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大传染病疫情中体育锻炼对应激心理神经免疫的路径与对策

2020-06-05虎,颜

中国体育科技 2020年5期
关键词:免疫力机体传染病

娄 虎,颜 军

2019年12月底,武汉市疾控中心监测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2020年1月12日,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在情况通报中首次将“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世界卫生组织将新型冠状病毒所致的疾病命名为“COVID-19”,其中“CO”代表“冠状”,“VI”代表“病毒”,“D”为“疾病”。随着疫情的蔓延,日内瓦时间1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将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列为“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截止3月31日24时,我国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确诊病例8万余例,死亡3 000余例。(丁香园,2020)。重大传染病疫情发病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传染人数多,会使各行各业造成巨大损失,甚至夺去人们的生命。疫情爆发后,虽然各国会有巨大投入进行预防和治疗的相关研究,但在特效药成功研制之前,主要的预防措施是采用物理方法避免或减少与病毒的接触机会,如隔离居民、穿防护服、戴口罩、勤洗手等,同时主要的防御办法还有依靠人体自身的免疫力。

由于新型冠状病毒的快速扩散,同时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案,人们可能处于各种负面消息的强烈刺激之中,听到的是病例的增多、根除的缓慢等,加之部分人缺乏相应的医学知识,对于疫情发展事态无法进行科学的评判。因此,重大传染病疫情成为应激源,可能导致人们心理不安、担忧、焦虑、抑郁、无助、恐慌、愤怒,严重者可能同时伴有晕眩、呼吸不畅、心跳过速、身体颤抖、厌食、入睡困难或突然惊醒等身体症状,甚至觉得自己已经患病。强烈的心理应激将使机体免疫力下降,导致细菌、病毒、真菌等侵入。所以重大传染病疫情期应对心理应激,提高公众机体免疫力是重要的研究主题。

运动与锻炼心理学研究表明,体育锻炼是应对心理应激的有效手段。已有的研究显示,不同的运动项目、运动持续时间和运动强度对机体应对心理应激的影响不一,目前较为一致的结论是,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能有效应对慢性和急性心理应激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提高机体应对心理压力的能力(董宝林等,2018;颜军等,2008,2010,2013;尹 剑 春 等 ,2013;Klaperski et al.,2013;Von Haaren et al.,2016)。运动免疫学相关学者从体育运动与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免疫细胞因子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普遍认为,体育运动能够影响机体免疫系统,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而高运动强度、大运动量等体育运动也会造成免疫力的暂时下降(曹甍等,2018;戈哲等,2019;屈红林 等,2018;Bermon et al.,2017;Klarlund et al.,2000;Nieman et al.,1999;Shephard et al.,1994)。那么,重大传染病疫情中是否需要进行体育锻炼、需要采用何种体育锻炼才能够有效提高机体免疫力就成为急需回答的现实问题。因此,本研究从体育锻炼应对心理应激提高机体免疫力的心理神经免疫路径角度出发,探索重大传染病疫情中进行体育锻炼必要性和对策。

1 重大传染病疫情导致心理应激的典型负面特征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与“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等过去的疫情相比,目前已经在疾病防控治疗等方面有了较大进步,重大传染病疫情发生时,社会心理因素对疫情的控制效果和发展进程影响越来越显著。如果公众心理问题解决不好,可能导致机体免疫力降低,甚至可能诱发公众的非理智群体行为,从而不利于疫情的缓解。根据以往我国的疫情研究(表1),重大传染病疫情导致心理应激的负面问题主要包括:恐惧、焦虑、抑郁、强迫、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等。

表1 我国疫情导致的典型负面心理特征Table 1 Negativ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n Chinese Epidemic Situations

恐惧是重大传染病疫情导致心理应激产生的常见情绪状态,当个体处于疫情之中,害怕是本能的自御反应,是人们试图摆脱当前困境而又苦于无能为力的情感体验。恐惧一方面可使人们更加小心谨慎,有意识的避开病毒,以更好的保护自己;另一方面,恐惧程度不断增加,人们则会产生极为消极的情绪状态,并伴随紧张、焦虑、神经衰弱等不良症状。在重大传染病疫情期间,人们往往对突然出现的疾病、后遗症、死亡感到害怕,也有可能对隔离在医院、房间等环境中产生恐惧情绪。过度的恐惧会直接导致非理性行为,对于个体来说可能是外逃等行为,也可能是群体的盲目跟风、恶意抢购等行为(王一牛 等,2004)。

焦虑也是重大传染病疫情中心理应激导致的典型负性情绪状态,是人们对突发情况所反应出的不愉快体验,表现为对传染和健康的忧虑不安。在疫情爆发前、中、后期,焦虑水平的适度提高能够增加机体的应付能力和警觉,但过分的焦虑会导致焦躁不安,从而更容易患病。恐惧更多是面对威胁时出现的情绪,而焦虑则会持续更长时间,个体在预期危险或危险中,都可能出现高度的焦虑状态。这种过度焦虑会诱发无明确对象的心情烦躁、游移不定、提心吊胆、容易激动(李军等,2011;李亚云等,2004)。

由疫情应激出现的典型负向心理特征还包括:1)抑郁,可能在疫情期间和结束后发生,表现为长期的情绪低落、失去愉快感、悲观、失望、冷漠,经常发出叹息,不能集中注意力(高延等,2004);2)疫情期间和之后还会出现由于思想紧张,而出现反复洗手、反复查看消息、反复思考等明知没有意义,却不断重复的行为和心理(刘中国等,2006);3)创伤后应激障碍是由于创伤性事件所导致的心理苦痛和精神障碍,疫情所带来的心理应激会对机体,特别是患者、医护人员和疫区公众在疫情结束后的较长时间都产生不良影响(汪向东等,2002,张克让等,2006)。

2 体育锻炼应对心理应激提高机体免疫力的心理神经免疫路径

人体自身免疫系统是机体对抗和消灭病毒的关键,机体的免疫力强弱决定着是否感染及感染的后果。需要注意的是,在心理-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下,人体的免疫力会被削弱,心理应激可以增加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机率(赵敏 等,2017;Segerstrom et al.,2003)。

面对疫情,公众被各种消息包围,又长时间呆在家中,难免因为心理应激产生恐惧、焦虑、不安等心理症状,同时又会对免疫系统产生负面影响(陈爱国等,2005;Yang,2019)。各种负性心理状态导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和交感神经系统持续活化,下丘脑通过促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使垂体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ACTH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肾上腺,诱导糖皮质激素的表达与释放,而糖皮质激素对免疫效应起到抑制作用。心理应激还引起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导致儿茶酚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从肾上腺髓质和交感神经末梢释放,而儿茶酚胺能够对多种免疫细胞发挥调控作用,儿茶酚胺浓度变化造成巨噬细胞能力减弱。焦虑、恐慌等导致T细胞、B细胞大量凋亡,而且不同亚群免疫细胞表达应激激素受体的密度不同,造成免疫效应细胞亚群“偏移”或“失恒”(Freeman et al.,2007)。负性心理状态还导致NK细胞数量减少,对IFN等细胞因子反应下降,细胞毒作用减弱(Hunzeker et al.,2004;Maydych et al.,2017)。另外,焦虑、恐惧等导致中性粒细胞吞噬和杀菌能力下降(Kazumasa et al.,2014),引起DC活化水平降低、数量减少(Koschwanez,2015)等。

由重大传染病疫情导致的恐惧、焦虑、抑郁等心理应激特征会导致机体对病毒的免疫力下降,所以,保持心理稳定状态就显得尤为重要。虽然有各种有效的方法缓解心理应激,但在重大传染病疫情时期还需要更简单易行的方法。例如,传统的心理治疗是有效的办法,但当全社会的公众同时处于疫情期,心理医生的数量是限制有效实施的障碍;其他如冥想、正念等方法都需要一定的学习时间,在疫情突然到来时难以广泛实施。体育锻炼能够缓解心理应激和稳定情绪状态,又是直接提高机体免疫力的有效手段。同时,适当的体育锻炼由于动作简单和不断重复,易于转移注意状态,将人们从疫情中解脱出来,还能够起到安慰剂效应,因此,体育锻炼在重大传染病疫情期有其重要作用。

体育锻炼应对心理应激提高对机体免疫力的影响研究主要集中于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免疫分子、免疫抑制等方面(黄文英,2005),体育锻炼不仅能够通过机体的活动改善免疫力,还能通过影响情绪等心理因素提高对病毒的免疫力(颜军等,2008)。

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来说,提升公众呼吸道黏膜免疫功能至关重要。虽然大强度或大运动量的体育运动会导致呼吸道免疫功能的暂时下降(Nieman,1990),但进行中小强度的适当体育运动比久坐少动能够有效降低上呼道感染机率(Nieman,1994)。这是因为大强度或大运动量体育运动会降低呼吸道中免疫球蛋白和抗菌蛋白,而中小强度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呼吸道黏膜免疫力,从而减少病毒感染。Matthews等(2002)基于体育锻炼和上呼吸道感染的J型关系模式,对574名调查对象进行了流行病学研究,认为中等强度体育锻炼可以减低大约20%患病风险,同时焦虑等心理因素也会影响发病率。Fondell等(2011)对1 509名调查对象进行调查得到了类似的结果,研究发现,高应激群体能够通过体育锻炼降低上呼吸道感染率。

国内外研究认为,体育锻炼能够有效抑制负向心理因素,促进良好心理状态形成(李昌俊等,2015;杨亮斌等,2018;张彤彤 等,2018;Dunn et al.,2001,Jackson et al.,2002)。例如,Goodwin等(2003)对8 098名美国公民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体育锻炼与焦虑和抑郁等心理症状具有负相关。Biddle等(2011)将已经发表的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主题的4篇综述和9篇实证文献进行了综述的综述,研究认为,体育锻炼对于缓解焦虑、抑郁和改善心理状态的效应明显。娄虎等(2018)对7篇元分析文献中3 723名被试的数据进行元-元分析,结果显示,体育锻炼对于缓解抑郁症状具有中等效应。

体育锻炼能够有效的拮抗心理应激对机体免疫的抑制。颜军等(2005a,2005b,2008)和陈爱国等(2007)的系列研究探讨了心理应激下体育锻炼对机体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影响,并提出了体育锻炼降低心理应激对机体损伤的拮抗假说,认为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交感神经系统、神经肽和细胞凋亡等的介导,拮抗心理应激对机体淋巴细胞活性、淋巴细胞含量和亚群、细胞因子以及神经肽等的影响,从而维持机体的免疫力。顾晓明等(2001)通过对NK细胞和IL-2的检测发现,体育锻炼能够缓解心理压力下NK细胞的下降,同时IL-2在下降后有明显的回升,研究认为,中小运动量的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有效降低心理应激反应的应付方式,可以维持个体免疫功能的稳定状态。颜军等(2002)研究发现,突发事件后对照组被试出现慌乱、逃避、攻击、行为紊乱等不良情绪反应,同时IL-2降低和β-EP上升,而运动组则相反。β-EP参与了免疫调节,焦虑、抑郁和强迫会提高外周与中枢β-EP含量,而体育锻炼能够通过改善情绪而抑制其增加。颜军等(2001)的另一项研究显示,由心理应激导致的情绪问题可降低NK和DC细胞数量,而进行中等负荷体育锻炼后,机体NK和DC数量显著增加。

有生理学研究证明,适当的体育锻炼能够通过调动机体来提高免疫力(陈佩杰,2000)。体育锻炼不但能够缓解心理应激,还能够提高主观幸福感、满意感等正向情绪状态,进而提高机体免疫力。Mata等(2010)通过对BDNF基因检测,探索了体育锻炼提高积极情绪,进而影响健康的神经心理机制,他们认为,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大脑分泌BDNF,这种神经营养因子有助于产生愉快、满足等积极心理状态。颜军等(2005)采用心理神经免疫学方法,发现体育锻炼可以促进β内啡肽的释放,进而提高积极情绪和机体免疫力。另外,人在疫情应激下会出现心神不宁,难以集中注意力进行需要深入思考的工作,而出现不停查阅手机新闻等异常行为。适当的体育锻炼由于动作简单、不断反复,容易将人们从对疫情的注意中转移到体育运动中,更容易保持心态稳定。重大疫情发生时,往往采取物理隔离手段,停工停学,需要公众各自在家而限制外出。对于个体来说,疫情的压力和生活节奏的变化,会造成行为习惯的改变,表现为失眠、无精打采,有人甚至怀疑自己生病。居家隔离期间适当的体育锻炼有助于维持生物节律,从而防止由于生物节律紊乱而发生的免疫功能紊乱(董毅,2019)。因此,在重大传染病疫情发生后,常规居家隔离容易诱发心理问题而降低免疫力。疫情期居家进行体育锻炼,从生理学研究角度而言具有提高免疫力的作用,还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改善情绪、稳定生物节律来保持机体免疫系统正常运行,由于体育锻炼广泛的安慰剂效应也可能在疫情时期发挥重要作用。重大传染病疫情中体育锻炼对于免疫力的影响不仅是维持免疫系统稳定的拮抗作用,还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力(图1)。

图1 体育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的心理神经免疫路径Figure 1. The Psychoneuroimmunity Pathway of Physical Exercise to Improve Body Immunity

3 重大传染病疫情时期居家体育锻炼的对策

体育锻炼能够通过拮抗心理应激,改善身心状态而提高机体免疫力。因此,需要在重大传染病疫情期间加强公众对体育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的认识,引导大众进行科学健身,让公众了解在疫情时期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提高机体的病毒防御能力,并根据心理神经免疫路径采取以下具体对策:

1)坚持科学体育锻炼,拮抗疫情带来的心理应激。中小负荷运动对应激的拮抗作用都是有效的,以中等负荷运动效果最佳,颜军等(2007)研究显示,中小负荷运动能有效降低应激反应,使机体的免疫功能稳定。运动免疫学相关研究也证明,持续30 min的中小强度有氧运动能增加机体免疫力,而其他的体育锻炼形式效果有限,大强度体育运动甚至短时期内会降低机体免疫力(金花,2000)。因此,在重大传染病疫情期间进行的体育锻炼需要严格控制强度、时间和锻炼量,应该采用持续时间为30 min左右、中小强度的有氧运动。Greene等(2018)的研究认为,大强度、大运动量体育锻炼对于创伤后应激综合症,以及随之出现的焦虑和抑郁等症状有较好的缓解作用。因此在重大传染病疫情之后的锻炼,可以根据个体的自身情况考虑大强度、持续更长时间的运动,以缓解抑郁和创伤后应激综合症。

2)加强体育锻炼趣味性,转移公众对疫情的注意。疫情动态时时牵动公众的注意,过分的疫情注意会导致人们不断查阅手机等强迫症状(张众良等,2010),因此,体育锻炼应该以将注意力从疫情转移为主要目的之一。苏新荣等(2010)认为,体育锻炼中的趣味性、娱乐性能够使练习者产生兴奋和快感等积极的情感体验,并对参与者进行项目的学习产生积极强化作用。所以,在重大传染病疫情期间,推广的体育锻炼项目需要特别注意趣味性、娱乐性。另外,人在突发压力事件下,注意力往往难于集中,会不由自主的被应激事件干扰,不适合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复杂的行为(罗禹,2020),所以,建议采取简单易学的动作从而利于吸引注意力。

3)强化社会支持系统,通过体育锻炼增加人际交流。体育锻炼和社会支持是应对心理应激的有效手段(陈仲庚,1992;王富百慧,2019;王富百慧 等,2018)。重大传染病疫情时期往往采用物理阻断居家隔离的办法,减少外出,取消各种聚会和社交活动,人际交流水平降低。Yoshikawa等(2016)研究认为,通过体育锻炼获得社会支持可以减缓抑郁症状。因此,在设计体育锻炼项目时需充分考虑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例如,可以设计以家庭为单位能够让全员参与的锻炼形式,让家庭成员共同完成每日的运动任务;还可以设计以工作单位、社会团体、居住小区等为单位的互动锻炼形式,使用线上的互动交往代替以往的人际交往。

4)设置反馈和奖励,提高体育锻炼的成就感和满足感。由于疫情时期隔离在家,不能正常的开展工作、学习,所以原来日常的成就感难以获得。体育锻炼中获得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可以代偿锻炼者生活中无法满足的心理需求(张静等,2017),而心理需要的满足和成就程度越高,个体所体验到的积极情绪就越高(Sheldon et al.,1996)。因此,为了易于锻炼人群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居家体育锻炼项目需要设计奖励内容和及时反馈。家庭成员中,如果锻炼者本身能够感觉获得满足,就能舒缓自己的焦虑、恐慌,而且能减轻家人的负面情绪。

5)合理安排体育锻炼时间,稳定机体生物节律。突发的居家隔离会改变人们日常的生活习惯,使得作息时间难以保持规律。固有的生物节律受到破坏,无论是睡眠时间段变化、时间增加还是减少,对于机体来说都是新的应激刺激,都会降低机体的免疫力(董毅,2019)。体育锻炼对生物节律有非常复杂的影响(Tahara et al.,2017),体育锻炼是生物钟的重要输入信号,可以影响生物节律的稳定(Youngstedt et al.,2016)。因此,在疫情期间设计的体育锻炼可以固定在原来工作的时间段,越是在疫情严重时期,越要格外注意固有的生物节律不被破坏,可以安排上午、下午两次体育锻炼。

4 小结

新型冠状病毒的疫情发展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公众每日处于感染人数、死亡人数、出行管控、防控要求等各种不断变化的消息,甚至谣言之中,这些会诱发公众的恐慌、焦虑、抑郁、强迫等负向心理状态,进而降低机体对病毒的抵抗力。适当的体育锻炼能够通过拮抗心理应激、促进积极心理状态和增强体质,起到提高机体抵抗力的作用。在疫情传播时期宣传体育锻炼的重要作用,推广有效的居家锻炼方法,组织各种形式的锻炼项目,可以指导公众科学健身,提高全国人民在疫情特殊时期的机体抵抗力,并最终战胜新型冠状病毒疫情。

猜你喜欢

免疫力机体传染病
《传染病信息》简介
材料作文“免疫力”导写
传染病的预防
大力提升企业消防安全管理自身免疫力
儿童秋冬季传染病的预防
巡视干部必须增强“免疫力”
邓俊峰作品选
饲粮锌在畜禽机体中的作用
柴油机机体常见损伤的检修
浅析12V240ZJB柴油机碾瓦烧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