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骨性安氏Ⅲ类错颌患者双颌术后1 年髁突位置的CBCT 研究

2020-06-10王琳琳韩景超王亚琪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20年3期
关键词:安氏轴位骨性

王琳琳,韩景超,崔 婧,王亚琪

(山东省济南市口腔医院①医学影像科,②口腔颌面外科,山东 济南 250001)

骨性安氏Ⅲ类错颌是一种常见的颌骨发育畸形,临床表现为面中部外形凹陷扁平;严重上颌后缩、下颌前突的成年患者,多需行双颌术(上颌骨LeFort Ⅰ型截骨+下颌骨矢状劈开截骨术)治疗[1]。该手术方式能显著提高Ⅲ类错颌患者的生存质量[2]。但双颌术对髁突位置的影响尚存在争议,髁突的移动可造成颞颌关节间隙变化,严重者可引发新的颞颌关节症状。以往研究[3-6]多采用头颅定位片、颞颌关节薛氏位片或CBCT 重建髁突截面的方法测量髁突位置变化,对三维方向复杂位移及旋转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利用CBCT 及专业三维影像软件Mimics 20评估骨性安氏Ⅲ类错颌患者双颌术后1 年髁突位置的变化情况,以期精准预测术后颞颌关节间隙的变化倾向,为减少髁突移位及髁突进行性吸收等并发症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 2017 年1 月至2019 年4 月在我院行CBCT 扫描的骨性安氏Ⅲ类错颌双颌术后患者15 例,其中女13 例,男2 例;年龄19~35 岁,平均(25.2±5.2)岁。纳入标准:①上颌后缩下颌前突面型患者,面中部凹陷;②年龄18~35 岁;③已完成术前正畸;④术式为上颌骨LeFort Ⅰ型截骨+下颌骨矢状劈开截骨术,钛板钛钉固定。排除标准:①有面部手术及骨折病史;②唇腭裂、下颌偏斜及各种颅面综合征;③颌面部外伤史;④颌面部肿瘤。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意大利NewTom 5G CBCT。扫描体位为正中咬颌位。扫描参数:110 kV,9.17 mA,视野21 mm×19 mm,曝光时间5.4 s。图像后处理步骤:①将术前评估及术后1 年CBCT 图像以DICOM格式录入软件,分别重建双侧髁突的三维模型(图1),而后保存模型。②打开术前评估图像,并与术后1 年图像实行点对点配准,选取鼻前嵴及双侧锤骨柄最下点3 点进行配准,配准完成后以STL 格式导出术后1 年双侧髁突的三维模型。③打开术前评估图像,导入配准后术后1 年双侧髁突STL 图像,对双侧髁突分别进行STL 配准(图2)。④记录双侧髁突位移旋转情况,将双侧髁突向前、向内及向上移位记为负值,反之记为正值;矢状位前旋、冠状位内旋、轴位内旋记为正值,反之记为负值。

图1 左侧髁突前面观三维模型示意图 图2 STL 配准后图像 图2a~2d 分别为冠状位、轴位、矢状位、双侧髁突三维模型

1.3 测量可重复性评价 所有步骤均由同一位医师操作,2 次重建配准后,取平均值,操作间隔1 周。采用SPSS 17.0 软件行数据分析。2 次操作数据行配对t 检验和Pearson 相关分析。采用单样本均数差别的t 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测量数据均符合正态分布,2 次测量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r=0.89,说明测量的可重复性好。骨性安氏Ⅲ类错颌双颌术后1 年髁突位移及旋转情况见表1。术后1 年双侧髁突均发生明显轴位内旋(均P<0.05),内外向、前后向、上下向移位均不明显(均P>0.05),矢状位前后旋转、冠状位内外旋转均不明显(均P>0.05)。

表1 骨性安氏Ⅲ类错颌双颌术后1 年髁突位移及旋转情况(±s)

表1 骨性安氏Ⅲ类错颌双颌术后1 年髁突位移及旋转情况(±s)

注:t 值、P 值均为与术前比较。

3 讨论

双颌术为成人骨性安氏Ⅲ类错颌患者常选择的一种手术方式,创伤及风险小,临床应用广泛,能有效改善患者面型,患者满意度较高;但术后可能出现髁突移位及髁突进行性吸收,而髁突的移位可造成颞颌关节盘-髁复合结构的变化,对这种机械负荷力的改变,颞颌关节的适应能力有限,会产生开口受限和疼痛等症状[7-8]。

本研究应用CBCT 及Mimics 20 软件,观察分析双颌术后1 年髁突的三维空间位移情况,其中CBCT是数字化外科的基础,可将解剖结构1∶1 成像,且NewTom 5G 扫描范围大,完全包括牙颌及颞颌关节等部位;Mimics 20 软件是Materialise 公司研发的医学影像学专业软件,可导入DICOM 格式图像,重建不同部位的三维模型。本研究中点对点配准术前及术后1 年图像,使2 组图像位于同一坐标系,准确显示了术前及术后髁突的空间位置关系,且采用STL 配准术前及术后1 年髁突模型,通过软件中Reposition 中Analyze motion 功能,记录术后髁突模型的三维位移及旋转,可重复性好,避免了手工测量的误差。

LIM 等[9]在研究中指出,下颌骨矢状劈开截骨术后髁突轴呈内旋转模式;本研究结论与其相似。KIM等[10]研究发现,双颌术后轴位内旋转1.48°,髁突的移位距离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本研究结果一致。刘爱民等[3]在测量双颌术前1 周及术后1周髁突角后得出结论,轴位髁突成角明显减小,髁突长轴发生了内极向后而外极向前的旋转,轴位左侧髁突角术后(66.7±8.9)°、术前髁突角(72.4±7.0)°;轴位右侧髁突角术后(67.6±7.2)°、术前髁突角(75.3±5.6)°,与本研究相比,轴位内旋转角度偏大,原因可能与测量时期不同有关。DE PAULA 等[4]在研究中指出术后髁突存在一定的自适应改变,术后1 年趋向于回到原始位置。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CBCT 及Mimics 20 软件可发现骨性安氏Ⅲ类错颌患者双颌术后1 年发生髁突轴位内旋转,能够为预测双颌术后1 年髁突位置变化提供参考,有助于临床医师提高双颌术的精确性;但仍需进一步探讨髁突位移变化与髁突吸收程度的相关性,寻找髁突安全位移空间,为改善颞颌关节症状、减少髁突进行性吸收并发症的发生提供更多客观依据。

猜你喜欢

安氏轴位骨性
髌骨轴位X线片的结构化报告:诊断和定量测量要点
骨性Ⅰ类女性下切牙先天缺失者颏部形态的三维研究
虹膜纹理引导的飞秒激光囊膜标记法在Toric IOL植入中的应用
PRP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安氏Ⅱ类错畸形咬合接触特征及其与口颌系统关系的研究现状
大块头安氏中兽
屈光不正误诊为弱视49例视光学因素影响
骨性Bankart损伤合并Hill-Sachs损伤对盂肱关节稳定性的影响
关节镜下治疗肘关节骨性关节炎伴僵硬短期疗效观察
安氏Ⅲ类上下颌骨矢状位置关系头影测量指标的可靠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