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血压患者血清MMP-2、TIMP-2、Hcy、UA水平与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

2020-06-10陆玉琴赵信科冯明霞纪召娟

临床荟萃 2020年7期
关键词:颈动脉硬化动脉

陆玉琴, 赵信科, 冯明霞, 纪召娟

(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心血管中心,甘肃 兰州 730020)

高血压病是危害人类健康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动脉硬化既是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结果又是血压升高的原因。是心血管疾病中最易见、最重要的病因,更是临床上引起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基础。并且颈动脉粥样硬化对无症状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预测效果更好[1]。近年来动脉硬化的机制研究广泛,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由是一系列物理、化学因素诱导的,由内皮细胞功能障碍所导致的一种慢性低水平炎症性疾病。近年来众多的学者认为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同型半胱氨酸(Hcy)、尿酸(UA)、年龄均为其不利因素。颈动脉硬化是全身动脉硬化的基础,本研究旨在探讨颈动脉硬化的影响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 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门诊及住院确诊且资料完整高血压病患者364例,男112例,女252例,年龄37~85岁。入选标准:符合《中国高血压病防治指南》2015年诊断标准,收缩压≥140 mmHg(1 mm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90 mmHg,未曾服用降压药物或未规范降压治疗,停药5天以上。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急性感染、肺部疾患、肾病、急性心功能不全、外科手术、创伤及其他引起血压改变、动脉硬化的疾病以及近期服用叶酸及叶酸制剂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血脂、Hcy、UA等生化指标测定 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2 ml,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cy、UA。

1.3血清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2(TIMP-2)测定 经患者知情同意,取清晨空腹外周静脉血2 ml,-70 ℃冰箱分存,选用江苏酶免公司的人MMP及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酶联免疫分析试剂盒实验室测定MMP-2、TIMP-2并记录数据。

1.4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超声检查 采用西门子S2000彩色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7~12 Hz扫描双侧颈动脉。cIMT定义为腔内膜交界面至外膜上层之间的距离,以后壁值为标准。进行纵向扫描以测量3个位置的平均值:颈总动脉分叉、颈总动脉近端1.0 cm和颈内动脉分叉远端1.0 cm,取左右两侧cIMT的平均值纳入分析。根据cIMT是否≥1 mm[2]分为cIMT增厚组225例和无cIMT增厚组139例。

2 结 果

2.1两组基本资料比较 与cIMT正常组比较,cIMT增厚组年龄、Hcy、UA、MMP-2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TC、TG、HDL-C、LDL-C、TIMP-2、MMP-2/TIMP-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高血压患者cIMT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分析 cIMT与年龄、血清UA水平、MMP-2正相关;与Hcy等无相关性。见表2。

2.3高血压患者cIMT增厚的影响因素分析 以cIMT是否cIMT为应变量,以年龄、Hcy、UA、MMP-2为自变量,采用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是cIMT增厚的影响因素,见表3。

表1 两组基本资料比较

表2 高血压患者cIMT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分析

表3 364例高血压患者cIMT增厚的影响因素分析

3 讨 论

原发性高血压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动脉血管粥样斑块形成是在cIMT基础上发展的结果。cIMT的改变及粥样斑块情况,可较好地反映原发性高血压对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本研究显示随着血压分级的升高cIMT逐渐增加,与以往学者的研究结果相同[3]。

MMP是对于组织的重塑和细胞外基质(ECM)降解的重要的内肽酶。MMPs-2降解Ⅳ型胶原,这是血管基底膜的主要结构的组成成分。MMP-2通过重构细胞外基质,激活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生长因子,在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 内皮细胞(EC)、血管平滑肌细胞、炎症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是血管壁MMP活性的主要来源. MMPs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中的关键作用得到了一系列证据的支持,包括在MMP敲除和转基因小鼠中的观察。近年,关于颈动脉硬化与MMP-2的研究较多,但结果并不一致。Brzózka等[4]研究发现慢性肾病患者血清MMP-2、MMP-2/TIMP-2水平明显升高,且TIMP-1降低。提示这些因素可能参与了慢性肾功能衰竭(CKD)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同样,血清MMP-2和MMP-9水平与急性脑梗死密切相关,颈动脉cIMT越大,斑块越不稳定,血清炎性因子、MMP-2、MMP-9水平越高,急性脑梗死风险越大[5]。给8个月龄的大鼠注入低剂量血管紧张素Ⅱ,交感活性增强,结果颈动脉环处MMP-2表达活性增加,胶原沉积,颈动脉内中膜增厚,与30月龄的大鼠相当,经氯沙坦治疗能消除这种影响[6]。 Soliman等[7]研究提示,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MMP-2水平明显高于非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表明血清MMP-2水平可能是糖尿病肾病患者肾脏损害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cIMT正常组比较,cIMT增厚组MMP-2水平增高,MMP-2与cIMT正相关。而cIMT增厚组TIMP-2降低,MMP-2/TIMP-2水平升高,但均未达统计学意义。这与以上各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而Rysz等[8]研究发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2型糖尿病组与肾功能衰竭组MMP-2降低。该研究结果可以解释为,本研究针对的患者是高血压患者,而Rysz等入选的是有终末期肾病的患者。亚洲人和埃及人的种族差异也可以解释这种差异。

UA是人体内嘌呤代谢的终产物,过多的积累会引发多种疾病。研究提示cIMT随尿酸增加而增加,在无代谢综合征的患者UA是动脉硬化独立的危险因素[9]。本研究显示,cIMT增厚组较cIMT正常组UA升高,但经回归分析的结果,暂不能认为UA升高是cIMT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

研究发现血清Hcy水平与IMT值相关,有学者认为同型半胱氨酸是代谢综合征患者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代谢综合征过程中Hcy直接影响动脉硬化的过程,认为早期纠正叶酸水平有助于预防心血管并发症[10-11]。本研究显示,cIMT增厚组较正常组Hcy增加,但是cIMT与Hcy无明显相关性。可能与患者饮食习惯,服用了影响叶酸代谢的中草药等因素有关。本研究显示,cIMT增厚组年龄高于cIMT正常组,年龄是颈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这与刘博罕等[12]的研究结果一致,可能是由于年龄可以导致颈动脉斑块形成与发展,是促进动脉斑块出现的不利因素。

本研究结果提示,两组HDL-C、LDL-C、T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患者的饮食控制生活方式改变有关。总之,本研究样本量较小,此结果仅仅是一个提示,以后应增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严格遵照纳入排除标准,尽可能排除影响研究结果的因素,以免研究产生偏倚。

猜你喜欢

颈动脉硬化动脉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以横动脉及趾底动脉为蒂的Flowthrough游离皮瓣修复指掌侧软组织缺损
颈总动脉高位分叉、舌动脉与面动脉共干1例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上颌动脉终末支参与眼球血供1例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超声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贴壁不良的价值
单侧“腋深动脉”变异1例
人参皂苷Rg1对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