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冠心病实施他汀类联合心血管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

2020-06-07王永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33期
关键词:瑞舒伐达标率阿托

王永

(河北怀安仁济医院,河北 张家口)

0 引言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种冠状动脉狭窄和阻塞进而出现缺血缺氧的疾病,患病率不断增加,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1],包括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CMIS)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CMIS 是因为心肌慢性缺血造成,后者是因为不稳定斑块破裂和急性栓塞造成[2]。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生成与发展和血脂水平具有直接关系,科学调整血脂属于救治冠心病的重要环节。他汀类药物属于临床常用的药物,主要包括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匹伐他汀,相同药量下,降血脂功效依次增强[3]。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信息

抽取2019 年1~6 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74 例,男104例,女70 例,年龄56~83 岁。明确冠心病;口服阿托伐他汀或普伐他汀或瑞舒伐他汀>6 个月。排除要求:肝肾疾病、恶性肿瘤、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同时服用其他药物。分成阿托伐他汀组58 例、普伐他汀组55 例以及瑞舒伐他汀组6l 例。通过对比3 组的基本资料,差异不大,存在对比意义。

1.2 方法

阿托伐他汀组(辉瑞制药有限公司)服用20 mg/d;普伐他汀组(第一三共制药有限公司)服用40 mg/d;瑞舒伐他汀组(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服用10 mg/d。根据ASCVD 发病危险等级,均为极高危组[4]。

1.3 观察指标

(1)服药前和服药6 个月后的TC、LDL-C、HDL-C、TG水平及非HDL-C。根据2016 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极高危组的血脂控制目标:目标值LDL-C<1.8 mmol/L,非HDL-C<2.6 mmol/L;或LDL-C 基线值较高不能达到目标值者,LDL-C 至少降低50%;或LDL-C 基线在目标值以内者,LDL-C 降低30%左右。(2)用药前和6 个月内的丙氨酸转氨酶(ALT)、肌酸激酶(CK)、血肌酐水平。(3)随访服药后1 年内心脑血管事件及死亡事件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数据采用t 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 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

治疗后3 组的T C、L D L-C、非H D L-C 均显著下降(P <0.0 5);TG 有下降趋势,HDL-C 有上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 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 mmol/L)

表1 3 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 mmol/L)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 时间 例数 TG TC LDL-C HDL-C 非HDL-C阿伐他汀组 治疗前 58 1.58±0.60 4.29±0.65 2.61±0.69 1.13±0.18 3.01±0.78治疗后 58 1.45±0.58 3.61±0.74a 2.17±0.71a 1.17±0.29 2.45±0.72a普伐他汀组 治疗前 55 1.62±0.51 4.38±1.01 3.03±0.92 1.16±0.42 3.21±1.01治疗后 55 1.57±0.51 4.16±1.07a 3.02±0.93 1.18±0.42 2.95±0.96a瑞舒伐他汀组 治疗前 61 1.51±0.42 4.15±0.71 2.82±0.77 1.10±0.32 3.02±0.83治疗后 61 1.38±0.53 3.63±0.62a 2.29±0.45a 1.17±0.21 2.51±0.59a

2.2 3 组治疗前后血脂达标率比较

治疗后3 组LDL-C、非HDL-C 达标率均有显著提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3 组治疗前后血脂达标率比较[n(%)]

2.3 3 组治疗前后ALT 和CK 及肌酐水平比较

阿托伐他汀组、普伐他汀组、瑞舒伐他汀组治疗后ALT升高分别为4 例(6.90%)、2 例(3.64%)和2 例(3.28%),予以保肝治疗后可正常。普伐他汀组有1 例(1.82%)出现双侧下肢近段肌肉疼痛,伴CK 轻度升高,停药后症状明显好转,P>0.05,见表3。

2.4 3 组心脑血管事件和死亡事件率比较

阿托伐他汀组、普伐他汀组、瑞舒伐他汀组心脑血管事件分别为11 例(18.97%)、13 例(23.64%)和10 例(16.39%),死亡事件均为3 例(5.17%、5.45%、4.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3 组治疗前后ALT 和CK 及肌酐水平比较

表3 3 组治疗前后ALT 和CK 及肌酐水平比较

组别 例数 ALT(U/L) CK(U/L)血肌酐(μmol/L)阿伐他汀组 治疗前 58 26.87±0.87 87.26±24.32 94.28±22.76治疗后 58 29.44±15.23 81.32±26.19 93.32±24.61普伐他汀组 治疗前 55 26.18±8.27 84.17±25.94 94.16±21.24治疗后 55 27.94±12.43 84.32±32.52 92.54±23.19瑞舒伐他汀组 治疗前 61 24.87±9.82 84.32±27.19 91.57±24.38治疗后 61 26.10±10.76 88.35±24.03 88.36±18.24

3 讨论

老年冠心病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属于临床公认,然而对于年龄≥80 岁病人缺少危险-获益程度的明确证据和一致结果[5]。该报告结果显示,中等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6 个月后,3 组LDL-C、非HDL-C 水平较治疗前获得显著的降低,达标率明显提高,而差异不大,说明都能够调节血脂。3 组治疗前TG 平均值略高于正常,而TC 和LDL-C 与其水平相当。然而不能确定治疗前服药情况,一些病人此前用药有关,满足ASCVD 病人中仅50%有高血脂血症,年龄≥60 岁老年人血脂呈下降趋势,一些轻中度血脂异常,一些血脂正常甚至偏低的特点[6]。对于LDL-C 正常或偏低病人,他汀类药物能够抗炎、稳定斑块、抑制动脉平滑肌细胞增生等功效,可产生抗AS 的作用[7]。本研究中用药6 个月内普伐他汀组有1 例肌痛症状伴CK 轻度增高,停药后减轻,各组均无>3倍ALT 升高者,治疗前后血肌酐没有变化。相关报道显示,高龄冠心病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的不良症状可控,安全性良好。虽然他汀类药物调脂效果、临床获益空间与药物剂量有关,呈现“他汀疗效6%效应”和药物毒性、费用增加以及冠心病死亡和全因死亡危险并不持续降低的特性。

猜你喜欢

瑞舒伐达标率阿托
瑞舒伐他汀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的研究进展*
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效果评价
阿托伐他汀与瑞舒伐他汀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影响评价
阿托伐他汀结合缬沙坦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及CRP、TNF-α、IL-6水平影响分析
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疗效观察
瑞舒伐他汀强化治疗对心肌梗死PCI术后小鼠心肌线粒体稳态的影响
阿托伐他汀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治疗临床疗效评价
四川脱贫攻坚半年“成绩单”出炉
卷烟企业调入烟叶的等级质量探讨
卷烟企业调入烟叶的等级质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