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空间与乡村的“地方感”建构研究

2020-06-04公共空间;地方感;松阳;乡村建设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松阳县松阳民俗

公共空间;地方感;松阳;乡村建设

摘 要:文章以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为范本,探讨公共空间如何在乡村的“地方感”建构中发挥作用。研究表明,松阳县呈现出了两条不同的乡村建设路径:“空间”建构强调感官体验,“地方”注重文本叙事。前者以艺术主动介入“空间”建构,后者则以艺术化的手法参与“地方”叙事;前者的“空间”是断裂的,后者的“地方”是连续的。

关键词:公共空间;地方感;松阳;乡村建设

近年以来,不同类型的乡村建设案例正在不断涌现。本文从段义孚“空间与地方”的人文地理思想出发,尝试以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为例进行考察,探讨公共空间与乡村的“地方感”的建构关系。

一、“空间与地方”的理论视角

以往关于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研究中,多从规划设计、治理方式、产业开发等角度着眼。陈可石和高佳通过对我国台湾地区艺术介入乡村复兴的案例研究,为大陆地区当下的乡村复兴提供经验;陈锐和钱慧从治理结构切入,重点关注艺术介入过程中各方行为主体的参与方式,提出艺术介入的本质应是系统性乡村复兴的局部干预;叶云从社会网络理论分析了乡村建设过程中村民与外来资本的矛盾关系,提出以多元互动网络模型共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也有学者已经注意到乡村建设过程中主体话语缺失的现状。郭永平以大寨普乐寺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再造庙宇和村民话语缺失之间的矛盾关系,指出要尊重民众对地方文化的调适作用(庙会与乡村建设);孙晓霞对当代中国乡村艺术活动进行理论反思,提出当代乡村艺术活动,应是与乡民实际需求相连接的乡村社会内生结构及其孕育的朴素的文化机制。

有学者从“地方性”的视角出发,关注如何再现乡村建设过程中的“我者”形象。李晓峰的研究认为,地方材料和营建技艺是乡村地域特征最直接的反映。他提出,适宜地运用当地材料和技术,是当代乡村中地域性表达的一种重要方式。严嘉伟的研究立足于现下乡村公共空间建设现状,从乡土记忆理论入手,提出“存储—提取—组织—再现”的理论模型,以乡村公共空间唤醒乡土记忆,为乡民找回业已失落的认同感、归属感。杜辉以英国北约克郡乡村博物馆为例,提出在保护乡村景观的同时,也要注重收藏留存乡村记忆,使“国家叙事”与“地方叙事”保持平衡。此外,对于乡村建设中的“地方感”建构,吴莉萍以北京的三个乡村社区为例,分析了城市化对乡村社区“地方感”的影响。

二、公共空间与乡村的“地方感”建构

“地方性”与“地方感”,是两种不同层次的田野调查研究。“地方性”研究以格尔茨的“深描”为代表,“地方感”最早源于段义孚的人文地理研究。段义孚将人的感受融入空间与地域,赋予地方以新的意义,从而将原本属于地理的词汇变成了一个带有温度的人文词汇[1]。“空间”与“地方”的概念,是段义孚人文地理思想的核心。他以人的生存为旨归,从经验的视角出发,在感官、感情、美学等多个维度,揭示了人与“空间”“地方”两种地理环境的本质区别及联系。“空间”跟时间一样,构成人类生活的基本坐标,代表着向往与自由;“地方”是具有既定价值的安全中心,代表着真实与安定[2]。

松阳县地处浙江省西南山区,隶属丽水市,县域面积1406平方公里,總人口24.14万。自2014年展开较为系统的乡村建设计划以来,松阳荣获了“中国十大最美茶乡”等荣誉称号,下辖的上百个村落,成为宣扬古典中国、宣传浙江历史文化的窗口,也是丽水的一张城市名片。本研究以段义孚“空间与地方”为理论出发点,以浙江省松阳县为例,着力探讨公共空间对于“地方感”建构的实际效用。

(一)展览:被编码的叙事空间

笔者重点关注了农耕博物馆、石仓契约博物馆、王景纪念馆等三个具有博物馆性质的展览空间。农耕博物馆位于被列入住建部“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平田村,以传统民居为空间基础进行修缮改建设计。作为处于村口显要位置的非历史文化民居,建筑师明确了设计定位,即“改造成为新的村民中心,同时成为对外展示乡土农耕文明和传统手工艺文化的窗口”[3],通过植入公共文化功能,以交流、集会带动旅游经济发展。

契约精神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石。石仓契约博物馆位于大东坝镇,它在基本的展陈功能基础之上,为外来游客与本地村民提供信息交汇共享的空间,此外,也兼具一定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

王景纪念馆由徐甜甜主持设计,整个方案借鉴文学“剧本”的处理方法,以“建筑舞台剧”的形式还原王景的一生,使人们可以在建筑的每一个场景节点中体验王景的每一段人生阶段,引发思考。

(二)民俗:公共空间的“地方感”建构

“因为干渴,我们才认识了水;因为海洋,我们才了解了陆地。”某一事物所蕴含的价值,始终是依托其对立面来定义、显现的。在城市与乡村这两个不同的文化场域中,民俗艺术与城市文化的对立,使我们看到了它们各自蕴含的价值与意义。

我们从传承的角度进一步展开讨论。民俗艺术的传承主体,是长期生活在一定民俗氛围中的民众,其中的从艺者和从业者,以及研究者和爱好者构成了传承人的浩荡队伍,不断推动着民俗艺术的延续。从艺者、从业者作为处于民俗艺术内在结构的群体,和研究者、爱好者甚至是游客这些处于民俗艺术外围世界的群体,在传承的认知及把握程度上产生了对立。内部结构群体对于民俗艺术的传承更偏专业,外围世界的群体则更偏于将民俗艺术及其传承视作一种地方景观或文化符号。两者由此产生的意义,对乡村“空间”与“地方”的建构有着不同作用。外围世界群体眼中的传承,更偏向于传承本身,基本将其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参与乡村的“空间”建设。而内部群体因将民俗艺术及其传承视作个人生活的一部分,其意涵范围大大延展,对乡村的“地方”建构至关重要。也可以理解为,乡村的“空间”建构以点为始,进入“地方”建构的全面路径,这个过程中,处于内部结构的群体始终占据主要地位。

松阳县域内民俗艺术活动众多,例如茶文化、松阳高腔、行日、樟溪木偶剧等,它们有的被转化为意象或符号,植入到建筑设计方案,有的则保留着原有样貌,融入到了新的场地之中。

樟溪乡至今仍保存着制作红糖的古法工艺流程。建筑师徐甜甜设计的红糖工坊,植入了公共文化功能,并在空间设计上引入“舞台”概念,使工坊中的生产活动成为生活现场、戏剧展演现场[4]。在生产季节之外,开放式的工坊设计亦可成为地方戏曲等多种公共文化活动的举办场地。

DnA建筑设计事务所采用松阳盛产的毛竹,在叶村乡的林间搭建了“竹林剧场”,结合竹子的生长周期,每年进行结构材料的更新替换。老竹子死去,新竹子长出,剧场随之就成为了一座有生命的新城代谢体。

位于新兴镇的大木山骑行茶园是浙江省优秀休闲运动旅游基地,集茶叶种植、旅游观光、亲自教育等为一体,园区除有8.3公里的休闲健身骑行环线之外,还包括茶园竹亭与茶室。竹亭的建构材料选用了松阳盛产的竹子。建筑师董卫评论说,“亭子在平日作为茶农们的茶园之家,在旅游季节则作为一种文化地标,有效提高环境的可识别性,亦使游客们从容、方便地欣赏茶园景色”。大木山茶室则是整个茶园生产劳作和景观内容的延续和提升[5]:“茶室之于茶园,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系统的一个中心点……茶室的氛围,从茶园、水面、梧桐树一直延伸铺展开来。”在实体空间的打造方面,大木山骑行茶园充分利用地理区位优势,结合地方传统产业,再现地方符号,形成松阳“地方感”建构的点位之一。

(三)松阳的艺术实践

2017年9月,来自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位艺术家,在松阳参加了为期一周的创作活动:明清老街百米长卷现场创作、赴石仓古民居速写创作、赴乡村798艺术创作、《抽象艺术欣赏》讲座、大木山茶园艺术创作、废墟博物馆装置艺术创作、赴四都乡西坑村采风、去老街非遗馆观看非遗演出等。

叶村乡的河头艺术区是中国原创艺术小镇的建设项目之一。艺术区以创意产业的高速发展为契机,筹建写生基地,盘活艺术资源,提升了村民和游客对乡村文化艺术的认知与了解。沿坑岭头村至今已有约400年的历史,同样入选住建部“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子从开始的破败,到集聚艺术家前来创作,改造精品民宿,带动旅游业发展,目前已成长为著名的画家村。发起人李跃亮发掘了村落里多样化的民居和多层次的空间结构在美术语言上的价值,并利用“丽水巴比松”画派的艺术氛围,吸引画家和学生前来写生[6]。

先锋平民书局位于民居叠落而上的山区地带,所在建筑原為村文化礼堂旧址,修缮完成后开放使用。书局以南京先锋书店的乡村分店为基底运营模式,图书种类除文学、人文社科、摄影等经典类目之外,专门辟有松阳文化专区,提供松阳历史、民俗等特色文化风貌为主题的书籍。随着松阳县各产业类型的快速发展,大批外来游客及各行业从业人员涌入乡村,着眼当地实情,寻求发展间隙,由此就使当地民宿开始了升级改建工作,产生了一批极具代表性的民宿,如沿坑岭头村的柿子红了、平田村的云上平田等,以中国传统审美满足现代需求。

三、结语

本文以浙江省松阳县为例,梳理了公共空间与“地方感”建构的路径走向:“空间”建构以断点为样态,由外向内;“地方感”建构以线面为结构,由内及外。“空间”强调感官体验;“地方感”注重文本叙事。前者以艺术主动介入“空间”建构,后者则以艺术化的手法参与“地方”叙事;前者的“空间”是断裂的,后者的“地方”是连续的。由此,我们看到,浙江省松阳县作为山地村落保护开发案例的典型,一方面在当地政府及社会资源的引领与带动下,农业传统及现代新兴产业平稳发展;另一方面,艺术群体与机构在当地开展艺术实践,又呈现出与其他村落的差异化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1]孟凡行.地方性、地方感与艺术民族志创新[J].思想战线,2018(1):27.

[2]宋秀葵.段义孚的地方空间思想研究[J].人文地理.2014(4):19-23.

[3]张凝忆.传统村落中非历史保护民居的改造:探索浙江平田农耕博物馆及手工作坊[J].小城镇建设,2016(9):50-53.

[4]徐甜甜,汪俊成.松阳乡村实践:以平田农耕博物馆和樟溪红糖工坊为例[J].建筑学报,2017(4):52-55.

[5]徐甜甜.大木山茶室[J].时代建筑,2016(1):75-81.

[6]李跃亮.浙南山地村落活态保护的实践与思考:以浙江省松阳县为例[J].浙江社会科学,2016(8):143-150.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

猜你喜欢

松阳县松阳民俗
冬季民俗节
捉蟋蟀
民俗中的“牛”
民俗节
松阳:以科技为引领 推进产业转型林业增效
松阳香榧迎来发展新篇章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宅基地上的“暖心工程”——松阳县探索“以宅基地换养老”的调查
田园松阳 宜尼桃源
松阳县城镇低效利用土地再开发工作初步成效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