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教化,助人伦”

2020-05-28于焕军

美与时代·下 2020年2期
关键词:人伦教化绘画

摘  要: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被近人称之为“画史之祖”,其在美术史论方面的卓越贡献在我国艺术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张彦远充分认识到了绘画在社会发展及其在人的精神领域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更是对新时代的绘画教化功能发展具有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历代名画记;绘画;教化;人伦

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被近人称之为“画史之祖”,其在美术史论方面的卓越贡献在我国艺术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它对我国唐代以前的美术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并对后世绘画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绘画的功能是艺术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研究绘画的功能并通过应用加以实践,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本文拟将这一问题进行粗浅论述,以求教于专家和读者

一、“成教化, 助人伦”的思想内涵

在我国古代绘画发展历史中,绘画理论的立论基础无非出自于儒家、道家、佛家,儒家绘画理论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历代名画记》受儒家思想影响颇深。《历代名画记》卷一开卷第一子目“叙画之源流”,从画的作用讲到绘画的出现,通过史料记载证明绘画的教化功能比文字的用处更大,绘画的发展历史久远。“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这是张彦远关于绘画的功能说,其核心思想是成教化,助人伦。因为绘画有这样大的教育作用,所以它可以和“六经”(六籍)的作用相比。晋人陆机将“丹青之兴,比雅颂之述作”,已经把绘画的作用提得相当高了,但只是同“六经”之一的《诗经》相比。张彦远却认为绘画的作用可以和全部“六经”并论,不光是《诗经》。在古代封建社会,人们将“六经”作为学习的经典。张彦远把绘画的功能同“六经”相比,将绘画的功能提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新的高度。

儒家学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根本,修身是根基,是出发点,最终目的在于治理天下。与今天一样,在古人的日常生活中,从普通民众的绘画鉴赏到绅士的人格修养,从维护社会秩序到协调政治伦理关系,绘画都充分发挥了它的功能。《历代名画记》对其与绘画有关的各种功能都做了详细的分析,但张彦远也认为绘画的艺术特征和审美功能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绘画是认识人和世界的工具。通过绘画感化人心,让人们感恩和平、安心过自己的幸福生活,从而实现统治者的和平愿望。维护统治者的最高利益是绘画的终极目标和最高理想。可见,在中国古代,绘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社会政治的一部分,具有政治、道德、宗教、美育的功能。

二、绘画的教化功能的分类及作用

笔者认为绘画的功能,主要分为社会功能、认知功能和审美功能三种。其实,这一观点的来源在于全面梳理社会、人与绘画艺术之间的互动关系,将绘画艺术的认识提高到一定的高度。众所周知,人类劳动不仅创造了世界和人类社会,而且创造了文化和艺术。绘画艺术是与人类生产、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是伴随着劳动而产生的,也是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反映。

(一)绘画的社会教化功能

在古代绘画中,通过描绘圣贤、仁君、功臣、名将、孝子、烈士等形象,提倡封建礼教规范,歌功颂德,警醒告诫,加强了对封建统治者的管理,规范封建伦理道德。这些绘画作品表达了统治者的主观意志,为统治者的政治、道德和宗教进行启蒙服务。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绘画的教化功能越来越明显。尤其是西汉以后,特别是人物画、历史画,大都是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服务。在古代没有照相机,对于重大的事件,常常以绘画来记录,这也是宫廷画家的重要工作之一。比如,唐朝阎立本的《步辇图》和《历代帝王图》《职贡图》等都含有政治教化、宣扬国威的作用;唐代吴道子画在寺院墙上的多为宗教画,他们的目的是宣传宗教教义,实质上是教育人们行善。后汉王延寿认为绘画艺术的功能是“恶以诫世,善以示后”,南齐谢赫认为“明劝戒,著升沉”,唐代张彦远也认为“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等。这都是绘画艺术“自然”完成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后总结出来的理论,得到大力提倡。因此,绘画必须为社会服务,只是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初级的和高级的、主动的和被动的之分。

(二)绘画的认知教化功能

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人们一方面可以更深刻地了解自然;另一方面可以了解社会、历史和生活。早在先秦时期,孔夫子就有言,学诗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而从张泽端的《清明上河图》可以得出我们对宋代城市生活的猜测。这幅画不仅在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为民俗学、建筑学和歷史学研究提供了可靠而丰富的资料,具有同样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通过绘画艺术,我们可以观察到家国的人情风貌。通过绘画艺术,我们可以获得美的感受。比如我们可以根据流传下来的画作来理解唐代人物的服饰和妆容。绘画史是一部不会说话的纪录片,每个时代的绘画艺术作品都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带有那个时代印迹。

(三)绘画的审美教化功能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环境下,人的审美观念均有所不同。审美差异是人类社会的一种自然现象。然而,人类具有一种共通的美的常识。绘画艺术作品格调虽然有高雅之分,但人们或多或少能感知到它们美的形态。人类对绘画艺术也有着共同的不变的审美要求——追求真、善、美。作品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能达到协调统一,在构图布局、色彩搭配、笔墨运用上都能符合大众的视觉审美要求:整体和谐协调等。张泽端的《清明上河图》不仅限于现实生活,或道德说教。相反,它通过将“真”转化为“美”“善”,实现了真、善、美的统一,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和审美价值。这就说明艺术家在进行绘画创作时,为了能使受众获得更多的审美感受,教化引导效果能够更好实现,就必须要依照人类一定的审美习惯,“依照美的规律”进行创作。

三、绘画教化功能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的艺术教育体系逐渐完善,艺术教育得到飞速发展,特别是推行素质教育,各级学校认真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均开设了绘画课程,社会各界也越来越重视艺术教育。绘画艺术及其教化功能的发展对于学生群体来说,有利于提高其艺术修养和鉴赏水平,及审美认知水平,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有助于陶冶人的情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二)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

自文明诞生以来,人们就有一种自发的对美的向往。在我们的心中,有一种对生命和爱情的渴望,人们追求的美和力量便是“艺术”。艺术,让人成为的不仅是人类,而是一个多样的人、一个全面的人、一个饱满的人。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育人”,而“美育”就是教育的一部分。当前,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学校美育工作,学校美育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是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加强美育,充分发挥美育的作用,与德育、文化教育具有同等的作用。“美的人”是一个拥有美的思想、感情、知识和美的行为的人。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美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艺术素养的培养是增强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已将学生的艺术素养为评价标准。

(三)新时代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随着科技和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物质财富的巨大丰富、高效快捷的工作节奏导致人们在精神上变得更加焦虑,无法找到精神寄托和归宿。人类社会面临许多新的危机和隐患,比如诚信的缺失、浮躁与功利之风的盛行、精神疾患的增多、文化艺术的低俗化等。这都说明了在经济增长之外,更应该注重人的素质的提高和满足精神层面的需求。十九大以来,随着社会矛盾的转移,人民对于精神生活的要求的提高,需要通过艺术的熏陶让自身得到全面发展,进而在理性与感性、精神与物质之间寻找到恰当的平衡。绘画艺术的发展以及绘画教化功能的实现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建立国人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都有著不可忽视的意义。

四、艺术家在助推绘画教化功能中发挥的作用

(一)艺术家是绘画教化功能得以实现的践行者和传播者

艺术家是艺术生产过程的主导者,是决定艺术产品命运的“上帝”。艺术作品之所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因为艺术家创造性地选择和加工了生活的原材料,渗透着个人的理解和评价,从而表现出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趣味。所以,艺术家既是绘画艺术发展的推动者,又是绘画艺术教化功能得以发展实现的践行者和传播者。绘画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具有特殊的感召力,给人们带来思想、情感和心理上的感知触动,最终对社会、经济、文化产生多方面的教育效果和影响。

(二)新时代艺术家在助推绘画教化功能中的使命担当

新时代艺术家要通过艺术创作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责任,有两件事需要做好:一是对高雅艺术的不断追求;二是要有责任感。新时代艺术家需具备较强的综合素养、卓越的创造力和鲜明的创作个性。“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代大学者张载很好地指出了艺术家应有的追求:良知与责任,以及对崇高精神的不断追求。这也是党和人民对艺术家的要求和期许。新时代艺术家应不断探索创新,在继承与革新绘画艺术中努力弘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弘扬正能量,让整个社会价值得到更好的引导,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待。

五、结语

对绘画功能的全面认识必将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新时期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文化艺术事业日益繁荣,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进一步提高,人民不再满足于物质生活的享受,对于精神层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笔墨当随时代”,伟大的新时代需要文艺的繁荣和发展,需要优秀的艺术作品,需要高尚的艺术家,需要积极的时代精神。因此,国家、社会以及新时代绘画艺术家应高度重视绘画艺术的教化功能,提高绘画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地位,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让绘画艺术在潜移默化中滋润人们的心灵和情感。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册[C].北京:中华书局,1980.

[2]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3]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傅慧敏.中国古代绘画理论解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5]宋晶杰.论绘画艺术的教化功能[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8.

[6]金泽花.对绘画艺术功能的一点看法[N].美术报,2017-11-25.

[7]黄鑫.绘画的社会功能性分析[J].美与时代(中),2019(5):20-21.

作者简介:于焕军,怀化职业技术学院讲师、贵州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人伦教化绘画
乘教化之风,行自主之路
家庭伦理剧: 从人伦差序到地域关系融变的影像观照
新闻报道中的“为”与“不为”
秋夜
天伦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不走绝路
沅陵傩文化中人伦与平民的主体性伦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