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西与抗战时期的西北国际交通线

2020-05-31胡金野

中州大学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安西招待所西北

张 静,胡金野,齐 磊

(兰州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

安西(今瓜州)地处西北腹地,据甘、青、宁上游,西北部与新疆哈密市相接,“乃甘新之咽喉,实西北之藩篱”[1]37。自古以来就是东进西出的交通枢纽,古丝绸之路的商贾重镇。民国时期,这个只有“千把人的小县城”,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特殊,得到了国民政府的重视。欧亚航空公司于1932(或1933)年就开始在此修建备用飞机场。抗战以来,这里更成为了“政令防务最关紧要”之地,为“同仇敌忾之时,设立航空、汽车,无线电台,电话、电报,邮传”[1]120等近代化设施,这座沉寂了多年的小县,扩建并整修了机场,建立了空军站、汽车站、招待所、油库,设置了电台等,与外界有了许多的接触,走出了完全封闭的农业社会的藩篱,为融入现代社会付出了不懈的努力。

目前,记录安西这段历史的文献十分有限。①笔者根据所掌握的资料,②梳理了民国时期安西县的有关历史记载,意在彰显安西小城对中国的抗战、对西北国际交通线的开通、运行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甘新公路安西段的开通运营

“交通为国家之脉络,无论运输与通信,不啻人体之血脉,血脉畅通于人体则健康,于国家则富强”[2]1。周一士先生的这句话道出了道路交通之于国家的重要性,而道路交通的畅通,首先是公路的畅通,因而公路建设是一个地区现代化程度的反映,更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

(一)甘新公路西进甘肃的第一段:安西段的建设与养护

甘新公路是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东段,早在左宗棠担任陕甘总督时期,就于光绪元年(1875年)对甘肃、新疆境内的驿道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即大家熟知的“左公大道”,为甘新公路的修建奠定了基础。甘新公路在甘肃境内绵延1179公里,安西段是进入民国后发展起来的,据《中华民国安西县志》记载:“安西境内的道路共分为三支:安玉县道(安西至玉门)、安哈县道(安西到哈密)、安敦县道(安西至敦煌)。安玉县道自县城东门起,至边境三道沟河东界石止,计长125公里;安哈县道由县城西门外起,西北至哈密所属的星星峡神庙止,全长计180公里;安敦县道自县城西门外起,至边境葫芦沟西二十里双墩子止,计长65公里。”[1]120其中参与苏联援华物资运输的交通线是安玉县道与安哈县道,即为甘新公路的安西段,共长305公里。

安西段在整个甘新公路中属于比较平坦的一段,修路容易,养路沙石材料充足,但多系戈壁沙滩,人烟稀少,风沙大,气候干燥,条件艰苦。据记载,甘新公路于1938年5月动工修建,这之前苏联援华的第一批物资已于1937年10月初启运,大约在10月中,已抵达迪化(现乌鲁木齐市),并于1938年元月“由新疆古驿道进入甘肃”[3]89。为了了解河西走廊驿道能否通行苏联运输的500辆自重三吨半的吉斯五型六轮卡车,大约在1937年10月中旬,由甘肃省政府组成的甘新路工程大队,受命整理了自兰州至星星峡1300多公里的路面。③其中从星星峡到安西的戈壁驿道是由甘新路工程总队副总队长秦诚至率领400多官兵耗时两个多月(从1937年11月到1938年1月)完成对路面的整理与修补。安西段修建过程中遇到的一大难题,是如何安全通过疏勒河。疏勒河,在县城北五公里处,是关外一大河川,发源于南山。[1]39“历经修筑桥梁,总未成功。往来行车,常受涉水之患”[1]120,“河水暴发时,固不能度,水浅时,亦被拦阻”,究其原因就是“河底纯系流沙”,[1]342因而疏勒河就成为阻碍修建公路的一大障碍。甘新路工程总队第三大队在秦诚至总队副的带领下,在缺乏“造桥用的钉头,两抓钉”的情况下,采取了在“木料的结合处只能用绳子捆起来,压以石块”的办法,“只用了四天时间,架成一座勉可通行汽车的便桥”[4]116。遗憾的是,这个便桥通行时间不长就被水淹没了。1938年,接中央命令,骑五军军长马步青督修甘新公路,他采取了“取木于敦煌,雇匠于肃、甘”[1]120之法,费时6个月,共用款20余万元,建成了一座全木质桥梁,该桥“南北长一百四十公尺,东西(宽)四(公)尺半,每桥洞四(公)尺,共三十五洞。桥梁全高四公尺半”[1]120。此桥建成后,宽平坚固,虹桥蜿蜒,运输无阻,方便多多,使行旅客商,既“无隔岸之呼”,又“无涉水之患”,被称为是“空前利后一大工程也”[1]120。这就是安西有名的北大桥(见图1)。

图1 北大桥(瓜州县地方史志办公室.中华民国安西县志,2011年3月出版,第124页)

为了保障甘新公路的畅通无阻,公路建成后,国民政府在公路的养护上采取了“以工代赈”和“征雇民夫”的办法。“在酒泉设立甘新公路养护处(后改为工程处),下设武威、张掖、酒泉、安西4个总段,总段下设永登、武威、永昌、山丹、张掖、高台、酒泉、惠回堡、玉门、安西、马莲井11个工务段”[5]234。安西工务总段主要编制为“段长一员,主任一员,事务员十人,护路兵三百余名,驻扎疏河北岸”。安西工务总段负责养护“安、玉段计长一百二十五公里,安、敦段计长一百四十公里,安、星段计长一百五十公里”[1]121的路段。这一机构的设立因“不时补修,常川驻守”,使“运输便利,无坎坷阻滞之虞”。[1]120

(二)安西汽车站及招待所:为甘新公路服务的配套设施建设

1.安西汽车站的建设

国民政府时期,交通部公路总局将第七运输处设在兰州,并在甘肃境内设置了40多个站点。抗日战争爆发后,甘新公路运输量猛增,为了支援抗战,1938年新成立了永登、古浪、武威、永昌、张掖、酒泉6个汽车站。1939年3月,又建立了安西汽车站[6]642,站长为时年26岁的华光镐[7]226,其受“交通部西北公路运输管理局直接管辖”[8]2。

当时西北公路局对所有管辖的公路汽车站,按照所处地理位置及承担的任务分为甲乙丙丁(即一、二、三、四)四种等级站。乙、丙两种车站设计平面图,均为一字型排布,中间是候车大厅,两侧为公务用房。乙种车站候车厅两侧分别各有四间房,丙种车站候车厅两侧分别各有三间房,包括站长室、总办公室、售票室、电报室、卫生室、行李间、接待室、问询室等,功能齐全。按照西北公路运输局的设计,安西汽车站属于乙等站。有站长1人,站员2人,练习生1人,总计4人,对此站进行管理。[8]14有铺位10个,被褥5套。[8]9乙种车站一般“建筑于较小城市”,“采取了优美而轻巧之立体式”[8]39风格。

安西汽车站的位置有两种说法:一是从《中华民国安西县志》绘制的“安西县城形势图”看,安西汽车站大概在西南隅的镇武庙、子母宫附近。[1]68但是这个汽车站没有任何可靠的文字资料,其是否为甘新公路上的汽车站还有待进一步考察。

另一种说法是据《甘肃省通志·安西县采访录一》和《中华民国安西县志》介绍,1941年甘新公路修通后在龙王庙设了汽车站[1]403。按照西北公路局的设计与要求,为了便于加油,一般在汽车站内都设有小型加油站。龙王庙的汽车站在苏联援华物资运抵安西转运前线设了加油站,加之龙王庙刚好位于甘新公路上,这样便于运输和加油,可见此种说法比较确切,目前能够明确的安西汽车站的位置在龙王庙。

按照西北公路局的设计与要求,一般在汽车站内都设有小型加油站,便于加油。据《中华民国安西县志》记载,1941年甘新公路修通后设立安西龙王庙汽车站,后苏联援华物资运抵安西转运前线设加油站。1944年复设加油站[1]403。即安西龙王庙汽车站内就有加油站。

2.安西陆军招待所的建设

1937年10月,当得知苏联援华物资即将进入甘肃,为了接待往来甘新公路的兵团车队,甘肃军事运输处当即会商甘肃省建设厅、西北公路运输管理处等有关部门,在兰州到新疆公路的沿线地区,“设立招待站,选派干员充任站长,积极准备招待工作”,还“赶制被褥、帐篷并购买各种罐头,连夜运往各站应用”[9]20。西北公路局在各地建立的招待所“要求各地招待所按统一标准建站,并按照外宾的标准安排食宿,各招待所的工作人员责任明确,各负其责”④。

陆军招待所的位置也有两种说法:一是据《安西采访底本》介绍,安西北龙王庙在抗战时期,被改做招待所。[1]170傅庆增的《抗战时期安西空军45站和空军招待所始末》也记载:安西陆军招待所成立于1937年,设在北大桥龙王庙内,它的前身是“西北公路招待处安西招待所”,为兰新公路服务。抗日战争爆发后征为军用,易名“战地服务团安西招待所”(俗称陆军招待所),专事接待运送战略物资的苏联汽车司助人员,抗战胜利后恢复民营。[10]236另一种说法是《安西县志》的记载:1939年,苏联红军为了援助我国的抗日战争,将各种武器、弹药经新疆运往前线,在北大桥龙王庙(已废)和老县城孔庙设立陆军招待所[11]559。由此可见,安西招待所有两个地址:一个是“在苏赖(勒)河北岸,距城五里”的北龙王庙,一个是“老县城城隍庙旁的西街上,靠近西城门”[1]68的孔庙。但从我们掌握的现有资料看,主要集中在介绍北龙王庙招待所的情况,对设在孔庙的招待所的情况因无资料考证,知之甚少。

安西陆军招待所由中国人经营,编制有站长、干事、交际员(翻译)、西餐厨师、勤杂工等16人。管理人员系西北公路总处原在编人员,西餐厨师专门从上海、武汉等地招聘而来,勤杂工由当地雇佣[10]236。招待所的粮食及副食,由驻在哈密的西北公路运输局专员冯肇虞交每批车队代运。[3]93-94

据统计,1937年至1942年间,每十天或半月就有一批运送苏联援华物资的车队通过,每批大致四五十辆,由安西陆军招待所负责接待,提供食宿。从伊犁出发时便电报通知安西站。所运物资都用铁皮箱包装,十分秘密,看不出内装何物。行车纪律非常严格,队列整齐,中途添水加油,站岗放哨都由苏联人自己承担,不准外人接近,车队通常在此住宿一夜,吃两餐饭,出发时带上当天的午餐,一般为面包和熟肉,或烤制的肉饼。

由此可见,安西汽车站和陆军招待所的建立和发展在抗日战争时期,西北国际交通线上为运输物资、支援抗战作为了突出的、重要的贡献。

二、为空中南线运输服务的中继站建设

抗战时期,苏联运输援华物资通过海、陆、空三条线路。其中空中运输又分为南线和北线:南线从苏联中亚的阿拉木图起飞,经新疆的伊宁、迪化(今乌鲁木齐)、哈密,甘肃的安西、酒泉、张掖、武威抵达兰州。北线由西伯利亚的伊尔库茨克起飞,经蒙古到兰州。当时苏联提供的飞机时速一般为400公里,续航能力小,从乌鲁木齐飞往兰州途中必须加油,因而安西作为苏联援华物资进入甘肃的第一个城市,被选定为空中运输南线上的中转站。

(一)安西机场的建设和使用情况

安西机场位于安西县城南2公里处,“依托戈壁新城的土墙建起来的,四周栽有木桩,架设了铁丝网,跑道是用当地的沙石和沙土混合土碾压而成。由于时间紧迫,当时在机场内只修了四间简易工作室和几个岗楼,再无修其他设施和设备。机场控制面积约十余平方公里,实际使用面积约两平方公里,东西长两千余米,南北宽千余米,一次可停落小型战斗机七、八十架”⑤。

关于安西飞机场修建的时间有三种说法:一是说由欧亚航空公司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先创修,请县政府代雇民夫修理,面积较小,复于二十六年抗战军与航空委员会在安西设立空军第四十五站。继由站方扩建飞机场,并将欧亚公司修理之工程费由安西交给该公司,机场完全归安西站所有。场面范围扩大,全为砂石质坚硬平坦。[1]124

二是据《中华民国安西县志》记载,机场于民国二十二年冬(1933年)兴建、二十三年(1934年)工竣,共费八千数百银圆。系前任县长谢壁文监修。二十四年奉中央委员(应该是派——笔者注)办理航空事务,并招待中外过往官员,共计官兵六十二人[1]121,1948年撤销。[11]559

第三种说法是1937年,欧亚航空公司的一架飞机在新城戈壁降落时对周围地形地貌进行了勘察,后委派安西县政府建设科负责在废城南边广袤的土地上开始修建机场[10]234。1937年秋季破土兴工,翌年春天,机场交付使用。

通过以上三种说法,可以肯定的是1932年或1933年建立的安西机场是一个备用机场,面积小,设施简单。1937年后,国民政府为了接受苏联飞机,对安西机场进行了整修,改建为能够起降苏联战斗机和轰炸机的军用机场[12]61。

关于安西机场的情况,傅庆增的《抗战时期安西空军45站和空军招待所始末》一文有如下记述:“机场设施十分简陋,既无指挥塔台,也无电子信号,设有跑道,也无机库,指挥着陆的手段是由场兵在地面铺设红色丁字布;加油全靠人力操作,当时的飞机结构也不像现代精密、结实。由于安西多大风,飞机停稳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由场兵在机身四周拧上粗大的钢制地脚螺钉,用麻绳将飞机拴固或将飞机推到大树下固定,否则大风会把飞机刮上天空,成为‘无人驾驶飞机’”[10]234。

此文还描述了安西机场的使用情况:“这个机场自1938年启用后,苏联援华飞机分批由此东飞,每批十几架或30架,最多的一次达60多架。除特殊气候之外,一般只在此处加油、就餐。1941年前后,国民党飞机也不时从兰州飞来这里休整、训练,但数量不多。1942年国际国内形势发生变化,苏联物资基本停运,机场逐渐冷落。1945年抗日胜利后,便不再停落飞机,机构相继裁撤。新中国成立前夕只剩几名留守人员。”[10]234

(二)安西机场的其他服务机构

抗战时期为配合机场运行还设置了配套的服务机构,即空军四十五站,下辖一个场兵中队;空军招待所,在旧城设立办事处,内设接待部和西餐部;电台;气象台;警卫连等。上述机构各成体系,各负专责,互不隶属,有各自的编制情况和具体任务。

1.空军四十五站。

初建时叫欧亚公司(电台叫欧亚电台),1938年易名,属军事建制,几任站长多为中校军衔,工作人员有翻译、机械师、管理员等10余人。机械师随停落飞机多少而增减,最多时达10余人,绝大多数为外省人,主要任务是维修本国飞机,接待本国空勤人员,整理机场,储备油料,为过往飞机加油。[10]234

1947年编纂完成的《安西县新志》,对安西县航空站人员构成有较为详细的记载:“时任站长何俸生(山西应县人),曾就读于山西陆军航空预备学校、山西航空学校,又在航空委员会站训班培训,担任过山西航空队中校飞航员(领航员)。在江苏扬州、河南禹县、甘肃兰州中川,甘肃凉州、甘肃天水等地担任中尉站长,后任安西空军第四十五站上尉站长。”[1]124此人“文学优良,武略宏深。办理空军防务,谙练有方。多才多艺,人多钦仰不置焉”[1]124。事务员殷肇南(字正义),安西县人,甘肃省立第九师范学校毕业,曾任安西县政府第三科科长、国民兵团上尉副团长,现任安西空军第四十五站少尉事务员。安西县航空站职员情况详见表1。

表1 甘肃安西县航空站事务职员工作一览表

资料来源:瓜州县地方史志办公室编:《中华民国安西县志》,甘出准066字总650号(2011)08号,2011年3月出版。第123页。

四十五站所辖场兵有40多人,除一名中士队长外,其他人均从安西招募。分正式场兵和临时场兵,各占一半。属半军事性质,正式场兵发军服和微薄薪金,临时场兵不发军装,只管吃饭,发少许津贴。场兵的任务是平犁沟、割杂草(机场内)、滚油桶、拴飞机、守油库、干杂活。[10]235

2.“空军招待所”

“空军招待所”是接待苏联援华人员的专设机构,由中国人管理,分两套管理班子:一套是接待部,编制有主任、干事、翻译及勤杂工12人,有20多间房子,60多张床位,只接待常住和过往的苏联人。有时住宿人员突增,则在活动室、会议室临时加床。另一套是西餐部,有管理员和厨师四人,杂役七八人,主要供应常住和过往苏联援华人员的饮食。为适应欧洲人的生活习俗,招待所对苏联人的食宿实行供给制,由国内有关业务系统供给。

空军招待所常驻着10余名苏联专业人员,分别为正、副站长、医生、气候员、报务员和汽车司机,有自备的气象台、电台,并配备启动车、卫生车、运输车各一辆。他们独立执行飞经本场尚未移交的苏机的有关业务,不受中国节制。他们有定期邮政机与国内联系,除政令、信息、家书外,还带来苏制通心面、黄油等民族食品,带来书报、电影、文艺剧团等精神食粮。[10]236

3.“气象台”“电台”“警卫连”

“气象台”“电台”是为机场进行技术服务的机构,设在距机场半里之遥的毛家庄,业务上互有联系,但建制却各成体系。“气象台”有台长、气候员、气候士、气候兵等五至六人,配备有必需的观测仪器,昼夜检测本区间气象,每小时提交一次气象报告。“电台”设台长、报务员、摇机兵六人,以手摇机供电,主要任务是负责机场的电讯联络。[10]236机场警卫最早由场兵担任,后调来马步芳一个连,随后由中央军一个连接防,至抗战胜利前夕撤离。

三、其他设施的建立

除了上述设施外,抗战时期在安西还设有电报局、电台、防空哨、油库等。

安西电报局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建立,至民国24年(1935年),邮、电合一,内设电话室1处,无线电台1部,电报通信用的是莫尔斯机,有线通信民用。[11]268

除了机场的无线电台外,军政部、甘肃省政府、西北公路运输局均在安西设立了电台。民国26年(1937年),国民党军政部第四十一无线电台由敦煌迁来安西,“住居县政府新生院内。主任张昔畴(湖北人),报务员倪佩卿一人,事务员一人。张、倪二君,学问高明,又在八工务农,勤谨可风。”[1]121民国33年(1944年)4月,省政府无线电台二十二分台设立在安西县政府内。台长王意承,甘肃临洮人,24岁就担此重任。其“学问优良,少年老成,办事勤慎,可称英才矣”[1]121。西北公路局也在安西站设有电台,并实施管理。

防空哨于民国三十年(1941年)设立,地址设在县政府头门内东院。有哨长一人,哨兵四人。[1]80最初的哨长是崔汝崇,继任者赵存疆。后委任赵通接任。哨长、哨兵办理防空一切事务,演习防空之法,以备不虞。“现在抗战之际,时时防害。又西北国际背景之虑,日日防空事宜更加严重。”[1]67因哨长赵通,办理防空事务颇为慎重,勤劳不怠,“堪以久任”,任职时间最长。除哨长赵通为青海循化人外,哨兵周禄、王升、刘占彪、赵启栋均为安西本地人。[1]79-80

除此之外,油库建设必不可少,无论是飞机还是汽车,燃料是提供它们飞行或运行的必备条件之一,在西北国际交通运输线一些重要的站点上,如甘新线上的凉州、肃州、酒泉等机场和汽车站,都建有油库、加油站等配套设施,为飞机、汽车加油续航。

据现有资料显示,安西县当时在城外两个地方建有油库。一为安西县城东郊半里处的地藏寺,又名“祭孤寺”,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一为药王庙,也位于县城外东郊半里处,建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抗战时期,这两个油库在相邻的两个寺庙内,具体存油多少,因为资料不全无以考证。但是安西油库,在存放汽油、航油等方面发挥了作用,这是不争的事实。甘肃省档案馆中提到安西存油的档案不少,现摘引几段,以证之。

“本处由肃州运皮赴星骆驼,约二百四十头,回程运航油三十吨,存储安西”⑥。

“……肃方自蒸日起已出发500余头,各批驼到星,即饬运航油赴安西,卸后由安西运路局油赴肃,交车站再运毛返星,接运至运毕4000箱为止”⑦。

“……本会向苏方订购汽油精十六桶,于本日起运赴星星峡站,预计本月二十日可到等语,请迅即设法派车接运,以一桶交安西站接收,其余十五桶悉运兰州,交第一军区司令部接收”⑧。

“查星星峡站现存汽油8万加仑,均系小听装,需全部运兰,此后西来油料,如能按新省原定每月三百吨之数(约10万加仑),拟分配兰州五万加仑,安、肃、甘、凉、永等各站各五千加仑,定西华家岭、静宁各五千加仑,平凉一万加仑。如每月到油不足三百吨之数,则分配办法临时洽定”⑨。

恳请贵局“暂拨胶车五辆,依照航委会九十一号飞机汽油初步运储计划表,由此间装运航油至安西航空站,载运职处木料、食物返星峡,既能减少油料之危险,又可供给职处木料与食物,一举两得,似甚经济”⑩。上列电文均有在安西存放汽油、航油的计划、数据等,安西因离星星峡最近,是新疆进入甘肃的第一个存储油料的地方,故而成为当时保障飞机、汽车运输,提供航空油、汽油的要地。

四、安西小城与西北国际交通线的交互关系

安西小城,因抗战而建设。因“西北国际交通线”而开启了社会转型。然这一切,也都使百姓付出了昂贵的代价。

第一,因抗战推进建设,以建设支撑抗战。全面抗战以来,甘肃成为国际运输之要冲,抗战后方之重镇。一切旧机构、旧习惯,自然蜕变。所有交通建设、生产建设、政治建设,乃至精神方面之各种建设,靡不向前进展。因为抗战,因为“西北国际交通线”,安西被选定为兰新交通线上空运和陆运的中转站,这一特殊的区位优势,推动了中央与省府对其的重视。民国时期,国民党中央与地方军政要员邵元冲、邵力子、蒋经国、蒋纬国、谷正伦等人先后到安西考察。如1942年蒋经国就曾抵达安西。中央和省府的重视和不时投入,促进了当地的建设与发展,尤其推动了安西的交通建设。甘新公路安西段才得以从驿道建设成了公路,安西的机场才得以扩大改建,与之相配套的有关设施如汽车站、招待所、油库、防空哨、电台等相继建立。没有抗战,许多现代化的设施建设是会延后。因而是抗战推动了安西的建设,又支持了抗战的坚持,保障了西北国际交通线的运输。抗战与建设互为因果,相互促进。

第二,落后、贫困的安西小城,为“西北国际交通线”,乃至为抗日战争“未雨绸缪,准备无虞”[1]120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安西地处甘新咽喉之地,区位价值决定了这一西北小县的重要地位,无论空中和陆地它都是新疆进入甘肃必经的第一个县城,也是河西走廊上第一个迎接从新疆进入甘肃客人的站点,自然就成为过往人员休息补充体力,飞机加油,汽车加油、加水的首选地。但安西远处关外,是甘肃省最穷苦之县份。以劳动力来说,“全县人口男女共一万九千余,而从事生产之壮丁,不过五六千人”。以自然条件看,此县“地属沙漠区域,土壤硗薄,可耕之田仅有一万余亩”。加之“风大雨稀,本就荒芜,农民辛勤终年,收成仅有一次。只宜种植麦谷,毫无其他出产”,如此贫瘠恶劣的生存状态,“在物价最低,担负较轻之时”尚不能够自给自足,却要“以如此穷苦之地,当如此重要之国防”。然而,安西人民“动员全县人力、物力,终年不息,寒暑靡闲。贡献力已竭蹶,然未敢稍懈”。[1]325如安西机场建设时,在这个只有“千把人的小县城”,就“动用民工260多人”⑤,真可谓是当地“群众户均一夫,义务建场,老百姓为着神圣的抗日使命,箪食壶浆,自备工具行囊,赶着牛马驴车,恪尽忠诚”[10]234。冒严寒,斗冰雪,虽大地冰封而不停工,只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安西机场扩建改造的工程。甘新公路安西段建设中,安西人民出工出力,不计报酬,在疏勒河桥修建中,“材料和民工均由安西农民负担”[11]264。在空军45站,被招募的当地农民承担的场兵一职,“吃的是粗粝的伙食,住的是墙根的地窖,干的是苦累的活计,拿的是微薄的报酬”[10]235。如此等等,都雄辩地说明安西人民为西北国际交通线、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第三,安西的后勤保障工作,为西北地区政治经济的转型,完成从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打下了最初步的基础。西北地区地处内陆,尤其是甘肃省,由于地理位置的局限,自然条件的恶劣,政治上更是割据统治,经济上始终处在封闭、保守、落后的农业社会,大多数地方连飞机、汽车都没有见过。由于苏联援华,甘新公路的建设与开通,阿拉木图到兰州的空中航线的运行,沿线招待所的接待与服务,使这个沉寂了太久的省份,在抵抗日寇的战争中,在援华物资的交通线上,发生了许多的变化,让人们第一次感受到了现代化的冲击。尤其安西这个地处西北腹地的小县城,自抗战爆发后,“中央要人,多为联袂而来,视察边情”[1]343。这个四周被荒凉包围着的小县,顿时热闹起来”。一下子建起了机场、空军招待所、汽油站、驿运站、工程总队等。安西人民第一次看电影是民国27年至28年间(1938—1939年)空军招待所内放映的[11]404。第一次出现的西式炊具是空军招待所内西餐部的面包炉。[10]249“第一次”见到了国内名画家张大千。这些诸多的“第一次”就是通过西北国际交通线的运行被输送与传递过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抗战时期苏联援华的大通道,开通的不仅仅是交通运输线,更是一个现代化的形态,社会发展进步的样本,为千年来农牧文明的安西带来了一点工业文明的气息,打开了人们的视野,传递了现代化的信息,为安西向现代文明转型打开了一扇窗户。

综上所述,民国时期不到2万人口的安西县,因抗战和西北国际交通运输的需求,建设了公路、航空站和招待所等设施,有力地支援了中国人民的抗战。安西人民为“西北国际交通线”的建设和发展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同时“西北国际交通线”的运行也促进了安西的发展,为安西向现代化社会转型奠定了基础。安西也将沿着历史的发展道路,在今天“一带一路”的建设中一如既往地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注释:

①仅有一篇由傅庆增的《抗战时期安西空军45站和空军招待所始末》,发表在《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41辑上。

②这些资料是:瓜州县地方史志办公室编纂的《中华民国安西县志》《安西县志》《安西文史资料》和零星档案资料等。

③这是秦诚至在《甘新公路首次整建纪实》中的说法,后来他们去实地考察后在一些地方改变了原来的路线,故而缩短了路程,后来都说甘新公路总长1179公里。

④2017年8月24日下午对山丹招待所所长张任之先生之子张成达的访谈,其家庭住址在张掖市甘州区南环路糖厂家属院三号楼四单元108室。

⑤苟正光:抗日战争时期瓜州修建的飞机场,瓜州党建网,2013年4月18日。

⑥甘肃省档案馆藏:财政部贸易委员会西北办事处就由星星峡运航油至安西运费等问题给甘肃省车驼管理局的公函,“西北公路局、甘肃车驼局全宗”,档号:21-1-306。

⑦甘肃省档案馆藏:甘肃省车驼管理局为肃州赴星星峡之驼运胶车事给驻星办事处主任吴吟夫的电,“西北公路局、甘肃车驼局全宗”,档号:21-1-306。

⑧甘肃省档案馆藏:航空委员会主任周至柔就向苏方定购汽油精运交事给甘肃省政府主席朱绍良的电,“西北公路局、甘肃车驼局全宗”,档号:21-1-306。

⑨甘肃省档案馆藏:交通部西北公路运输管理局为速赐分配车驼以资疏运存星俄国油事给甘肃省车驼管理局的公函,“西北公路局、甘肃车驼局全宗”,档号:21-1-296。

⑩甘肃省档案馆藏:甘肃省车驼管理局派驻星星峡办事处主任吴吟夫就卸空骆驼载运汽油事是给车驼局李局长的呈,“西北公路局、甘肃车驼局全宗”,档号:21-1-291。

猜你喜欢

安西招待所西北
“南京特教师范招待所”饭盆
浅谈递归算法的教学策略
一座西北小城
缠海鞭杆—西北棍
黔西北行吟
探析招待所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
要钱还是要命
闭 路 电 视
“基地”大头目被美无人机炸死
西北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