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永玉张梅溪:我们相爱十万年

2020-06-09许晓迪

环球人物 2020年11期
关键词:大雅黄永玉沈从文

许晓迪

张梅溪(1922年-2020年):生于广东新会,抗战时期逃难至江西信丰,在民众教育馆工作认识黄永玉,两人于1946年结婚。1953年全家迁至北京,开始儿童文学写作,著有《在森林中》《好猎人》《绿色的回忆》等。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创作水墨和油画作品。2020年5月8日清晨在香港逝世,享年98歲。

张梅溪作品《林中小屋》,扫码直接购买。

2008年,84岁的黄永玉开始写《无愁河的浪荡汉子》。主人公叫张序子,原型就是他自己。小说连载于《收获》杂志,每期3万多字。

连着登了10年后,2018年4月号《收获》这一期,连载的故事是这样的:张序子所在的江西信丰县民众教育馆,来了一位广东姑娘,“皮肤黑黑的,讲国语带浓重广东腔,人和和气气,穿着打扮按平常标准来说,稍微洋了一点”。

馆长还是光棍,想套近乎,大清早守在上班路上,突然塞给姑娘热烧饼或烤红薯,吓得她都没接住,掉在了地上。馆长向歌咏班介绍新成员,正想搂她的腰身表示热络,姑娘生气了,一闪:“为什么这样?”

写着20岁的往事,黄永玉难掩“幸灾乐祸”。当年让馆长自讨没趣的姑娘叫张梅溪,后来成了他的老婆。

2020年5月8日,张梅溪逝世于香港,享年98岁。黄永玉手书讣告,敬告亲友。

黄永玉写过一篇《白头偕老之歌》,其中说到好朋友之字画,用不着当面称赞,就好像天天吃早饭时,面对自己的老婆说:“他妈的,你真漂亮,简直像天仙!”非挨一顿臭骂不可。

“对老婆,要打心里谢谢,如初恋般地永远地爱慕。从年轻时看她的背影到老,她是你俩整体的一半。漂亮的眉梢边的皱纹和霜染的鬓角,是你生命中明澈的镜子。苦难到来,不管相距远近,你俩的心跳既同步又共振……想到这里,人生多值得欢歌啊!”

这首“白头偕老之歌”,黄永玉和张梅溪唱了76年。

无愁河:序子与梅溪

在到达信丰之前,黄永玉已经漂泊了7年。

1937年,他离开家乡凤凰,在福建集美中学读了两年书,就开始了漫长的流浪,带着一个寒碜的小包袱,从福建到江西,做汽车站搬运工,做瓷器工,教小学,教中学,参加过几个战地服务团。

1944年秋天,他来到小城信丰,在民众教育馆当美术主任,在菜油灯下给许多诗人刻插图,自己也作诗,还模仿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造型,自刻了一幅肖像。

不久,张梅溪也来到民教馆。这位广东姑娘,父亲是国民党高官,正在前线打仗,留下一大家人流寓赣南。

爱情的开始静悄悄,只知道空袭警报一响,大家三五成群、连人带鸡都躲进密林时,两个年轻人悄悄离了队,在河边的草丛里,并排躺着聊天。

黄永玉有一把法国小号,远远看着张梅溪走近,就在窗口吹号欢迎。此外一无所有,买了鱼,用漱口杯炖起来,就吃得大喊:“要脑满肠肥了,他妈的!他妈的!”有一次口袋里只有8角钱,理发还是买木刻板?张梅溪说,两样都做吧。等黄永玉从理发馆出来,她已等在门口,递上一块用粗纸包好的梨木板。

消息传到张家,引发集体反对。后来,日军占领赣州,黄永玉跟着张家,从信丰到龙南、寻乌,一路护送,一路白眼。有一次,他从寻乌县城出发,去乡下找梅溪,半路口渴,在茶棚喝了两碗米酒,走进森林就脚步飘忽,人事不知。醒来一看,除了贴身底裤和随手木棍,没留下任何东西。给梅溪写信,她回信叮嘱:“千万别让大姐、二姐、三姐知道。要不然起码有半年要埋怨山里的老虎没有口福,白白丢掉吃你新鲜肉的机会。”

1950年夏天,张梅溪与黄永玉从香港来北京,看望表叔沈从文。这是他们第一次到北京,两人带着相机,游遍了北京名胜。

20世纪50年代,张梅溪与大雅宝胡同的孩子们。

抗战胜利了,爱情却无转机。黄永玉黯然离开,一人去了上饶。不久,他接到电话,是梅溪打来的——她从广东韶关家里跑出来,卖了金链子,坐着拉货车,来赣州找他。

黄永玉马上借了一辆自行车,灌足茶水,带够油饼,直奔60公里外的赣州。还剩最后10公里,天已黑透,只能找客栈住下。这是真正的“鸡毛店”,店主抱来三包鸡毛,前前后后倒在他身上,权当被子。第二天一早,他脱了全身衣裤大跳大抖,直到全身发热冒气才穿上衣服,迎着太阳,顶着一脑袋鸡毛,重新上路。

在赣州一家小旅店,黄永玉和张梅溪举行了婚礼。此后,他们开始了波西米亚式的漂泊,自江西到广州,又前往香港谋事。多方努力,黄永玉还是找不到工作。他留下妻子,只身搭便船到了福建厦门,转南安、洪濑,1947年春节时到了上海。

一年后的夏天,黄永玉与张梅溪在香港团聚,住进了九龙荔枝角九华径。他们的房间窄小,只容得下一张床和一张小工作台,窗子却格外阔大,窗外是木瓜树和水井。夫妇俩买了漂亮的印度浓花窗来打扮它,骄傲地称这个栖身之所为“破落美丽的天堂”。

香港6年,黄永玉刻木刻、画速写,张梅溪写点散文投稿,日子清苦而丰盈。

1962年,黄永玉、张梅溪与儿子黑蛮、女儿黑妮。

大雅宝:黄叔叔与黄妈妈

1953年2月,黄永玉与张梅溪带着7个月大的儿子黑蛮,离开香港,前往北京。火车抵达北京火车站,年过半百的沈从文一个人站在月台上迎接他们。

对这对叔侄来说,新的时间开始了——沈从文放弃了写作,进入历史博物馆,每天与瓶子罐子、绸子缎子打交道;而28岁的黄永玉,成为中央美术学院最年轻的讲师,入住大雅宝胡同甲2号。

这个三进的大杂院,是美院的教工宿舍,住户都是大师巨匠,李可染、李苦禅、董希文、张仃、柳维、程尚仁、袁迈、彦涵、常濬、祝大年……

黄永玉进院那一天,张仃10岁的儿子张郎郎正用面筋把一朵倭瓜花黏在竹竿上,给房顶上的葫芦人工授粉。这时有个人走来,听完他庄严的工作,大笑:“原来你是个植物学家,苏联有个米丘林,那你就叫面丘林好了,哈哈。我叫黄永玉,今天刚搬来的。”

张梅溪的亮相更不一般。在《大雅宝旧事》里,张郎郎写道:“她穿着一条杏黄色的布拉吉,肩膀上似乎只挂着两根带子,裙子上面横七竖八地抹了些不规则的咖啡道子。50年代的北京就没见有人这么穿过,甚至没人见过这种花样的裙子。她头发扎成一个马尾巴,显得相当清爽,跟着旋律摇来摆去,拉一个酒红色的手风琴。北京哪儿见过这个景致?纯粹和外国电影差不离了。”

当时,她和黄永玉正在中院演唱《玛雅拉》(纪念西班牙内战的儿童歌曲)。孩子们一开始都用蚊子扇翅膀的声音哼哼,接着越唱越高兴,扯开嗓子吼了起来。

“黄叔叔那会儿还不是名人,大雅宝这些艺术家,都是他少年时代的崇拜对象,如今搬到一个院儿,成为同事,就特别兴奋。”张郎郎对《环球人物》记者说,“所以他一来就志愿当起了‘孩子王。”

他带着大家逮蛐蛐儿、办板报,带领“大雅宝儿童团”参观动物园。他在院里搭了一个葡萄架,第一年中秋,用红线绑上各种大粒葡萄,请全院小朋友参加中秋葡萄月饼晚会;他还从凤凰老家带来一个蓝色的狮子头,组织孩子们成立拜年舞狮队,一家一家地表演,演完一场就扯开面口袋,让大人们往里扔糖果……

住在一个院,每家的饭桌也彼此连通。“我们家是大姨做饭,经常做一个菜给黄妈妈送去,黄妈妈就还我们一份。”张郎郎说。张梅溪做得一手好菜,是被“二流堂堂主”唐瑜亲封的“京城四大女名厨”之一。

李可染的儿子李小可就始终难忘黄叔叔家炉子上的猪肘子炖白菜,“常常趴在窗外,隔着玻璃,看着煤火上咕嘟咕嘟冒着热气的砂锅内白色的浓汤和软软的肘子,馋得直流口水。不知过了多久,黄妈妈会给我们每人一条炖得烂烂的白菜,那个香!”

“大雅宝是我们集体的一个梦。”张郎郎说,“是一个发生童话的地方。”

一艘载着动物的诺亚方舟

在这个发生童话的地方,张梅溪开始了写作。

上世纪50年代,黄永玉常到东北小兴安岭体验生活。张梅溪根据这些经历,创作了《绿色的回忆》《在森林中》《好猎人》,以孩子的视角探索森林世界,书里有红松、白桦、野花、蘑菇,也有小鹿、狍子、大黑熊、金花鼠。

“黄叔叔和我们许诺,要带一只小熊回来,后来没实现。”张郎郎说,“但他带回来两只梅花鹿,养在院子里,街道不允许,让动物园开车拉走了。”

黄永玉爱动物,用女儿黄黑妮的话说,“我们家好比一艘载着动物的诺亚方舟”。“他有一只猫头鹰,半人多高,家里放不下,只能养到中院的厕所里。白天猫头鹰就站在那儿,闭着眼睡觉,上趟厕所,都提心吊胆的。”

而这艘诺亚方舟的掌舵人,只能是张梅溪。院里半夜总听见老头咳嗽,像闹鬼,她拿着蜡烛破了案,是家里的刺猬躲在厕所墙角叫;小猴伊沃天天胡蹦乱跳,把屋子弄得乱七八糟,有一次认错了家门,把来开门的老太太吓晕了,又是她去赔礼道歉……

“黄叔叔无论想出来什么惊天动地的招儿,黄妈妈总是毫无保留地大力支持。”张郎郎说。他的母亲陈布文是王蒙小说《女神》的主角,从周恩来机要秘书的高位退居家庭,沉入白菜豆腐、柴米油盐。“妈妈与梅溪阿姨都喜欢文学,因为先生是画家,平时也喜欢拿起墨笔、宣纸画着玩”。張郎郎说,“她们都将自己的才华让位给家里另一位天才。如果两个人都去做天才,零七八碎的日常生活怎么办呢?”

两家的友谊,在搬离大雅宝后的岁月里仍然延续着。“我家旁边是农业展览馆,黄叔叔他们领着孩子先到我家,再一起走去看展。我爸和黄叔叔一路聊天,我抱着黑妮,梅溪阿姨抱着黑蛮。”

那时,张郎郎已经在中央美院读书,有空就往黄永玉家跑,一起聊最近读的书,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还有契诃夫的小说和戏剧。有一年夏天傍晚,他带上自己的笛子去找黄叔叔。黄永玉说,吹《小白帆》吧。“我就在龙王庙湖边的落日余晖刚刚收起之时,山色朦胧之中,给他们再次吹了这支歌。”张郎郎在《大雅宝旧事》里写道。

很多年后,张梅溪对张郎郎说,一直想写一部小说,讲大雅宝这群孩子的故事,名字就叫《小白帆》。

年老时,夫妻俩一同出游。

此后十多年,他们则像小小的白帆在雾中飘荡。

黄永玉为他爱的动物接连获罪。1966年,他在河北邢台写下的那些“动物短句”被人翻出,拉磨的驴子说:“咱这种日行千里可也不易呀!”是“讽刺大跃进”;一只飞蛾说:“别把一盏小油灯当做太阳。”是“攻击革命领袖”。8年后的“黑画事件”中,那只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猫头鹰,又成为“恶毒攻击社会主义”的罪证。

家被人占了,一家四口挤在一间小屋,白天也要开灯,黄永玉就在墙上画了一个开满鲜花的窗口。1968年,他进了“牛棚”,说自己有传染性肝炎,得以单独一室。他偷着用床底小砂锅炖红枣、熬“清凉补”,还利用修补脸盆的劳动间隙,改良了笨重的竹扫帚,并精制了无数枚挖耳勺赠送“同窗”人士。

张梅溪也变了另一个样,过去连老鼠也害怕的人,每天骑着自行车,帮几家朋友料理家务。沈从文每天在历史博物馆打扫女厕所,高血压和心脏病越来越严重,张梅溪隔天来一次,为他注射碘剂。

“老婆呀,不要哭”

1969年11月,沈从文下放湖北干校。在多雨泥泞的双溪,他写信给黄永玉,说这里荷花真好,看菜园如何与牛、猪斗智斗勇,唐兰、钱锺书、吴世昌都在做什么……“每封信都充满欢乐情趣,简直令人嫉妒。”

那时,黄永玉正在河北磁县军垦农场,和刘开渠、李桦、李可染、李苦禅一起插秧、割禾、种菜,早上去黄昏回,每天来回32里地,晚上就打着手电,躲在被窝里,要么看《辞海》,要么写诗。他给远在北京的张梅溪写了一首长诗,“启用几十年前尘封的爱情回忆来作点鼓舞和慰藉”。这就是著名的《老婆呀,不要哭》:“我们有过悲伤/但我们蔑视悲伤/她只是偶尔轻轻飘在我们发尖上的游丝/不经意地又随风飘去。”

65岁那年,黄永玉画了一幅《三间小屋》,画上题诗:“小屋三间,坐也由我,睡也由我,老婆一个,左看是她,右看是她。”

黄永玉手书讣告。

悲伤随风飘去,他们一起迎来了新生。“文革”后的一天,张郎郎再次走进黄叔叔家。“他们从香港买来新唱片,有披头士,还有西蒙和加芬克尔二重唱。在那里我第一次听到《忧愁河上的金桥》,黄叔叔唱,梅溪阿姨、黑蛮也跟着唱。那种感觉,让我挺感动的。”

沈从文也迎来了“重新出土”的时刻,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他经历了巨大的身份颠倒,收获着迟来的声誉。1987年,黄永玉得到一张碑文拓片,是沈从文19岁时所写。他拿给表叔看,沈从文注视了好一会儿,静静地哭了。张梅溪安慰他:“表叔,不要哭。你19岁就写得那么好,多了不得!你好神气!永玉60多岁也写不出……”

一年后,沈从文逝世。黄永玉在香港写下《这些忧郁的琐碎》,怀念表叔。他用卖画所得,在太平山半山腰买了一所房子,名“山之半居”,花园里养着爱追人的火鸡,池塘里游着硕大的老龟。当年的小号丢了,他在九龙曾福琴行买回一把新的,花了近万元,对50年前的女朋友说:“想听段什么?您啦?”

65岁那年,他画了一幅《三间小屋》,画上题诗:“小屋三间,坐也由我,睡也由我,老婆一个,左看是她,右看是她。”此后,“小屋三间”慢慢变成了“狡兔五窟”,除了香港的山之半居,还有凤凰两处,夺翠楼和玉氏山房;意大利一处,无数山楼;北京一处,万荷堂。

张梅溪常待在香港,儿子黑蛮一家陪在身边。她没有再写《小白帆》,却拿起了画笔。2007年,她在北京画院开了画展,后輩们开玩笑说,比黄永玉画得还好,

黄永玉多半时间住在万荷堂,时不时放下画笔,开始写作,从《比我老的老头》到《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再到《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有时他会卡壳,想不起当年晚自习点的什么灯,流浪时住在哪个地方,只能在书里老老实实地写:这个地方我搞不清楚了。老朋友一个个都走了,没人可以求证,他成了最老的老头。

六七年前,张梅溪中风,张郎郎正在香港,赶去玛丽医院看她。“她张嘴想和我说话,但根本说不出来。我凑到跟前,看着她的脸,就觉得当年那个青春焕发、充满光明的黄妈妈,一下被时光老人夺走了。”

就像黄永玉写的:“世界长大了,我他妈也老了。”

去年年夜饭,黄永玉和张梅溪一起,吃了一只半人高的龙虾,“人家说,不要留超过80岁的老人在家里吃饭,以免发生意外,那咱们就在自己家吃给他们看”。

学者李辉说:“看黄永玉的书,会发现一个人即便活在时代的阴影下,还能晒自己的阳光。”而他们的爱情,也是如此。

“我们在孩提时代的梦中早就相识/我们是洪荒时代在太空互相寻找的星星/我们相爱已经十万年。”40年前,在《老婆呀,不要哭》中,黄永玉写道,“因为你/世上将流传我和孩子们幸福的故事。”

猜你喜欢

大雅黄永玉沈从文
大雅之堂与大雅
你把这匹马拉走吧
横竖之间
梦回唐宋,大雅遗风光耀古今
你把这匹马拉走吧
小心翼翼
沈从文接“火”传温暖
黄永玉:你们都太正经,我只好老不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