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大教育观下的语文改革

2016-12-12邓生清

亚太教育 2016年31期
关键词:大语文观

邓生清

摘要: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观需要大教育观,大教育观需要大语文观。大语文观需要大教材观,大课堂观,大教法观和对教师教学能力的重新定位。

关键词:大语文观;大教材观;大课堂观;大教法观;教学能力重新定位

中图分类号:G4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1-0298-01

当前,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引发的语文素养与语文教学改革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全国就素质教育如何更好的开展进行了多年的探讨和研究,不论是专家学者还是基层教育工作者各抒己见,发表了不少精彩的论述,并进行了若干年实践,但效果差强人意。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今后社会所需要的“教养”,是同他人交往、交流的对话能力、讨论能力。语文教学在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课程中是倍受重视的。因为素质教育的内涵是随时代与民族文化理念的演进而不断变化的。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观需要大教育观,大教育观需要大语文观。

大语文观即大语文教育,是指与传统课堂语文教育教学相对的教育思想。提出语文教育教学把课堂教学为基石,以此为中心向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领域辐射、延展,全方位地与学生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把语文教育教学和学生融入社会、发展情商和智商有机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锻炼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爱全面的、整体的、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以“大语文”观来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和有效途径。

一、教材、课堂、教法的重新定位

一直以来,大家认为教材是学习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可是,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仅以课本为教材已严重不适应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求知欲与阅读要求,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刘国正先生讲到:“语文是社会的产物,语文能力的提高,是社会教育(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综合的效果,毫无疑问,学校的语文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但还不够,还要把眼光放大,组织和动员社会的可能争取到的条件开展语文教育,才能真正奏效。”可是实际在语文教学中,只局限于课堂,很少管课外,更考虑不到社会;课堂也是只重语言文字,漠视语文表达同社会生活的联系。而这种现状,没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有所改变。一是“大教材”观。面对语文课本阅读量有限,知识与能力训练不足的弊端,应大力倡导“大教材”观。“大教材”观,就是将一切适合阅读的文字材料当作教材,有选择、有重点、有目的地去阅读。语文不但要从课本中学,还要从传统的平面媒体中学,更要从现代多媒体中学,让互联网+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需要明确,提倡“大教材”观,并不是把课本非主流化。而是以课本为主导,多方位选择开展。二是大课堂观。古人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语文老师在上好一堂课的基础上,更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去。老师要把开展相关社会活动,如参观访问、旅游探胜、竞技竞赛、动手实操等,作为课堂的延伸和拓展,有机结合。语文教学不应该是一堂课,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个人,要跳出课本,跳出课堂,跳出作业堆;应向科技馆、图书馆走去,应向大自然和美好生活走去,感受丰富和美好的生活,让学生兴趣盎然、轻松愉悦地学习语文。三是大教法观。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所谓“大教法”观,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课堂结构,传统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老师滔滔不绝唱主角,学生被动接受被填鸭,老师对课文分析的头头是道,而对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自主式学习行为等方面“授渔”太少;“照猫画虎”式的重复作业太多,用于课外阅读、写作以及语文实践活动的开放型和创造性机会太少。审视目前的语文教学,在教法上“授之以鱼”和“授之以渔”方面问题突出。分析课文时,将文章从字、词、句、段、弄得千疮百孔,面目全非;而对课文人文精神的领悟感知,对学生人文情怀的启迪培养,没有放在教学的首要位置。语文教学贵在“于无法之中取法”。在新知识几何递增的新世纪,使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是解决语文教学的关键。

二、教师教学能力的重新定位

传统教育中非常重视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可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在新世纪,教师的教学能力的培养要和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同步合拍,同振共鸣。因为,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教师,必须和社会同呼吸共命运,必须直面社会现实问题和挑战。互联网+对课堂教学的冲击和革新,知识受众者,知识获得的多元化、接受知识的全方位性,接受知识时间的多选择性等诸多因素,颠覆了传统教育中教师教学能力的定位和培养模式,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使教师直面从未有过的教学形态。诸如电脑教育、开放教育、社区教育等等。这些教学形态有助于摆脱传统的划一的同步教学的形态,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特长。对教师来说,这是一个需要重新学习的课题。二十一世纪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求有对教材较高的把握力,对教育受众的把握力,还有指导技术力和教师的精神气内蕴。各个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彼此是互补的关系。同时,把教师的个性魅力、人文底蕴、职业情怀等作为不可或缺重大要素。它包含了教师的朝气、热情、动力、定力,情怀等。而教师精神气内蕴的高低,是否接受教育受众反应,决定了教师教育教学效果的高低。

新世纪语文教师要明白自己的职业定位。首先,大语文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不论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还是教学全过程的组织和教学效果的评价,教师应起主导作用。其次,大语文教学中教师是人文情怀的启迪者。引导学生爱汉语、爱班级、爱学校、爱国家、爱民族,健全学生人格,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最后,大语文教学中教师是为人师表的示范者。经师不易做,人师更难为。无德无以为师。

新世纪语文教育的改革在大语文教育,大语文教育贵在“于无法之中取法”。人类生活中蕴含着无穷的智慧,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引导学生到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百炼成钢。

(作者单位:兰州市红古区海石二校)

参考文献:

[1]郭贵荣.谈素质教育观下的语文教学改革[J].石油教育,2000,12(21):28-30.

猜你喜欢

大语文观
浅谈大教育观下的语文改革
作业延伸课堂 实践体现拓展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对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
“大语文观”背景下的初中“大阅读”模式教学分析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内容分析到落实语用
语文教学中的角色转变
树立“大语文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