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教学中“轴问题”缺失的原因及应对之策

2020-06-08翟莹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0年6期
关键词:缺失数学教学对策

翟莹

[摘要]“轴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具有压轴、统领的作用。针对数学教学中“轴问题”缺失的现象,教师应当认真分析其中的原因,明确“轴问题”的教学价值,通过设置优质的“轴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升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数学教学;轴问题;缺失;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18-0011-02

所谓“轴问题”,指具有主导性、核心性、驱动性的问题。数学教学中,教师设置优质的“轴问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轴问题”的缺失,導致数学教学缺乏整体性、系统性与结构性,从而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下面,就数学教学中“轴问题”缺失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的策略,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数学教学中“轴问题”缺失的原因分析

1.碎片化问题导致

碎片化问题,指教师进行课堂提问时想到什么就问什么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多,且零散,毫无质量可言。由于教师随便问,所以学生随意答,导致学生对问题缺乏真正的思考,教学效率不高。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教师出示两个异分母分数后提问:“这两个分数的分母分别是多少?分数单位是什么?分数单位不同如何相加减?怎样进行通分……”随着一系列低效问题的提出,不仅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更没有思考的时间,导致课堂教学收效甚微。

2.程序化问题导致

课堂教学中,教师总喜欢提出一系列程序化问题,导致学生找不到核心问题,只能在一些细枝末节上打转。如教学《分数乘法应用题》时,在学生读题后,教师提问:“这道题中的‘标准量是什么?单位‘1的量是什么?单位‘1的量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这道题用乘法,还是除法来计算?等量关系是什么?如何列式……”这样的一系列程序化问题,使学生的思维找不到方向,更难以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3.浅表化问题导致

数学课堂中,教师没有就核心问题进行提问,只是在一些浅表化问题上打转,导致学生的数学学习缺乏逻辑性,教学效率低下。如教学《网的认识》时,教师这样提问:“什么是网?在实际生活中,和网有关的物体有哪些?你知道圆的半径,直径吗?圆有哪些特点……”这些问题不能有层次、有条理地引领学生展开探究,学生的学习效率自然不高。

二、数学教学中“轴问题”缺失的应对之策

1.明确“轴问题”的教学价值

数学教学中,“轴问题”的恰当提出,能促使学生的思维快速运转,向纵深处漫延。那么,在数学教学中,运用“轴问题”到底有哪些优势呢?

(1)“轴问题”可直击“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指学生在有指导或借助他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属于现有水平与期望水平之间的区间状态。在数学教学中,“轴问题”可以切中学生的学习要害,直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帮助学生在探究中理解所学知识。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教师就可以提出这样的“轴问题”供学生思考:“异分母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减?异分母分数怎样进行相加减?”这里,“轴问题”的提出,拉近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知学习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

(2)“轴问题”可直指“可能发展区”。

“可能发展区”指儿童实力所能达到的水准与他人帮助后所能达到的水准之间的距离。数学教学中,“轴问题”的提出可直指学生的“可能发展区”,所以教师要提出少而精及具有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充分发挥“轴问题”的教学价值。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时,教师提出这样的“轴问题”:“解决数学问题时,为什么要进行转化?如何转化?”这两个问题,一个指向思想、日标,一个指向策略、过程,学生围绕这两个“轴问题”展开思考,可以获得“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3)“轴问题”可直面“现实发展区”。

“轴问题”直面“现实发展区”,就是说“轴问题”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探究导向,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数学教学中,“轴问题”的提出能够根据学生的学情产生一些生成性问题,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更有效。如教学《网的周长》时,教师提出“轴问题”:“网的周长如何测量?”在“轴问题”的引领下,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想出了多种测量方法。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对各种测量方法进行交流,使学生明白哪种测量方法是可行的、哪种测量方法不够科学、测量圆的周长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等等。这样教学,学生不会迷失探究的方向,真正把探究性学习落到实处。

2.优化“轴问题”的设置

数学课堂中,“轴问题”的设置不是随意的,而是有一定讲究的。因此,教师要注重优化“轴问题”的设置,使课堂教学从平面走向立体、从感性走向理性、从琐碎走向整体,提升数学教学实效。

(1)设置结构性“轴问题”,让数学教学从平面走向立体。

数学教学中,从知识的内在联系人手设置结构性“轴问题”,可以切中学生的学习要害,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更加立体、全面。如教学《折线统计图》时,教学日标是让学生理解折线统计图的基本结构,掌握折线统计图的基本特点,并能够运用折线统计图进行统计。为了达成教学日标,教师设置以下的“轴问题”:“折线统计图中的‘点有什么作用?折线统计图中的‘线有什么作用?”“轴问题”的提出,使学生对用“描点”与“连线”的方法绘制折线统计图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提升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

(2)设置本质性“轴问题”,让数学教学从感性走向理性。

数学课堂中,设置本质性“轴问题”可以直指解决问题的核心,帮助学生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如教学《找规律》中的间隔排列时,教师通过学具操作或画一面的形式,引导学生理解间隔排列的基本规律。实践操作后,学生对“两端物体相同,两端比中间物体多一个”这一规律的认识还是不深刻,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形象化地理解“一一对应”间隔排列的规律呢?于是,教师提出“轴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两端物体相同,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一个?”在这个“轴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再次深入探究。这样教学不仅对学生进行了一一对应思想的渗透,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设置整体性“轴问题”,让数学教学从琐碎走向一体。

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置整体性“轴问题”,可以让大问题带出小问题,给学生提供更多思考探究的机会,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学《网锥的体积》时,教师设置以下的“轴问题”:“你们已经学过的物体体积有哪些?一般是采取什么办法推导出物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根据已有的学习经验,可以将网锥转化成哪些物体进行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你猜想网锥体积可能是它等底等高的网柱体积的几分之几?”这里,“轴问题”的提出,由浅入深地帮助学生将需要掌握的知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综上所述,针对数学教学中“轴问题”缺失的现象,教师要认真分析原因并找到应对之策,避免在今后的课堂中发生。除此之外,教师还要设置恰当的“轴问题”,采取合适的策略,充分发挥“轴问题”的优势,提升数学教学质量。

(责编 杜华)

猜你喜欢

缺失数学教学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当前中国公民意识缺失研究——以社会监督为例
浅谈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
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