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西夏经济的发展

2020-06-08李尚霖

西部学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北宋西夏经济发展

摘要:由于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西夏的经济以农牧业为主。其农耕区在与宋接壤的横山、天都一带,为 发展农业生产,西夏政权引进北宋先进的农耕技术,重视水利工程建设,开凿了“昊王渠”。西夏的畜牧业及与 之相关的手工业较为发达,其产品是与北宋进行贸易交换的重要商品。西夏商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与北宋的贸 易上,其形式主要有榷场、和市及贡使贸易。西夏的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管理,雕版印书、兵器制造、金属工艺等较 为重要,其工艺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關键词:西夏;北宋;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K2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20)07-0083-03

西夏(1038 年—1227 年),是由党项人在中国西北部建立的一个政权,自称邦泥定国或白高大夏国、西朝, 因其在中原的西方,宋人称之为西夏。西夏前期和辽、北 宋,后期与金朝并立,历经十帝,享国 189 年。党项族是 游牧民族,其农业较畜牧业晚发展,农牧并重是西夏经济 的特色。由于北宋与西夏特殊关系的影响,西夏经济的 发展受北宋经济文化影响较大。

一、西夏农牧业的发展

“东据河,西至玉门,南临萧关,北控大漠。”[1]320  西 夏占据着以河西走廊著称的今敦煌、酒泉、张掖、武威等 地在内的河西陇右地区,该地区自古以来便是有名的牧 区,盛产骏马,畜牧业相对发达。自东汉到盛唐,河西走 廊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呈现着“民物富庶,与中州不殊” 的景象,但安史之乱后,吐蕃大举侵占其地,严重破坏了 当地的生产力,这一地区的农牧业迅速地衰败了。西夏 发展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优势,但西夏人赖 以为生的农耕地区,据北宋人说是“东则横山,西则天都、 马衔山一带”[2]11129,这些地区与宋王朝疆域相连,有利于 西夏人民学习引进北宋的先进农业技术,但每逢战争那 里也是遭受破坏最严重的地区,农业生产往往遭到重创。

西夏居民中的汉族人大多数都是农业劳动者,他们 具有生产水平较高的农耕技术,对西夏农业的发展以及 社会经济建设产生了巨大影响。西夏的农产品主要有大 麦、稻子、荜豆和青稞等,还有多种药材。但是西夏适合 农业生产的土地不多,生产技术水平也远不如中原地区, 收成长期不能满足西夏人民生活的实际需要。因此西夏 人在对外作战粮草不足时,大麦、荜豆、青麻子等便成了 主要粮食。如果遭逢灾荒歉收,北宋王朝禁止粮食对外 出口的时候,西夏人就要依靠杂草、野菜一类的植物充饥。如曾巩曾言:“其民春食鼓子蔓、醎蓬子;夏食苁蓉苗、

小芜荑;秋食席鸡子、地黄叶、登厢草;冬则蓄沙葱、野韭、 拒霜、灰条子、白蒿、碱松子,以为岁计”[3]106。所以,西夏 人迫切地需要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在引进北宋农业生 产技术的同时,也因地制宜进行了农业设施建设。

在农业公共设施建设方面,西夏人为预防旱灾,兴修 了河套地区的农田水利工程。河套地区地处蒙古高原中 部,黄河的浩浩浊流从西南流到东北,所经过的地区地势 平坦、土壤肥沃,具有优越的农牧业发展环境。但是河套 地区降雨量稀少,年雨量只有一百至四百毫米,而蒸发量 又大,不利于农作物生长。西夏统治者一直很重视水利 工程建设,这是为了保证社会稳定,巩固新建的政权。公 元 1002 年,因西夏境内大旱,西夏政府下令“引河水溉 田”,并横施暴力,雷厉风行。在元昊统治时开凿“昊王 渠”,加上前代留存下来的秦家、汉延、唐徕等著名水渠, 这些水利设施极大地提高了西夏农牧业的生产效率。

与农业发展的局限性相比,西夏的畜牧业较为发达。 西夏地广而人稀,尤其是横山以北和右厢河西走廊地区 有大面积的旷地,是非常适于畜牧生产的区域。西夏牧 民所饲养的牲畜以羊、马、牛以及骆驼为主,所以牲畜皮 毛的原料很丰富,制作毡片毯子和纺毛织布成了具有普 遍性的家庭副业。党项人所生产的畜牧副产品多用以自 给自足的生活需要,如制作衣帽、被单等,一般住房要盖 上毡片以御日晒雨打。另外,游牧和行军用的帐篷也需 要毡片,用途非常广泛。至于质地优良的毡毯等是作为 最主要的商品来向北宋进行贸易交换。因此,畜牧业为 西夏带来的经济效益是极其重要的。

西夏农业的成就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吸收和利 用了汉族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知识;其次是非常重视兴修水利工程;再次是西夏的畜牧业较为发达。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西夏也多采取牛耕操作。敦煌榆林窟壁画 中有一幅使用“二牛抬杠”犁地的西夏农耕图,反映出 西夏和中原地区的耕作方法基本相同。

二、西夏的商业发展

西夏建国之初主要与北宋进行商业贸易,北宋灭亡 后,则多与金国进行贸易。但是中原地区在战争和金国 的高压统治下受到了严重的摧残,社会生产力、商业等不 复北宋时期的繁荣,因此西夏与金的贸易远不如与北宋 时期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大,现就宋、西夏贸易的主要形式 进行分析。

(一)榷场

在宋夏边境建立的榷场是北宋时期各国间有序进行 大宗货物交易的场所。榷场由政府选定地点设立,便于 检查进出口的货物以及征收关税;设有负责监督交易的 官吏,处理边境贸易事务;还专门有牙人(旧时居于买卖 人双方之间,从中撮合,以获取佣金的人。编者注)对货 物进行估价评级。北宋真宗景德四年(公元 1007 年), 党项首领赵德明请求北宋政府允许蕃民赴保安军榷场贸 易,得到宋廷同意,这是宋与西夏榷场贸易的开始。仁宗 庆历六年(公元 1046 年),两国通过战后和约,议定在保 安军和镇戎军重新设立榷场。北宋对辽和西夏都开放榷 场贸易,以满足其上层统治者的需求,同时为双方人民带 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并对边境的安定产生了积极作用。

(二)和市

宋与西夏的沿边地区还有次一级的榷场,宋人一般 称为“和市”,其交易规模较小,通常为两国民间的小额 贸易服务。“和市”也是经两国政府同意设立的,可以说 是合法的市场。“和市”规模较小,但也有固定的场所, 它的设置不如榷场那么严格,双方均可根据需要设置;地 方政府亦可通过申请设立临时“和市”。西夏对中原的 丝绸、茶叶、瓷器等需求量很大,而现有的市场远不能满 足其需求,因此西夏常常不顾宋朝政府反对,未经协商便 单方面设立和市。其未经宋政府同意而擅设者,有如宋 真宗咸平五年(公元 1002 年),党项族李继迁所部在赤 沙川、橐驼口“各置会贸易”[2]1112;又,“河东沿边安抚 司言:麟、府州民多赍轻货于夏州界擅立榷场贸易”[2]1641。 再,元祐元年二月壬戌司马光言:“旧制官给客人公据,方 听与西人交易。传闻近岁法禁疏阔,官吏驰慢,边民与西 人交易者,日夕公行。彼西人公则频遣使者商贩中国,私 则边鄙小民窃相交易,虽不获岁赐之物,公私无乏”[2]8753。 “边鄙小民窃相交易”便是指未经北宋政府批准设立的 市场,民间在此私自进行非法贸易。

(三)贡使贸易

贡使贸易是通过西夏使臣向宋进贡物品,而宋则优厚赏赐回报。也有境外的商人打着“朝贡”的旗号,与 中原王朝进行贸易。“称藩日久,岁遣人至京师贸易,出 入民间如家。”[4]1538  哲宗时曾有诏书“既通和市,复许 入贡,使者一至,赐予不貲,贩易而归,获利无算;传闻羌 中得此厚利,父子兄弟始有生理。”[2]9855  西夏使人“入贡 至京者纵其为市”[5]4564,这样的贡使贸易对双方都是有 利的;一般情况下北宋允许贡使进行贸易,但不是无条件 的,像兵器等禁物就不许贸易。“夏州进奉使白守贵等请 市弓矢及弩,上以弩在禁科不许,余从之。”[2]1643  由此可 见,西夏通过贡使贸易可以获得相当大的经济效益。

三、西夏的手工业发展

西夏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管理,其中重要的行业以及 技术水平较高的工匠更是由政府控制。西夏发展手工业 生产的主要目的,其一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其二为满 足皇室贵族的奢侈生活需要。普通人民当然也缺少不了 手工业产品来满足生活需求,但仅仅是够自给自足的水 平,其工艺技术是比较落后的。西夏的手工业历史文献 记载较少,比较重要的手工业部门有雕版印书、兵器制 造、金属工艺等。

中国雕版印刷业出现于中晚唐时期,至两宋时期开 始盛行。北宋政治中心在黄河中下游流域,经济文化繁 荣,雕版印书广为传播。李元昊建立西夏后,为了推动党 项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统治阶级开始效仿施行北宋先 进的典章文物制度。新的西夏文字使用后,为西夏经济 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动力。西夏的经济文化发展受博 大精深的北宋封建文化影响很大,西夏统治者利用公私 渠道从北宋大量搜集汉文典籍,将书籍整理后并用夏、汉 两种文字雕印。西夏专设“刻字司”具体负责雕版印刷业。 西夏统治者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寻求“福利”“功德”, 大力推行宗教,大规模印施佛经。如西夏乾祐年间(1170 年—1193 年),仁宗仁孝曾在大度民寺诵佛念经,捐赠蕃 文、汉文各类经文十多万卷,这些都是印刷品。另《观弥 勒上升兜率天经》施经发愿文中有“镂板斯经”的话, 说明当时西夏刻书技术水平是极其发达的。新成立的西 夏王朝迫切要需要向北宋繁荣的封建文化学习,从中汲 取知识丰富和充实自己,所以用西夏文大量翻译汉文书 籍,并雕印出版、广为流行,诸如诗词、兵书、律例、日历、 医书以及版画等。

党项人崇尚武力是社会的风气,不断通过武力向外 扩张、维护国家的统治,因此西夏人对兵器的制造要求极 高,由官府设立相关机构统一管理。元昊建国之后,在宫 室内特别设立锻造工场,同时在国内建立冶铁务,“出铁 制造兵器之处,其处距离麟、府州界黄河西约八十里地方”[6]917。由于对锻造、冶铁等环节的监管非常严格,因此西夏的兵器制造技术相当发达,精心制造的武器装备 很出色,如用于远战的弓、备战骑用的马鞍,以及护身的 毡盾、攻城的木鹅梯冲,甚至得到北宋人民的称赞。田况 的《兵策》中有对西夏军队装备的相关记载,“冷锻而成, 坚滑光莹,非劲弩可入。”[2]3137  党项人所发明的“神臂弓” 是当时最为先进、杀伤力极强的武器,“夏人剑”也受到 当代人的高度珍视,享有“天下第一”的盛誉,文学家苏 轼非常欣赏之,北宋皇帝钦宗也常佩戴此剑。但西夏的 金属原料来源是很缺乏的,茶山和葭芦山虽有铁矿,但产 量远远不夠,相当依赖于宋、辽两国。当时辽国对外出口 矿产管理极其严格,西夏人很难在其国内采购金属原料。 因此西夏就从北宋统治地区想办法,除在边境市场多方 收买外,在派遣赴宋使团时常常申请购买兵器,或者就地 打造兵器,再运回本国。北宋政府对此则视情况而定,在 两国关系紧张之时,也是要禁止的,以至于西夏官府大规 模收购铁钱作为冶铁原料。

西夏在建国以后,金属工艺和其它有关日常生活用 品的制造工种部门有着显著的进步。首先西夏统治者要 过奢侈享乐生活,就迫切需要较高的工艺技术来为之服 务,所以他们对于获得工艺技术是非常关心的。比如处 理和对待俘虏,就要看有无工艺技术或者其它本领,须有 一技之长才可受较好的待遇。宋人苏舜钦在所作的《庆 州败》诗中说:“逡巡下令艺者全,争献小技歌且吹。”就 记载了这一事实。招致的工匠在官府集中管理之下从事 生产制作,成了一贯的政策措施。元昊创立的政府机构 中就设有文思院,它主管有关统治者在日常生活和礼仪 制度上所需用的各种工艺制品,是官府手工工场之一,也 可以说就是皇家工艺制造局。谅祚时期,为提高御用物 品的质量以及工艺技术水平的问题,曾希望北宋可以派 遣工匠来传授工艺,宋朝认为“自西平王以来,无此陈请, 且宜循守旧规”[7]130,明确加以拒绝。西夏仁宗时期制定《天盛年改新定律令》,其中“司次行文门”中,在三品内有工技院,在五品中列有刻字司、造案司、金工司及绢织 院、铁工院、木工院、造纸院、砖瓦院、出车院等 [8]181,显然 都是管理生产的机构。这说明西夏建国百年之后,在初 设文思院的基础上,生产技艺已经大有发展,至此部门增 多、分工更加细致、制作水平大大提高。从西夏帝陵出土 的一些工艺品实物,可以看到西夏劳动人民的智慧和高 超技艺,他们在手工业方面的卓越成就是值得赞扬的。

四、结语

通过史料记载可知,西夏境内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 济居于统治地位,物物交换的方式盛行于各地,经济收入 以农牧业生产为主要来源,辅以手工业生产、商业贸易所 得利润。西夏与北宋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助于提高农牧 业的生产水平、获得商业贸易利润、推动手工业生产发 展,这为西夏的稳定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清 ) 顾祖禹 . 读史方舆纪要 [M]. 北京 : 中华书局 ,2005.

[2]( 宋 ) 李焘 . 续资治通鉴长编 [M]. 北京 : 中华书局 ,1995.

[3]( 清 ) 吴广成 . 西夏书事 [M]. 兰州 : 甘肃文化出版社 ,1995. [4]( 南宋 ) 赵汝愚 . 宋朝诸臣奏议 [M].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5]( 元 ) 脱脱 . 宋史 [M]. 北京 : 中华书局 ,1977.

[6]( 北 宋 ) 范 仲淹 . 范 仲淹 全 集 [M]. 成 都 : 四 川大 学 出版 社 ,2000.

[7]( 清 ) 张鉴 . 西夏纪事本末 [M]. 兰州 : 甘肅文化出版社 ,1998. [8] 吴天墀 . 西夏史稿 [M]. 成都 :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0.

作者简介:李尚霖(1996—),男,汉族,河南鹤壁人,单位为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研究方向为 宋史。

(责任编辑:朱希良)

基金项目:重庆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西夏对北宋文化的认同研究”(编号:YKC19024)

猜你喜欢

北宋西夏经济发展
西夏“上服”考
试述西夏军抄
苏轼《李白仙诗卷》风格探析
从服饰表现的视角再议《韩熙载夜宴图》的成画年代
隋唐至北宋时期河洛地区与周边区域的文化交流
再考西夏的马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