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漂“空巢青年”市民身份认同研究

2020-06-08马明莺王蓉键

青年与社会 2020年11期
关键词:社会融入身份认同市民化

马明莺 王蓉键

摘 要:以“空巢青年”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收集资料。关注“空巢青年”群体在苏州生活的社会融入情况,分析其市民身份认同状况及主要影响因素,据此提出一系列“留住人、留住心”的务实政策

关键词:“空巢青年”;流动人口;市民化;社会融入;身份认同

苏州市目前常住人口1074.99万中,共有外来人口831.8万,是全国第二大移民城市。苏州市作为中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新一线城市对外来青年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而高学历、独立性强的青年人也符合苏州经济转型期对人才的需求。

一、“空巢青年”较高市民身份认同有助于苏州全面发展

“空巢青年”是指年龄在20—30岁之间,学历较高,在大城市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远离亲人,独自居住的年轻人。在苏“空巢青年”留苏的这些年是否真正的融入了苏州当地社会,一方面可以体现苏州市的包容度,另一方面也能展现出外来青年在苏的社会流动情况。从而通过这个研究促进多地社会融合进展,减少社会排斥,缓解社会矛盾,促进苏州市文化、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外来青年人选择在苏州打拼,目前在苏州的生存状况如何,今后如何在苏州市发展,以及在苏州已经逐渐沉淀下来的青年人在这个过程中做出了什么样的努力。是开展研究的主要方向,围绕主要方向提出以下假设:

第一,“空巢青年”群体对于自己苏州新市民这一身份的认同度不高,

第二,造成这一认同结果的主要影响影因素可能是社会资本和文化因素社会资本是指经济条件和社交网络建立。

第三,社会向上流动的可能性影响新市民对自己身份的认同度,研究新苏州市民在苏州如何一步步沉淀下来,探索苏州市“空巢青年”的社会流动情况。

二、开展在苏“空巢青年”市民身份认同调研

本研究通过实证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原始资料的收集,即按照:访谈—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的步骤进行。在定性研究中主要采取深度访谈的方法,围绕“在苏的生活状况”展开访谈,总共访谈15人,这些人大多具有大专以上文凭,小部分文凭较低,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区,同时来苏的年限也不同。在定量研究中,采取问卷调查法,抽样方法采取滚雪球抽样和偶遇抽样的非概率抽样方法。总共发放302份问卷,有效问卷266份,有效率87.75%。

在身份认同测量中,将身份认同操作化为文化认同、地域认同、群体认同、心理认同四个维度。统计266份问卷身份认同测评,满分为10分,均分为5.8分。来自各地区的“空巢青年”(下文中称青年人)对自己苏州市民身份还是较缺乏认同度。

(一)苏州本地的工作条件分析

大部分人在各类企业中工作,一小部分人在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工作。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与苏州的就业政策有关。根据2019年江苏省发布的公务员招考办法规定许多考公岗位都要求本地户籍,同时一些事业单位的招考办法也同样有此要求。

其次,关于社保的缴纳情况其中,国有企业未交社保占比25%,民营企业未缴纳社会保险占比17%,外资企业未缴纳社会保险占比11%,事业单位未缴纳社会保险占比22%,个体户未缴纳社会保险占比50%,非营利组织未缴纳社会保险为3%,在总的被调人数中,未缴纳社保占17.7%。同时在266份问卷中,占比61.3%的青年人月平均工资在3000—6000元,总体月平均工资估计值为6682.48元。

(二)经济状况与身份认同

在经济状况维度中工作条件和购置房产与身份认同相关。对工作条件变量和身份认同变量进行卡方检验,卡方等于22.973,自由度等于12,显著性检验p=0.046<0.05。说明这两个变量具有相关关系。

“我在苏州什么工作也都尝试过,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现在这份工作还算稳定。”在一家英语培训机构做营销的S女士总结到,她来到苏州因频繁更换工作,收入不稳定,生活压力大。在苏青年人的生活主要是围绕工作展开,工作不仅与个人资本积累相关,也是一个人社会地位的体现,所以工作条件的好坏影响了青年人的市民身份认同程度。在266份问卷中,有88.3%的人对于自己工作条件的评价是一般、不太满意、非常不满意。

对是否购置房产和身份认同进行卡方检验,卡方为20.620,自由度等于3,p=0.000<0.05。 身份认同与是否购置房产相关“我们和本地人经济实力差太多,没资本定居下来。”购置房产可以使青年人在苏的生活基本稳定,所以购置房产很大程度上会影响青年人的市民身份认同的程度。在266份问卷中,76.6%的人并未购置购置房产。据调查,总体月平均工资估计值为6682.48元,占比61.3%的青年人月平均工资在3000—6000元,而苏州2019年的二手房房价统计,苏州市区内房价估计平均每平米30000元左右,如果不靠父母的资助,或青年人的父母也无法资助,个人购房需要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

(三)行为适应与身份认同

在行为适应维度中,对身份认同影响比较重要的相关变量为社会融入、心理状况。对社會融入和身份认同两变量进行卡方检验,卡方为20.0862,自由度为9,p=0.025<0.05。说明两个变量具有相关关系。社会融入中重要的指标有消费水平、交际人群。消费水平指日常生活的开销,不包括购置房产的需求。“现在我赚的钱,已经不能支持我日常的开销了,甚至还有负债的情况”。在苏打拼的青年人由于工资水平跟不上苏州的消费水平,需要时间适应。在苏的青年人交际的群体比较局限,会与本地人建立基本的交往,但很少与本地人发生深度的交往。

对心理状况和身份认同进卡方检验,卡方为23.926,自由度为9,P=0.008<0.05。两变量相关。心理状况中重要的指标是对未来的预期,随着在苏时间增长,大部分青年人的心态会逐渐的转变,一般工作三年以内的,对未来比较迷茫,并且过客心态重,“我刚来,很迷茫。”、“我对苏州没什么归属感,我只是一个过客。”。在苏州如果已经有了4—6年的生活经历,心态会比较稳定,他们对未来的预期比较良好,但是没有什么具体的打算,一般是维持现状“我觉得,我现在的生活挺好的。”如果在苏州生活了更长的时间,就会做更长远的打算“下一步,我要在苏州买房。”等等,这类人群已经明确定居打算,对自己的市民身份认同度较高。能推测出在苏时长和身份认同具有影响,用卡方检验来验证这一推测,卡方为19.908,自由度为9,p=0.026<0.05。此两个变量相关。而压力状况也会对身份认同产生影响,但是在现代生活的背景之下,一般人都会有一定的生活压力,所以这一指标并不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四)在苏“空巢青年”的发展路径。

前文中提到来苏时间会对身份认同有影响,因为青年人人在苏州的发展路径是不断向上社会流动的过程。他们在苏的年限不同,所经历的时期也不同。

第一时期“迷茫期”。来苏时间在3年之内,这一类人会因为正在适应苏州的生活节奏、没有合适的工作岗位、或者本地人的态度,而对苏州并没有太多的归属感,对于自己苏州市新市民的身份认同度不高,认为自己对于苏州来说只是一位过客

第二时期“稳定期”,来苏时间在4—7年,这类人群已经有了基本的社会资本积累,尤其是在社交方面,已经形成了基本的社交网络,需要继续积累,这一时期的生活是比较稳定的,而且,也已经很熟悉苏州本地的情况,大多数人会称苏州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对苏州还是有一定的归属感。但是不充分的社会资本积累,使得他们仍然可以感受到自己与本地人的差距。

第三时期为“上升期”,来苏时长8—10年这类人群,自身的能力通过许多年的锻炼,已经得到很大的提升,苏州对于他们来说几乎可以成为安身立命之所,他们对于苏州市民的认同度会比前两类人群要高,但是与本地苏州人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总的来说青年人在苏的发展路劲是向上流动的过程,造成大家认同度不高的是,他们一致认同与本地同辈群体相比,外来青年人向上社会流动要困难一些。“外地人要比本地人更努力。”、“我们比他们穷。”“很多事业单位、考公如果没有本地户口,连考试资格都没有。”一方面本地人不需要太多努力就已经拥有了在这一地区比外来青年人多的社会资本积累。另一方面,苏州的就业面对于外来青年人来说相对较窄,造成外来在苏打拼的青年人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获得和本地同辈群体相同的社会地位,导致外来苏州青年群体对市民身份认同度不高。

三、如何提高在苏“空巢青年”市民身份认同

总之苏州市“空巢青年”整体市民化程度较低,在苏空巢青年对于自己苏州市民的这一身份认同度不高,主要导致这一结果的因素是:社会资本不足以及文化差异。社会资本中无论是经济方面还是社交网络方面,都是“空巢青年”与本地同辈群体有一定的差异。而在社交网络中,我们可以看出,来苏工作的人有可能因为本身在蘇州有几个熟人或者亲戚,具有一定的社交网络才选择在苏州落脚。也有些人是因为在苏州读大学已经初步建立了在苏州的社交网络。但是,他们的社交网络是以外地人为主的,始终与本地人有一定的隔阂。

纵观他们在苏州的成长经历,大都要经历过“迷茫期”—“稳定期”—“上升期”这样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随着他们社会地位的改变,他们的心理也会发生一定的改变开始减少自己心中的“过客”感,对苏州具有一定的归属感。但是这种心理的认同与本地人完全的认同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因为在苏州的“空巢青年”与本地同辈群体所拥有的社会地位从一开始就是有差距的。

面对这种结果,应该适当的促进“空巢青年”社会融入,增强这一群体的市民身份认同感。

第一、政府政策的改变;苏州市需要改变目前的人才结构,政府需适当放宽户籍政策以及人才引用政策。目前苏州落户门槛比较高,落户条件较严格,落户程序复杂。与其他新一线城市,如杭州、南京、重庆、西安都放宽了对于本科以上学历的落户政策。落户政策的严格把控加上苏州居高不下的房价很有可能使苏州丧失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8]

在这次调研中61.3%的被调查者工资处于3000元—6000元之间,与苏州本身过高的消费水平并不向匹配,需要建立提高外来高端人才基本工资水平的机制,才有可能将高质量的人才吸引到苏州。在面对中等收入的群体住房的需求上,提供暂缓性住房的一到两年的缓冲期。也可以为不同来苏年限的外来人口所面临的问题不同,提供个性化帮助,提供就业信息与就业发展的教育,

第二,从社区和企业的层面来看,可促进社区和企业的自然融入。本地社区和企业是外来人口接触最为频繁和直观的生活环境,可建立以外来人口的特色社区,同时社区可以通过本地人口和外来人口的相互接触交流活动, 减少二者存在的交往障碍,通过社区企业积极引导 ,使得够积极地认识和对待流动人口 ,减少流动人口的疏离感。

第三,从教育的层面来看,全面普及普通话教学,适当在各类学校中增加有关苏州本地的文化、方言的拓展性教育。打破本地学生与外地学生的隔阂,合理分配学校宿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尽量减少排斥性语言的暗示。

参考文献

[1] 阿里数据.空巢青年自检指南[EB/OL]. http://www.100ec.cn/detail--6395602.html,2017- 05-03.

[2] 豆小红.“空巢青年”社会心理问题与应对[J].中国青年研究,2018(02):89-95.

[3] 崔岩.流动人口心理层面的社会融入和身份认同问题研究[J].社会学研究,2012,27(05):141-160.

[4] 谌卉珺,邵丽娟.身份认同与社会融入:城市外来人口社区治理问题研究——以常州市S社区为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37(12):295-296.

[5] 张淑华,李海莹,刘芳.身份认同研究综述[J].心理研究,2012,5(01):21-27.

[6] 王桂新,王利民.城市外来人口社会融合研究综述[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8(06):99-104.

猜你喜欢

社会融入身份认同市民化
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综述
对农民工市民化内驱动力的思考
天津自贸区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影响因素分析与思考
布尔加科夫戏剧创作与身份认同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政策支持
促进农民市民化的成功探索及启示——以湖北省为例
“回流式”市民化: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机制及其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