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逆势而上

2020-05-28

财经界·上旬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外贸月份疫情

4月17日,今年一季度的主要经济数据出炉。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初步核算,2020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0650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降6.8%,创1992年公布季度GDP数据以来的最低值。

“新冠肺炎疫情确实对我国经济运行造成了比较大的影响。一季度,主要经济指标明显下滑,但3月份主要经济指标呈现回升势头,降幅明显收窄。”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毛盛勇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作为反映一国(或地区)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的重要指标,一季度经济数据释放出哪些积极信号,这些信号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将起到怎样的推动和引领?

一季度农业平稳发展 

一季度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均有所下降。不过,相对于第二产业(下降9.6%)和第三产业(下降5.2%),第一产业增加值下降3.2%,下降幅度较小,其中农业(种植业)增加值逆势增长3.5%,成为一季度经济报告中的一抹亮色。

“相比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新冠肺炎疫情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较小。”中国人民大學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孔祥智接受采访时表示,农业生产主要是在田间分散作业,基本不存在复工问题,由于政府多次提出不能耽误春耕,针对疫情期间农业生产资料运输遇阻的问题,及时出台各项措施,很快就消除了疫情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毛盛勇表示,主要由于畜牧业的拖累,受前期非洲猪瘟疫情影响,一季度猪肉产量同比下降了29.1%。由于近期疫情影响,猪牛羊禽出栏受到一定影响,一季度畜牧业总产值下降了10.6%,而且一季度畜牧业在整个第一产业中占比约45%,所以拉低了第一产业增加值速度。

孔祥智表示,一季度除了畜牧业拖累的影响,2、3月份农产品、特别是鲜活农产品的销售也受到疫情影响,不过随着运输的畅通和线上渠道的开辟,已逐步得到解决。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压舱石”,农业稳则天下稳,在专家看来,从整体上看,中国农业生产具稳定的基础。

一季度,农业(种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中国的农业生产有信心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目前中国农业生产种植各项措施到位,通过加大补贴支持力度,使粮食种植面积有了一定保障,已牢牢抓住了春耕的时机,2020年粮食增产有望。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主要农区气候条件总体有利,春耕春播进展顺利,冬小麦整体长势好于上年和常年。3月底,全国冬小麦一、二类苗播种面积比重达到87.2%,比上年同期增加3.5个百分点。

孔祥智表示,中国以往积累的巨大粮食储备有效地保障了中国的粮食安全,确保“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此外,孔祥智表示,当前中国农民经营体系发育逐渐健全也是保持农业稳定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已经形成了众多农民生产专业合作社、几十万个家庭农场,这些组织需要流转土地生产,对于小农户来说可能想不种地就不种地了,但对于家庭农场来说,这一季不生产将面临成本压力以及欠收的巨大损失,新型经营主体相对于小农户还有更强的获取农业生产资料、销售渠道和金融服务的能力,因此中国新型经营主体的发育对疫情期间农业生产的恢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

外贸短期承压仍强

在进出口方面,一季度,货物进出口总额65742亿元,同比下降6.4%。出口33363亿元,下降11.4%;进口32380亿元,下降0.7%。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983亿元。

其中,3月份进出口总额24459亿元,同比下降0.8%,降幅比1月份至2月份收窄8.7个百分点。出口12927亿元,下降3.5%;进口11532亿元,增长2.4%,其中一般贸易进口增长4%。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哲接受采访时表示,一季度我国外贸进出口同比下降6.4%,好于市场预期,主要原因是1月份至3月份疫情对于中国出口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供给侧,延迟复工导致中国短期供给能力下降,随着目前企业复工复产的推进,供给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同时,考虑到订单调整有一定的滞后性,3月份复工复产后,有一部分订单的补偿性生产,使得3月份出口环比降幅有所收窄。总体来看, 一季度出口对于GDP的冲击有限,考虑到海外疫情在3月中下旬快速蔓延,海外需求萎缩对于中国出口订单的滞后影响将体现在二季度,预计未来出口增速仍不乐观。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表示,从净出口对GDP的影响看,一季度出口增速下降对GDP增长形成拖累,但这种拖累程度并不深。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一季度,东盟以1154.1亿元的优势取代欧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占中国外贸总值的15.1%。

刘哲认为,一季度出口的区域结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第一,产业链分工和国际合作的变化趋势。近年来,我国与东盟国家在原材料、中间产品的合作不断加强,对东盟国家的进出口呈现出稳健提升的态势,贸易的区域平衡性逐步加强;第二,统计口径的变化。英国脱欧之后使得中国对欧盟的贸易额有所下降,东盟的相对贸易额有所上升;第三,中国与欧盟的贸易更多的受到消费和需求的直接影响,而中国与东盟的贸易更多的体现在供给端,受到的疫情影响相对滞后于需求侧。

关于全年的外贸走势,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李魁文表示,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还在蔓延,对世界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国际市场的需求萎缩必然会对我国外贸出口造成冲击,外贸新订单减少等问题开始逐步显现,我国外贸发展面临的困难不容低估。但同时也要看到,中国的外贸韧性强、竞争力强,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也很强。

商务部外贸司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顶住内外部压力,主动作为,发挥外贸产业潜力足、竞争力强的优势,引导企业创新发展、化危为机。进一步狠抓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政策落实,切实为企业减负助力,精心办好第三届进口博览会,帮扶企业积极开展对外贸易,保市场、保订单,把疫情的影响降到最低,全力以赴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

“宅生活”催生数字经济消费新场景

在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直播带货成为记者关注的焦点。

疫情防控措施,对做好生活必需品供应保障带来了许多新挑战,也使居民生活需求、购买方式等产生许多新变化,催生数字经济消费新场景。

疫情防控期间,人们虽然“宅”在家里,“云端的日子”却格外丰富:空中课堂用户激增、在线办公成为常态、云签约保障企业订单……经济活力在“云端”近一步显现,线上消费也为特殊时期的中国经济增添了几分暖意。

日前,《上海市促进在线新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0—2022年)》发布,提出花3年时间,将上海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国内领先的在线新经济发展新高地。4个“100+”行动目标,12个重点发展领域,这张新的发展蓝图不仅是目标,更是风向。

同时,数字经济新业态和新消费场景也离不开技术支撐。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周学智认为,除了数字经济,高科技、IT等产业受疫情影响较小,且会发展为一个新的发展模式。

就业形势有所好转

一季度,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就业压力明显上升,但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复工复产提速扩面,3月份就业形势出现积极变化。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司长张毅表示,全球疫情蔓延和经济衰退形势下,就业面临较大压力。随着各项稳就业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特别是我国经济发展韧性强、潜力足、空间广,就业有保持稳定的较强基础和条件。

1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受春节因素影响环比略升0.1个百分点。2月份,受疫情影响,部分服务业消费需求下降明显,制造业企业停工停产较多,就业压力明显加大。尤其是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抵御风险能力弱,失业风险较高。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升至6.2%,同比环比均上升0.9个百分点。从人群看,农民工由于春节返乡辞工人员多,从事个体户和灵活就业的比重高,是受冲击最大的群体。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复工复产提速扩面,企业生产经营逐步恢复,消费需求逐渐回升,带动就业岗位较快增加。3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9%,环比回落0.3个百分点。经测算,城镇就业人数环比增加10%以上,其中个体工商户恢复经营和灵活就业重新活跃,就业人数环比均增长20%左右。通过“点对点、一站式”等方式引导农民工安全有序转移就业,支持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春节返乡农民工多数顺利外出务工。3月份,城镇劳动参与率较2月份大幅提升,就业人员中在职未上班的人数减少约60%,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达到44.8小时,环比增加4.6小时,已接近疫情前水平。

张毅介绍,近几年,我国就业一直存在压力,突如其来的疫情暴发特别是当前国际疫情仍在持续蔓延,使国内外经济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进一步加大了就业压力。但从影响就业因素看,我国有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雄厚物质基础,有较大的市场需求潜力,就业稳定的基础没有发生改变。同时,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继续增强,新经济持续发展带动新就业岗位,创业创新不断深入推进,都有利于保持就业稳定。

张毅认为,随着疫情防控形势进一步好转,前期被抑制的投资消费逐步恢复,经济的巨大潜能和强大动能逐渐释放。再加上各项经济和就业政策落地见效,减负稳岗力度加大,投资和产业带动就业能力开始提升,引导农民工有序转移就业,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加强困难人员兜底保障,保持就业总体稳定有基础有条件。

回升态势有望延续

3月份,用电量降幅比2月份明显收窄,特别是3月末,全社会的发电量开始持平和转正;一季度,国家统计局5000万元以上投资入库项目为11477个,比上年同期增加144个……相关指标显示,前期出台的一系列帮扶企业和推进复工复产的政策举措在不断显效,经济回升的态势有望延续。

“我们的目标是力促全年经济平稳运行和社会大局稳定。下一步,还会根据形势的变化,相继推出一些更大力度的政策。所以可以预计,下一阶段经济会延续回升改善、持续向好的势头。”毛盛勇指出。

疫情是突发公共事件,支撑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条件和基本因素没有变。中国市场规模大、成长快、潜力充裕的基本特点不会改变。从要素支撑来看,产业基础比较好,配套能力比较强,劳动力比较充裕,人力资本不断积累,还有物流、交通设施等效率都比较好,这些能够有效支撑经济的中长期增长。同时,还应持续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推动创新,不断激发经济的内生动力、潜力和活力。

“从下一步来看,要推动中国经济平稳运行,要在稳定外贸外资基本盘的同时,努力扩大国内需求,一方面要努力增加有效投资,另一方面要释放消费潜力。”毛盛勇认为,下一阶段,前期被压抑的消费潜力会逐步释放出来,新型消费会表现更加强劲。

(本刊综合自人民网、经济日报、光明日报、中新社、证券日报等媒体报道)

猜你喜欢

外贸月份疫情
战疫情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12月是最残酷的月份
两栖“大拿”跑外贸
数字看重庆2015年前2月外贸
2月份国内煤炭需求依然旺盛
中国外贸乍暖还寒