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与思考

2020-05-28刘永平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0年2期
关键词:用书题跋二战

2019年秋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在全国全面启用。新版教材面貌巨变,体量激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容量增大,人文主题、语文要素、阅读类型等设计更为科学。与此相适应,教学思想解放、方法变革迅速跟进。面对新教材,笔者秉持敬畏之心,力求摆脱多年苏教版从教的思维定势与经验窠臼,统整课堂教学,克服六年级强行并轨统编教材使用中的断层性;精研细磨,做到以己昭昭使人昭昭。其间,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促使我深入思考,而有一孔之见。在此,不揣浅陋,就教大家。一、书画“题跋”的知识是否应重点讲,讲透彻?

一、书画"题拔"的知识是否应重点讲解,讲透彻?

第2l课古文第二则《书戴嵩画牛》是苏轼写的一篇题跋,因为要上示范课,笔者曾先后在两个学校的三个班级试教,发现无论是课文已教的还是没教的,学生对题跋一无所知。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要求“教师可以适当讲讲‘题跋,这一文体的知识,即写在字面、书籍、碑帖前后有关品评、鉴赏、记事、考订等的文字”,这里的“可以”“适当”可能就是问题所在,相当多的老师选择了“也可以”不讲。备课时为实际搞懂题跋知识,我在查阅资料的同时,在业内外广泛求教。上课时,联系学生学过的《惠崇春江晓景》,讲清这是苏轼题在面前的诗,是”题”;《书戴嵩面牛》,是题在画后面的诗,是“跋”。[2其实,关于题跋的知识光看定义是不够的,字面、碑帖上“不前不后”的文字是题还是跋呢?应该是统称题跋。金运昌点评民国著名碑帖收藏家许修直先生在清拓吴禅国山碑册上的题跋时,用的就是统称。特别是,《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就定义明确,“总称题跋”。图书的前言、后记,亦有序、跋之用,能否替换为题、跋呢?大概不行。今日书籍是“序”“跋”常见,“题”“跋”鲜有。

二、《书戴嵩画牛》中的“奴”,是“农民”还是“男仆”?

《书戴嵩面牛》的教学要求“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面牛》的故事”。课文中有一句“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的解释是“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笔者认为,句中“奴”解释为农民,是不恰当的。“奴”“婢”是相对应的,“农民”与“女佣”却不相对应。《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奴”的释义是“旧社会受压迫、剥削、役使而没有人身自由等政治权利的人(跟‘主相对)”。可见,“奴”是一个政治学概念,具有很强的阶级性。反观“农民”,是“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奴”与“农民”有着巨大差异。从语境上说,对文中“奴”的理解,应该置于“奴婢”一词之中。《现代汉语词典》释“奴婢”为:①男女奴仆;②太监对皇帝、后妃等的自称。“奴婢”的蔑称含义十分明显,且有男女之别,而“农民”是中性词,无所谓贵贱尊卑,也有男有女。因此,句中的“奴”当解释为“男仆”,全句的解释是“耕种的事应该去问男仆,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在教研活动中,我还发现有教师把“婢”解释为“织下”,这也是错误的,因为它同样抽离了“婢”中的阶级性、蔑称语义与性别含义。

三、“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文本寓意该怎么概括?

对“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文本寓意,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解读为“艺术创作离不开细心观察,强调了艺术家应该向富有实践经验的劳动人民虚心学习”,我以为不够恰当,有些望文生义。《书戴嵩画牛》讲的是画家戴嵩的牛斗作品被放牛娃看出了“掉尾而斗”的破绽,揭示的最主要的、最恰当的道理是隔行如隔山。往高处说,艺术反映人间万象,只有忠于生活的艺术才是真实的,才是美的。因此,对“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文本寓意的概括,应置于完整的上下文语境中进行,不能简单扣住这句话中的“奴”“婢”不放。“语境意识是文本分析不可或缺的方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真正走进文本的关键就是通过语言进入语境……实现真正的理解”。上下文语境具有“避免理解偏差”的作用。[3]我们不妨将“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文本寓意解读为“艺术源于生活,艺术家应该深入生活”。这样,可能更精当,也更简约。

四、《伯牙鼓琴》中“……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该如何句读?

句读,文言文辞休止、行气与停顿的特定呈现方式。》,不通句读,无以懂文言。第21课古文第一则《伯牙鼓琴》是文言文,应当使学生学会在适当处正确停顿。但《小学语文备课手册》对“……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的停顿的处理为“……以为/世无/足复为臌琴者”[5],值得商榷。这里“足”意为“值得”。“无足”却是经典的词汇,宋代朱弁《曲洧旧闻》卷七:“俚语有张王李赵之语,犹言是何等人,无足挂齿之意也。”可见,课文中的“无足”是一个词,“充分表现了伯牙失去知音的巨大痛苦和不再弹琴的决绝态度”。“无足”中间停顿显得突兀而断了连贯的语气。课文里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认为世上再也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的断句“……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虽然简单不够精细,但并不算错。我在教学中更进一步断句,“……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引导学生更加便捷、准确地理解了句意。

五、《七律。长征》是对长征最后胜利的赞颂吗?

《七律·長征》是毛泽东1935年10月创作的传世佳作,是描写长征经典中的经典。全诗四联,对前三联的理解应该说是清晰的,但对尾联的理解,往往模糊不清。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中依然有“‘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写了长征的最后阶段”的说法。这容易导致史实混淆。毛泽东写就该诗时,只有红一方面军翻越岷山,冲破腊子口,一路攻占甘南的哈达铺、榜罗镇与通渭,进而与陕北苏区“近在咫尺”。此时,距离红一、二、四方面军“三军”会师、长征结束还有整整一年。显然,“三军过后尽开颜”是对长征最终胜利的浪漫憧憬,或者说对长征各路红军会师团聚的乐观期待。[6]我们不妨将“更喜岷山千里雪”,理解为作者对一方面军翻越岷山、将万水千山抛诸身后、即将胜利到达陕北的喜:U望外,是对既成事实的描写。因此,对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的概括,更为准确的应该是:体现了诗人对红一方面军实现战略转移的无比喜悦和对长征完全胜利的美好期待。其实,对尾联的理解,也就是对全诗的主旨把握。

六、《在柏林》的背景是=战还是三战?

《在柏林》一文的背景是一战还是二战,相关资料说法不一。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的表述为“教师可补充一些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资料,引导学生从文章背景去理解作品的主旨……”,应该没有问题,而江苏凤凰教育1个[版社教师用书却明确指出小说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德国法西斯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本文作者正是以二战为背景……”[7]。这是违背史实的。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何以出现如此“低级”的错误?我到网上搜索,竟然发现更多更广泛的资料认定是二战,大概后者从众了。那到底是一战还是二战呢?我进一步研究课文原作者美国女作家奥莱尔生平,发现语焉不详,只有生卒年1873~1939年。有人穷究㈩《在柏林》出自1984年中国文艺联合公司的《外国微型小说选》,进而猜测是中国人批判二战的托伪之作。[8]因此,就有了颇为常见的二战背景论。但撇开猜测不谈,就从“有根有据”的作者生平人手,我们当然能够推断㈩作品背景。1939年9月1日二战爆发,起初德国、德军不可一世,满满的战利,与战殁似乎毫不沾边,德国民众在兴高采烈地支持战争,何谈凄惨的“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奥莱尔不是预言家,小说描绘的无疑是一战末期德国的溃败景象。

七、《盼》作者1、2节是否能保留?

《盼》是铁凝早年的一部短篇小说,可谓名家名篇。统编教材中的《盼》旨在表现儿童生活情趣,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想要穿上雨衣的“我”对雨天的渴盼和穿着雨衣在雨中行走的快乐。课文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美好的童年生活画卷,文中“我”心底的渴盼更能触动孩子心弦。但细读原文后发现,六年级文本较之原文本,删改显得失当,原作第1、2节是对“盼”的强烈反衬,不应删除。在课文中,作者为穿雨衣而盼下雨、为穿雨衣而不惜撒谎骗妈妈,这些描写恰好与原文第1、2节“我最讨厌两件事,第一件是说谎话,第二件就是下雨……”构成鲜明对比,揭示作者由最讨厌说谎、最讨厌下雨到不惜说谎、企盼下雨的心路变化,童真童趣立意昭彰。因此,现有的删减,在根本上对本单元“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的主题设计照应不足。其实,原作第l、2节不足80字,保留它们不会使课文畸长。值得补充说明的是,我在教学《盼》时这样来导人课文:有一个小朋友,最讨厌说谎,最讨厌下雨(;-[1示原文第1、2节),她是谁呢?学生说是”我”。但课文中的“我”,义为什么盼下雨、骗妈妈呢?这样的课文整合教学效果极佳。因此,建议教材再版时能增补原作开头两小节。

以上几点问题的提出,是基于笔者在教学、教研中的所做、所惑、所思,虽显零散,但希望可收到些许弥补缺漏的效果。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 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201404/xxgk_166543. html,2020-01-06

[2][5][7]张庆小学语文备课手册(六年级上册)[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9:302,292,175

[3]李子依淺谈语境理论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和运用[J1.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7(12)

[4]句读[DB/O風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句读/6007305? fr=aladdin

[6]刘永平,朱月潭论《七律·长征》的阅读视野[J1.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9)

[8]奥莱尔的《在柏林》创作背景到底是一战还是二战[EB/OL].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0463475,2019-12-22

猜你喜欢

用书题跋二战
是谁对书不敬
吃书与用书
英军在二战中使用的轻武器(II)
二战德军变身解放者?
An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the Textbook New Senior English for China(Student’s Book One)
二战老飞机落户桂林
唐山博物馆馆藏《史梦兰行书题跋手卷》考
中国画题款中的钤印艺术
论刘克庄词学理论管窥
“二战”历史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