的丰厚内涵和各自特质。当然,仅从各个城市角度进行文化的展现,对于理解江苏文化的总体面貌似乎有管中窥豹之憾,为此,有必要从江苏历史文化整体发展的历时性、空间性和结构性层面,分析、揭示江苏地方文化的运动过程、主要创造和多样共生的特色及其对中华文化的重大贡献。

一、持续发展 高峰迭起——江苏地方文化的历时性考察

“江苏省”的正式出现是在清康熙六年(1667),至今不过350 多年,但是以今天的省域为空间基础,回溯其开发历史,则可以说,江苏地方文化和中国所有省区一样,有万年以上的发展过程和文化创造,取得了辉煌文化成就。

距今10000—5000年前间,江苏淮河流域产生了顺山集文化、龙虬庄文化、青莲岗文化,宁镇区域有北阴阳营文化、薛城文化,环太湖地区有马家浜文化和崧泽文化。稍后,南起太湖一带、北至阜宁有良渚文化;淮河以北则先后有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从考古资料看,此时江苏地方文化北接鲁、南连浙的特征较为明显。

夏、商时(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 世纪),江苏境内长江以北地区分布有岳石文化,太湖平原有马桥文化,宁镇地域有点将台—湖熟文化,吴文化正是在点将台—湖熟文化基础上逐渐形成。这三大文化圈中,岳石文化源自今山东,属“东夷”文化,进入商代,受中原商文化强烈影响。西周有东夷中的徐夷建立的徐国崛起于淮北,为此,西周江苏黄淮地区的文化可视之为“徐、淮夷文化圈”。

春秋时,今苏南和苏中是吴文化中心,春秋晚期吴国强盛,把统治地域从苏中推及淮北。公元前473年,吴国被越国所灭,越国迁都到原吴国都城,推动了先秦吴、越文化融合。公元前334 年,越国又被长江中游的楚国所灭,楚文化全面进入今江苏,使江苏成为长江流域楚文化最后重地。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建立中国第一个封建专制集权统一王朝,推行郡县制,今江苏江北之地为泗水、东海和琅邪郡地,江南为鄣郡和会稽郡地。但只有会稽郡郡治(今苏州)设于今江苏境内,说明苏州继承了原越国都城名称和行政区遗产。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反秦力量纷起,在今江苏境内,先是项羽灭秦后建都彭城(今徐州),自立为西楚霸王,后有刘邦争得天下,建立汉朝(前206)。西汉郡、国并行,江苏设有吴、楚等封国及会稽郡等。楚国都彭城(今徐州),吴国都广陵(今扬州)。汉景帝时改吴国为江都国。汉武帝时,诸侯王封地缩小,改江都国为广陵郡,再改封为广陵国。

秦汉江苏地区的民族融合基本完成,江苏各地域文化已是汉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以今徐州为中心的楚汉文化是江苏境内最显赫的文化。刘邦及其谋臣的政治背景和文化渊源,决定了汉代文化是对楚文化和秦文化的双重继承和扬弃,也是一次新的大国文明的构建和汉民族成为主体的新型文化创造,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

东汉晚期的国家动乱和分裂,造成人口迁徙损耗和中原城市相对衰弱。同时,整个国家宏观格局重新调整,使江苏不同区域的城市地位发生较大变化,变化最大的是在今江苏境内出现第一个国家政治中心——东吴都城建业(今南京)。使原本默默无闻的“秣陵”(今南京)一跃而跻身都城行列,城市影响力迅速覆盖南方大部分地区,“金陵文化”从原生吴文化体系中脱颖而出,拥有了全国性地位。西晋晚期,中原战乱,衣冠南下,北方精英和大量人口大规模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大量北方移民到达江苏沿江地带,影响了江苏境内中古时代语言板块的重构,初步形成了江淮语区和吴语区两大语言体系。

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均以今南京作为都城,时间长达近350 年。对整个中国来说,这是一个南北分裂时期,但从汉—唐之际的文化变迁而言,这又是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特殊时代,中国当代几乎所有的著名学者都承认,六朝文化成就非凡,在哲学、文学、史学、书法、绘画、建筑、技艺、雕塑、科学、宗教等各领域都有突出创造,影响所及,遍于东亚列国。

隋代统一,推行郡县制。此时中国整体格局最大变化是南中国经过以南京为中心的今苏南乃至整个长江中下游区域300 多年引领和发展,经济水平已与北方黄河流域大体同等,日益成为重要的财富来源地。隋朝为加强都城(大兴城,在今西安,另有东都洛阳)与东南联系,开挖了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的大运河,促进了今江苏境内南北文化的沟通,形成从苏州、常州、润州(今镇江)经扬州、楚州(今淮安),再由淮河到泗州(城址位于今盱眙境内)或由泗水到徐州的“运河文化廊道”或线状城市带,改变了过去以单个城市为核心的散点状城市文化格局,推动今苏浙沪地区最终成为古代中国经济文化的最发达区域之一。

唐代苏北属河南道,苏中属淮南道,苏南属江南东道。江苏南北文化表现出较显著的一致性,以扬州为中心的“淮扬文化”崛起是此时江苏文化发展史的重要事件。隋唐扬州不仅是东南商业重镇,也是对外开放的重要口岸。扬州高僧鉴真于天宝十二年(753)东渡日本,被尊为“日本律宗太祖”。唐末到五代十国,有杨吴(都今扬州)和南唐(都今南京)立国在今江苏,无锡以南由建都杭州的吴越占据。扬州作为杨吴国都,是历史上扬州政治地位最高和政治统治范围最广时期,南京也因先后成为杨吴西都和南唐国都而复兴。

北宋江苏分属两浙路、江南东路、淮南路、京东西路和京东东路。南宋江苏中南部属两浙路、江南东路和淮南东路,淮河以北属金朝山东西路和山东东路。北宋在今南京设江宁府,是江南东路治所。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北方大量人口南下,传统吴文化中心苏州成为南方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出现“苏湖熟,天下足”“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说。两宋是江南文化在全国占据中心地位关键时期,圩田农业发达,土地开发达到新水平,各种农业器具进入不同生产环节。纺织业、陶瓷业、造船业、建筑业、漆器业、玉石业、雕版印刷业、金属工艺业、食品加工业、外贸业等也有新的发展,沿大运河城市、沿江城市、沿海城市的工商业比较发达,城市人口增多,集镇大量出现。

元朝定都北京(元大都),为漕运方便,将徐州以北的大运河改道,形成今天“京杭大运河”布局。大运河的重修,既加强了江南在全国的经济中心地位,也奠定了江北运河沿线在全国的枢纽地位,造就了当时江苏运河城市的共同繁荣。同时,元朝施行海运,海港城市以平江府(今苏州)刘家港最为重要。至正二年(1342)在太仓设立庆元市舶分司,刘家港成为商贸云集的港口城市,号称“六国码头”。

1368年,朱元璋以南京为中心,建立明朝。这是江苏土地上首次出现统一国家的都城,也是以江苏为中心首次建立起覆盖全国的政治辖域的重要历史时期。明朝设立以南京为中心的中央直隶行政区,明成祖迁都北京后,改称为南直隶,辖域包括今江苏、上海、安徽。以南京、苏州、杭州、扬州、徽州等城市为中心,形成以教育、航海、出版、宗教、戏曲、工艺、科举、书画、园林、陶瓷、茶饮、漆木、玉石、织绣、园林等为要素的“江南文化圈”,代表了中国当时文化高峰,影响直至清代及当代。最高学府南京国子监规模宏大,永乐时(1403—1424)有监生近万,招收高丽、日本等外国留学生,主持编纂中国古代最大类书《永乐大典》。乡试场所“贡院”,是中国古代最大科举考场。永乐时建成的大报恩寺,是当时南京三大佛寺之首,在此雕成佛学集成《永乐南藏》,直到清中期这里仍承担全国大多数佛寺印经任务,琉璃塔被西方人誉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迹”。明代以南京为基地,开创“郑和下西洋”壮举,把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推向巅峰。南京明孝陵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明城墙以及郑和下西洋遗迹进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行列,表明明代江苏的文化创造有世界性地位。

清朝定鼎北京,认识到“南京为江南根本之地,绾毂十省,应设镇守文武大臣”,改明南直隶为江南省,应天府改称江宁府。顺治四年(1647),派驻两江总督于江宁(今南京),统辖江南、江西、河南三省,建督署于今南京总统府。后划出河南省,统江南、江西二省。康熙六年(1667)又分江南省为江苏和安徽两省,此为江苏得名之始。

明清江苏文化发达,出现文学上的吴江派、虞山诗派、云间词派、娄东派、苏州派、阳羡词派、常州词派(阳湖派)等,学术上的东林学派、扬州学派、苏州学派、常州学派、泰州学派等,艺术上的吴门画派、常州画派、虞山画派等。江宁、苏州以及常州、常熟、宜兴、无锡、吴江、松江、江阴等地,在教育、印刷、藏书、科举、文学、书画、学术、织绣、园林等方面都有突出成就和广泛影响。扬州和淮安也进入古代文化最后辉煌期。扬州是全国最重要的食盐集散地,加之突出的漕运地位,促进商业、交通、消费服务业乃至文化兴旺。淮安因黄河、淮河和运河交汇而地位极重,河道总督驻此,作为漕运中心城市,与扬州、苏州、杭州被称为运河四大都市,有“南船北马、九省通衢”之誉,产生了吴承恩的《西游记》、刘鹗的《老残游记》,也有罗振玉与金石学研究及河下医派等诸多成就。

1842 年以《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为标志,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随着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传统农业和手工业经济结构松动,新型经济结构开始形成,江苏一批城市开启从传统向现代变革历程。如无锡本是运河之畔重要米市,鸦片战争后,因上海开埠,无锡一批人士在上海获得近代实业经验,回无锡创办民族工商企业。南通从1896 年开始,由状元张謇主导,开启产业、城市与区域社会及文化等各方面的近代化历程。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曾国荃、刘坤一等洋务派在苏南建立近代军事工业,开近代工业化先河。1865 年,李鸿章将苏州洋炮局迁往南京,改称金陵制造局,是南京最早近代工业企业。江苏境内尤其是沪宁铁路修筑及其基础设施强化,形成以沪宁铁路为主、江南大运河为辅的产业集聚轴。近代工商业,尤其是纺织业逐步沿要道扩散,苏南原有经济文化优势与新型交通和产业成功结合,推动了江南区域新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民国时期,江苏作为国家中心所在,文化方面获得了相当发展。一是旧式的儒道释思想被突破,西方文化思想兴起,包括科学与民主、科学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学说、劳工思想等,也有人坚持传统儒学,或致力于复兴佛学,呈现思想多元特征。二是现代科学获得突出成就,涌现出一批科学文化名人,如地质学家丁文江、语言学家赵元任、医学家丁甘仁、史学家顾颉刚和钱穆、植物学家秦仁昌、物理学家周培源、数学家华罗庚、化学家黄鸣龙、桥梁学家茅以升、地理学家张相文。三是教育基本完成现代转型,小学、中学、大学教育体系大体建立,尤其是大学教育名列前茅。四是美术事业在全国继续有重要地位,书法家李瑞清1902 年在两江师范学堂首开图画手工科,开始中国新艺术教育,培养了胡小石、吕凤子等大师。出版业、图书馆业、医药卫生事业、电影和音乐事业、翻译事业、宗教事业、文物博物馆事业、园林景观业、体育等文化领域也取得进展,南京、南通、无锡、常州、苏州设立了文明戏院和电影院。

此时也是江苏革命文化诞生和成长的重要时期,涌现了周恩来、瞿秋白、张闻天、恽代英、张太雷、秦邦宪、王荷波等一批优秀儿女,还有数以万计的革命烈士为人民解放和国家新生而在江苏土地上牺牲,以鲜血铸造永生的伟大民族精神,诞生了“恩来精神”“铁军精神”“雨花英烈精神”“淮海战役精神”“渡江精神”,成为历史进程中的宝贵文化财富,成为当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力量源泉,也成为中国现代文化的重要构成。

二、鱼米之乡 锦绣江南——江苏先民优越的物质文化创造

江苏地处东部,水网密布,湖泊众多,平原辽阔,物产丰饶。海岸线长954 千米,长江横穿东西,大运河纵贯南北。有淮、沂、沭、泗、秦淮河等大小河流2900 多条。全国五大淡水湖,江苏得其二,太湖面积2338平方千米居第三,洪泽湖面积2069平方千米居第四,还有湖泊290 多个。平原、水域面积分别占69%和17%,居全国首位。在中国,同时拥有大海、大江、大河、大湖、大运河、大平原的省份唯有江苏。淮河是我国南北分界线,长江犹如一道天然界线,将江苏划分为南北两大地域,它在江苏的支流多半在苏南,主要有秦淮河和娄江等,流经地区多为肥沃平原,加上温暖湿润气候,为鱼米之乡的出现奠定自然基础,江苏地方文化也就有着强烈的“水文化”特质。

流经江苏的淮河和长江,把全省划分成苏北(淮北平原)、苏中(江淮平原)和苏南(宁镇丘陵和太湖平原)三大区域。苏北平原属侵蚀平原,地势舒展,盛产小麦、杂粮、棉花,北方风情浓厚;苏中平原地势低洼,呈浅碟形,多沼泽,宜稻麦;宁镇丘陵沿江分布,农业水旱作均合适;太湖平原以太湖为中心,又称江南平原,是传统的农副业丰产之地。江苏先民善于利用自然条件,以勤劳智慧创造出优越的物质文化。

江苏在新石器时代就成为重要的水稻产区。泗洪韩井遗址发现距今8000 多年的水稻田遗迹,是已知世界最早稻作遗迹;苏州草鞋山遗址和昆山绰墩遗址也发现距今6000 多年的水稻田遗址,证明江苏种植水稻历史久远。西晋中原士民南下,使南方耕作技术与北方技术结合,培育出优良农作物品种,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率。隋唐时期大江南北耕作农具和耕作技术有显著改进和提高,唐末吴郡甫里(今苏州甪直)人陆龟蒙《耒耜经》作了总结。宋代江南已用龙骨车引水灌溉稻田,江南江北都掌握稻、麦两熟技术。明代,江苏产生两部理论和实践价值都很高的农业专著,嘉靖时溧阳人马一龙《农说》,详尽总结水稻耕作技术;明末上海人徐光启《农政全书》,分析田制、开垦、水利、农具、树艺等问题,尤其对植棉技术作了全面介绍。康熙时,苏州织造李煦试种并推广双季稻,使土地单产量成倍提高。明清重要海外作物品种引入江苏,如番薯、花生等,太湖地区成为中国第一产粮大区。

江苏饮食文化注重“色香味意形养”。按照烹饪技艺,江苏风味菜肴一般分为淮扬、苏锡、金陵和徐海四宗。淮扬风味主脉在扬州及镇江、淮安地区,属全国四大风味之一,炖烧炒均见功夫,咸甜适度,不同地方皆可适应,是江苏菜代表。从都市通衢店堂到水乡市镇摊点,各种精致小吃丰富多彩。江苏调味品以镇江香醋最负时誉,酒文化历史可上溯到四五千年前,徐州、扬州、淮安有汉代酒器考古实物,宿迁是最重要的白酒产地之一。三沟一河指汤沟酒、双沟酒、高沟酒、洋河酒,产品味醇、绵甜、净爽,成为江淮浓香型白酒代表。江苏茶叶种类多、品质优,早在唐代就有阳羡(今宜兴)贡茶。明清吴县洞庭碧螺春茶,汤色碧澄,芳香沁人,列为绿茶极品,南京雨花茶也是名茶中的佼佼者。

江苏纺织文化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苏州草鞋山遗址出土3块葛布残片,被认为是中国目前发现年代最久的纺织品实物之一。丝织业是江苏秦汉发达的手工业品种,六朝江南以出产麻葛织品著称。刘裕灭后秦,将长安“百工”迁至建康(今南京),设“锦署”,江南丝织业发展壮大。唐代江浙丝织品远销海外,深受欢迎。宋代以来,苏州苏绣和缂丝驰名天下,苏绣是四大名绣之一,缂丝是中国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明代江南成为丝织业中心,苏州宋锦、南京云锦和四川蜀锦并称三大名锦。清康煕至嘉庆时,南京织造业在全国首屈一指,被称为云锦之乡。清代在江南设立三个织造局,江宁和苏州织造在江苏。江宁织造多由皇帝心腹担任,曹雪芹祖父辈任江宁织造和苏州织造。元代江苏棉纺织业发展迅速,清代常熟、嘉定与松江并称三大棉纺业中心。明清松江、南通土布出口海外,因明代属南京(南直隶),被称为南京布。

江苏是中国境内较早出现陶器手工业地区之一,溧水神仙洞发现万年前陶片。夏商时苏南地区流行几何印纹陶。西周到春秋,吴国受越国影响,烧造原始瓷。六朝宜兴烧制青瓷,宋代开始专攻陶器,明清造型丰富的紫砂陶闻名于世,镌刻诗、文、书、画,艺术品位和文化价值攀升,赢得“名器名陶,天下无类”的美誉,宜兴因此成为陶都。

江苏金属冶炼和铸造成就也很突出。青铜时代就以出产铜、锡、铅闻名,先秦时徐国和吴国拥有先进青铜铸造技术。苏南青铜器形状及纹饰有浓厚吴文化特色,被称为“吴冶”。江苏是中国冶铁技术发源地之一,六合春秋晚期吴墓出土生铁。近年镇江发现吴国冶铸遗址,南朝建康人谢平、黄文庆用“杂炼生鍒”法炼出铁剑,被称为“中国绝手”。唐代扬州金银器和铜器声名显著,尤其是扬州铜镜,因工艺精湛而受青睐,赢得许多诗人称赞。印尼黑石号唐代沉船有扬州江心镜,表明扬州铜镜行销海外。明嘉靖时,江苏人发明的炼钢新技术被广泛运用,声名鹊起,称为“苏钢”。扬州是漆器重要产地,汉代以做工精巧、纹样优美、色彩绚丽而闻名。明清时扬州成为全国漆器制作中心,作品曾于1910 年获国际博览会金奖。技艺众多,名闻海内。

江苏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南京、太湖、苏北等地各有特色。六朝、五代十国、明代、民国因政治和文化中心乃至经济中心地位,出现建筑创新高峰,成为不少建筑要素和样式传播之源。江苏以古典园林建筑艺术而名传中外,苏州、无锡、扬州、南京、常州等地园林建筑类型齐全,保存完整,系统全面展示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布局、结构、造型、风格、色彩及装修、家具、陈设,巧妙运用对比、衬托、尺度、层次、对景、借景和小中见大、以少胜多等技巧,将亭台楼阁、泉石花木组合在一起,模拟自然风光,创造了包容建筑美、自然美、人文美在内的“城市山林”“居闹市而近自然”的理想空间,反映了江南高度的居住文明。苏州园林充分体现中国造园艺术的民族特色和水平,在世界园林艺术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苏州城内园林多达270 余处,留存至今有40 多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艺圃、耦园、沧浪亭、狮子林和退思园等作为典型代表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苏州香山帮匠人技艺高超,如明代蒯祥在北京参加皇宫设计建造,官至工部侍郎。苏州能工巧匠用紫檀、酸枝、花梨等外来木材制作明式家具,至今仍深受人们喜爱。

发达的水系推动江苏水运水利事业,包括运河开凿和造船业。春秋末,吴国在今扬州与淮安间开邗沟,沟通江、淮并北航中原,又开挖今苏州到常州孟河(一说无锡蠡港)的入江水道,开启大运河先声。隋代开凿南北大运河,唐宋江苏境内大运河沿线城市带正式形成。海上航行也是江苏先民所擅,由此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地。吴国海军曾攻齐,秦始皇在今连云港海岸立秦东门,孙吴船队首航夷洲(今中国台湾),南朝遣使百济(今韩国)。唐代扬州成为首屈一指的国际港城,高僧鉴真由张家港黄泗浦东渡日本,如东掘港成为日本遣唐使停驻地,这些遗址近年已被考古证实。宋代江阴设市舶司,元代刘家港是重要海港,发现古代大型仓储遗址及丰富遗物。明代郑和从南京和太仓出发,七次远航,到达今20 多国。南京现有宝船厂遗址、天妃宫碑和静海寺等遗存。古代连云港、南通等地也有海港,近代江苏形成沿海港口城市群。

总之,江苏作为中国的著名“水乡”,先民们以水为田、以水为道、以水为景、以水为美,许多江南城市、集镇、村舍都依河而建,形成了“江南利于舟”“人家尽枕河”的别样风貌。水是江苏人的生活和生产依托,也造就了“水乡江苏”“锦绣江南”的典型文化特征。

三、吴韵汉风 美美与共——江苏地域文化的多样共生

因大江大河阻隔,江苏南北属不同文化圈。《尚书·禹贡》曰:“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乂……厥田惟上中,厥赋中中……浮于淮泗,达于菏”;“淮海惟扬州……三江既入,震泽底定……厥田惟下下,厥赋下上上错……沿于江海,达于淮泗。”《吕氏春秋·有始》云:“泗上为徐州,鲁也。东南为扬州,越也。”表明江苏大江南北在先秦时具有文化二元特征,呈现南秀北雄、徐扬分明的文化品格。

在江苏地方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受荆楚文化、于越文化、齐鲁文化、中原文化以及徽文化等地域文化影响,促进了多元与融合文化特征形成。苏南在先秦时是独具特色的吴文化圈,后不断演变和丰富,形成江南文化核心之一。宁镇原属吴文化中心区域,后成为楚文化与吴文化交锋地区,故称“吴头楚尾”,六朝时在大量北方移民作用下,兼具南北优胜,加之南唐、明代、民国作为都城,养成古代都城文化风范,周边城市受其影响;徐海西近中原、北邻齐鲁,北方气质浓厚。江淮居中,具有文化过渡性与兼容南北特点。沿海地域则向海而生,陆海联动,有海洋文化性格。以文化的特性并按地域划分,江苏地方文化主要由吴文化、徐汉文化、淮扬文化、金陵文化、海洋文化等几个亚文化板块组成。

1.吴文化。吴文化源自长江下游的史前文化,夏商时代诞生于宁镇地区,向太湖流域扩展,融汇了浙江于越文化,春秋先后定都于今无锡及常州境内阖闾城和今苏州,汲取中原列国先进文化,北上争霸。经千年演变,形成以“吴侬软语”为主要语言特征,以环太湖流域苏州、无锡、常州为主要区域,辐射松江(今上海)、嘉兴、湖州等地。吴地沿江环湖滨海,水道纵横,河港交错,食则稻鱼菱藕,居则枕河人家,行则舟桥两便,业则渔殖蚕桑,习则书画文章,宋元成为中国农业和工商业发达地区。士农工商百业融合,市民文化和士大夫文化互相影响,带来雅俗并举的别样风貌:“生生燕语明如翦,呖呖莺歌溜的圆”的昆曲流传全国,余音绕梁的评弹长盛不衰,兼城市之便利与山林之幽趣于一身的园林艺术移步换景。苏州明代出现吴门画派,太仓清初出现娄东画派,常州清代出现常州学派、常州词派、常州画派、阳湖文派和孟河医派五大派别,文化世家大量涌现。

2.徐汉文化。徐汉文化以徐州(古称彭城)为中心,覆盖徐、淮、盐、宿、连地区,既是江苏先秦以徐国为代表的地域文化中心所在,也是项羽、刘邦等开创大汉文化的一批重要人物故乡。融合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文化体系,源远流长,博大丰厚。奠立淮北平原早期文明基础,是汉文化集萃地,曾在中华文明史上有辉煌篇章。西汉时是帝乡和楚都,考古发现楚王陵、汉墓群、兵马俑、画像石等,是都城长安(今西安)外汉文化遗存最多、规模最大的名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很丰富,淮海戏、梆子戏、柳琴戏、琴书等具地方特色。宿迁以项羽遗迹、泗水国遗址为特色。苏北自南宋黄河“夺泗入淮”,数百年间水患不断,谱写了波澜壮阔的治水篇章,留下诸多相关历史遗产。

3.淮扬文化。淮扬文化地处江苏中部,以江淮话为方言,包括淮安、扬州、泰州等地。隋朝大运河建成,地位日益重要,扬州、楚州(今淮安)等作交通枢纽城市兴起,淮扬文化初步形成。扬州的区位、气候、美食、居所、人文气息,吸引了大量文人名士,淮扬文化成为当时城市文化翘楚。唐代扬州是中国东南第一大都会,史称“扬一益二”。元朝重修大运河,奠定江淮运河沿线在全国的运输中心地位。淮扬地区小说创作、园林文化成就突出,清代扬州盐商富甲天下,推动精英文化和世俗文化同步发展。出现扬州学派王念孙、王引之、焦循、汪中、刘师培等学者,出现“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戏曲、玉雕、漆器、盆景、雕版印刷、淮扬菜系等也独具特色,影响远大。

4.金陵文化。金陵文化位于滨江的中华文化南北、东西交汇地,历史上扮演了数次文化大交流大融汇的主角,具有代表中华文明主流的地位及特点。特别是“六朝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有承前启后、开创新学地位。北方士民包括许多政治家、艺术家、学问家、佛教高僧渡江南下,带来中原千年积淀的文化,实现中华文化大融合和大提升,为隋唐文化兴起奠定坚实基础。南唐文化“灿然可观”。明初郑和“七下西洋”,成为中外文化交流重镇。民国时,中西文化在南京均呈强势,以教育、科学最显著。四方交汇、多元并蓄、开放包容,可谓金陵文化的一大特色。

5.海洋文化。江苏东濒黄海,沿海地区包括连云港、盐城和南通三市,因拥江达海区位,濒江的南京、扬州、镇江、苏州、泰州等地也有海洋文化。沿海地势低平,四季分明。季风为航海和制盐提供了条件,洋流带来丰富渔产。先秦长江沙嘴由扬州东延,经泰州到如皋东北、海安以东。宋至清代黄河南迁,海岸线扩展上百里,形成海洋文化区。江苏海洋文化是陆海联动生成的地缘文化,是人们在认识海洋、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出的精神和物质文化总和,表现为海洋渔业文化、海盐文化、港城文化、航海及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滨海湿地文化等若干海洋文化特色。

由不同亚文化板块组成的江苏区域文化,既有丰富内涵,又有鲜明特征,使江苏文化保持着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协同持续发展,创造出江苏文化的多姿多彩,美美共生。

四、教育发达 英才荟萃——江苏文化的坚厚人才底蕴

教育是人类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要动力。江苏教育源远流长,从言偃在吴地传播孔子儒学,经历代贤达兴学,直到近现代教育发达,江苏教育以自己的坚实步伐培育出一代代文化英才。江苏教育起始之早、内容之丰、形式之多、风气之醇、成效之著,都让神州瞩目,也令江苏人自豪。

春秋贵族教育有饱学之士吴国季札出现,西汉楚、江都国有儒学教育。东汉建武六年(公元30 年),丹阳太守李忠兴办官学。六朝南京作为都城,成为教育中心。孙权于黄龙二年(230)立都讲祭酒,景帝孙休永安二年(259)立国学,置学官,立五经博士。东晋建武元年(317)建太学,有学生百余人。刘宋元嘉十五年(438),设儒学馆、史学馆、文学馆和玄学馆,分科教学成为中国教育史上创举。萧梁天监四年(505),设五经博士并广开学馆,武帝萧衍派文学侍从周兴嗣撰《千字文》,为古代蒙学必读教材。

唐代,海州、常州州学及句容、溧水县学相继兴办,扬州曹宪、苏州陆德明、润州马怀素、昆山张后胤为一代名师。南唐官学较同时各国繁盛,以国子监为全国教育管理机构,秦淮河畔逐渐成为古都金陵的文教中心。

北宋三次官学运动,两次与今江苏有关。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主持“庆历新政”,开宋代兴学之风。王安石主持熙宁、元丰兴学,促进学校教育发展,泰州胡瑗成为教育泰斗。文献记载江南新建书院143所,重要的有江宁南轩书院、江东书院、昭文书院,苏州鹤山书院、浦里书院、文正书院,常熟文学书院,昆山玉峰书院,江阴澄江书院等。

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建国子学为国子监。永乐迁都北京,保留南京国子监,称“南监”,规模超过北监。洪武二十六年(1393),监生达8124 名,永乐二十年(1422)增至9972 名。王艮创泰州学派,在中国思想史上有重要影响。湛若水在南京建新泉、新江书院,在扬州建甘泉书院,从学者多,世称“甘泉先生”。无锡东林书院有顾宪成、高攀龙等,成为全国舆论中心。明代状元89人,江苏占16 人。清代江苏书院勃兴,扬州有书院20 多所。江苏进士数量居全国之首,顺治三年(1646)至光绪三十年(1904),全国出状元112 名,江苏有49名。长洲(今苏州)人钱棨“连中三元”,清代仅有2 位。清代112 科中,同一家族取中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者仅23名,江苏有21名,苏州是中国状元最多之地。

清末,江苏新学如潮,初、中、高等学校,师范、实业、民众教育等均获发展,兴办女学,开风气之先。重视教育的传统影响到当代,据1988年中国教授名录统计,江苏籍教授有2365 名,居各省第一, 以占全国1%的土地面积贡献了14%的教授。现在江苏籍两院院士有450 人,以全国5%的人口贡献了19%的院士。今天江苏高等教育综合实力仍居全国第三,发达的教育为江苏文化乃至经济社会的高水平发展提供了最重要的条件。

五、文艺昌盛 造福中华——江苏精神文化的杰出奉献

江苏自古为文艺昌盛之地。江苏人民发扬灵性,在这方热土上创造自己如史诗般的精神文化奇迹,在经学、文学、书法、绘画、戏曲、音乐、园林、建筑、佛学、紫砂艺术等各方面,对历史和当代均具有重要影响。

江苏文学可追溯到孔子门生——吴地言偃。孙武在吴国完成《孙子兵法》,系散文体裁的军事名著,吴王阖闾“尽观之”。江苏有目前所知最早四言俗赋——西汉《神乌傅(赋)》,用拟人手法抨击现实,换韵自由,语言通俗,比曹植《鹞雀赋》早约200 年。淮阴人枚乘的《七发》,是汉代骚客体赋向大赋发展中的杰出篇章。

六朝是中国文学发展史的高峰。陆机有文学评论作品《文赋》,郭璞为游仙诗体奠基,刘宋有“元嘉三大家”鲍照、颜延之、谢灵运,影响唐代诸多著名诗人。刘义庆《世说新语》是志人小说代表作,形成“世说体”;南齐出现中国最早文学评论著作刘勰《文心雕龙》,形成“龙学”。产生讲求诗歌声律和对偶的“永明体”,开律诗先河;梁武帝萧衍博通文史,“江南弄”是中国最早词牌和词作。其子萧统主编《文选》是中国现存最早诗文总集,形成“文选学”。萧梁宫体诗用词华丽,描写细腻,影响深远。钟嵘《诗品》是中国首部诗论专著,对两汉至南朝五言诗进行系统总结;南朝骈文兴盛,江淹等是骈文大家;陈朝庾信、徐陵是辞赋名家,合称“徐庾体”,徐陵所编《玉台新咏》是首部女性与爱情诗文合集,《孔雀东南飞》因其收录而传世。

唐宋以来,金陵怀古诗大量出现。通过前朝遗迹观照,生发兴亡盛衰、人世变幻慨叹,唤起历史记忆和美好情感。南唐后主李煜词艺娴熟,情境别致,被誉为“词中之帝”,有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传世。淮安人吴承恩的《西游记》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品,吴敬梓在南京写出《儒林外史》,李汝珍在海州写出《镜花缘》。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中的《老残游记》《官场现形记》《孽海花》,其作者刘鹗、李伯元、曾朴都是江苏人。苏州人冯梦龙编的短篇小说集《三言》亦有重要影响。近代一批著名文学家、戏剧家在江苏成长,如叶圣陶(苏州人)、朱自清(扬州人)、钱钟书(无锡人)、洪深(武进人)、丁西林(泰兴人)、吴梅(苏州人),写就中国近现代文化史的重要篇章。

江苏是绘画艺术重镇。徐州等地出土的画像石是汉画杰出代表。六朝是中国画创新发展的关键期。东吴有“佛画之祖”曹不兴,东晋有“三绝”画家顾恺之,传世《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等虽属唐宋摹本,仍是公认瑰宝;南朝刘宋画家陆探微与晋顾恺之、梁张僧繇、唐吴道子合称画界“四祖”,是书法入画第一人,创造“一笔画”法,世称“秀骨清像”;梁代张僧繇用天竺(现印度)画法,开创“面短而艳”画风,是上承晋宋顾、陆,下开隋唐画风的大家;梁朝谢赫《古画品录》是中国首部系统绘画评论著作,提出绘画“六法”,奠定中国画理论基础,成为后世准则。陈朝姚最《续画品录》,提出“心师造化”理论,成为重要创作原则。南朝画家王微、宗炳,开创独立的山水画科。

南唐金陵的“南唐画院”,集中一批有才华的画家进行专业创作,如曹仲玄、周文矩、顾闳中、顾德谦、王齐翰、董源、徐熙、董羽、卫贤、赵干等。常熟人黄公望、无锡人倪瓒在元四家之列。明代知名画家4000 余人,江苏占1700 多人。明中叶产生吴门画派,创始人沈周与文徵明、仇英、唐寅称为吴门四家或明四家,流变为晚明松江派,再变为清初以“四王”为代表的娄东派和虞山派。清代5800 多位知名画家,江苏有2700 多位。江宁有金陵八家,扬州有扬州八怪,把江苏乃至中国古代绘画推向高峰。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并称“南桃北柳”,作品销往全国及海外,对日本浮世绘艺术产生很大影响。

江苏传统音乐因地缘关系而丰富多彩,体现江苏人灵动内敛、包容和顺、清雅细腻的文化品性。古琴艺术在全国有突出地位,形成常熟虞山琴派、扬州广陵琴派、南京金陵琴派、南通梅庵琴派等重要流派。流传至今的民歌有12800 余首,六合民歌《茉莉花》、二胡演奏曲《二泉映月》等,均是广为流传的佳作。江苏是戏曲重镇,昆曲源自江苏,诞生了梅兰芳、周信芳等京剧大师。有昆剧、扬剧、淮剧、苏剧、锡剧、海门山歌剧、丹剧、高淳阳腔目连戏、淮海戏、通剧、海州童子戏、丁丁腔、淮红戏等23个剧种。苏南流行苏州弹词等,唱腔柔美秀丽,风格和顺婉转;徐州琴书、苏北大鼓等,音调质朴、刚劲粗犷;江淮有扬州清曲、扬州弹词、扬州道情、南京白局等。形式多样,或说或唱,是民间口头文学活化石,有不可替代的文化和艺术价值。江苏是多个佛教及道教流派诞生地,形成各具特色的宗教音乐,道教音乐内容丰富,以苏州玄妙观斋醮音乐、金坛茅山道教音乐最具代表性。

江苏在科学方面有突出成就。东吴赵爽为《周髀算经》作注,著《勾股圆方图》。祖冲之用开密法算出的圆周率数值是当时世界最精确数值。明代西方数学著作《几何原本》《同文算指》《天学会通》,由徐光启和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平行线、三角形等译名沿用至今。东晋句容人葛洪炼丹时发现游离分解水银法,总结了化学反应可逆性。萧梁陶弘景炼丹时发现水银和其他金属组成合金可镀金镀银,发现区别硝石和芒硝方法,为发明火药打下了基础,他的《古今刀剑录》是中国最早炼钢技术著作。无锡人徐寿是近代化学知识传入者,有“中国近代化学之父”称号。孙吴太史令陈卓画出283个星官1565 颗星的星图,是中国星象观测史的里程碑。祖冲之编制“大明历”,首次运用岁差测定回归年天数,跟现代科学测定只差50 秒。宋代黄裳所绘的苏州天文图是重要古星图。清初吴江王锡阐吸收西学,著成《晓庵新法》,很多算法超过当时西方。康熙时吴江人孙云球以水晶磨制出察微镜、千里镜等72 种光学仪器,所著《镜史》是中国首部光学著作。

中医文化方面,江苏成就众多。葛洪认识了天花和结核病等多种传染病,留下了中国最早天花记载。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产生很大影响,他的《陶氏效验方》《补阙肘后百一方》和《药总诀》都是著名医典。明代陈实功成功完成断喉吻合术,总结诸多外科技术,写成《外科正宗》。明末清初吴有性写成《温疫论》,为温病学说形成奠定基础。清代中叶叶桂著成《温热论》,为温病学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吴瑭继而著成《温病条辨》。清代江苏南有常州孟河医派,北有淮安河下医派,对中国近现代中医学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雕版印刷技术是中华民族的发明创造,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和推动图书收藏及阅读的重要保障。唐长庆四年(825),元稹为白居易《长庆集》作序,提及扬州有人刊刻他和白居易的诗。苏州瑞光寺发现宋初雕印《妙法莲花经》,字体端正,刻工精细,反映当时印刷业高超水平。明代南京是雕版印刷中心,三山街内桥一带书坊林立,《元史》《元秘史》《大明律》《明大诰》等官方著作及李时珍《本草纲目》、《大藏经》等多种书籍均在南京刻印。明中叶后,南京成为彩色套印中心,以十竹斋画谱和笺谱最有名。明清扬州印刷业发达,康熙四十四年(1705),江宁织造曹寅奉旨在扬州刊刻《全唐诗》,一年完成48000 多首诗印刷,成为中国雕版史上的杰作。印刷发达推动图书收藏和流行,对江苏及全国教育、藏书和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都有推动作用,明代江苏藏书家200 多人,居全国第一。迄今扬州和南京的传统雕版印刷技艺还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江苏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留下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成为不可再造、价值巨大的文化财富。截至2018年底,江苏有世界文化遗产3项(大运河1项28处点、段;苏州园林1项9 处;明孝陵1项7 处),有13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7个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有不可移动文物20007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6处;有可移动文物280 余万件。代表不同时代文化风貌的文物遗产,是各地的文化经典,如南京和丹阳的南朝陵墓石刻、南京明城墙、明孝陵、明代宝船厂遗址、民国建筑,苏州历史城区、古典园林、虎丘及寒山寺,扬州瘦西湖、唐城遗址、大运河遗产,镇江金山、焦山、北固山和南山名胜,淮安大运河遗产、洪泽湖大堤,徐州汉文化遗存,连云港佛教摩崖石刻等。江苏正积极推动江南水乡古镇、中国明清城墙、海上丝绸之路等申报世界遗产,力争将江苏文化经典推向世界。昆曲、古琴、云锦、刺绣、紫砂、玉雕、雕版印刷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了江苏活态传统文化的多样和精美。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更是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机交融的国家优秀文化廊道。已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8项(剪纸、端午节、蚕桑丝织、雕版印刷、传统木结构营造、昆曲、云锦、古琴),国家级非遗项目125 项、省级619项,都是彰显江苏优秀传统文化,构建“文化强省”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在万年连续开发的江苏土地上,历代先民创造过丰富的文化成就,许多方面饮誉中外,它们是今天江苏人民拥有文化自信和创造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深厚基础和强大动力。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江苏拥有雄厚优质的传统文化遗产资源,有众多领先于全国的当代文化成就,有缜密科学的提升文化核心竞争力和建设文化强省的行动纲领,江苏人民一定能够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传承文脉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建成一个“强富美高”的新江苏。

猜你喜欢

江苏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Changes in China in the eyes of a foreigner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数读江苏
江苏
数独江苏
数读江苏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