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盐里寻仙,市在云端

2020-06-01胡慧灵

百科知识 2020年9期
关键词:井盐盐商溪河

胡慧灵

仙女卧滩,“隋”盐而来

或许正是因为对仙市怀有憧憬,当天云雾都显得格外应景,如仙女的披帛,时而如潭水般静谧,时而如风拂杨柳般飘逸。整个古镇都冒着“仙气”,无论是回首还是往前,有着“进则仙境,退则人间”的格局。

在云雾缭绕中迈进仙市境地,牌坊上镌刻着的一副长联令人驻足:“釜水抱城西,烟霭有无,拄杖僧归苍茫外;狮峰朝阁右,雨晴浓淡,倚栏人在画图中。”牌坊上还书写着两个大字,即仙市的旧名—“僊滩”,惹人遐想。其实,“僊滩”是“仙滩”的繁写体;但多数人第一时间都会误认成“倦滩”,一是缘于两字形似,二则与流传久远的神话故事有关。

相传,天上的八仙姑厌倦了枯燥乏味的仙界生活,渴望下凡来一睹人间风貌。于是,她冒着逾越天规的风险,左携牡丹仙子、荷花仙姑,右带狮、龙、虎、象、猴,偷着下凡,正好来到仙滩一带。这里山清水秀,仙子和神兽皆尽情地嬉戏,享受着这难得的快活时光。人间的缤纷景象让八仙姑忘记天规,乐而忘返,就在那幽静的河畔侧卧而寐。等到一觉醒来,已是次日晌午。天帝得此消息,大发雷霆,要重重惩罚贪玩的八仙姑,于是令天神施法摄回其魂魄,留下这副贪恋风光的躯体在人间。不久,八仙姑的身躯就幻化成了仙滩。如今,站在高处,远远望去,山与水的勾勒,风与月的配合,仙女侧卧的窈窕身姿展露无遗。仙滩男女老少耳熟能详的民谣一直环绕在耳边,久久不曾散去:“仙女下凡卧河边,金银首饰撒满滩;玉带长河千帆掠,玉树翠竹舞翩跹。虎牵象鼻鹦鹉欢,狮子回头望牡丹;天潭河内朝鼓响,桥墩坝上会神仙。”

在仙滩,如果说仙女卧滩带来的是轻松神秘,那么随盐而来的则是厚重滋味,值得一品再品。仙滩始建于隋朝年间,是个名副其实的千年古镇。仙滩曾为义和县治所,清代置上北路仙滩场保。众多的史料中显示,仙滩于1911年改为仙市团,又在1934年易为仙市镇。但历史的记载远不及考古的真实,眼前仙市的历史比史料中记载的还要遥远。前两年,古镇上的一家商铺进行翻整重修,无意发现了清代的祠堂碑记。在极具川南建筑风格的竹编墙里发现了沉寂多年的《李氏建修祠堂叙》碑。这块刻于清光绪四年(1878)的木质碑体,通文鎏金,流畅地叙述着李氏的迁徙线路和族群的兴旺过程,其中一句“吾族由粤迁蜀附近仙市者”,将仙滩易名的历史年代往前推进了至少30年。

仙滩改为仙市的确切年代虽无从确认,但这里“因盐设镇”的事实却不容置疑。仙市古镇依傍于沱江下游右岸的釜溪河畔,随着自贡井盐场的兴旺,在满足川内人民的日常需求基础上,储盐量还十分富足,盐业应运而生。仙市古镇作为古鹽道上水运陆运的分路符和“东大道下川路”的陆路要冲,自古便是运盐要地,但因釜溪河流经此地多遇“急湾、多滩、浅水”,船只根本无法顺势下行,只得等待“盘滩过坳”。所谓盘滩过坳,即运盐船行至此地,靠岸卸盐于上码头,纤夫拉船过滩后,再将盐包扛至下码头,在下码头重新装盐入船,起航盐运。随着盐运的繁荣,越来越多的船只靠岸过滩,盐商、挑夫、船家、马帮皆于此地滞留,渐渐成为运盐集镇。

在这仙气十足的地方,纤夫的号子、鼎沸的人声、马匹的嘶鸣为仙市留住了烟火,在山水间尽情地绽放。

仙市成聚,井盐出川

山与水向来是默契十足的搭档。仙市成聚,侧卧而寐的仙女山与蜿蜒而过的釜溪河,共同见证着“因盐设镇”,一道陪伴着“井盐出川”。

自古以来,自贡井盐的生产就以富顺、荣县最为繁盛,占据川盐的半壁江山,由于地势局限,多通过釜溪河水道运出川外。釜溪河水道自双河口起,经自流井重滩、仙滩、沿滩、詹家井、邓井关等场镇,是千年来盐都井盐运往滇、黔、湘、鄂等省的唯一运盐内河航道。源于天然地势的造就,仙市在运盐水道中扮演着尤为重要的角色,井盐经此入沱江、进长江、溯赤水、上蓉城、入川西、去川北、进川东、出三峡,成为井盐出川的重要驿站和水码头。为了保障生计与生活并存,仙市古镇设立了3个码头,即上码头、中码头、下码头,每个码头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上码头用来卸下盐包、过磅盐包,中码头承担着生活物资的运输,下码头则用作井盐转运。

釜溪河畔,盐运码头早已习惯不动声色,任以往的热闹成为过眼云烟,微风拂过,只剩橹船云集的记忆还能荡起涟漪。民国《富顺县志》记载:“仙滩北距县六十里。水陆交通,橹船云集,亦荣溪上下之一繁聚。”史册里的橹船,又称为“自流井橹船”,是釜溪河独有的产物,是自流井至邓井关航段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橹船,得名于它无舵也无锚,只凭橹架在船尾掌握方向。橹船船身长约14米,橹架长约16米,行船全靠人力撑着橹架前进。在釜溪河,尤其是仙市这样滩多湾急的地方,除了靠人与橹架的配合,橹船顺利航行还得益于船头船尾的独特设计。与常见的木船不同,橹船船头、船尾宽度相当,但方向相反。往往船头向左斜倾上翘,船尾则向右歪斜,当地百姓形象地称其为“歪屁股船”。除了造型奇特,橹船的选材也格外考究。因为釜溪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在此流域行船的船只,船底很容易与河滩、礁石亲密接触,因此多采用坚硬如铁的青冈木。在造船结束后,还会在船的周身内外遍涂桐油,用以提升船只的强度与防腐能力。

跟着微风的节奏,橹船踩着时光的节点,同波澜一起悠悠地在釜溪河上舞一曲华尔兹。荡漾的釜溪河上,那“橹船歪脑壳,五支为一单,行止如雁行,恰运一载盐”的景象呼之欲出;待到风静云止,颓坐在盐码头,唯有慨叹过往难复。

仙人变阵,盐担蔽街

从盐码头起身,摩挲着过往与现实的边界,试探着仙境与尘世的边缘,继续着对仙市的探访。作为川南场镇风情的活标本,仙市古镇实力演绎着“仙人变阵”,“四街、五栅、五庙、一祠、三码头”让盐商府邸、住家商铺都能最大程度上获得闭合空间的安全感,也让每一条主街都“正有此意”。

俯瞰仙市,新街子街、半邊街、羊肉巷、新河街、正街“四街一巷”恰巧构成呈60°倾斜的“正”字格局。跟着“正”字的笔画顺序走,第一横是长约80米的新街子街。新街子街直通上码头,是盐商、盐担子、船工到达仙市的第一站,每当夜晚来临,“夜市灯火通明”,除洪水季节,这里都会搭设昼夜服务的棚户街,一派繁荣景象。如今旅游行业的榜首话题“夜间旅游”“夜间经济”等,想必在当初的仙市就已有了雏形吧。走过新街子街,便是“正”字的第一竖—半边街,因只有半边的街道而得名。与之相邻的是仅10米长的羊肉巷,构成了“正”字的一短横。走出羊肉巷,遇到最后修建的新河街,是“正”字左边的一短竖,因临河而得名,新河街靠近中码头,与正街相连。正街是仙市古镇最早修建的街道,直达下码头,是“正”字的收尾一横。

涉足于仙市的“正”字,如果“串庙长龙通南北”的奇妙围合让古镇“正有此意”,那“闭关锁闸各成囚”的“五栅”系统,则令仙人护镇的阵法正得人心。由于仙市运盐业的红火,不少盐商选择在此定居。盐商富足、盐担蔽街的繁荣景象引起了周遭山匪强盗的频频关注。为了能够在此地安居乐业,依托“正”字形格局,古镇的防御体系不断完善。“五栅”是仙市古镇的防御关口,分别位于新街子街两端街口、正街两端街口及新河街中码头的门户位置。以往,这里的栅子都有栅门,每天日出而开、日落而关,为的是保障整个街镇的和平安宁。由于“五栅”处于“正”字形格局的首末,把握着最紧要的关头,一旦有突发事件,关闭栅门,每条主街都能各成体系,实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保卫功能。

仙居二宫,“盐”远流长

走过仙市的“正”字形街巷,驻足在“五栅”前,仙市的过往像电影般向前翻转着帧数,当年的“百舸樯影动汀鸥”已幻化成泡影,但如今的“五庙香风绕秀户”还在延续。

藏匿着洪钟梵音的天上宫,位于半边街的下三分之一处。这里原是福建籍盐商的同乡会馆,现为金桥寺观音殿和地藏殿所在地。天上宫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间(1850),建筑面积为1162平方米,占地面积为917平方米。在其内部,整体建筑呈现“凸”字形,由山门、戏楼、大殿、东西厢房、耳房组成。在天上宫的大殿外,存放着一根长达13米、直径为85厘米的黄荆棍,是这里的镇殿之宝。大殿与东西厢房之间通过四周廊楼进行连接,两侧廊楼下的过街门洞能够通往半边街的南华宫。

南华宫,与天上宫比邻而居,始建于清代咸丰年间。原为广东盐商修建的同乡会馆,1958年由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著名书法家赵朴初题匾“金桥寺”。南华宫坐落在临河横街的山脊上,其中轴线与半边街和釜溪河垂直,俯视汀江,蔚为壮观。南华宫内供奉着广东籍的六祖慧能像,现在保留有门厅、大雄宝殿、戏楼、耳房、钟楼、院坝等建筑。其中院坝是仙市民众的商贸聚集之地,市井烟火再一次与梵音香火共融,恰如六祖慧能悟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烟火与香火的共舞,凡间与仙间的共生,让人越发回味无穷。“忆故乡兮,月明应是仙滩场。桑麻列阵街房后,渔火醉落水中央。鱼肥敬高堂。望故乡兮,露冷苍台人未凉。古廊春色应犹在,黄桷树下书声香。不负少年郎。”无意中看到这段仙市“故土吟”,让人顿悟这趟盐里寻仙、云端觅市之旅的真谛,愿仙市一直鲜活,“盐”远流长。

猜你喜欢

井盐盐商溪河
美丽的泗溪河
美丽的泗溪河
烛光有烟
大清盐商很任性
郑板桥办案
宛溪河矮塔斜拉桥索塔鞍座区应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