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兴趣导向的《围城》整本书阅读

2020-05-30汤永胜

学语文 2020年6期
关键词:方鸿渐围城

摘要:我一直嘗试按照学生兴趣导向去指导学生深入研读小说。《围城》中的方鸿渐形象是一个不合时代的怪胎,透过方鸿渐的恋爱婚姻,归结一个婚恋现象:结婚如身陷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但作者创作此小说却另有深意,对社会种种丑态鞭策挪揄,或许正是小说创作的根本目的。《围城》中的景物和人物描写不同凡响,妙语连珠,细腻生动,比喻和夸张运用令人赞叹,读之有滋有味。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兴趣导向;围城;方鸿渐

寒假布置学生读长篇小说《围城》,要求沿着触动我们兴趣的阅读兴奋点去读。伴随学生读书,我自己也读。我读了《围城》及作者自序,还读了钱钟书夫人杨绛女士的《记钱钟书与〈围城〉》,此外没看过别人的评论,因此印象只来自小说本身、作者夫妇二人的认识以及我作为读者的真实体验。不喜欢读评论,不是否定文学评论,而是觉得一切感受都没有作者夫妇二人的感受更准确,也不如我作为读者的自我体验更真切。总想在《围城》不尽的矿藏中,由自己亲手刨出金子或者钻石。将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收获分享给学生,学生往往最是受用。下面就来说说我基于兴趣导向阅读《围城》的感受。

这个“无毛两足”的方鸿渐是一个什么样的典型?特立独行?玩世不恭或桀骜不逊?

方鸿渐给我的印象就像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女士所说,是“一个志大才疏,常满腹牢骚;一个狂妄自大,爱自吹自唱”的人,是“现实中的两个亲戚的复合体”。方鸿渐读高中时,家里就替他订了婚,未婚妻没见过面。只瞻仰过他的一张半身照片,所以漠不关心。两年后方鸿渐又到北平读大学,开始欣赏到男女同学的爱情。由羡慕而生出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怨恨,从而对未见面的未来的媳妇也生了厌恨,就想写信解除婚约;结果遭父亲方遯翁的一顿痛骂,那种自由恋爱的想法一下缩了回去。正死心不敢再作妄想时,未过门的媳妇却伤寒长逝,岳父家的不幸反而给了方鸿渐一种解脱,于是索性作个顺水人情“一信唁之”。没成想,他稍微的“虚情怜悯的慰唁”竟感动了岳父周家,于是周家将本来计划中的陪嫁金送了他,让他留学。方鸿渐本是“无用之人”,大学从木土工程系转到社会学系,再转当时最无用的哲学系,最后转入只要是中国知识分子就人人都能说点什么的中国文学系。学中国文学却要到欧洲留学,注定他的留学不会有什么成就。于是就有了方鸿渐到了欧洲,四年中换了三个大学,跑了伦敦、巴黎、柏林,一无所成,最终竟只好看报上的老广告,买了一个美国纽约的“克莱登法商专门学校”的博士学位。这就预示一事无成的方鸿渐后来求职就业会遭遇种种不幸。

方鸿渐生于什么样的家庭?其父乃一乡之望,科举中人,连骂儿子方鸿渐用语都深刻又文雅。这样的家庭,对方鸿渐的要求自然很高。“命汝千里负笈”“埋头攻读”,出资让他留学的岳丈也让他“贤婿似宜举洋进士,庶几克绍箕裘,后来居上”,这两方夹击,才迫使到欧洲学中国文学的方鸿渐为了面子,无奈之下买了不着调的美国假学历(如果是欧洲假学历或许可以蒙混过关)。小说情节如此,读来总让人忍不了也痛骂几句方鸿渐,他的确对不起父亲的期望和岳丈的赞助。如果把方父一辈视为世俗,方鸿渐算是特立独行、玩世不恭、桀骜不驯吗?你让我定亲,我偏想恋爱;你让我求取洋进士,我偏浑浑噩噩游历欧洲,最后买了美国假文凭应付;还有后来,你们期望我与身份相当的苏文纨恋爱结婚,我却偏不睬苏小姐的“剃头挑子一头热”,狂热追求苏文纨的表妹唐晓芙;最后爱情失败,只好西行去三闾大学,在半推半就中随了孙柔嘉,进了孙小姐的婚姻城堡;又在争吵不断中,以孙小姐搬出结束。留下无尽的其实也是十分透明的婚姻城堡内故事的许多共性的猜想。

所以方鸿渐是一个地道的小人物,他就像强势女人“篮里的玩具”,不想顺从这个社会的种种要求,是很难的。但他的确又与一般小人物有些不同。作者将他定性为“无毛两足”,其实也就是在说方鸿渐是一个不合时代的怪胎,个性多少有点玩世不恭,不按世俗要求去求取功名利禄,反倒有些桀骜了。就像小说中方鸿渐的自我评价,“方鸿渐‘本领虽没有脾气很大,资本家走狗的走狗是不做的”。

透过方鸿渐的恋爱婚姻,归结一个婚恋现象:结婚如身陷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方鸿渐有几次要“进城”和想“出城”的经历。第一次是父母之命让他订了婚进了城,结果因为周家小姐的伤寒去世,意外轻松出了城。第二次是在欧洲归来的路上结识了苏文纨小姐,这苏文纨是真正的“替中国争面子”的洋博士,她心中总想携方鸿渐一道进入婚姻之城,没成想被方鸿渐最终挣脱,无奈也许是撒气嫁了一个腰围快超过身高的曹胖子。而随后发生的方鸿渐想与唐晓芙一道进城的想法又被由爱而恨的苏文纨成功的击碎,只好在被周家扫地出门的落魄中与另外一个也想进城却同样不幸的赵辛楣一道去了湘中三闾大学。西行途中,偏偏又遇到一个看似温婉娴静的孙柔嘉:虽然柔嘉并不太美,因此方遯翁全家第一次见到孙小姐时内心还都有一些不中意;可偏偏就是这孙柔嘉,进城前温婉,快要入城时柔弱无助,到婚后,面对柴米油盐、家长里短、贵贱亲疏等一大堆矛盾的纠缠后,侍着骄横而又高高在上的姑姑的撑扶,脾气一下子冒出来。“他的最大的成功是嫁了一个方鸿渐,最大的失败也是嫁了一个方鸿渐”(杨绛语)。就是这个孙柔嘉,让进入婚姻城堡的方鸿渐一下子被繁锁纠缠,被无尽斗争和烦恼打败,“发现娶的总不是意中人”,成了一个想努力冲出去的可笑的“无毛两足动物”(杨绛语)。在婚姻的城堡里,方鸿渐这个生活在孤岛的、过去不思进取不肯学习的、留学却没有混到洋学历、现在的确没有什么能力、只能浑噩混日子的小人物,终被命运牵住了鼻子,只能在痛苦中挣扎。

反复咀嚼,似乎明白作者给小说定了《围城》这个看似与方鸿渐求学求职不相干的题目的深刻用意。原来婚姻其实是一座城堡,没有进城前,这个城堡高大、神秘,令人神往;而一旦进去,你又会因为没有了城外的无边视野和宽敞的空间,没有了更加自由流动的空气而感到憋气、郁闷。这种积聚的郁闷就像臭水池中的沼气,一旦超标就会冒出来,遇到火苗就会点爆。于是就有了小说的主题:对于婚姻,城外的想进去,城里的想出来,“结婚如身陷围城”(杨绛语)。读《围城》,需要了解这个主题。因为《围城》究竟写了什么?用杨绛的话说,“有些事除了我们俩,没有别人知道”(见杨绛《记钱钟书与〈围城〉》)。当然,直接表达这个主题,还是借用了小说中一场戏中褚慎明的一段关于婚姻的经典评论,“关于结婚离婚的事,……引一句英国古话,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子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

《围城》用了大量篇幅写婚恋,但作者创作此小说却另有深意,对社会种种丑态鞭策挪揄,或许正是小说创作的根本目的。

钱钟书真的只想说说婚姻吗?身处民国,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去探求,作者眼中的民国是怎样的呢?他对这个民国又是什么态度呢?他内心其实有自己的态度,只是一直不愿说。只要有读者来问,钱钟书总是“无可奉告”。

最能说出钱钟书创作背景和目的的只能是杨绛。她说,“除了作者本人,最有资格为《围城》做注释的,该是我了”。她还说,“世态人情,可作书读,可当戏看”。这话意思是,《围城》里写的就是他们夫妻都熟悉或者正经历的“世态人情”。钱钟书每写完稿与妻子杨绛分享时,“我笑,他也笑,我大笑,他也大笑”,二人的笑和大笑是因为杨绛知道钱钟书影射了什么人什么事,钱钟书又明白杨绛明白了自己的写作。当然,他们也笑可笑的“书里的事”,我们也能看懂;而书中没有写透彻的“书外的事”是什么呢?这“书外的事”或许正是作者创作一部具有强烈讽刺意味的作品的讽谕所在。就像杨绛评《围城》,“作者的思想情感经过创作,就好比发过酵而酿成了酒;从酒里辨认酿酒的原料,也不容易。我有机缘知道作者和虚构的人物情节有多少联系,而且是怎样的联系”。这“原料”是当时的现实,这讽谕就是那酿出的美酒。所以我们在品酒时,就可咂摸出“原料”有哪些,只不过有些也只能是猜测而已。

钱钟书是无锡人,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5年借英庚子赔款项目到英国牛津留学得到博士学位,然后到法国巴黎大学进修。1938年清华爱惜人才聘他为教授,正要就任,抗战爆发,清华并入西南联大。1939年他因父亲在湖南养病,又应湖南的一所师范学院之约当了英文系教授。1940年回上海探亲,珍珠港事变爆发后,从此沦陷在上海租界孤岛里。《围城》就写于1944年至1946年,与他经历多少有些相似。

《围城》里写方鸿渐家乡出名的行业是打铁、磨豆腐,名产是泥娃娃,写的不就是无锡吗?方鸿渐的游学与求职经历中也有钱钟书的影子。但小说中的方鸿渐似乎对时局没发表什么意见,这也许就是问题所在。当时身陷孤岛的钱钟书也许根本就不想也不能参与时局的政治讨论活动。他只想通过“方鸿渐”这样的形象去告诉人们,在沦陷区,有一群“方鸿渐”似的似梦似醒有些麻木的人们,他们没有想着怎样宣传抗日,没有想着怎样打仗救国。

但我这样的观点也未必准确反映钱钟书的内心。因为杨绛女士在《记钱钟书与〈围城〉》中说过,在陷入上海租界期间,钱钟书写过一首七律《古意》,内有一联说“槎通碧汉无多路,梦入红楼第几层”,另一首《古意》也说“心如红杏专春闹,眼似黄梅诈雨晴”,都是寄托当时羁居沦陷区的怅望情绪。就像小说原《序》所说,“两年里忧世伤生,有一种惶急的情绪”。结合这些内容来考量小说,方鸿渐式的人物绝对不是钱钟书本人。钱钟书先生在这时期的种种“情绪”,才是小说潜在骨子里的主题:内心怅望,忧世伤生,有些惶急。这应是国难当头时,作家关注社会、支持正道的良知所在!

当然,“忧世”也好,“伤生”也罢,作者笔下当然少不了对当时丑陋社会的描写。从开篇一群在欧洲美洲混学历、回来只能大谈鸦片和妓女的不学无术的方鸿渐们,到只想安贫乐道、光宗耀祖、显摆虚荣的老乡绅方遯翁和点金银行周经理们,再到时局动荡国难当头时只能高谈阔论、儿女情长的董斜川褚慎明们,特别是那“杂拌”诗歌的、腐臭难闻的、把满月比作“孕妇肚子贴在天上”的所谓新诗人曹元朗们,还有就是靠买来的假学历混到大学教授的韩学愈们(这一点,方鸿渐至小说终结都没有拿出他的那一份一模一样的“克莱登大学博士学位”,方鸿渐身上有钱钟书的影子,所以我感觉钱钟书给方鸿渐留了许多情面,方鸿渐时常羞愧从爱尔兰人那里买来假学历的事,这样的态度是作者给自己的良知作了一个补充注释,生逢乱世,并未腐透)。还有靠部里汪次长关系混来当中国文学系主任的汪处厚们,还有老奸巨滑、深谙世事、玩人股掌之中的高松年们,还有稍有一点业绩就自命不凡的趾高气扬的孙柔嘉的姑姑们,还有明争暗斗、不断搅舌、让方鸿渐感到“家里与三闾大学其实差不多”的妯娌们……这些人物生动鲜明而真实,都实实在在生活在作者身边,是一幅社会人生“百丑图”,让人们不断感受到“世态炎涼”。而作者揭示它们,就是要对这些社会的种种丑态讽刺挪揄、暴晒鞭策。

《围城》中的景物和人物描写不同凡响,妙语连珠,细腻生动,比喻和夸张运用令人赞叹,读之有滋有味。

如果说我最初想读《围城》,是缘于一部电视剧的热播,还有就是它古怪的围城婚姻观念,而真正使我能够愉快而兴奋的读进去的,还有细腻生动的景物描写和不同凡响的人物刻画。无外乎两点:一是精彩纷呈的生动入微的比喻;二是令人赞叹的意料之外的新奇夸张。仅举赴三闾大学途中人物和景物描写的几个例子分享。

写途遇日军轰炸丢了眼镜的李梅亭的眼睛,“脸上少了那副黑眼镜,两只大白眼睛像剥掉壳的煮鸡蛋”,夸张瘆人!写方鸿渐的打鼾,“假使真灌成片子,那声气哗啦哗啦,又像风涛澎湃,又像狼吞虎咽,中间还夹杂一丝又尖又细的声音,忽高忽低,袅袅不绝。有时这一条丝高上去,高上去,细得,细得像放足的风筝线要断了,不知怎么像过一个峰尖,又降落安稳下来”。多么生动,不亚于白居易《琵琶行》的摹声绝唱!

描写途中遇雨,极为精彩,生动描摹了雨由小而大的过程,“一会儿,雨点密起来,可是还不像下雨,只仿佛许多小水珠在半空里顽皮,滚着跳着,顽皮得够了,然后趁势落地……”“这雨愈下愈老成,水点是串作丝,河面上像出了痘,无数麻瘢似的水涡,随生随灭,息息不停,到雨线更密,又仿佛光滑的水面上在长毛……”“雨愈下愈大,宛如水要抢着下地,等不及排行分列,我挤了你,你挨上我,合成整块的冷水,没头没脑浇下来”。写天黑,“一行人众在一个机械画所用的墨水瓶里赶路,夜黑得太周密了,真是伸手不见五指!在这种夜里,鬼都得要碰鼻子拐弯,猫会自恨它的一嘴好胡子当不了昆虫的触须。”“此时此刻的荒野宛如燧人氏未生以前的世界”。绝了!写黑夜中的手电光,“向地面一射,手掌那么大的一圈黄光,无数的雨线飞蛾见火似的匆忙扑向这光圈里来。孙小姐的大手电雪亮地光射丈余,从黑暗的心脏里挖出一条隧道。”这样的描写,令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行。

这样的精彩的语言足见作者语言修养之功力。语段或长或短,语言亦雅亦谐,读之像吃烤羊排,不时咂摸到肥腻的羊肉泡子,腻而极香,越咂越有滋味。

(作者:汤永胜,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六中高级教师,合肥市教育名师工作室领衔人)

[责编夏家顺]

猜你喜欢

方鸿渐围城
追忆黄蜀芹:敢拍《围城》,尽情绽放
《围城》围住的从来都是心
解读《围城》方鸿渐形象
——方鸿渐和他的红粉佳人
巨婴,方鸿渐的真实面目
听李健吾谈《围城》
年少莫学方鸿渐
“围城”内外
异性之围
——浅析方鸿渐身边的女性形象
浅谈《围城》中方鸿渐的围城人生
浅谈《围城》中方鸿渐的围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