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非遗”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浙江传承人群研培的实践

2020-06-09苏祝成梁丽君张帅王旭烽

中国茶叶 2020年5期
关键词:非遗技艺浙江

苏祝成,梁丽君,张帅,王旭烽

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学院,311300

2016年,浙江省人民政府提出加快推进茶产业、丝绸业和中药业等地方历史经典产业传承发展的指导性意见。历史经典产业的提法在以往产业政策中鲜有涉及,该产业的核心要素之一应在于其所具有的文化特质。其中,传统制作技艺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些产业的传统技艺已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名录。历史经典产业的传承发展离不开非遗传统工艺的继承。为强化非遗技艺在当代经济生活中的社会认知和群体的传承实践,文化部和教育部于2015年启动了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自政策实施以来,目前有浙江、湖南和安徽的3 所高校承办了绿茶、红茶和黑茶非遗制作技艺研培。根据有关文件精神,国家相关部门针对非遗传承人群研培有原则性的指导,但课程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则需要承办主体结合具体项目进行设计。因此,研培方法本身亦可以说是一个研究性课题。针对不同性质的非遗传统工艺,研培内容体系设计既有共性,也有特殊性。这首先需要有理论层面的认知,然后在实践中探索完善。本文回顾非遗技艺传承人群研培的政策背景,总结了浙江茶非遗研培的实践与经验,并就进一步完善研培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作了探讨。

一、成为“非遗”的茶制作技艺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其中的文化遗产主要指古迹、建筑群和遗址等。随着保护工作的实施和认识的深化,意识到那些“无形的”(intangible)、世代相传的、持续实践的观念表述与知识及技能等也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有相应的保护规定。此后,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我国人大常委会于2004年批准加入《公约》,2005年国办印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11年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根据《公约》的定义,非遗分为五大门类:(1) 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2) 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2006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明确将非遗细分为十大类别,“传统手工技艺”为其中的第八类。

我国茶文化历史源远流长,自唐以来孕育了多样的茶叶制作工艺并流传至今。其中,浙江因其独特的人文环境和茶树适栽的自然环境,成为拥有地方特色历史名茶最多的区域之一。2008年,西湖龙井茶和婺州举岩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后相继有安吉白茶和紫笋茶制作技艺入选。截至2019年,已有30余项绿茶制作技艺分别列入国家、省、市和县级非遗名录(表1)。

表1 浙江绿茶非遗制作技艺项目(截至2019年)

二、“非遗”制作技艺与研培

2011年国家非遗立法是我国非遗传承的制度性保障。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技艺传承面临现代技术和产业结构变化的挑战,口口相传、子承父业和徒承师业遇到瓶颈。同样,随着代表性传承人老龄化甚至离世,茶非遗制作技艺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另外,“重申报、轻传承”亦是地方非遗管理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非遗的精神要涵是“以人为本、活态传承”“见人见物见生活”,即非遗传承有赖于持有者群体、社区或个人的实践。他们既是实践者也是传承者,更是创造者,是非遗得以保护、传承和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非遗技艺传承发展的核心是人,需要社会营造环境与动能,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能进一步发扬和传递这些知识与技能。

基于这样的背景,2015年11月,文化部和教育部联合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和普及计划,委托有关高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的教育培训。2017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及2017年3月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联合颁发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提出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队伍,通过多种方式为收徒授艺等传统工艺传习活动提供支持。这些政策陆续颁布和实施,使得包括茶传统制作工艺在内的手工技艺研培成为当下非遗保护的一项重点工作。

三、浙江省茶非遗传承人群研培的实践

1.浙江省非遗技艺的研培

浙江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建设。早在2007年,浙江省通过并实施《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同年发布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申报与认定办法》。

浙江也是最早参与2015年国家非遗研培计划的省份之一,目前有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农林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和温州大学等8所院校分别参与陶瓷与金工首饰技艺、青瓷与漆艺、茶的制作技艺、手工装裱和印染技艺、瓷器烧制技艺、雕版印刷技艺、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和石雕技艺等非遗技艺研培工作。

作为浙江研培的阶段性总结,2019年8月25日,由文旅部非遗司和浙江省文旅厅指导,中国美术学院和浙江农林大学等5所高校联办的“生根·迭代——浙江高校非遗研培的实践‘浙江对话’暨展览活动”在杭州举行[1],活动总结梳理了浙江省高校自2015年以来非遗研培的特色成果,聚焦研培新思路。主题“生根·迭代”意指非遗传统工艺的本源与拓展,展览由“再造”“转化”“精研”“深耕”和“拓新”5 个板块组成。其中,“深耕”板块从不同角度展示茶非遗制作技艺研培工作的探索与实践成果,回溯了非遗研培的育人历程。

2.浙江茶非遗技艺研培的实践

2017年,浙江在全国率先开展茶非遗传承人群的研培工作。目前,全国有3 所学校,即浙江农林大学、安徽黄山职业技术学院和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承担了该类项目。浙江农林大学于2017年和2018年举办“绿茶制作技艺培训”各1期,2019年举办“绿茶制作技艺研习”1 期。每期均封闭式连续学习1 个月,共招收来自浙江、安徽、江苏、福建、湖北和贵州等产茶省的学员111名。

文化和旅游部的非遗研培计划有原则性指导意见,指出研培依托高校的学术和教学资源支持,通过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实践课程三大板块构建,组织非遗项目持有者、从业者等传承人群学习专业知识、研究技艺和技术、开展交流研讨与实践,让传承人群学有所得、学有所悟,提高传承实践能力。然而,实施计划中并没有可参考模板,因而需要承担主体结合具体项目的特殊性进行设计,并在实践中探索与完善。

茶非遗研培对浙江农林大学来说是一个新的课题,研培围绕“茶制作技艺传承与发展”的主题,主要围绕课堂教学(非遗理论、茶文化、茶学、拓展课程)、实训(茶叶加工等)、考察观摩(茶非遗技艺、非遗新业态等)和交流总结(茶加工技艺、主题研讨、文本撰写)4 个板块进行设置,各模块教学比重如表2。

浙江农林大学第一期研培主要采用理论教学,聚焦“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的技术特点是什么?”“如何进行传承?”和“如何进行创新性发展?”等4 个问题设计了研培的课程体系。然而,在教学中发现,仅是理论的教学非常抽象,而从事茶学和茶文化推广的学员对经验性技艺的了解和学习非常迫切,因此在第二期的研培中加强了茶叶加工等技艺环节的实训教学。

另外,尽管技艺是茶非遗传统工艺的核心,但活态传承才有持续生命力,非遗传承需“再创造”和“再创新”[2]。同时,对跨区域学员而言,学习的不是“师徒式”技艺的本身,而是其文化表达方式和再造的新方法、新途径。基于这样的认知,第三期在延续实训教学比例同时,强化了拓展性内容的教学,涉及茶跨界利用的衍生性产品开发、茶非遗产品品牌管理、茶非遗新经济业态等。

表2 浙江农林大学茶非遗研培课程体系设置(2017—2019年)

3年的研培实践的反思和绩效评估表明,课堂教学、实践和观摩考察相结合的教学思路,总体上是可行的。今后在各模块教学比重、专题内在逻辑性衔接、拓展课程的重点等方面仍需根据培训、研习和研修的层次及生源情况进行调整。

四、研培尚需厘清的一些问题

国家实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已近5年,作为一项发展振兴非遗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研培在提高传承实践能力方面正在日益显现其作用和意义。实践中,各高校总体围绕“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的基本目标和宗旨,进行研培方案建构和开展相关教学活动。然而,基于不同传统工艺社会基础和技术的差异性,传承方式与路径各不相同,如何突出其个性化设计应是研培取得成效的关键。就茶非遗制作技艺的研培而言,经过几年的实践、学员回访评估和调研比较,认为尚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今后研培教学中进一步厘清。

1.茶“非遗”制作技艺的特殊性

(1)多样性

纵观浙江已开展的青瓷与漆艺、茶的制作技艺、手工装裱和印染技艺、瓷器烧制技艺和雕版印刷技艺等研培项目,茶制作技艺类别之多彰显其特色。仅浙江绿茶而言,国家级、省级和市县级的“非遗”制作技艺就有32项,全国绿茶和其他5 个茶类“非遗”项目的数量可见一斑。相比区域特征和制作方法单一的其他非遗技艺,茶“非遗”制作技艺有着量大面广的多样性。那么这种多样性的非遗本质是什么?这是首先应该厘清的一个理论性命题,它关系到研培教学是基于茶非遗制作技艺传承与创新的共性,还是需要专门针对某一具体茶制作技艺进行设计,抑或是基于具体茶制作技艺案例的实证教学。这是浙江研培的实践需要,对全国其他产茶区的类似研培亦有指针性的意义。

(2)产业属性

传统技艺之所以能成为“非遗”,其中一个条件是群体认同、世代相传并在当今实践。实际情况是一些非遗制作技艺面临传承挑战或甚至失传境况。对此,业内一般认为可通过适当生产性保护,使其得以持续传承。然而,生产实践本身就是非遗技艺的一个特质,从事生产就是在延续传统,而不是为了保护才去生产,其生产潜在断层主要来自于产业需求的缺失。

相比,茶的非遗制作技艺却有着与生俱来的产业基础。茶非遗相关产品的巨大市场消费需求为其持续传承提供了“土壤”。从这个意义来说,茶非遗制作技艺的传承不存在生产性保护的诉求。可是,产业化生产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市场对“非遗”概念的滥用或误用。较为常见的是,将茶与非遗概念简单等同,并为市场品牌所利用。非遗是一个文化现象的整体,不仅仅是某种文化传统的表现形式,还包括其内容本身。非遗不只是一件件传统技艺的产品或作品,更是可见和可参与的实践与生活过程。国人喜欢西湖龙井茶,但它本身不能独立地构成非遗,买西湖龙井茶并不就是买了个“非遗”。传承人群富有创造力的实践、独特的炒制技艺、人们对西湖龙井茶的审美品鉴,构成了西湖龙井茶传统炒制技艺这一优秀文化遗产的整体。这是研培中需要自始至终贯彻的思想理念。

(3)非排他性和地域垄断性

非排他属性表现在,非遗传承人不等同于商标注册和专利申请,茶非遗制作技艺项目可有一个或多个代表性传承人,对代表性传承人候选条件没有学历和出身等限定。即便不成为代表性传承人,也可参加相关实践,通过实践强化非遗认同感和归属感。这也是国家实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的初衷之一。

然而,非遗强调社区性和民间性,是某个民族或社区、群体及个人世代相传的社会实践。因此,一些技艺类非遗有着地域属性。其中,茶非遗制作技艺尤为典型。从产业经济角度来看,地域性意味着有潜在的利益垄断排他性。这种利益可以借助诸如地理标志产品等制度得到保护。研培内容与学员对象的匹配性筛选需考虑上述茶非遗制作技艺的两个特点。

2.技术视角的传承与创新

关于“非遗”的传统手工技艺是否可以采用现代一些技术,尤其是机器的取代,一直是业界讨论的一个焦点。非遗不是静止不动,而是在一代代人的能动实践中,不断融入人们的智慧、才艺和创造力。非遗需要与社会环境和需求变化互动的“再创新”,是活态的传承。先进科学技术可以为技艺类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提供支撑。因此,机器代替人工原则上是可行的,这是业内的一种共识。

未产业化生产的非遗技艺尚在论证是否可采用机械化技术;相比,茶的传统工艺中已广泛引入“机器技术”。可以说,市场上茶非遗技艺类产品制作几乎没有不采用机械,只是程度上有差异。然而,需要注意的一个现象是,近20年,机械化设备的普遍应用,导致各地非遗相关历史名茶的“同质化”,文化特质的个性化逐渐消失。

茶叶机制化是时代需求,但社会对非遗传统技艺的要涵与现代工艺需要有认知上的分析。“原样复制、原汁原味传承”并不是“非遗”之本意,坚持核心技艺真实性基础上的“创新性发展”才是对非遗更好的保护。坚持“真味”创新,从原则上容易理解,但具体如何贯彻却是一项不易的工作。机器取代传统手工,在多大程度上或何种方式应被接受,这方面理论性研究与实践都是滞后的。茶非遗制作技艺的研培可以开展先行的实证性探索。

3.文化属性的价值与业态创新

茶非遗制作技艺含有特定的文化信息,文化是它的一个本质属性,这种文化属性可以成为一种资本[3]。有学者认为,非遗文化资本可由非遗传承主体所具备的身体化文化资本、非遗产品的客体化文化资本以及非遗等级评审制度所形成的制度化文化资本共同构成[4]。如果说技术“再创新”是“非遗”活态传承的一翼,那么另一翼就是基于“非遗”文化基因的“再创造”,即在传承实践中融入人们的创造力而形成时代需要的新内容与新形式。在消费需求层面上,“再创造”可表现为产品形态或经济业态的创新。

当下,基于茶非遗制作技艺文化基因而产生的新业态已有些雏形,表现有体验休闲经济业态和文化创意业态等范式。前者如一些茶区的茶旅结合项目,后者如武夷山的“印象大红袍”等,这些新业态,会对茶非遗的社会认知和持续传承起到积极作用。非遗传承人群的研培,不仅需要传递什么是茶的“非遗”,而且要告诉其创新性传承的一些思路与方法。

非遗文化新业态是当今时代的一个新趋势和新课题,如何通过“再创造”形成经济新业态,其经济化的机制与路径是什么,有哪些可参考和可借鉴模式等系列问题,需要研培承担高校予以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猜你喜欢

非遗技艺浙江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Mother
Task 2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淳度:泉州卤煮的“匠”技艺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