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乡市博物馆藏商周中原铜戈

2020-06-01王雪饶胜

东方收藏 2020年4期
关键词:纹饰长方形文物

王雪 饶胜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兵器作为古代政治生活战争的物化形式,对我们了解古代战争有着重要的作用。青铜戈作为先秦时期最主要的长柄格斗兵器,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被称为“三代武库之主宰”。戈的产生受到石器时代的石镰、陶镰、骨镰的启发,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有“戈”作横刃垂直于长柄上部的象形,现代汉字中“武”“战”等字均从戈,即源于此。青铜戈由一定比例的铜与锡混合制成,装有长柄,是我国冷兵器时代特有的一种长柄兵器。青铜戈主要用于勾、啄、推、掠,在近身战与车战中有着很大的杀伤力。

一把完整的戈,由戈头、柲、冒和鐏四部分组成。

戈头是戈的主体部分,主要由援、内、阑、胡四部分组成。援,《考工记》郑玄注:“援,直刃也。”即平出的刀刃,一般呈长条形,部分为宽短的三角形,用于勾啄。有上刃和下刃之分,上刃用于推捣,下刃用于勾割,上下刃向前弧收,形成锐利的前锋,用于啄击。内,位于援的后部,一般呈片状,部分前段则为管銎,用来安装柲。片状内有曲、直之分,嵌入木柲并横出柲后,将戈头固定于柲端。有銎内有长、短之别,以木柲贯入銎孔,固定戈头。内上有穿绳缚柄的孔,即“穿”,用于加固戈头。内的三边分别称为“上缘”“下缘”和“后缘”。阑,指在援和内的连接处上下两侧凸起的部分。根据所处位置的不同,又分为上阑、下阑和侧阑。阑的作用在于防止援啄击敌人用力过猛而发生的后陷。胡,指援下刃接近阑的弧曲下延的部分,胡上一般有缚绳用的穿孔,即“穿”。胡的产生开始是为了增加穿孔、更牢固地固定戈头而设计,到了周代,胡身开刃,增强了戈的勾割能力。

柲,即木柄,多为竹木制材料。柲的上端一般凿出长方形榫孔或者凹槽,用以固定住戈头,长度不同,长者一般为3米左右,短者约为1米到1.5米之间。

冒,是套在柲顶端用于加固柲上端凿孔的附属物,有些冒上饰有鸟兽纹,冒的存在不仅有加固的用途,还起到了装饰的作用。

鐏,流行于东周时期,是装于柲底端的附件,套桶状,鐏的下端弧收成窄平底状或尖状,可插于泥土地上。

现今见到的铜戈多为墓葬陪葬或遗址出土所得,竹木制的柲即戈柄早已腐烂不见,因此本文的赏析对象主要为留存下来的青铜戈头。戈头形制很多,著名考古学家李济率先对铜戈进行了分类及类型学的研究,他将安阳殷墟出土的铜戈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铜戈内的不同划分为直内、曲内、有銎三类,每类之中再进行细分。戈头的形制伴随实战的需要不断发展改进,銎内戈、曲内戈在实战中容易产生戈头脱落的问题,逐渐被淘汰,实用的直内戈头逐渐兴起,并逐渐增加了阑、胡和穿,一方面使得戈頭与柲固定得更牢固,另一方面胡上开刃,增强了戈的勾杀能力。

新乡地处中原,临近安阳、郑州,是商代王畿地区,所辖辉县、卫辉等地分布着大量商周时期的墓葬,所出土器物与商周中心文化区有着密切的关系。新乡市博物馆馆藏铜戈数量丰富,形制多样,中原区域风格明显,其中不乏保存完好的铜戈精品,下面就介绍几件馆藏的青铜戈精品。

商代铜戈

新乡市博物馆藏商代铜戈数量丰富,按其功用可分为兵器、明器和礼器三类,其中兵器是最主要和最基本的功能。商代前期铜戈戈体较狭长,阑部不发达,直内或曲内,无胡。商后期戈的类型逐渐丰富,有銎戈与有胡戈出现并流行。

1.商“子龙”铜戈

单一质地,通长23.5、通宽6、厚2.8厘米,重433克,国家二级文物,铜戈上略有腐锈,形制完整,状态稳定,1958年入藏新乡市博物馆,为旧藏。其属短銎无胡戈,援为长条形,援锋尖锐且呈流线三角形,援中有线状凸棱,下刃略内凹,椭圆形銎位于援本中部位置,方内与銎略等宽,内上正面落有铭文似“子龙”二字,反面为兽面纹。“子龙”二字字口圆浑流畅,“子”字较小,在下侧,“龙”字写法与商晚期的子龙觯上的铭文相似。在现存的著录中,记载有“子龙”铭文的青铜器有子龙鼎、子龙壶、子龙爵等。这些铸有“子龙”铭文的青铜器,“子龙”二字造型结构相似,但是否完全相同,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2.商蘷龙纹曲内铜戈

国家二级文物,单一铜质,通长38.4、宽8.3、厚0.4厘米,重487克,1958年入藏新乡市博物馆,旧藏。戈体直援略有弧度,援体上饰有T字形纹饰,援体后部为饕餮纹饰,中间亦有对称异形纹饰链接过渡,援体中前部为菱形方格叠状纹饰,由援体后部至锋部逐渐缩小,比例恰当,对称分布。上阑完好,下阑残缺,曲内,内上有一穿,内体饰有夔龙纹。此件商代蘷龙纹曲内铜戈,保存完好,整体纹饰清晰可见,戈援上有纹饰的曲内铜戈较为少见,由此可推出此铜戈当属商代贵族所用,亦或是专门的陪葬器。

3.商鸟纹曲内铜戈

保存完整,通长29.5、通宽7.7、厚0.6厘米,重305克,单一铜质地,为平原省博物馆旧藏,国家二级文物。戈体直援,中部起脊,援体后部上下出阑,镂空曲内鸟纹造型,援后部及内均无穿。戈体铜质精良,鸟纹造型飘逸,线条流畅,生动逼真,铸造力度深峻。

4.商銎内铜戈

保存基本完整,通长21.3、宽5.8、厚2.8厘米,重315克,国家二级文物。援下刃靠前锋处有缺块,援体较直并有锈块。杏形銎,内端近方形,中脊突出,内上刻有铭文“家”字。

5.商兽面纹铜戈

旧藏,国家二级文物,保存完好。通长21.3、宽11、厚0.8厘米,重319克。三角形援,援身宽阔,援长宽比约为1.9,援后部有一圆形孔,援后部上下端各有一长方形穿,前锋较圆钝,无上下阑,长方形内。内居于援本中间位置,援上下刀刃基本对称,内中后部有兽面纹饰,虽然锈块遮挡了部分纹饰,但仍可看出纹饰线条流畅,殷墟亦有此类形状戈出土。

6.商云雷纹直内铜戈

国家二级文物,锋、刃有缺块。残长20.8、通宽7.8厘米,重248克,整体呈墨褐色。援体下刃有明显的弧度,援体较窄,援后部下端各有一长方形穿,穿上方有突起云雷纹饰,造型精致,上下阑突出。直内,呈缺角长方形状,内上缘、下缘、后缘有几何线条围绕装饰,内上有一圆形穿。

周代铜戈

周的铜戈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西周早期铜戈援锋尖圆,援身由窄瘦到宽阔,弧胡,胡上带有圆钝的刺。西周中晚期援首近三角形,胡下有折角。东周时期的铜戈仅有直内有胡戈、短銎无胡戈、短銎有胡戈、管銎有胡戈四类,战国时期多见细流线形援,锋尖,方折胡,近阑处设有长方形穿。

1.西周短胡一穿直内铜戈

国家二级文物,旧藏。长21.8、宽8.7、厚0.4厘米,重145克,保存基本完整。援体略下弯,中部起脊,前锋完整,胡部较短,胡上有一长方形穿。上下阑突出,长方形直内,内上缘、下缘较为平整,后缘角处有小块残缺。

2.春秋长胡三穿直内铜戈

品相良好,国家二级文物。戈通长19.8、宽11、厚0.75厘米,长宽比为1.8。援部较短,比内稍长,无脊,援上有一穿,长胡,胡上有两长方形穿,无上阑,下阑较长,且于援后部、胡上突起。直内,呈长方形,内上有一方形孔,内上缘平整,下缘缺块,后缘有明显弧度,可能是磨损所致。

3.战国长胡二穿直内铜戈

戈体纹饰精美,较为少见,戈体通长24.7、通宽12.7、厚0.5厘米,重298克,属国家二级文物。铜戈整体呈土锈色,援体上饰有几何纹饰,纹饰以中脊为界,上半部为方形回纹,下半部为长方形回纹。上阑突出,无下阑,胡部较长,胡上有二长方形穿,直内,呈不规则图形,内上饰有兽面纹,线条流畅,给人以狞厉之感。

4.战国长胡四穿直内铜戈

通长29.8、通宽13.3厘米,重236克,国家二级文物。细线条流形援,锋尖,援上扬,外侧略呈弧形,援下刃呈曲弧刃,援上无脊,有一穿。胡上有三穿,无上阑,下阑突出,整个阑部突起。直长内,呈长梯形,内上有一长方形孔。长内上扬,三缘设刃,下缘有缺块,上缘和后缘处形成折线尖角,锋利异常。

猜你喜欢

纹饰长方形文物
论汉画像石中吉祥纹饰的意象之美
蜡染的纹饰探讨
小长方形找朋友
老祖宗手一滑,造就了这些文物界的泥石流
让文物讲述天路文化
商代青铜器纹饰变化初探
巧替换,妙解答
寻找图形中的比
民间纹饰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文物失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