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续修志书体例继承与创新的典范
——评《无锡市志(1986—2005)》

2020-06-11陈郑云

江苏地方志 2020年2期
关键词:志书无锡市无锡

◎ 陈郑云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 上海200433)

提 要:《无锡市志(1986—2005)》是1995年版《无锡市志》的续志,翔实记载1986—2005年间的无锡市情。体例在前志基础继承创新,内容衔接紧密,体裁运用规范,突出时代特点与地方特色,编纂实践对于市志续修具有借鉴意义。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伴随着首轮各级志书陆续出版,启动了第二轮方志编修。第二轮修志主体是续修,此外有少量的重修,个别的增修,以及部分的新修、创修。除新修、创修者外,无论续修、重修,还是增修,都不能脱离之前所编修的方志,对于续修志书而言,前志尤为重要。任何一部续志,都是以前志为基础,脱离前志内容,续修亦无从谈起。

《无锡市志(1986—2005)》(以下简称《续志》)是《无锡市志》(以下简称《前志》) 的续修志书。《续志》从2006年2月启动编修到2015年7月出版,前后历时9年多。全志共4册,45卷500多万字,内容涵盖政区地理、城乡建设、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和领域,突出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是一部特点鲜明的精品良志。《续志》“凡例”称:“本志上限与前志衔接,为1986年,建置沿革、山水、姓氏望族家谱、杂记、补遗等内容有所追溯、补记。下限断至2005年,彩页部分下限延至2010年。本志记述范围为无锡市行政区域,以市区为主。”即主要记述1986~2005年间无锡市区的发展变迁状况。

一、体例继承创新

修志就是用志书体例记载地情,无论何时修志,志书的主体体例不会改变,但记载的客体地情总在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为适应变化了的地情就必然对志书的体例做必要的调整和完善,即是对志书体例的继承与创新。《续志》“凡例”称:“本志遵守以类系事、横排竖写的原则,卷目设置按事物的属性分类编排,力求科学归类与社会分工相结合;以时间顺序记述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主体卷下设章、节,节下视需要设目、子目。卷下设概述。”

《前志》采用章节体,分卷、章、节、目四级,除总述、大事记、编纂始末外,主体设59卷。《续志》的体例结构在继承《前志》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使其更为完善,仍为卷、章、节、目四级,共计45卷,加上不列入序列的专记、杂记、勘误补遗。《续志》对《前志》的篇目进行了优化调整:

一是新增。新增“特记”,以突出重要事件与事物;新增“经济体制改革”和“开放 开发”,以突出经济体制改革与改革开放成就;新增“民营经济”,以突出发展迅猛的民营经济;新增“精神文明创建”“社会生活”“社会保障”“姓氏、望族、家谱”等卷,以强化社会文化部类记述;新增“前志勘误补遗”,为续志所必备;新增“索引”,以方便检索。共计新增8卷和2个卷外(特记、索引),从所新增卷目中可以看出,《续志》既增加了经济部类的记述,又增加了社会文化部类的内容。二是更名。将部分卷更名,比《前志》卷名更富深意。将原“建置区划”改为“政区”,“建置区划”只是作为一章,增设“边界”等内容。将原“自然环境”改为“环境”,增设“山水”,突出无锡山水名城特色;将原“城市建设”中的“环境保护”以及“科学”中的“气象预测、防震减灾”移至“环境”卷中。将“邮政电信”改为新的一卷“邮政 电信 信息化建设”;将“劳动”改为“人力资源”,将原“人事管理”等移此卷;将原“农业”改为“农村 农业 农民”,即“三农”,扩展了内容;将原“商业饮食服务业”改为“商业服务业”,包含对外经济贸易的内容;将原“建筑”改为“房地产建筑业”,从“城市建设”中分出“房地产”与原“建筑”合并。三是归并。将“胜迹”与“旅游”归并为“胜景 旅游”一卷;将“纺织、丝绸、电子、机械、轻工、冶金、煤炭、化学医药、建材、电力”等10卷合并为“工业”一卷;将“对外经济贸易”并入“商业”;将“计划 统计”与“工商管理”并入“综合经济管理”;将“外事侨务”并入“政府”;将“风俗、方言、宗教”并入“社会生活”。共归并18卷。四是微调。保留或基本不动的卷目有人口、城乡建设、水利、交通、经济综述、乡镇工业、中共、人大、政府、政协、民主党派(工商联)、社会团体、政法(原公安司法)、军事、科学、教育、卫生、体育、文化、新闻传媒、史志档案(原档案方志)、人物、市(县)区概况等23卷,占《前志》的40%左右,表明大部分有调整与变动。有的即使卷目相同,但仍是特色,而单独设置的,如“乡镇工业”卷,主要反映实行体制改革前后的乡镇工业发展情况;“水利”卷,因无锡城市水利发达,而让水利与农业分离。五是拆分。从原“文化”中分出“文博”“图书著述”2卷。六是删减。因调整或已不再设而删减的有“工业经济综述”“商业经济综述”“粮食业”“中国国民党卷及其他党派”,共4卷。

二、内容衔接紧密

在内容记述方面,《续志》采用略记、追记、复记和补记的方法处理与前志的关系,但在具体问题处理上又作了灵活变通的一些处理。

一是对下辖市(县)区的内容采用略记。将《前志》中的第二卷“区县概况”改为“市(县)区概况”,并移至第四十五卷,从地理人口、城乡建设、区镇经济、工商业、农业 水利、开放型经济、民营经济、社会事业、综合治理、社区建设、人民生活等11个方面,略记无锡市下辖江阴、锡山市、宜兴3个县级市和锡山、惠山、滨湖、崇安、南长、北塘、新区7个区的主要内容。这样设计准确地把握了市志的属性与内涵,总体上达到了详市区略属县(市)的协调统一。

二是对《前志》内容作择要式的复记。《前志》已记述的基本地情,《续志》择要酌情复记。《续志》卷首专门“历史概略”采用复记的方式,对前志所记无锡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以及辖区自然、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等状况简单勾勒概括。而“大事记”紧接前志的下限,从1986年写起,与《前志》一脉相承。

三是适度追述《前志》限内概况,接续记载《续志》限内情况。如《前志》下限为1985年,而《续志》第三十七卷“史志 档案”载:“1980年9月,无锡市恢复和建立地方志、党史、档案工作部门。80年代,组织开展中共无锡党史和地方志编纂工作。各市(县)、区、乡镇(街道),市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相继编纂各类史志……各市(县)、区及各部门、单位相继建立档案馆(室),建立形成档案工作网络和专兼职档案管理队伍……”接着记述1986年以后的情况,这种方法在《续志》中使用比较普遍。

四是对《前志》未记的内容追溯发端。《续志》虽然断限为1986年至2005年,然而对于《前志》未记的内容,采用追记发端的方法,以实现统合古今。如第四十三卷“姓氏 望族 家谱”中“概述”载:“2005年末,无锡市区共有姓氏993个,其中单姓970个、复姓23个,人口分别为2347311人、1147人。无锡望族自泰伯奔吴始起。吴姓从泰伯至夫差,世泽600余年。吴亡后,泰伯后人流散各地,但在无锡仍然是大族。泰伯之后从中衍生吴氏宗亲的12个姓。吴亡,越尽有其地,勾践之后裔成为顾姓,也是无锡大姓……宋代有李、尤、张等姓,元代有强、倪等姓,明代有秦、顾、邹、安、华、孙、谈、高等姓,清代有嵇、杨、徐、薛等姓,民国有荣、唐、周、沈、蔡、陆、钱等姓……新兴的实业家大都成为新的望族,而以科技、教育、文化成名的世家也不在少数。自宋代始,无锡就有编修家谱的传统,代代相传。清代晚期、民国时期尤盛。新中国成立后一度中断。80年代后,民间又自发恢复编纂家谱。无锡图书馆和民间都收藏大量旧家谱与新编家谱。无锡市区柏某自80年代起收藏家谱,达130个姓氏、8000多册。”这样追溯无锡历史上的姓氏、望族、家谱情况。

五是直接承接《前志》记述,内容上相对接。如第七卷“交通”载:“1986年,无锡市有管养公路1025.3公里、内河航道1655.97公里、民用航空线两条。无锡火车站发送旅客812万人次,运输货物143万吨。全市全年完成客运量5385.59万人次、货运量6359.1万吨、港口吞吐量1492.21万吨。”第二十八卷“政法”载:“1986年后,全市各级政法机关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全局性重点工作,打击敌对势力,惩治犯罪,保护人民,服务和保障大局,促进改革开放和发展,实行党政领导责任制和工作目标责任制,并列入市委、市政府两个文明建设目标管理。”与《前志》所记1985年的有关内容相连接。

六是补记《前志》遗漏。《前志》遗漏的重要内容,《续志》力求在相关章节中补记,或在志后设专文补遗。如第四十四卷“人物”的记述,采用接续前志、补记等方法,处理与前志相衔接的关系,但也并非是简单的衔接。其中,“人物传略”涉及上限以前的人物有20名,以卒年为序,上起清咸丰三年(1853),下迄1987年,均为前志未收录的人物,以为前志之补遗。《续志》在“前志勘误补遗”中设“侵华日军在无锡的罪行”“帮会、会道门”“新中国成立后重大历史事件”“增补人物”等四节内容。

三、体裁运用规范

《续志》“凡例”称:“本志以述、记、志、传、图、表、录为表述形式,语体文记述。”卷末设有“索引”,实际体裁与《地方志质量规定》的体裁为“述、记、志、传、图、表、录、索引”八种相一致,即体裁运用具有规范性。

一是述体运用完善。为增强志书记述的综合性,新方志一般均在卷首设置概述。概述篇的创立者董一博曾说:一篇好概述,当为志书增色五成以上。概述是志书的“窗口”,是志书最为重要的一篇。如《续志》“总述”采用提炼式写法,在综述地情的基础上,重点以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激流勇进、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创新突破、在城市特质的传承中奋发前行三个板块,高度凝练了无锡各方面的成就与成功经验,展现了“无锡这颗璀璨的太湖明珠”的良好形象。现在相当多的第二轮志书卷、章均有无题述(小序),然卷与章无题述(小序)间的简单重复时有所见,且篇幅长短不一。《续志》仅于卷首设无题述,每卷无题述篇幅大体相近,多控制在400—600字,除横通各目、勾勒本卷内容变化概括外,多提示2005年下限年的状况,有些还作画龙点睛式的议论或总结。如第三十八卷“图书 著述”的“概述”:“至2005年,除新区外,各市(县)、区都有图书馆。无锡市、江阴市、宜兴市图书馆为国家一级图书馆,北塘区图书馆为国家二级图书馆,其余均为国家三级图书馆。各乡镇图书馆大都有万册以上藏书,被撤并乡镇的图书馆大都以社区图书馆的形式保留。无锡市城乡图书馆逐步形成馆网。全市各级图书馆开展形式多样的读者服务活动和读书活动。”

无锡市民中心

二是图、表运用得当。图、表是志书均采用的体裁,其优势在于能弥补文字记述的某些不足,增加版式的美感,丰富信息量,提高资料性。然而,如果图表与文字的比例失当,或放置的位置不合适,效果有可能适得其反。《续志》地图继承《前志》地图的规范,图上设有图例、比例尺、审图号等标志。创新之处是图照根据需要随文设置,作为文字的佐证。《续志》图照分卷首彩图与文中插图两种形式,卷首彩图120余幅,彩页部分叙事下限延至2010年,便于读者了解无锡近年来发展情况。如第四卷“胜景 旅游”,插入“鼋头渚‘横云’和‘包孕吴越’石刻”等34幅照片。志书中“表”也是随文设置,如“1986~2005年无锡市港澳台和国际旅游接待情况表”等3份表。这些表格对正文均起补充作用,文字叙述与表相得益彰。

三是其他体裁灵活使用。1.记体。《续志》“大事记”为编年断代体,按年月为序,记断限内1986~2005年区境内大事,年均30余条左右;另设“特记”“专记”“杂记”。2.志体。志体由分志构成,按照横排门类、纵述史实的志规,《续志》设45卷,为志书之主体。3.传体。主要是“人物传”,列265个人物传记。4.录体。除卷末“附录”外,随文设置“小目录”,旨在全面展现情况。5.索引。《续志》设卷末“索引”,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和言序排列,方便读志用志,提升志书的学术价值。

从体裁上考察,《续志》继承《前志》述、记、志、传、图、表、录七种体裁,并增设索引,以志为主,运用规范,为全面系统记载无锡市情提供了科学载体。

四、突出时代特点与地方特色

无锡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古就是鱼米之乡,素有布码头、钱码头、窑码头、丝都、米市之称。无锡是中国民族工业和乡镇工业的摇篮,是“苏南模式”的发祥地。《关于地方志编纂工作的规定》要求:“全面真实地反映当地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地方志书质量规定》要求:“记述社会主义时期的内容,应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风貌,全面反映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程和成绩。”因此,集中记载改革开放以来无锡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成就是《续志》的首要任务。

一是突出时代特点。《续志》所反映的记载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无锡社会急剧变化的20年,也是经济社会大发展的20年。无锡最重要的特征是通过争创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两个率先”,至2005年初步实现了基本达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为此《续志》在“特记”中设立“无锡市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和“无锡市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在全省、长三角洲、全国位次”两节记述无锡基本达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20世纪90年代起,无锡市启动信息化建设,因此《续志》第八卷设“信息化建设”专章,记录无锡市发展信息化产业,开展网络宽带化和信息化小区建设,相继实施政府、企业、学校、家庭四大上网工程。进入21世纪,无锡市假日休闲经济和黄金周消费持续走热,物流、中介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绿色保健、品牌时尚、电子数码类商品以及汽车、家居用品、装潢材料成为消费热点,电子商务初露端倪。所以《续志》第十七卷设“商贸服务业”“现代服务业”详加记述。1992年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南京公司无锡仓库最早尝试发展现代物流业。《续志》设“物流业”专章反映无锡迈进物流时代。《续志》所囊括的时间段正是一个改革转型的历史时期。为全面反映无锡市改革开放的主要成绩,《续志》专设“经济体制改革”“开发 开放”两卷,并放在较前位置。改革涉及各行各业,因此在有关卷目中都有所体现,如“政府”卷中设“行政事业体制改革”,“社会保障”卷中设“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教育”卷中设“教育改革”,“卫生”卷中设“卫生管理与改革”等。“三农”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软肋”。《续志》中若只写农业,不能很好地全面地反映党的“三农”政策,于是将《前志》的“农业”改为“农村 农业 农民”,旨在突出“三农”问题。

灵山胜境

二是突出地方特色。《续志》首设“特记”,从无锡市树、市花、城市精神、荣誉、小康社会目标、在全国位次等6个有关无锡“脸面”的内容进行记述,让读者对这座古今辉映、精致优美的城市个性有深刻印象。无锡是山水交辉的城市,《续志》“环境”中设“山水”,反映无锡优美的地理环境。无锡是风景旅游城市,《前志》中分设“胜迹”“旅游”两卷,《续志》合并为“胜景 旅游”一卷,补充了新增景点,排列的位置相对靠前。无锡市是工业发达城市,但事实上传统工业多、国有企业多、中小企业多,《续志》调整《前志》按照行业一一立卷的模式,统一合并为“工业”,有选择性地为各工业门类分章记述。无锡市是“苏南模式”的发祥地,为充分展现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乡镇企业、以集体经济为主的乡镇企业所有制结构、乡镇政府主导乡镇企业的发展等特点,《续志》依然设“乡镇工业”,全面记述被邓小平誉为“异军突起”、飞跃发展的苏南乡镇工业,以集体经济为主的经营体制,被誉为对中国改革开放产生重大示范作用的“苏南模式”。无锡市是吴文化发源地,《前志》中没有记载,《续志》在“文化”中设“吴文化研究”专章,全面记述了吴文化研究的主要机构、学术活动、重要成果。同时,又设“无锡太湖博览会”“重大节庆活动”等专记,集中展现独具特色的无锡民间文化艺术。

三是突出社会文化。《前志》也较重视无锡特色的记载,但经济部类明显多于社会文化部类;《续志》则“双轨并行”,对无锡经济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特色皆予以较多的体现。如《续志》更加突出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仅其中“环保”一章,就从环境质量、环境监测、太湖综合整治、工业污染防治、生活污染防治等12个方面,详细记述了改革开放后20年间无锡市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加强环境保护的史实。《续志》“人物”卷篇幅没有因断限年代短而减少。《前志》从古代至1985年列人物传282个,《续志》20年间列265人,标准并不降低。《前志》漏载人物中被列传的有67人,载入“补遗”中。此外,还增加“人物简介”100人,“人物表”的内容也有增加。《续志》中“方言”承续《前志》内容,着重分声母、韵母、声调三个方面梳理了无锡的方言变异,专设《方言通用本字考核表》用国际音标标注。在新增“社会 生活”卷中记录无锡的民俗民情、无锡特产、轶闻掌故等内容进一步彰显地域文化特色。

此外,《续志》中也有一些值得商榷之处。如第二十二卷“中共无锡市地方组织”中“民族宗教事务管理”节与第三十九卷“社会 生活”中“宗教”章的内容可以合并;第二十七卷“社会团体”与第四十一卷“民政社会事务管理”中“民间组织管理”的界定与区分;“凡例”中“新中国”一词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可能更好;“索引”还可增设图、表索引;“人物传”章中缺部分传主肖像。

综上所述,《无锡市志(1986—2005)》在首部《无锡市志》基础上,对方志体例继承创新;资料全面、系统,具有存史、资政、教化、宣传、学术等价值功能;编纂实践中所形成的适度上溯,在《前志》基础上对市情增、删、补,详市区略属县,对于志书续修,尤其是市志续修具有借鉴意义。其缺失与问题应引起修志者的关注,以强化志书精品意识,提升续修志书的质量。

猜你喜欢

志书无锡市无锡
无锡一棉
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召开特色志书编纂专题会议
无锡确定11月1日为“无锡企业家日”
试论地方志书质量与市场的关系
轻轻松松聊汉语——去无锡
从一道新的无锡市中考折叠试题谈起
情系志书藏古今
由2016年无锡中考17题说起
浅谈提高第二轮志书的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