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位直肠癌术后肠道减压设计的临床研究

2020-06-07吴向昕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33期
关键词:肛管静压低位

吴向昕

(吉林省白山市中心医院 普外二科,吉林 白山)

0 引言

近些年来,随着低位保肛技术的不断发展,相关手术方法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所研究的热点[1]。由于低位直肠癌手术后容易导致肛痿情况发生,因此大部分研究者选择通过放置肛管的方式进行减压处理,使得吻合口压力得到降低,使得整体发生风险性降低[2]。但肛管放置仍缺乏相关研究及理论支持。本次研究对我院收治的低位直肠癌术后患者采用不同方式进行减压,探讨不同减压方法对肛门功能恢复的影响,具体内容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采集2017 年3 月至2019 年5 月我院低位直肠癌术后患者60 例,通过随机法分为30 例实验组与30 例对照组。其中对照组男性17 例,女性13 例,年龄为37~72 岁,平均(55.37±7.29)岁;实验组男性18 例,女性12 例,年龄为38~74 岁,平均(56.11±8.41)岁。经过对比后,两组一般资料差异小且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由于本次研究主要是对低位直肠癌术后至肛门恢复期间的观察与分析,而此时期属于吻合口生长的重要时期,因此在对试验进行设计时需综合考虑,以免使局部组织的生长情况受到干扰。本次研究所涉及到的检测仪器为:Laborie 公司的肛肠力学检测仪。在实验组中,通过柔性细探头管的应用,使其与肛管联合置入,待第6 天与第12 天时通过石蜡油进行润滑处理后方可再次置入。对照组则不放置肛管,直接置入细软探头,使其保留至第12 天。

1.3 观察指标

通过肛门直肠动力学检测方法,对两组患者进行压力测定,所包括的测定指标为:肛管静息压与直肠静息压。

1.4 统计学分析

将实验所得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3.0 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对比后发现,两组术后第2 天时肛管静压与直肠静压整体水平较低,差异小且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此阶段患者存在失禁情况。术后第6 天时,相较于对照组,实验组肛管静压与直肠静压均更高,组间差异大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2 天时,两组直肠静压差异小且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对照组,实验组肛管静压更高,组间差异大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所示。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直肠静压、肛管静压对比情况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直肠静压、肛管静压对比情况

组别 直第肠2静天压直第肠6静天压直第肠1 2静天压肛第管2静天压肛第管6静天压肛第管1 2静天压实验组(n=30)11.1±3.5 30.2±4.4 13.5±4.1 13.3±6.8 38.7±6.0 44.2±6.6对照组(n=30)10.0±2.8 16.6±3.9 12.2±3.3 11.8±5.9 18.8±4.0 30.6±5.5 t 1.344 12.669 1.352 0.912 15.115 8.670 P 0.184 0.001 0.181 0.365 0.001 0.001

3 讨论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整体医疗技术的进步,腔镜技术也得到长足发展,在直肠癌中低位保肛手术开始得到广泛认可并逐渐应用于临床治疗中,与此同时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也相应升高[3]。根据相关资料显示,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后肛痿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较多,目前医学界认同的重要因素为吻合口部位所存在的局部张力[4]。大部分医师在手术后会通过放置肛管的方式进行减压,但根据相关文献报道显示该方法并无明显效果。

由于实际情况的差异性,相较于高危直肠癌手术而言,大部分低位直肠癌手术后患者排便系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使得肛门部位的动态高压屏障结构受损,使得许多患者于术后早期阶段时,其排便控制能力出现明显降低情况,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失禁情况发生[5]。由于此阶段肠道内容物的排出为存在额外阻力,因此放置肛管的方法未存在明确的价值[6]。由于直肠与肛管均属于柔性肌肉组织,且均存在润滑与推进系统,因此日常阶段均会存在分泌物,手术后也会排出血凝块等相关物质[7]。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所使用的减压管多为韧质塑管,这种肛管会对患者的肛门排便控制系统形成持续性刺激,使其功能肌群在较长的时间段内保持收缩状态,因此就会使直肠静压出现增高情况[8]。同时由于所使用的管腔较小且管壁硬,导致其中的肠腔黏液与血凝块的流动情况受到较大阻碍,整体流动缓慢后就会导致其中内容物出现凝结,致使堵塞情况发生。

本次实验中两组患者术后第6 天时肛管静压与直肠静压均出现升高,且相较于对照组,实验组肛管静压与直肠静压均更高;这就表明此阶段肠腔内压力出现蓄积情况。其中实验组患者术后第6 天与术后第12 天的肛管静压相比无明显差异,表明此时肠道功能得到有效恢复,减压管已经成为排便阻碍,吻合口已经能够释放高压。在低位直肠癌手术后,肠痿发生率较高的重要原因可能为局部的集中血供缺乏,导致直肠低位血供出现分散情况。因此通过对压力的降低,在保证血供后,可使肠痿发生率明显降低。

通过研究可发现,两组术后第2 天时肛管静压与直肠静压整体水平较低,差异小且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6 天时,相较于对照组,实验组肛管静压与直肠静压均更高。第12天时,两组直肠静压差异小且无统计学意义;相较于对照组,实验组肛管静压更高,组间差异大且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通过低位直肠癌术后放置肛管进行减压的方法实用价值不高,早期阶段的患者处于失禁状态,无需通过放置肛管进行减压。当肛门功能肌群得到有效恢复后,方可进行肛管减压处理,为防止损伤情况发生,在放置肛管时应当根据实际病情做出相应调整。

猜你喜欢

肛管静压低位
妊娠合并肛管癌1例并文献复习
基于静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实施有关思考
甲状腺癌“低位领”式与“L”型切口淋巴结清扫术的比较
犬头低位后肢去负荷模拟失重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静压法沉桩对周边环境影响及质量控制
低位产钳术在阴道分娩中的临床应用
房建工程混凝土预制管桩静压沉桩施工技术
静压PHC管桩施工技术质量控制
女性出口梗阻型及混合型功能性便秘患者肛肠动力学特点
守住生命的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