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评:《中国少数民族设计全集-阿昌族卷、白族卷、德昂族卷、哈尼族卷》评述

2020-06-01王敏

设计 2020年8期
关键词:哈尼族造物白族

王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讲到:“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阿昌族卷》《白族卷》《德昂族卷》《哈尼族卷》是国家新闻出版基金项目《中国少数民族设计全集》55卷中具有代表性的四卷著作,文字总计133万余字,各类分析图2700余张,于2019年9月、10月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和人民美术出版社共同出版,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王强教授作为该丛书的总主編之一,担任了以上四卷的主编。该系列专著以田野调查为研究基础,专注于社会民生领域,对云南阿昌族、白族、德昂族、哈尼族的传统造物进行挖掘、梳理与解析,从多领域、跨学科的视角对其造物的材料、结构、功能与形态四个设计要素展开系统研究,以期勾勒出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生产技术与生活方式的演变规律,窥探云南少数民族造物的设计思想与文化内涵。

一、体例之补充

根据前期文献资料梳理发现,目前针对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造物研究在学科综合与体例研究两方面尚且存在不足之处:其一,关于云南少数民族的研究成果聚焦于历史、社会、文化与宗教等方面,多从人类学、民俗学、建筑学等单一学科领域出发,较少有从设计学角度对云南少数民族造物展开“全科式”综合性研究;其二,民族造物涉及民众生活与生产的各个方面,此前的研究多从衣、食、住、行、用等进行单一维度研究,缺乏系统性整合。鉴于此,王强教授基于设计学视角,综合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与建筑学等多学科文论方式与研究方法,侧重运用设计学本体语言对造物案例的整体研究。依照流传时间长、使用范围广J且具有民族特色的遴选标准,对最终确定的400个少数民族经典造物案例展开基于设计学的案例研究。案例内容涉及四个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主要涵盖传统建筑、服装、首饰、餐饮、生产工具、日用杂具、手工艺、乐器、礼俗与宗教造像等近十个类别。

研究体例以图解文论的形式展开,编著过程分为资料收集、田野考察、案例采选与案例撰写四个阶段。通过前期案头文献整理,完成四个少数民族文献的资料汇编,初步确定待采选案例目录,并拟定详实的调研计划,包括时间、地点、人员、目标、路线、预算以及现场调研问题的采集方案等,为田野考察制定预案。田野考察以“点一线一面”的方式展开.王强教授率领团队多次前往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等地。走访了当地博物馆、文化馆、历史档案馆、传统手工艺作坊等,访问了众多专家学者、手工艺人与传统造物收藏者,深入农村、山寨、古镇、集市以及少数民族家庭。在充分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与风俗习惯的前提下,通过拍摄影像、访谈录音、文字记录等多种方式,广泛听取少数民族同志的观点与见解,获取了大量珍贵的一手文献、图片与视频资料,完成了样本采集、实物测绘、现场调研、资料采补与反馈,完整掌握案例实物的功能属性、使用范围、使用场景、适用环境、制造工序、关键技术、操持方式、动力方式、机械原理、维养方式等,以此绘制了四个少数民族的“田野考察路线图”,完成“以点串线,以线带面”的实地调研。

根据田野考察的资料整合,对案例进行补录与更新,参照体例规范,由案例概述、设计分析与设计价值评述三段式进行文稿编写。在案例概述中,分述了案例的名称来源、年代出处、基本样式、功能用途、制作者或持有者、演变源流等信息;在设计分析中,围绕四大设计要素,融入少数民族的社会政治经济、饮食文化、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思想情感、价值追求、交际礼仪、审美情趣、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等因素,切实深入地阐述了传统造物内在实用和外在适人的功能设计、内在质地与外在肌理的材料设计、内在构造与外在细节的工艺设计、内在结构与外在装饰的形态设计等,并通过立体与平面两类图表,对传统造物的尺寸结构、材料工艺、装饰纹样、色彩视觉、操作示意与使用场景等进行剖析;在设计价值评述中,对案例在该民族造物文化体系中的价值评估与设计学启迪意义两方面进行解读,并揭示出少数民族传统造物中“人(制作者)一物(造物本身)—人(使用者)”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翔实准确的案例采选与田野考察,静态文献数据与动态影像资料互为佐证,结合阐释与实证,力求案例来源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为梳理少数民族造物与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之间必然联系的文化成因与文化影响提供了参考依据。通过严谨规范的编撰体例,力显图文编制的丰富性与创新性,案例文稿的可读性与普适性,为挖掘云南少数民族传统造物所蕴含的地域文化、设计特征、民族样式、象征寓意、审美特质与文化符号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数字化信息时代,云南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逐渐式微,收集、整理、分析与研究工作是一项极为紧迫和极其重要的任务。对阿昌族、白族、德昂族与哈尼族地区传统造物本体、设计思想与文化价值进行归纳与总结,为探讨少数民族造物的现代转化与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有利于少数民族造物文明的传承与保护,有助于提升年轻一代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无论从学科发展还是文化传承的角度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二、视域之拓展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不同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造就了多样性的民族文化,使阿昌族、白族、德昂族与哈尼族在生产生活等方面呈现差异化,而因地域的邻近、工匠的流动、技术与文化的频繁交流等原因,这四个少数民族的方方面面在某种程度上又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以民居建筑与耕作体系为例,二者皆与民众生产生活休戚相关。建筑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之一,兼具功能的实用性与风格的独特性。阿昌族与白族多聚居于平坝地区,地势较为开阔,多为合院式建筑,如白族的“三坊一照壁”、阿昌族的“一正两厢式”,采用人畜分离的布局方式,空间布局由独立的外向型空间转变为院落式的内向型空间。德昂族与哈尼族多聚居于山区和半山区,地形气候多变,民居建筑形式多为干栏式或半干栏式,如德昂族的“刚底雄”、哈尼族的“拥戈”,采用下畜上人的布局方式,上层根据生活所需将空间围合分隔,下层空间用以圈养家畜或存放杂物,是传统农耕方式与住宅设计融合的体现。阿昌族、白族、德昂族与哈尼族民居建筑或多或少地受到汉文化的渗透,在建筑构造上融入了汉族传统木构技术,以土木或石木结构为主。在空间布局上融合了家庭宗法的观念,其中哈尼族与德昂族至今仍保留着家长制的大家庭制度,对于家庭成员房屋的分配按照“礼”的观念进行规划。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以农业经济为主体,农耕器具选取当地盛产的竹材与木材作为主要材料。白族与阿昌族属于坝区稻作农耕文化,农作物的耕种主要依赖于水田和旱地,农耕器具多为畜力驱动的犁与耙等,凭借农耕技术先进性与水利资源的优越性,较先完成了由粗放农业向精耕细作的转变。德昂族与哈尼族属于山区水田稻作农耕文化,农作物的耕种以水田、旱地与林地为主,农耕器具多为人力驱动的锄与刀等,受到梯田农业的限制,耕作方式仍采用轮歇农业与刀耕火种等较为原始的耕作模式。由于梯田耕作的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德昂族与哈尼族以渔猎采集经济作为粮食生产与消费的重要途径与补充,民族狩猎器具的发展也受益于此。由此可见,少数民族地区的民居建筑与农耕体系在材料、结构、功能与形态上体现出因地制宜与因材施工的设计思想,以及用力甚寡而见功多的造物理念。

民族造物是顺应时代发展,为了满足民众生产生活需求而产生,而造物活动本身又会影响生产生活方式,两者既相互制约又相辅相成。阿昌族、白族、德昂族与哈尼族受到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因素与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水平、宗教信仰等社会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对改造自然和适应生存所运用的手段不尽相同。从民族造物本身探寻造物设计思想,可以发现阿昌族、白族、德昂族与哈尼族的民族造物具有诸多集体性智慧,呈现出经济适用、重己役物、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制体宜坚、返璞归真的设计思维,问故观宜、顺应自然的设计逻辑。剖析阿昌族、白族、德昂族与哈尼族造物与生产生活的关系,廓清各民族之间造物的共性与个性,拓宽了造物研究的视域,为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三、范式之创新

王强教授在编著《中国少数民族设计全集-阿昌族卷、白族卷、德昂族卷、哈尼族卷》过程中,运用历史典籍、实物考证与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从设计策略、形式意味、价值观念等方面对少数民族造物展开设计学讨论。当前的研究路径一脉相承于其前期研究成果《中国传统器具设计研究》《中国设计全集·用具类篇.灯具篇》及《中国当代设计全集·传媒类篇.广告篇》,研究内容从古代传统民生用具到当代信息传播媒介,结合叙事图像与叙事文本,围绕设计的本质和价值问题进行探讨。现阶段成果不同于以往就物论物的研究方式,而是从哲学、宗教、科技、艺术、民俗等方面,对传统造物的文化符号、构造原理与使用意图等进行归纳,总结传统造物的演变规律与设计经验.揭示造物背后的民族习惯、民族性格、社会心理与地域文化等深层涵义,为少数民族的传统造物研究拓宽视野。

少数民族的传统造物设计研究范式的完善具体从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三个方面展开:本体论方面,对民族造物的外部尺度、内部结构、装饰纹样、功能用途与工作原理等进行设计学分析,揭示传统造物的设计特征与造物价值。在此基础上,完善了制作工艺、仪式行序、使用环境等方面的分析,还原民族造物活动的生活图景与技术图景,将民族造物实践进行理论化整合,使中国传统造物设计研究有迹可循;认识论方面,从“衣、食、住、行、用”的民生层面,探析民族造物与生活方式的关系,扩展民族造物与农业、手工业生产方式的释读,全面认识少数民族造物文化和造物理念,阐释了民族造物在特定自然历史环境下的合理性与适用性,从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两个层面,建立起中国传统造物“四造六作”、“民生八维”的分类标准;方法论方面,围绕“自然观”、“物用观”、“人际观”三者关系对民族造物进行思想解读、功能界定、文化阐释,将传统造物的当代化转译通过数字化呈现,揭示中国传统造物所包含的设计原则、设计逻辑、设计思维、设计精神,从而服务于当代设计实践。

王强教授丰富了传统造物设计理论的研究方法,论证了中国少数民族造物的本体价值,為少数民族文化如何摆脱传承困境进行了解答,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延续,对弘扬少数民族传统物质文化、建构传承文化血脉、建立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积极意义。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指导下,《中国少数民族设计全集一阿昌族卷、白族卷、德昂族卷、哈尼族卷》四卷专著具有如下特点与优势:其一,基于设计学理论,围绕云南地区四个少数民族的民生物用设计,论述了民族造物在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双重功能;其二,从四个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入手,分析云南少数民族造物形成发展的内外动因,概括了云南少数民族造物的设计特征;其三,从传统造物设计研究的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完善科学性、人文性与理论性相统一的中国传统造物艺术体系。总之,《中国少数民族设计全集-阿昌族卷、白族卷、德昂族卷、哈尼族卷》四卷适时地、系统地从民族造物艺术层面搭建起中国传统造物设计理论框架,为中国传统造物艺术体系研究提供了范式参考,为当代民族设计创新提供了理论基础,促进了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把握了民族造物的时代性与民族性,促进了各民族沟通的文化桥梁。

猜你喜欢

哈尼族造物白族
汲古怀远造物归真
物物与共,美美与共
学校您好
本土与异域:哈尼族民俗体育活动社会化发展研究
以木造物
花样云南(二)
淘宝造物节引爆创造力的盛会 华晨宇献唱 天天兄弟PK奇葩说
勤劳的哈尼族
白族
初访湖北鹤峰白族聚居区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