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人骨性Ⅱ类错畸形治疗前后上尖牙牙槽骨形态的CBCT研究

2020-06-04郝璐刘琳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20年2期
关键词:尖牙上颌牙槽骨

郝璐 刘琳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取就诊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口腔医院正畸科成人骨性Ⅱ类的患者30 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拔牙组(上颌均拔除2 个第一双尖牙进行正畸治疗)与非常规拔牙组(保留智齿以外的其他恒牙)各15 例,入选的30 名病例均由高级职称医师完成,术前术后拍摄完整的CBCT,由同一人对尖牙牙槽骨高度和厚度进行测量,观察并对比牙槽骨形态的变化。

1.2 病例纳入标准

①18 岁及以上,牙列无缺损、无残根残冠、无埋伏牙、无乳牙滞留; ②骨性Ⅱ类,ANB>4.7°,Wits>1 mm,正畸掩饰性治疗; ③尖牙正常萌出,受试牙唇腭侧及近远中牙槽嵴顶至釉牙骨质界的距离小于4 mm,无明显唇腭侧异位,尖牙根发育完成,尖牙区无颌骨囊肿或肿瘤,无先天性唇腭裂; ④拔牙组:上颌均拔除2个第一前磨牙,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强支抗内收前牙关闭拔牙间隙; ⑤非常规拔牙组:保持上牙弓的连续性,可以拔除2 个上颌智齿,采用使用直丝弓矫治技术,种植支抗整体内收上颌牙列(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之间、距主弓丝6 mm的高度植入种植支抗)。

1.3 排除指标

① 覆盖>10 mm,尖牙和邻牙有异位或明显重叠者; ② Pg-Nperp(颏前点至鼻根点垂线的距离)>18 mm; ③ GoPg(下颌角点到颏前点的距离,即下颌体长)<70 mm; ④ NMe(鼻根点至颏下点的距离,即前面高)>125 mm[7]。

1.4 研究方法

1.4.2 测量平面的选取 通过 InvivoDental5 软件将导入的 DICOM 数据进行三维数字化的影像重建,选取受试者上颌双侧尖牙为受试牙位。调整头部位置和黄色线轴,以获得穿过尖牙唇侧釉牙骨质界最低点的水平截面,调整蓝色线轴以获得均分尖牙水平断面并经过尖牙根尖点的冠状截面,调整头部位置和绿色线轴以获得均分尖牙冠状截面的矢状截面。其中,矢状截面和冠状截面即为受试牙的测量截面[8](图 1)。

1.4.3 测量项目 每组测量项目都由同一人定点,重复三次测量,每次测量间隔两周,取三次测量的平均值作为最终测量值。

1.4.3.1 唇腭侧牙槽骨厚度(图 2A) 选取距离釉牙骨质界6、 12 mm、及根尖水平(apical,治疗后存在牙根吸收者通过L恢复治疗前根尖位置)分别 测量纵轴到唇侧(labial side,La)、腭侧(palatal side,P)骨皮质外缘的水平距离,分别记为:La-6、 La-12、 La-a、 P-6、 P-12、 P-a[9]。

1.4.3.2 牙槽骨高度(图 2B) 取矢状截面,测量唇侧(La)、腭侧(P)釉牙骨质界沿纵轴方向至牙槽嵴顶距离(height,H),分别记为:H-la, H-p; 取冠状截面,测量近中(medial, m)和远中(distal, d)釉牙骨质界沿纵轴方向至牙槽嵴顶的距离(H),分别记为:H-m, H-d[9]。

1.4.3.3 尖牙旋转角度及距离(图 2C) 尖牙牙根唇向旋转范围AO:以阻抗中心(先测量根尖至牙槽嵴顶水平的距离,在牙长轴上至根尖点距离为该距离的3/5的点,即尖牙阻抗中心点,也当作尖牙旋转中心点)为圆心,阻力中心到根尖距离为半径画圆,与唇侧骨皮质的交点到根尖点间劣弧对应的圆心角; 尖牙牙根腭向旋转范围BO:以阻抗中心为圆心,阻力中心到根尖距离为半径画圆,与腭侧骨皮质的交点到根尖点间劣弧对应的圆心角; 尖牙牙根旋转总角度AO+BO:为尖牙牙根唇、腭向旋转角度之和; 尖牙牙根唇向旋转距离A1:以阻抗中心为圆心,阻力中心到根尖距离为半径画圆,与唇侧骨皮质的交点到根尖点间的距离; 尖牙牙根腭向旋转距离B1:以阻抗中心为圆心,阻力中心到根尖距离为半径画圆,与腭侧骨皮质的交点到根尖点间的距离; 尖牙牙根旋转总距离 A1+B1:即唇侧旋转距离、腭侧旋转距离之和[10]。

A: 牙槽骨厚度; B: 牙槽骨高度; C: 旋转范围及角度

A: Alveolar bone thickness; B: Alveolar bone height maxillary canine; C: The rotation range of canine root and the rotation distance of canine root

Fig 2 Measurments of the alveolaro bone of maxillary canine and the rotation of canine

1.5 统计分析

利用SPSS 23.0统计软件,对治疗前后的CBCT数据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两组治疗前后变化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时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3 讨 论

3.1 正畸治疗前后上尖牙牙槽骨厚度变化

经典的生物力学理论认为:牙齿唇舌侧的牙槽骨厚度不会改变,牙槽骨会随着牙齿的移动而移动[5]。根据这一理论,正畸医生能够将牙齿移动到口腔内任何所需位置,然而许多正畸文献报导了因正畸移动牙齿造成牙槽骨吸收、骨开窗及骨开裂的情况。许天民等[11]研究发现牙槽骨的生物学改建是以骨吸收为主,骨增生十分有限。Ahn等[12]得出的结论是,内收前牙时牙槽骨的吸收量大于增生的量。本实验中拔牙矫治后在牙根中段和根尖处,唇侧牙槽骨变薄,非常规拔牙矫治后唇侧牙颈部和牙根中段牙槽骨变薄。Edwards[5]认为根尖移动范围是牙齿移动的界限,牙根部牙槽基骨不能随着牙根的移动而改建。本实验研究中拔牙病例根尖区唇侧旋转范围变小,腭侧旋转范围增大;非常规拔牙病例牙根旋转范围没有明显变化。提示我们治疗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尖牙区牙根的移动范围,尽量避免骨皮质支抗造成牙齿停止移动、牙根吸收或骨开窗等严重后果,特别是拔牙矫治过程中,尖牙的转矩控制尤为重要,使牙根在骨皮质内进行移动,避免超出牙根的移动界限。

表 1 拔牙组上颌尖牙区牙根及牙槽骨术前术后变化

注:①P<0.05, ②P<0.01

表 2 非常规拔牙组上颌尖牙区牙根及牙槽骨术前术后变化

注:①P<0.05, ②P<0.01

表 3 拔牙组与非常规拔牙组上颌尖牙区牙根及牙槽骨术前术后变化

Tab 3 Changes of root and alveolar bone in canine area of maxilla in extraction group and unconventional extraction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测量项目T1-T1'T2-T2’t值P值L(mm)1.17±0.900.75±0.651.300.207La-6(mm)0.47±0.420.53±0.38-0.370.714La-12(mm)0.56±0.470.22±0.302.120.045①P-6(mm)0.21±0.610.18±0.490.140.885P-12(mm)-0.95±0.950.50±1.66-2.630.015①P-a(mm)-2.41±2.320.66±2.44-3.150.005②La-a+P-a(mm)-0.34±3.370.95±2.45-1.080.290H-La(mm)-1.87±1.50-0.71±0.66-2.430.023①H-P(mm)-1.40±1.10-1.84±1.360.860.395H-M(mm)-0.10±0.59-0.05±0.61-0.210.833H-D(mm)0.40±0.46-0.01±0.182.880.012①AO(°)6.12±5.652.17±5.82-3.440.002②BO(°)-12.50±10.680.15±6.941.680.106AO+BO(°)-10.7±317.144.85±14.66-2.390.026①A1(mm)0.95±0.960.32±0.87-2.580.017①B1(mm)-0.66±0.780.27±0.981.660.109A1+B1(mm)0.55±1.500.60±1.08-0.080.934

注:①P<0.05, ②P<0.01

3.2 正畸治疗前后上尖牙牙槽骨高度变化

3.3 2 种矫治方法结果对比分析

猜你喜欢

尖牙上颌牙槽骨
CBCT分析上颌磨牙牙根及其牙槽嵴顶与上颌窦底壁的位置关系
微种植钉在上颌唇侧易位阻生尖牙导萌中的应用
阻断性拔除乳尖牙引导异位下颌恒尖牙向正常方向萌出1 例
上颌第一磨牙牛牙症伴牙源性上颌窦炎一例
口腔正畸中牙槽骨高度的研究进展
上颌窦口大小与上颌窦副口对上颌窦气化影响的CBCT分析
牙周膜干细胞BMP-2-PSH复合膜修复新西兰兔牙槽骨缺损
不同垂直面型骨性Ⅲ类患者切牙牙槽骨骨量的研究
锥形束CT诊断上颌窦内病变的发生率
上颌恒尖牙萌出障碍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