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后台”空间的美学审视

2020-06-04蒋泽云敖想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人道主义后台空间

蒋泽云 敖想

摘 要:基于空间的时间性与多元混生性特征,关注“后台”空间的城市美学研究将突破目前主要集中于感性的和观念的研究局限,在第三空间即实际的空间理论下推进到现实的城市美学研究中,即第三种城市美学,将研究视角从城市“前台”空间转向隐蔽的“后台”空间。对这一隐蔽空间的关注及类型分析,在现实意义上不仅有利于改善其物理环境,也将提高部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而且在理论意义上也是对城市美学研究内容的完善。

关键词:“后台”空间;城市美学;人道主义

一、城市空间的两大特性

(一)空间的时间特性

常规认识下,空间与时间相对,空间是物理上的横向尺度,时间是时刻变化的纵向尺度,当在谈论城市“空间”时,无形之中已经预设了一个前提——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在对城市的历时性进行考察时也只局限于部分常见的空间范围,这是西方的二元思维思考方式的结果。在列斐伏尔的三种空间理论下,城市的空间与时间是无限交织在一起的,那种对时间按暂停键或是给城市空间划定一个界限的行为,在现实中是不可实现的。安东尼·吉登斯也认为“在空间中进行的运动也是在时间中的运动”。所以,对城市美学的研究必然要在二者的融合中进行,这种融合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城市空间与时间的融合即是在城市的共时性中注意到历时性变化,在城市的历时性中观察到共时性表现,即要考量占据一定体量的空间景观的时间性,在时间的变动中考察空间。因此本文探讨的城市空间概念不只是囿于物理尺度上的,还是时间尺度上的,是在时间的流动性中考察城市空间。

(二)城市空间的多元混生性

城市作为一个大空间,其本身是多元混生的,但西方传统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在帮助人们认识世界的同时也遮蔽了事物的本来面貌,以至于不能清晰地认识到空间本身的混乱与错综复杂。对于列斐伏尔比较抽象的空间实践、空间再现和再现空间三种空间理论,“美国学者索亚对此做过更简明的阐释性表述,就是感知的空间、构想的空间和实际的空间”。在面对城市空间时,人拥有这一种族天生而独特的感知方式和感知器官,同时后天的生长环境也会有影响,前者以人和不同动物感知到的空间差异为例,后者以不同民族或不同年龄段感知到的空间差异为例。常规的思考方式止步于感知的和构想的空间,而对于第三种实际空间,则少有涉及。实际的空间可以说是城市空间本身,与人的感知无关,它是复杂的、特殊的,“与社会生活的隐秘面或底层相连,也与艺术相连”。人的身体所能到达的物理范围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我们对整个空间的认识和想象,一个城市的多元文化、都市与古镇,更极端的城市中“富人区”与“贫民窟”、花园与垃圾场、宽阔的道路与地下水道等空间都是同时存在的。

二、城市“后台”的揭示与新城市美学的审视

(一)城市“后台”空间的揭示

城市是整个社会结构中的一部分,安东尼·吉登斯在《社会的构成》一书中主要论述了社会结构和个人能动性之间的关系,其中提到了社会结构中的“前台”区域与“后台”区域,他认为,“在日常接触中,身体的定位首先涉及到的就是‘脸面和‘前台”。而城市也可以看作是一个社会,其中也有“前台”区域和“后台”区域,“前台”区域即是一个城市的“脸面”,是城市规划和建设中预备向人们展示的美好部分,亦是人们在城市生活中能看到的主要部分,“后台”区域可以理解为是为城市“前台”区域提供储备力量并维持的其正常运转的场所。以此为基础,再从列斐伏尔的第三空间理论出发,结合他所提到的“社会生活的隐秘面或底层”,“后台”空间逐渐显现出来,它即是城市空间中平时未被注意到,甚至是人们不愿意注意到、特意躲避的,但又必然存在的一个空间。

(二)新城市美学的审视——第三种城市美学

面对城市空间的多元混生性及常规认知的束缚,“当代城市美学研究主要由具体的城市建设美学和思辨的文化研究两方面構成感性城市和观念城市二元对立的研究方式”。前者即对城市规划建设的美学研究,涉及具体的操作部分;后者即是理论性研究,涉及城市美学问题何以可能、如何审美、其存在问题、理想城市、与其他学科的缔结以及对其本身的反思。

上述两种研究方式都假设了一个前提,即空间的平面统一性,而高小康根据列斐伏尔的三种空间理论与福柯的异形地质学,从第三空间观念发展出第三种城市美学有别于上述两种研究方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如果第一种城市美学(即感性城市)对应的是第一空间(即感知的空间),第二种城市美学(即观念城市)对应的是第二空间(即构想的空间),那么,第三种城市美学对应的则是第三空间,即实际的空间。第三空间的本然性与复杂性将引导人们去关注平时被忽视的城市隐蔽场所——“后台”空间,所以第三种城市美学从空间概念上不仅扩展了城市美学的研究范围,也出现了常规研究所忽视的研究对象,即生活在“后台”空间的居民生活。

三、新城市美学的“后台”空间类型

基于城市空间的两种特性及第三种城市美学对城市的美学审视,有助于研究者在普遍关注城市“前台”空间时,也注意到隐藏的“后台”空间,因为它们共同构成了城市的实际空间,是最真实、鲜活的城市空间。

(一)传统民居

城市空间中的传统民居是时间性的“后台”空间,代表着这个城市的过去面貌,现代城市是在传统民居的“后台”空间上生长出来的,只是这种生长是突变式的,而且在城市的快速扩张中,传统民居被大量拆除。李翔宁、张子岳对城市建设中的“新旧”提出了不同以往的观点,他们认为“城市的历史就是在不断的拆除旧房子,建设新房子,这本身不是一个问题。而在近二十年被反复提及,甚至作为城市研究的核心话题出现,是因为速度”。诚然,如其所述,“无论新还是旧,建筑与城市都会坚定地走向新”,但是否属于“旧”的传统民居就应该被拆除,为属于新时代的建筑让路?他们将“新旧”问题的热度归结于速度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这不意味着就可以温水煮青蛙式地让传统民居一点点消失掉。

(二)菜市场

尽管大城市里有很多的超级市场,里面物品种类丰富,环境干净明亮,服务良好,但是这样的超级市场依旧不能完全替代隐藏在城市里的菜市场,如果不是本地人或是没有本地人的指引,几乎没有人能进入这样的城市空间。菜市场可以说是一个商家联合体,它的存在不仅更方便人们的生活,价格上也更具优势,更重要的是,在菜市场你可以感受到人们生活的喜悦,在这样的集体空间内,没有人会拒绝展现生活的热情。而菜市场常常被人诟病的是卫生环境和合理的区域规划。隐藏在城市街头巷尾的菜市场,无论大小,都方便了生活在周围的居民,但是其整个环境一般过于杂乱和破旧,光线也不充足,不同食材在售卖过程中产生的剩余垃圾也不方便处理,有的菜市场有些部分是露天的,在阴雨天气市场活动受到阻挠,而没有监管的买卖也会引发信任问题。

四、“后台”空间的人道主义

因为对城市“后台”空间的美学审视关注到了城市生活中少部分“弱势群体”的生存权益问题,所以它是具有人道主义的。第三种城市美学对应的第三空間,是一个复杂的多元空间,而城市“后台”因其混乱、隐蔽不可见的同时又支撑着“前台”的正常活动的特点,成为城市中具有相同特质空间的集合代名词,但生活在城市“后台”空间的人与城市“前台”的相比却相去甚远,无论是城市的规划建设还是学理研究,对其也是选择性地忽视或隐藏。

人是城市生活的主体,城市居民的幸福生活理应成为衡量城市的各项标准,这样的“人”不仅包括大部分的城市居民,那些生活在城市“后台”空间的“少数人”也应该被考虑到。刘易斯·芒福德之所以将希腊城市——雅典和中世纪城市——威尼斯视为其理想城市,“原因就在于它们是符合人性的,是人性化的城市”,而中国当代城市美学研究也开始关注“城市美学如何从一种乌托邦愿景的城市外观研究发展到关注隐秘、杂乱甚至冲突的城市‘后台空间研究”。如果说“城市美学的研究对象首先应该是在城市中生活的人,是城市发展中人自身所面临的问题,是城市与人性、与人的生活、与人的幸福的关系……”,这类的研究是人本主义的,那么第三种城市美学所关注的城市“后台”则是人道主义的,它意味着关注那些长期被忽视的少数群体的生存权益。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实践不仅是城市“前台”空间的,也应该是隐藏其后的“后台”空间的,城市“后台”空间在城市美学研究中被普遍忽略的现实,让那里的居民生活也被忽视了。由第三空间理论所揭示的城市“后台”空间,不只是理论上的丰富,更重要的是其现实意义。那些生活在城市却被城市生活边缘化的居民,他们的暴露证明城市美的建设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其问题之一就是将城市美的建设简化为建筑、道路、景观的建造,将物体建设放在了第一位,换而言之,这样的城市美的建设是以物体为中心的,而只有代之以以人为中心的城市美建设,才是符合人性的、适宜人居住并长期生活的。

参考文献:

[1]吉登斯.社会的构成[M].李康,李猛,译.台北:左岸出版社,2002.

[2]高小康.第三种城市美学:异形地志学或城市之镜[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

[3]李翔宁,张子岳.当代中国建筑与城市美学刍议[J].美术观察,2018(5).

[4]毛宣国,李灿.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刘易斯·芒福德城市理论的美学意义[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

[5]涂珍兰.论中国当代城市美学研究的变迁[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4(2).

作者单位:

四川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人道主义后台空间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创享空间
跟踪导练(一)5
后台暗恋
前台、后台精彩花絮停不了
极度生存状态下的人道主义
以“后台”的名义节省电池用量
电力调度中后台监控系统的应用
《双城记》人道主义中的善与恶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