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徽州建房仪式探析

2020-06-04谢宛鹿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谢宛鹿

摘 要:徽州建筑的建造技艺于2008年被收录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名录之内,对于其抢救和保护的工作随之开启,并收获了很好的成果,但是与建造技艺相辅相成的建房仪式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其实,房屋建造本身就具有较强的仪式性,并且建房仪式中蕴含了人们潜意识中的深层含义,揭示了过去人类所持有的宇宙观念,它应与建造技艺共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保护和传承。

关键词:建房仪式;徽州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

徽州建筑是我国传统建筑中极具代表性的建筑流派之一,也因此徽州建筑的建造技艺被收录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名录之内,对于其抢救和保护的工作随之开启,并收获了很好的成果,但是在传统徽州建房的过程中,与建造技艺相辅相成的建房仪式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其实,房屋建造本身就具有较强的仪式性,并且建房仪式中蕴含了人们潜意识中的深层含义,揭示了过去人类所持有的宇宙观念,它应与建造技艺整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保护和传承。

一、徽州建房仪式

对于旧时人们来说,建房是人生的重大喜事,人们希冀所建的房屋能安居乐业,因此他们将建房时与建造技术本身无关的一些做法与祸福联系在一起,这些特殊的做法就是建房中的仪式行为。

(一)开工前仪式

在徽州建造房屋之前必须要先请“地理先生”择基,察看当前屋址是否适合建屋,然后根据主人家家庭成员的属相和生辰等因素来确定地基和大门的方向,地基选定后设开工晚宴,主人向工匠师傅敬酒并赠红纸包。建屋材料的准备也有仪式参与其中,主人需要提前一年左右请木匠师傅于吉日进山挑选树木。在砍樹之前需要焚香、烧纸祭拜神灵,古时的人们认为万物有灵,因此需要采取此种方式求得神灵的谅解。徽州的某些地区在建房之前还需要祭拜“鲁班先师”,以求建房能顺利进行,这里的“鲁班先师”是采用竹笋包裹着纸钱再用青线扎制而成,再将其挂在一棵偏僻的树上,在建房的每个施工节点之前,主人家都需要对其进行祭拜,直到房屋建成后将其取下。

(二)奠基仪式

在奠基前要请“地理先生”推算“太岁”的朝向,避免因在“太岁头上动土”而使主人家遭遇灾难。奠基要选择黄道吉日开工,如果因天气或其他不可抗拒因素不能如期动工,便要想办法去“圆期”,例如在定好的吉祥时辰由砖匠师傅在房屋东边的墙脚处放置三块砖,这样一来便可延期奠基的时间。开工之前,主人家要先给夯工师傅“红纸包”,随后鸣放鞭炮开工,在地基上浇上雄鸡血,在徽州的传统民俗中雄鸡血具有解百煞的作用,可以驱除鬼魅邪秽之物。夯工一般分为两班轮流夯地,夯工在劳动时还会口呼吉祥的号子,内容一般是现场随机编唱的,在场的众人也跟着呼唱。随后在砖匠师傅的带领下举行开工仪式,并用石块“下屋脚”,第一块“下屋脚”的石头被称为镇宅石,镇宅石被认为可以破邪、驱除鬼魅。

(三)竖屋上梁仪式

建屋开工后开始制作三脚木马,三脚木马是木工施工时使用的台驾子,由于形状酷似马的造型而得名。与此同时也要进行其他材料的加工,如梁、柱、枋。工匠师傅将各个部件制作完毕后,就要选择吉日将梁柱拼装竖立起来,然后再举行上梁仪式。上梁仪式是整个建房仪式的重中之重,上梁的时候参与建房的砖、木、石匠都会在场,并由三匠之首木匠主持上梁仪式。

上梁仪式的第一步是“偷梁”。这里的梁指的是正梁,在徽州传统建筑中正梁是不具有负荷重量作用的,它是“屋神”的象征,由于不能沾染任何污秽,只有在上梁的前夜才能被砍伐。正梁必须到别人的山场去偷砍,所以在建屋之前,屋主就开始在附近寻找用来做正梁的树,对于正梁树的要求很严格,一般只选用香椿树或是杉树,因为这两种树的繁殖力强且树干直,这也预示着今后子孙兴旺,业正人和。到了上梁的前一天晚上,主人家请几个强壮的年轻人“偷偷”来到选好的正梁树前,点三柱香,烧纸钱,并在树的旁边埋下钱给树主,然后锯梁树,锯断后抬起就走,中途不能说话。抬到主人家后,主人鸣放爆竹迎接,并由这家的父子或兄弟从抬树人肩上接过梁树,放到之前就已经制作好的三脚木马上连夜加工,正梁直到安装时才能离开木马。第二天,梁树的主人看到树桩的香纸灰,明白自家的树被人“偷”去做了正梁,不仅不生气,而且还十分高兴,因为这表示自己家的山地风水好。正梁被砍下后需立刻加工装饰,工匠将正梁染成红色,并在梁的两头分别写上“文东”“武西”,寓意着主人家会出现状元之才。正梁的中间还要贴上写有“紫薇高照”的红色横幅,相传紫薇代表着紫薇星也就是皇帝的星座,有大吉大利之意,因此民间认为有紫薇星坐镇,所有的妖魔鬼怪都会被震慑。在梁的两侧还要各插一束金花,金花中会放进很多专门制作的小人和五谷杂粮,寓意着主人家人丁兴旺,世代丰衣足食,且金花需要由女方家舅舅相赠,因为在徽州文化中舅舅在女方家的地位最高,由舅舅赠送金花也显示出外嫁的女儿在家中的地位,表现出了娘家人给予的美好祝愿。

上梁仪式的第二步是“请梁”。“请梁”时要将正梁用四根红绳系在扁担上,由四名左右的男性将其恭敬地“请”出,放置到名为“步步高升”的阶梯上将正梁架空,焚香祭拜,随后大木匠师傅开始呼唱词,内容就是交代这支梁的由来及制作过程,并表达对东家的美好祝愿,师傅每说一句好话,众人都要应和一声“好啊”。

上梁仪式的第三步是“赞梁”。“赞梁”时焚香点烛,主人家要对着梁行礼,随后由大木匠师傅手持大红公鸡开始唱赞词,内容多是赞颂鲁班先师以及为主人家祈福的好词,每说一句,众人都要应和一声“好啊”。

上梁仪式的第四步是“祭梁”。主人摆上酒以及鸡、肉、鱼“三牲”供品,主持“祭梁”的木匠师傅先焚烧纸钱,绕后围着正梁走一圈,用酒水祭天、祭地、祭八方神灵,随后将酒从梁头浇到梁尾,边洒边念好词,再将雄鸡的血滴在正梁上,以起到辟邪的作用。

上梁仪式的第五步是“上梁”。随着吉时到来,大木匠师傅大喊一声“上梁!”,早先在脊柱上等待的工匠师傅立刻放下两根红绳,木、砖师傅按规矩站立在右、左两个方向,将红绳捆在正梁的两端,随后正梁缓缓往上升,此时鞭炮声响起,木匠师傅开始唱祝词,每唱一句祝词,参加仪式的众人应答:“好啊!”正梁上升的速度也有讲究,工匠师傅会尽力保持匀速上升正梁,这寓意着主人家的每个儿孙都同样能够飞黄腾达。正梁升到指定位置后,大木匠师傅快速地登上将正梁安装好。

上梁仪式的第六步是“抛梁”。上梁完成后,工匠师傅会将事先准备好的糖果、糍粑、小木锤等向下抛撒,参与仪式的人们就在下面接着,这里的小木锤是提前制作的,它也被称为“子孙锤”,寓意着主人家儿孙满堂。“抛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驱除邪祟及祈求神灵的祝福,通过抛撒糖果、糍粑等向鬼神们行贿,希望能保佑主人家平安幸福。此外“抛梁”也有繁衍生息、兴旺发达之意,因此人们哄抢得越厉害,主人家越高兴。

二、徽州建房仪式的功能

英国社会人类学家拉德克利夫·布朗认为:“一切文化想象都具有特定的功能,无论是整个社会还是社会中的某个社区,都是一个功能统一体。构成统一体的各部分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研究时只有找到各部分的功能,才可以了解它的意义。”

(一)社会功能

首先建房仪式有助于徽州宗族内部的团结。徽州是一个移民社会,从汉代开始就陆续有中原士族迁入徽州地區,这也带来了中原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文化,徽州本地住民难免会有“排外”的倾向,因此中原士族更需要团结彼此,巩固自身的文化传统,而建房仪式活动就是其中一个纽带。尤其是在上梁仪式活动中,为了向神明表示敬意,是需要全族人一起参与其中的,在上梁当天亲朋好友们也会携带爆竹、红烛、楹联、礼金到屋场道贺,一起庆祝这一喜庆的时刻,建房仪式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宗族内人们的距离。建房仪式也具有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由于徽州本身的环境是山多地少,因此中原士族的大规模迁移给人们的温饱带来了问题,这会不自觉地造成人与人之间关系紧张的情况,而在举行建房仪式时,主人家会很感谢到场参与和帮忙的人们,建房仪式的举行缓解了紧张的人际关系,增加了彼此之间的感情,从而有助于维持社会的稳定。

(二)文化传承功能

徽州建房仪式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了徽州的文化传统。著名仪式文化研究者保罗·康纳德曾说:“仪式是文化的特有形式,在众多的文化形式中,它代表了文化的实践形式。此外,仪式能很好的结合认识记忆与习惯记忆。在进行仪式活动时一般包含众多群体元素,例如群体在生活中产生的动作,生产活动动作,以上种种勾起参与者对该种族的回忆与认识。”就如保罗·康纳德所说,群体的仪式活动能够唤起人们对于该民族的回忆和认识,从而让人更深刻地感受到本民族的文化特征。如在建房仪式中的几乎每一个环节都表现出了徽州先人对自然和鬼神的崇拜和信仰,这种崇拜和信仰是深深扎根于中国古代人民生活中的,古时的人们认为万物皆有灵性,而世间的祸福都是由神灵所掌控,因此人们不仅尊重自然且敬畏自然,这虽然与当时农村生活特性与信息不畅有关,但是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所持有的特色文化传统。

三、结语

如今徽州的建房仪式已经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当中,有的地区虽然还留有建房仪式,但是仪式的过程与以往相比也简化了许多。也许有人会质疑仪式必要性的问题,而笔者在与多位建房工匠交谈时得知,在建房时如果不注意仪式准确性的话,的确会有“不幸”的事发生。虽然如今建房仪式更多地被人们看作是一种“迷信”,但是它确实在过去的时间里,消除过人们心中的担忧,为他们带来了更美好的期望,同时它也是古人在与自然和谐相处过程中摸索出的特色实践和经验。我们应该对建房仪式进行更为细致的研究,对其展开应有的保护措施,它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地方志丛书:黟县志[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

[2]吴正芳.徽州传统村落社会:白杨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今社会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